■蔡登山
马师曾(1900 -1964),名伯鲁,字景参,师曾是艺名,广东顺德人。祖父马肇梅,在广州经营茶庄。父亲名马公权,母亲王文昱是位教师,但马师曾从小就过继给伯父马应奎,他的伯母是港商关恺川的第十五女,人称关十五姑,是广州业勤女子学校的校长,她对马师曾极为溺爱。
翩翩少年马师曾
后来祖父经商失败,七岁的马师曾随父母到湖北武昌投靠在两湖书院当经学馆馆长的曾叔祖马贞榆,并跟随曾叔祖读四书五经,从梁鼎芬学写字,后来成为粤剧中最具有国学根底的伶人。
马师曾一九一一年回粤,一九一三年入广州清平路小学读书,一九一六年考入广州业勤中学,次年辍学。据其表哥陈非侬说是误交损友,偷了伯母的财物典卖,事发后不敢回家。
马师曾(右)与陈非侬
当时广州黄沙有不少过气的粤剧伶人开的“尖头馆”,免费教授粤剧,还供给膳宿。马师曾于是投入大牛业开设的“尖头馆”学艺,之后便由大牛业把他和一班师兄弟,以每人二十两银子的身价卖给南洋的大净玉。大净玉把马师曾安排在“永寿年”班当马旦。马旦是皇帝出场时先出场的宫女。马师曾当时的艺名叫做“马旦昌”。
马师曾失踪后,其伯母曾悬赏找他未着而忧郁病逝。后来业勤学校教员陶哲臣受聘南洋当教员,看戏时才发现他,并为他赎身,还介绍他到养正小学教书,但只教了几个月就失去工作,只得再投身戏行,在南洋各小型粤班当“拉扯”(临时演员)。经过将近三年的奋斗,才在“尧天乐”任第三小生,那时他的艺名改为“风华子”。后任“平天采”第三小生,擅演“烂赌二”丑角。
◆
一九二四年,马师曾拜小武靓元亨为师,对于此事陈非侬说,粤剧名伶靓元亨到新加坡走埠,准备演出他的首本戏《海盗名流》,剧中有一丑生角色,需要有书卷气。此角色原是要正印丑生何少荣扮演,但他因事未果,于是有人推荐马师曾,果然演得中规中矩。不久,靓元亨当了“永寿年”班的班主,马师曾成了该班的“拉扯”。为了增强剧团实力,又从香港找来陈非侬参加演出,继而要收陈非侬为徒。马师曾请陈非侬求靓元亨同时也收他为徒,后来两人一起在新加坡牛车水的香港酒楼正式拜师。经过一年的演出学习,靓元亨提拔陈非侬为正印花旦,而马师曾则为正印丑生,他们担纲演出许多新派粤剧,如《跛大少娶二分》(二分即再醮妇)、《孤寒种转性》、《激坏半个老豆》(“半个老豆”指岳父)、《医死阎罗王》、《古怪公婆》等。尤其是《古怪公婆》是他们的名作,他们彼此有约定,不能单独和别人拍演此戏。
马师曾年轻时的造型
后来两人先后回粤,但运气有别。当时靓少华起“梨园乐”,用陈非侬为正印花旦来搭档薛觉先;而马师曾虽然得入“人寿年”,但只是个男丑,当时“人寿年”是白驹荣、千里驹、靓荣、李瑞清、靓新华的天下,怎么也轮不到他。于是他只能演“天光戏”(从午夜演到天亮,大牌都不屑演的),但他却演得相当落力,慢慢地传出口碑,也惊动了白驹荣和千里驹,他们也来看马师曾的“天光戏”,才看两场,便知道马师曾非庸碌之才,不应让他埋没,于是向班主建议,调回演出出头戏。
马师曾征求陈非侬同意,要把他们在南洋的名作《古怪公婆》和粤剧名伶靓荣等合作演出。陈非侬觉得自己在“梨园乐”和薛觉先拍档,不愁没有新戏,同时为了马师曾回来这么久,现在才初露头角,彼此又有亲戚关系,便毅然答应他,戏名改为《佳偶兵戎》,首夕在广州西关乐善戏院演出。由于戏中城楼练兵排场度得好,所唱曲又特别,真的是一新耳目,人人都大赞。“人寿年”以此戏为镇班戏宝,到处演出都轰动,此后马师曾遂脱颖而出,声名大振。接着演烂衫戏《苦凤莺怜》饰余侠魂,出场时之谐曲,以街头卖柠檬声唱出,声音沙哑,但咬字露字引得观众击节赞赏,号称“马腔”,人称“乞儿腔”。以后的《巾帼程婴》和《倩女惊魂》,又是以另一种英武侠义的姿态演出,到此时,马师曾已非吴下阿蒙,已和前时判若两人了。
◆
一九二六年,广州海珠戏院院主兼《国华报》社长刘荫荪组“大罗天”剧团,以马师曾为文武丑生,陈非侬为正印花旦,武生是曾三多,小武靓少华,小生是李瑞清,林超群当二帮花旦。还有所谓“新剧巨子”(文明戏的名演员)伊笑侬(后改名伊秋水)、黄寿年、林坤山、叶弗弱、陈兆文、罗文焕等参加,阵容空前,此后“大罗天”即挟无比威力,在粤剧界成为一支最有力的生力军。在剧团特设编剧部,聘请陈天纵、冯显洲、黄金台、麦啸霞等人为专业编剧,马师曾也亲自撰写剧本或与人合作编剧。“大罗天”剧团编演了一批古今中外题材的新剧,在剧本内容和表演艺术上都大胆革新创造。剧团的演员阵容强大,马师曾分别以生、丑、旦、净的行当扮演这些新剧中的人物角色,因而剧团演出非常旺台(卖座),在粤剧舞台可与“人寿年”班并驾齐驱,马师曾的声名也日益显赫。“大罗天”的名剧有《贼王子》《轰天雷》《红玫瑰》《蛇头苗》《赢得青楼薄幸名》等,轰动一时。
马师曾饰演薛丁山
一九二九年秋,因为“桃色事件”,马师曾在夜戏散场走出海珠戏院门前,被歹徒扔炸弹炸伤了右脚。广州警察局反而借故勒令他主持的“国风剧团”(“大罗天”剧团后来高价转让给香港高升戏院,遂改名“国风剧团”)停演六个月,这无异是迫令剧团解散。马师曾举家仓皇迁往香港,另组剧团演出于香港、澳门、东南亚和美洲,有时也到珠江三角洲的中小城镇演出。广州则成了他的“禁区”。
◆
一九三一年春,马师曾的艺术生涯出现一个重大的转折,便是应聘到美国旧金山演出一年(因戏院院主欺诈,被迫逗留两年)。行前他精心编印了《千里壮游集》带往美国,向美国观众宣扬优美的粤剧艺术,书中也透露了他逐步形成的“新剧”观。他一方面强调戏剧艺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人亦孰不爱国,凡爱国者必思自葆其国有之道德文化”,因而提出借戏剧“以宣传我国特有之道德文化”;另一方面也强调,戏剧应跟随时代发展而变革创新,认为“近年以来,中外交通多么利便,生活变迁多么剧烈,我们伶人依然死守着什么场口步武的成法,什么靶子演唱的老例,纯粹用图案做脊椎,决不能站起来自称艺术,在此电影戏和舞台戏竞争激烈当中,哪有不一败涂地的道理呢!”——因此他提出要变革粤剧,“一方固须效他方之长,一方仍须保存粤剧之精华,从而发扬之,斯始有效也。”
马师曾(左)与香港太平戏院老板源杏翘
陈非侬说:“马在美遇一骗子,骗他从事电影事业,引致欠下二万多美元巨债,无法偿还,亦因而无法离美。此事为香港太平戏院东主源杏翘知悉,汇款替他还债,并组织‘太平剧团’请他回港担纲。他和谭兰卿在太平剧团合作演出了不少名剧,例如《野花香》《斗气姑娘》《宝鼎明珠》等,这些剧目都拍过电影,也由他和谭兰卿主演。他在太平剧团演出的名剧,拍过电影的还有和张月儿合演的《苦凤莺怜》,和上海妹合演的《医死阎罗王》,和梁飞燕合演的《龙城飞将》,和唐雪卿合演的《乡巴佬》,和白燕合演的《冷面皇夫》等。太平剧团大受香港观众欢迎,好几年晚晚满座,它是粤剧有史以来罕有的长寿班霸和卖座班霸。”而作家吕大吕说:“这时候只有薛觉先领班的‘觉先声’可以和他分庭抗礼,‘觉先声’和‘太平剧团’就分据着高升普庆线和太平北河线,一般人所说的‘薛马争雄’,就是这一段日子。”
◆
一九三八年十月广州沦陷,稍后马师曾编写《秦桧》一剧,其中小曲《昭君怨》,有几句重句“死汉奸,病汉奸”,指桑骂槐,大快人心,又排演《还我河山》《爱国是侬夫》等新剧,又为香港《循环日报》主编《戏剧救亡周刊》,宣传抗日。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在香港沦陷的第三天早上,马师曾冒险带领全家老小十一人逃出香港,潜入澳门,再辗转到湛江。日寇闻讯,指派日本文化特务禾久田追踪到湛江,威迫利诱马师曾返港,马师曾大义凛然,临危不惧,严辞拒绝日寇要求。
一九四二年,马师曾在广州湾组织“抗战粤剧团”(后易名为“胜利粤剧团”),决定到内地广西演出。他率领全团六十多人,连同眷属一百多人随即避入寸金桥华界,不顾劳苦,一路步行,从遂溪、廉江石角进入广西玉林。他们沿途演出,继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用义演义唱募捐得来的钱财和衣物支持前线抗日战士,救助后方苦难同胞。
在此期间,马师曾看中班中的花旦红线女(邝健廉,1923-2013)。
马师曾和红线女
红线女是广东开平人,舅父为著名武生靓少佳,舅母为著名花旦何芙莲。一九三八年因日军侵华而辍学,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成为职业粤剧演员,一九四〇年随何芙莲临时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一九四一年到上海演出,年底日军占领香港,红线女迁居于靓少凤家,并于十五岁加入马师曾剧团。
马师曾认为红线女是可造之材,擢升她为正印花旦。他与红线女演出的第一部粤剧是《刁蛮公主憨驸马》。一九四四年马师曾与结婚九年的妻子离婚,与红线女结婚。
马师曾、红线女及儿子
抗战胜利后,马师曾率团回港,以胜利剧团及真善美剧团演出许多好戏,如《蝴蝶夫人》《野花香》等。战后也和红线女搭档合作,可说是天衣无缝,两人的声色艺俱全,成为南国艺术之花。
在粤剧的辉煌成就以外,马师曾在电影方面也有很大贡献,他拍过的电影约有六十部之多,如与红线女合拍的《我为卿狂》《审死官》,与紫罗莲合拍《神经公爵》,与余丽珍合拍《十奏严嵩》和《帝苑春心化杜鹃》等。马师曾还参加香港进步电影机构“中联影业公司”,成为二十一位股东之一。在粤剧艺人中,参加中联者仅他与红线女两人。
◆
一九五五年冬,马师曾从香港回广州定居,参加广东粤剧团,曾出任广东粤剧团团长、广东粤剧院第一任院长,并曾先后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京剧协常务理事、剧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等职。一九五六年曾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先进工作者。同年与红线女合演回广州后的第一个新编剧目《昭君出塞》,不久两人又合演根据同名琼剧传统戏改编的《搜书院》,并到北京汇报演出。刘少奇、周恩来先后同首都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马师曾(坐)、红线女演粤剧《桂枝告状》
马师曾积极参加戏曲改革工作,和红线女主演的《搜书院》《关汉卿》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名剧。他饰演的谢宝、关汉卿两个老生角色,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国内知名戏剧家夏衍、田汉、欧阳予倩,京剧大师梅兰芳、俞振飞也都看过他的演出。他戏路宽广,除工丑生外,还擅演小生、小武、花脸、须生等。晚年改演老生,马腔从自由活泼转为苍凉刚劲,表演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九六二年夏,他为周恩来、贺龙、陈毅、聂荣臻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屈原》一剧的“天问”一场,这是他在舞台上的最后一次演出。
一九六三年,马师曾被确诊罹患气管癌,入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无大进展,便转到上海去。在上海疗治一段时期,病情恶化。一九六四年转往北京同仁医院治疗,四月二十一日终不治逝世,享寿六十四岁。
田汉写下如此悼诗:
留得梨园一代名,海南天北遍歌声。
乘风破浪豪情在,忍向卢沟送汉卿。
很能表现他们惺惺相惜之情,也对马师曾的艺术成就,做了很公允的评价。
马师曾青年时演小生、小武,中年则以丑角享负盛名。他根据自己洪亮而欠圆润的嗓音特点而扬长避短,形成一种旋律跳跃、顿挫分明、吐字短促有力、行腔活泼滑稽的唱腔,人称“马腔”。吕大吕说:“马腔有许多是前人所没有的,像小曲的通俗,‘摄字’声不苟,不加呀口,一气呵成。唱梆王够神气,运用呀口多而婉转,更时时出到‘震脷’的声音,像英语对‘R’音的‘震脷’一样,这是通行所没有的。”
马师曾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既继承传统,又敢于变化程序为己所用。最突出的是在演唱时,常常巧妙地使用广州方言俚语作唱词。他是开创粤剧通俗化的巨匠。他的唱腔、尤其是唱“中板”,自然活泼、滑稽突兀;他独创的“乞儿喉”,半唱半白,新颖奇特,顿挫分明,送音悠远,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马喉”。
吕大吕又说:“马师曾演戏认真的那种精神又是无人可比的。他的观众是普罗大众,贩夫走卒,兼收并蓄。”马师曾饰演的角色,包括了粤剧的男丑、女丑、公脚、末脚、正生、小生、小武等各种行当,戏路宽广,技艺精湛,为后辈做出典范。特别是由他编写或加工,经他多年演出锤炼的戏,都具有生活气息浓郁、人情世态刻画入微,人物性格夸张而又真实,语言奇趣横生的“马派”艺术的鲜明特色。他的表演艺术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上世纪三〇年代他引进了一些西洋乐器,丰富了粤剧伴奏音乐。他还吸收了电影、话剧的某些表演手法,融化于粤剧的表演之中。其表演,台风豪放,动作鲜明准确,出奇制胜,塑造人物逼真生动。
在马师曾百年诞辰之际,红线女回忆起马师曾为“自编自导自演的粤剧奇才”,她说道:
马老师演过的出色的戏和角色不胜枚举。演出和自编自导过四百多出戏的粤剧艺术家马师曾,为岭南文化、为粤剧艺术留下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他堪称千人千面地把写实表现与粤剧表演程序融为一体的粤剧艺术大师!
可说是洵为知言。
(本文部分图片翻拍自《千年一遇马师曾》一书,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来源|晶报APP
编辑:陈建国
查看原图 44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