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马寺俯瞰全景图
白马寺(White Horse Temple)
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祖庭释源”。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佛门弟子们一向公尊洛阳白马寺为
“祖庭”
和
“释源”
。
“祖庭”者,祖师之庭院也。
“释源”者,释教(即佛教)之发源地也。
■ 《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
立于白马寺山门东侧,为元代遗存
直到今天,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还留有“祖庭”和“释源”字样。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汉魏之后,中国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此皆始于汉明帝之创建白马寺。
佛教不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经由中国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后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国。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随着一些中国人、日本人的进入欧美,佛教在欧美也有所流传。
所以,实际上对于诸如越南、朝鲜、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来说,白马寺也是其“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在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说。
中国第一座古刹
——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舍利塔
——白马寺齐云塔
中国第一座译经道场
——白马寺清凉台
中国第一次西行求法
——永平求法始于白马寺
最早来华的印度高僧
摄摩腾、竺法兰禅居于白马寺
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
《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
中国第一本汉文佛经
《四十二章经》始译于白马寺
中国第一本汉文戒律
《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传戒道场
立坛于白马寺
中国第一位汉人和尚
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据传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因为僧人是为天竺来的客人,仍然以宾礼对待,因此,住所名延续用“寺”。
■ 《高僧传》梁 释慧皎撰 元刊本
一卷·汉雒阳白马寺摄摩腾
现藏于 京都大学图书馆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行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
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第一次遭到了破坏。东汉初平元年,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的各地联军,对洛阳形成了半包围的阵势。为防止人民逃回,他便把洛阳城周围二百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洛阳白马寺被烧荡殆尽。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在东汉洛阳废墟之上,重新营建洛阳宫,即包括重建洛阳白马寺。再从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有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佛律”的记载,足证洛阳白马寺在文帝曹丕、明帝曹睿之后已经恢复。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
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
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
成为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
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司马颙部将张方攻入洛阳,烧杀虏掠,在长期的战乱兵火中,洛阳白马寺再一次遭受严重破坏。
经过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乱”,洛阳城又一次惨遭破坏。在迁都邺城之后,洛阳仅余寺四百二十一所,其中,尚有洛阳白马寺。大约在“永熙之乱”中,白马寺虽难于幸免,但还是残存下来了。
直到清代,在洛阳白马寺大殿左侧,还保存一座“白马寺造像幢”,幢有五十余尊佛像,上下左右俱有题名。
另在解放前,洛阳白马寺曾出土一尊巨大的玉石弥勒菩萨坐像,身高2.16米,系一件极可宝贵的北魏造像佳作。惜已散失海外,至今仍保存在美国一家博物馆中。
唐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敕修洛阳白马寺,这是洛阳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东都洛阳的破坏甚为严重。洛阳白马寺当亦然。“安史之乱”以后的洛阳白马寺,还保存着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断碑。
唐代末年,洛阳长时期陷入战乱兵火。洛阳白马寺再次遭受战乱的破坏。
到了宋代,采取适当保护佛教的政策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敕修洛阳白马寺。
明代初年,以禅宗中的临济宗最流行。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太祖朱元璋敕修洛阳白马寺;景泰年间,明政府曾规定各地寺观产业限制为六十亩。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身为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之职的黄锦,又一次大规模整修洛阳白马寺。由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石碑,保存了关于此次重修的详细资料。此次重修,大体上奠定了今日洛阳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在洛阳白马寺沿革史上意义重大。据解放后地面实测,洛阳白马寺总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左右,这和明代重修时占地六十二亩的记载基本相合。
明代末年,洛阳又遭战乱破坏。
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佛殿(接引殿)被焚烧。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复被重建。接引殿是寺内现存规模最小,重建最晚的一重大殿。
■ 白马寺旧照 《北中国考古图录》 沙畹 1909年
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
BY Edouard Chavannes.1909
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曾重修清凉台之毗卢阁。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尤其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党政府受到强敌威胁,决计迁都洛阳。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等来洛阳,往访白马寺。时白马寺墙败宇塌,庭阶荒芜,即于一九三一年委请上海佛教会德浩法师住锡白马寺,重行营建。
此次重修,修建了山门内左右两侧的门头堂、云水堂和天王殿、大佛殿两侧的客堂、祖堂、禅堂、斋堂,又在寺院东南、西南各修建方形歇山顶二层阁楼一座(即钟、鼓楼,也称角楼),以青石镶包了印度高僧墓和天王殿、大佛殿的台基,补修了各殿阁、厢房之门窗;配置铜铁器,铸宝鼎、铜牌、铜钟,并把一尊高约0.90米的白玉佛迁奉于毗卢阁内。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州大地处于战乱兵火之中,白马寺两度败落,墙颓殿倾,野草没膝,一片荒凉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59年多次拨专款重修。
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白马寺,曾留下了“白马驮经印度来”一首“七律”作为纪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之时,白马寺也惨遭破坏。佛像被砸,经卷被烧。相传为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带来的极为珍贵的三十余片“贝叶经”也化作灰烬。
1972年,白马寺全面修复,前后持续十年,用款数十万之多,翻修主要殿阁,彩绘天棚、梁、架、斗拱,油漆门窗、殿柱,广骋新老艺人塑造佛像,贴金涂彩;培植花木,彻阶修路。使千年古刹,面貌为之一新。
1973年,正式成立文物保管所。
1984年,移交洛阳市佛教协会和僧人管理。一些在“十年动乱”时被迫还乡的僧人也先后返寺,逐渐恢复了这座千年古刹固有的宗教气氛。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1987年3月,寺院的山门、大佛殿、天王殿得到维修加固。
1990年,齐云塔院得到扩建。为接待广大游客和前来朝拜的海内外佛门僧众,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钟鼓楼、法宝阁、藏经阁,新辟了玉佛殿、卧玉佛殿、六祖殿,泰式佛殿,修建了山门前的广场。经过扩建后的白马寺总面积达到200亩左右。
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0年,白马寺举行盛大的印度风格佛殿落成仪式。
2014年6月,白马寺缅甸佛塔苑竣工。
2014年9月28日,白马寺泰国风格佛殿落成庆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开光法会隆重举行。
2016年12月23日,白马寺斯里兰卡风格佛殿奠基。
迄今为止,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 白马寺平面布局图
白马寺分为
中国本院、齐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
。
白马寺不仅是中华佛教的“祖庭”,也承载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作用。它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成为佛教徒心中向往的圣地,同时,也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拜者膜拜。
19世纪末21世纪初,印度、缅甸、泰国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中外佛教文化在这里得以融合。迄今为止,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白马寺本院内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的佛殿,为一长形院落,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
山门
、
天王殿
、
大佛殿
、
大雄殿
、
接引殿
、
毗卢阁
等主要建筑。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
■ 白马寺·石雕马
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 白马寺·山门
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现今匾额上的“白马寺”是由赵朴初题写的。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
■ 白马寺·天王殿
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
■ 白马寺·大佛殿
大佛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一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二供养人,观音菩萨等塑像;
■ 白马寺·大雄殿
大雄殿为悬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
■ 白马寺·接引殿
接引殿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
■ 白马寺·毗卢阁
毗卢阁为重檐歇山式,位于清凉台之上,初建于唐。释迦牟尼佛被喻为人中狮子,作狮子吼。后来便将传承佛法的方丈和尚居住的地方喻为狮窟。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毗卢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
■ 白马寺·钟楼
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钟楼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鼓楼于1992年竣工。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鼓楼的建成恢复了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
■ 白马寺·藏经阁
法宝阁与藏经阁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坐落在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高5米的台基之上。1995年建成。二阁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4间,长18.5米,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经阁内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
白马寺齐云塔院,是河南省唯一的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
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
■ 齐云塔旧照 《北中国考古图录》 沙畹 1909年
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
BY Edouard Chavannes.19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市人民政府对齐云塔实施保护,于1990年建成,占地15亩的齐云塔院。
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放生池、石拱桥、齐云塔等建筑。在齐云塔的东西两侧分布着附属建筑:西侧修建有3间念佛堂、3间斋堂;东侧修建有3间客堂、3间培训班教室,另修建有禅房,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
在山门的两侧为大型佛教碑廊,西边为禅宗三十三祖画像及传法偈,东边为“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宝。
泰国佛殿苑
泰国佛殿苑位于白马寺古建区西侧,印度佛殿苑之北,由泰国出资建设,浓缩了以曼谷大皇宫、金山寺为代表的的泰式建筑精华,是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在中泰两国政府及佛教界大力支持下,于2014年全体完工。落成庆典及恭迎佛舍利法会上,泰国“镇国之宝”——曼谷金山寺供奉一百多年的释迦牟尼佛舍利转移到了白马寺舍利塔上,成为中泰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与象征。
印度佛殿苑
印度佛殿苑位于白马寺古建区西侧、泰国佛殿苑之南,由印度政府出资设计、中国政府提供土地建造,是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是中印两国世代友好的象征。 印度政府选择桑奇大塔作为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在白马寺按1∶1的比例进行仿建,主体建筑布局规整,别具匠心。印度总统帕蒂尔寄语:“我愿把这个寺庙(佛殿)作为印度的礼物献给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
缅甸佛塔苑
缅甸佛塔苑位于白马寺院古建区西侧,与泰国佛殿苑相邻,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是缅甸政府在境外捐建的第一个项目。其四道主门及围墙完全按照曼德勒皇宫样式直接移植到白马寺。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按照缅甸国家象征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缅甸总统寄语:“该佛殿的建成是缅中两国友好交往的‘最大见证’”。
1990年以后,白马寺先后接受了国际友人和居士们赠送的佛像,分别供奉于不同的殿堂之内。
泰国·释迦牟尼佛像
供奉于泰式佛殿内,1991年泰国内务部长瓦塔纳先生和友人常媛女士到白马寺朝拜时赠送。佛像铜质鎏金,通高7.2米,重达6.68吨。
印度·释迦太子像
供奉于法宝阁内,1993年9月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期间参观白马寺后赠送。佛像通高1.50米,螺纹高肉髻,着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弥须座上。
泰国·中华古佛
供奉于藏经阁内,拇指般大小,铜质鎏金,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是世界上仅有的造型奇美的佛像。源于中国东汉时期,始塑于洛阳白马寺,后流落民间,由西域传至南亚、东南亚,最后分别收藏于泰国博物馆和泰国一富商家中。
缅甸·卧玉佛
供奉于卧玉佛殿,用缅甸玉雕刻而成,身长5米,重8吨,侧卧于榻上。1996年前后,在弘法寺本焕大和尚及白马寺印贤法师的感召下,深圳、广州的部分居士捐资,用缅甸玉敬雕成卧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贤法师护送到白马寺。
白马寺空海大师塑像
■ 白马寺 中日友好廿五周年纪念·空海大师塑像
1997年,中日友好25周年,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向中国洛阳白马寺捐赠一尊日本空海大师塑像,立于白马寺清凉台西侧,以示纪念。
日本空海大师804年入唐学法,曾到洛阳白马寺参访学习,又在西安青龙寺拜中国密宗大德慧果大师为师,返回日本后在奈良东大寺弘传密宗,在国际佛教传播中有大贡献。
白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有:宋崇宁二年刻石、金“重修释迦舍利塔记”碑、元“龙川和尚遗嘱记”刻石、元“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明“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等。
■ 《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 宋
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
■ 《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
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白马寺历代题咏
送龙翔俊用章住吴白马寺
吴克恭 元
白马吴中寺,袈裟建业船。
黄花季秋月,锦树大江烟。
洗钵胡僧饭,驮经汉帝年。
何时虎丘石,共论永明禅。
欧大任 明
河山百二走关门,经入中原佛自尊。
白马驮从天竺国,青鸳飞傍给孤园。
蒲团雪积花前供,贝简云深石上翻。
自昔南宗称弟子,不将文字与僧论。
送僧永冈归吴住白马寺
石缝梅泉一缕清,早年依此学无生。
紫藤垂坞人閒步,白马驮经寺得名。
法席坐挥棕拂短,官河去上木杯轻。
山中试茗何时好,拟借禅房折脚铛。
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
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
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
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
参考资料与来源:
洛阳网 http://www.lyd.com.cn/
洛阳市文物局 http://wwj.ly.gov.cn/index.php
百度百科·白马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9%BD%E9%A9%AC%E5%AF%BA/4680?fr=al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