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曾经,提及宁夏的名片,当属“红枸杞”;如今,“紫葡萄”当惊世界殊,让人顿感“后生可畏”。

一颗“小小的葡萄”,缘何能成为塞上江南的新名片?9月下旬,记者沿贺兰山东麓一带走访,透过一座座特色鲜明的酒庄、一瓶瓶清香剔透的红酒、一块块碧波荡漾的葡萄藤、一张张移民的笑脸……窥见了“小葡萄”背后的大世界,感受到了“小葡萄”蕴藏的大能量,也触摸到了宁夏人的大梦想。

“小葡萄”的千亿梦

9月20日清晨,驱车沿贺兰山东麓青铜峡葡萄酒产区鸽子山示范区内色彩斑斓的彩虹路慢行,凉风舞动着葡萄藤蔓上成片的叶幕。

虽秋意渐浓,但位于鸽子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小镇的青云酒庄施工现场,却是另一番模样:压路机来回穿梭、挖掘机声声轰鸣中,推土机持续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这儿是地下酒窖,一定要注意细节处理。”自酒庄正式开工,每天就算再忙,青云酒庄负责人樊宇鑫都要挤出时间来现场,和总工核对图纸、叮嘱细节。

和青云酒庄一样,近期,各家酒庄都忙得不亦乐乎:贺兰神国际酒庄提前“抢”采摘工,志辉源石酒庄接待大厅挤满了各地剧组人员和游客,嘉地酒园酿造师们守在发酵罐口闭目品鉴着葡萄果汁……

投资者果断的投资行为和酒庄忙碌的镜头,恰是对宁夏葡萄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最好的说明。

“我们坚定选择贺兰山东麓,主要原因有2条。”提及为何看好宁夏葡萄酒产业,樊宇鑫等诸多酒庄负责人给出的答案出奇一致:自然条件无与伦比;总书记看好、自治区重视。的确,他们一语道出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近年来突飞猛进的根本所在。

“七分靠种植,三分靠酿造”,这是葡萄酒行业公认的“法则”。意思是没有优质的酿酒葡萄,很难酿造出精品葡萄酒。而贺兰山东麓恰恰能种出顶级酿酒葡萄:其地处北纬38度的“黄金地带”,拥有1100米左右的“黄金海拔”,昼夜温差大、水热系数高、土壤通透性好。经过多年考察论证,这里已是世界公认的高端葡萄酒“黄金产区”。

如果说无限好“风光”是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根”,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葡萄酒产业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就是我区葡萄酒产业快速提档升级的“引擎”,为推动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增添了信心。

“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对葡萄酒产业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执行,一系列喜人的大动作接踵而至:

从获批建设中国首个特色产业综合试验区——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到成功举办中国首个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 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入选中国首批100个地理标志产品,到宁夏被国际权威组织授予“葡萄酒之都”“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等称号;从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将葡萄酒产业列为“六特”产业之首,到启动编制《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实现千亿综合产值建设方案》;从轩尼诗、保乐力加、中粮、张裕、长城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葡萄酒企业纷纷在宁夏抢滩登陆,到今年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京东集团、香港投资集团、新加坡乌节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我区签订合作协议54个,总金额达173.46亿元……

在系列“组合拳”下,宁夏葡萄酒产业收获了这样一份成绩单: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52.5万亩、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酒庄228家,年产葡萄酒1.3亿瓶,每年吸引120多万游客前来旅游研学,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酿酒葡萄产区。

经过30多年的耕耘树艺、艰苦创业,曾经的小葡萄已经蜕变成大产业,并踏上了追寻紫色梦想的“快车道”。但这只是开始,宁夏的下一站目标是:2025年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

“小葡萄”的绿色路

9月21日,记者驾车穿梭在贺兰神酒庄,让人印象最深的镜头是:每一块方正的葡萄园,都有一圈笔挺、茁壮的白杨树“站岗护卫”。

“想种葡萄先栽树,这是在宁夏发展葡萄酒产业的‘潜规则’,各个酒庄都在干这件事,我们耗资上亿元种了500万棵白杨树。一排排连成网的树木和一块块串成链的葡萄基地拒绝了风沙,改变了这一带的气候。”贺兰神酒庄相关负责人感叹说,宁夏葡萄酒产业最直观的效益就是让曾经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滩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海。

行走在志辉源石酒庄,仿佛漫步于公园。远处雄浑巍峨的贺兰山傲然屹立,眼前的葡萄采摘区、林木区、酒庄主题公园相互掩映。沿小径蜿蜒而行,翠绿的山楂树、海棠树、松树、柏树、葡萄藤接续相迎,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市民一路相伴。来到酒庄后方的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一处墙壁上的照片清晰地说明了该酒庄备受青睐的原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是尘土飞扬、坑坑洼洼、满目疮痍的砂石矿区;如今摇身变为景环水绕、绿树成荫,集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和葡萄酒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花园酒庄。

“我们酒庄主打绿色牌,也确实收获了绿色带来的红利。”志辉源石酒庄总经理袁园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葡萄酒产业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更加坚定了酒庄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也增强了酒庄在生态恢复和治理方面投入的动力。

在位于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新小公路与G110线西南处的张骞葡萄郡(银谷世界碳汇葡萄园)项目基地,尚未种植被的东坑依稀诉说着这里曾经的伤痛:砂厂遍布、满目疮痍,“机器一咳嗽,灰尘满天跑”。但这一切即将成为历史,今年5月开工投资达30亿元的自治区级重点项目目前已完成了西坡主路修整、西坑西坡梯田拉坡整形、边坡填土、上山道路修建等工作,6000余棵树木已经“上岗”,未来,集葡萄种植、酿酒、活动赛事、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葡萄酒产业园区将拔地而起。

行走在贺兰山下,漫步在黄河岸边,“戈壁荒滩变绿水青山”的故事说不尽。

近年来,宁夏把贺兰山东麓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试验田”,把葡萄酒产业作为总书记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先行产业、绿色产业,扎实做好“葡萄酒+生态”的文章,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基地纳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支持,集中建设195公里酿酒葡萄种植长廊,废弃矿坑变成了生态酒庄,万亩荒地变成了葡萄绿洲,葡萄园区变成了拦蓄工程……

今日的贺兰山东麓,一片片种植基地绿意涌动,一座座特色酒庄星罗棋布,“园成方、林成网”,不仅构筑了区域气候改善、黄河水土保持和“三山”生态涵养的绿色生态屏障,而且修复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绿色生态已成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幸福底色。

“小葡萄”的“国际范”

9月23日,秋分。清晨的第一道阳光照进葡萄园,嘉地酒园生产总监刘榆带领生产团队开始一天的忙碌。种植师和酿酒师在葡萄园随机抽样测试各项指标,品控主管在实验室测量不同地块的葡萄成熟度理化指标,总酿酒师结合感官分析,制定完美的采收计划。在酿造车间,观测监控已入罐的葡萄酒发酵状况,品尝、感受它们发酵中的点滴变化。

2013年起,庄主丁健历经9年,在贺兰山脚下建起嘉地酒园。同时,建立气象数据站,仅针对300亩葡萄园的微气候制定栽培方案;测定葡萄园7个种植区域土壤结构和营养状况,种植不同品种,采取不同的栽培模式;保证高品质的果实,严格控制葡萄产量亩产,以得到葡萄果实风味的浓缩;采用以色列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管理,精准控制葡萄生长,保证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平衡。

2016年至今,嘉地酒园获得204项国际奖项,其中金奖63项,银奖42项,是中国酒庄唯一世界权威赛事金奖大满贯得主,获得数位世界权威酒评家给出的中国最高分,一次次将贺兰山东麓的名字写进世界葡萄酒排行榜。

产业要发展,人才很关键。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嘉地酒园拥有一支“国际化的本土团队”,由宁夏本土和国内资深专家及受过专业化教育的年轻人相结合,团队里硕士海归超过50%,2021年,嘉地荣获宁夏葡萄酒行业唯一一家科创中心,丁健获科技特派员称号。

如何让获奖无数的葡萄酒走出酒庄酒窖,端上民众餐桌?丁健说:“做好销售,打造品牌是基础。嘉地做的不是酒,是中国文化的味觉传播。”因将先进的品牌文化和理念根植于贺兰山东麓,嘉地的品牌工作也引发了国内外管理学界的关注。2021年,嘉地酒园被写入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商业案例库。今年,又入选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品牌案例库。

嘉地酒园的国际视野和对葡萄酒品质的近乎“苛刻”地追求,正是无数贺兰山东麓酿酒人的集体追求。恰恰是这种自信和执着,让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具备了大创新的眼界和大开放胸怀,在“定位国家级、彰显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行越稳。

从积极与国际市场并线接轨、衔接贯通,推动宁夏葡萄酒及葡萄酒文化走出去,到把世界葡萄酒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模式“引进来”,再到把宁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出去,“国际范的贺兰山东麓”让一大批各地客商因葡萄酒与宁夏结缘,许多国内外友人因葡萄酒把宁夏当作了“第二故乡”,宁夏葡萄酒产品也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宁夏对话世界、世界认知宁夏的一张“紫色名片”。

“小葡萄”的富民心

9月22日,在志辉源石酒庄种植基地,种植工人苏金萍哼唱小曲,手中剪刀起、葡萄落,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娴熟融汇。

2000年,苏金萍从西吉县自发搬迁到银川市西夏区,在志辉源石酒庄打工,一干就是22年。她不仅见证了这里的变迁,更靠着这份工作,供儿子上大学,家里盖了新房,还买了小轿车。

“开荒种树不仅彻底改善了这一片的生态环境,更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居然能在工作的地方见到总书记。”回忆起当时见到总书记的情景,苏金萍至今仍难以抑制激动心情,“村里让我作为致富带头人,给大家讲致富故事,大道理我讲不出,只是发自心底地想说,脱贫忘不了党、忘不了总书记!”

“我们是闻着葡萄果香奔小康的!”同是这一天,志辉源石酒庄讲解员乔静在送走一批游客后,忙里偷闲地告诉记者,产业好了,人就多了。

20年前,乔静随父亲从陕北自发移民来到昊苑村,曾经满眼黄沙,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让她一心想要走出去。如今满目绿色,春风一拂葡萄香的景象让她身心眷顾找到归属。

天地间、藤蔓上不大的葡萄串“串”起的增收富民产业链,带动不少村庄步入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距离志辉源石酒庄不远的昊苑村,是由陕西、甘肃、安徽等8省17县自主移民构成的。这个几乎每个清晨都是被葡萄“叫醒”的村落,也将美丽乡村的建设和葡萄酒旅游有机融合,依托辖区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成功跻身“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行列,17座酒庄的葡萄酒年产值近2亿元,村集体年收入4800万元,占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75%,葡萄酒旅游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全村旅游年收入达2000万元。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宁夏人正在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理解。

贺兰山东麓作为宁夏主要的移民安置区域,生活着123万从大山梁塬搬来的移民群众,随着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壮大,广大移民群众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进来、从中获益,既能通过种植葡萄、流转土地增收,还能在家门口的葡萄园务工创收,形成了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联农带农机制。

“据统计,宁夏葡萄酒产业每年能为产区周边农户提供季节性用工岗位及固定用工岗位13万个,固定工年收入一般达2万元至3万元,季节性用工每个劳动力每年收入达6000元至1万元,酒庄(企业)年支付工资性收入约10亿元,当地农民收入中的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黄思明告诉记者,现在宁夏葡萄酒产业已经与老百姓的“钱袋子”紧密相连,葡萄“串”起的增收富民产业链也日益坚实。着眼未来,宁夏正举全区之力为葡萄酒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助力这一富民产业与全域旅游、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记者 王婧雅 虎 权)

工人们在美贺庄园酒庄采摘葡萄。                                                                   本报记者 马楠 摄

工人们在美贺庄园酒庄采摘葡萄。记者 马楠 摄

宁报微评:“紫色梦想”必将绽放

数天蹲点采访宁夏葡萄酒产业,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信心”。

投资人实地考察半个小时就决定建酒庄、酿酒师自信某款酒冲奖没问题、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投身田间地头、移民说轿车是“标配”、地方政府相信那片戈壁滩将来肯定绿波荡漾……这一幕幕镜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人们对宁夏葡萄酒产业的信心,而问及信心“源头”,其中一个共同答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葡萄酒产业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

现实是最有力的说明。无论是产业的绿色底色越来越亮,还是移民的日子因葡萄酒产业越过越好,抑或“创新”“开放”的宁夏葡萄酒名号在国际上越叫越响,再或是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措施越来越多,我们都能在总书记对宁夏葡萄酒产业的殷殷嘱托中一一找到答案。这一切再次深刻启示我们,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就是指引宁夏发展的“纲”和“魂”;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就是干好当前宁夏工作的第一准则。

我们坚信,前行路上,只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把领袖的殷殷嘱托扎扎实实地书写在贺兰山东麓的泥土里、落实在塞上山川的田野大地中,“紫色梦想”必将绽放全球,宁夏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虎 权 王婧雅)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