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里,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变革悄然兴起。一群特殊的学生摒弃传统培养模式,选择了自主设计培养方案,踏上了独特而富有创新力的学习之路。这是学校实施新工科与一流本科教育升级工程当中,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一个重要举措。
学校于2023年3月发布并实施《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修读计划”实施方案》,旨在为具有创新思想、独特禀赋、独特专业兴趣的学生脱颖而出、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鉴于首个年度实施,给予学生两次机会,分别是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初和期末。日前,第二批15名学生的自主设计培养方案已经通过论证评估并正式实施。2023年9月20日,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林哲帆成为政策实施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首个“自主设计个人专业培养方案”正式生效至今,已有16名本科生拥有了“私人定制化”培养方案。
光电学院组织专家论证朱陈同学的自主设计培养方案
这项政策在2023年3月27日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其中,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朱陈同学是第二批通过自主设计培养方案的一员。他从学校计划推出“自主设计”计划开始,就对此政策保持密切关注。去年十月的一次课间,朱陈在校园内偶遇了数学课线上课程老师、教务处处长黄廷祝教授,并表达了自己对自主设计培养方案的思考、愿望和遇到的难点。黄廷祝教授对朱陈同学的想法非常支持,并建议他向光电学院教学副院长刘志军教授进一步咨询如何解决难点。在学院支持下,朱陈茅塞顿开,开始构思自己理想的、专属的培养方案。朱陈自高中开始对光电基础物理相关知识就产生了浓厚兴趣,进入大学后,他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还在物理学院熊杰教授课题组接触了凝聚态物理前沿领域。经过多次研讨和论证,朱陈同学自主设计的“光电子物理”培养方案通过评估论证并正式实施。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为了确保让学生设计出既靠谱又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通过顾问老师、专家组、学业导师、学院教务科等多种方式与渠道,在自主组织与设计课程体系、专业方向和发展路径选择等方面提供指导性建议,严格把关方案设计、咨询、申请、评估与执行等各个环节。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个人兴趣的深度探索,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闫俊弛同学向专家委员会陈述自主设计培养方案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2022级软件工程专业的闫俊弛同学认为,通过自主设计培养方案计划收获了很多:“申请自主设计培养方案计划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标、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向他人表达我的想法、如何说服他人信任我的想法。我相信,这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能按照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学习。自主设计培养方案则打破了这种限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目标,制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方案。闫俊弛所设计培养方案是“互联网金融”,该方向以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等为基础,面向金融行业的科技金融、数字金融领域,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城市管理专业杨超同学,也是自主设计培养方案计划的受益者。从大一开始,他就对人工智能充满兴趣,大类专业分流时选择修读“城市管理”专业。基于个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规划,杨超同学选择了“城市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努力修读本专业课程,同时自主修读了与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相关的跨学院选修课程,自学MIT“线性代数”线上课程、PBL交叉学科线上课程,并积极与不同学院的同学组队,参与学校创新项目、数学建模竞赛、科研团队项目等。经过多轮研讨和反复论证,杨超同学自主设计了特色鲜明的“城市管理+人工智能”方向的培养方案。
据了解,学校出台的这一举措是在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两次转专业机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机制。为不断打破专业和院系壁垒,学校此前已实施“新工科+新商科”“新工科+新艺术”“互联网+”“电子信息+”等一系列新工科交叉复合培养计划,形成多类型交叉复合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实施自主设计培养方案,就是要让学生可以进一步打破学院和学科专业壁垒,自定义专业方向和自设计培养方案。
为了给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提供更多制度保障,学校还于2023年出台《电子科技大学关于优秀本科生自主掌握学业进程、申请课程免听或免修管理办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机会和空间,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规划,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挑战性课程学习中。
清水河校区: 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邮编: 611731
沙河校区: 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4号 邮编: 610054
九里堤校区: 成都市金牛区九里堤西路8号 邮编: 610031
Email: xwzx@ues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