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孙中山,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领导人民推翻封建帝制,创立共和,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竖起了民主革命的里程碑。

孙中山,学名文,字德明,号载之、公武、日新、逸仙, 1866 11 12 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孙中山在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有“中山”之名。辛亥革命后,学者章士钊把中山这个名字加上姓,并称为孙中山。从此,孙中山这个姓名在国内外便普遍使用起来。

【生平事迹】

孙中山出身于贫穷的农民家庭,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五。二兄、三姐早夭,余者有长兄孙眉及四姐、六妹。他六岁就随四姐上山打柴、拾猪菜,稍大一些,各种农活都要干,后大哥孙眉过洋到檀香山做工,数年后有了积蓄,投资垦荒办牧场,兼营商业,孙家的日子才渐渐好过起来。

孙中山十岁始入村塾读书,自幼即有大志,爱在屋前大榕树下听曾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冯观爽讲太平军同清兵打仗的故事,听后常发表议论,并感叹道:“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咯!”,而他自己也把自己称做“洪秀全第二”。 1879 年, 13 岁的孙中山随母杨氏远涉重洋去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在檀香山,初时协助孙眉店务,后进入意奥兰尼学校接受三年中学教育。毕业后又就读奥阿厚书院数月,学习高中课程。在这些教会所办的学校中接受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思想上有了新的转变。

1883 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回到家乡,接触过西方社会的他感到祖国实在太贫穷落后,于是,立意改良祖国,拯救同胞。在乡间,他倡议修桥筑路,架设街灯、清洁街道等,但为破除迷信,他和同村好友陆皓东动手把村庙北极帝君、金花夫人泥像损坏的举动被村民指责为冒犯神灵,以至无法容身,被迫离乡。之后,孙中山赴香港先后进入拔萃书院、中央书院(即后来的域多利书院、皇仁书院)读书。年底,与陆皓东一同洗礼加入基督教。

1885 年,孙中山与外壆村(今珠海市外沙村)卢慕贞结婚,后生下一子(孙科)二女。孙中山认为“以医亦救人之术也”,决心以治病行医造福人群,遂于婚后第二年进入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此期间,结识了革命志士、三合会首领郑士良。

1887 9 月,孙中山又转学到香港雅丽氏医院附设的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医学院前身)。他勤奋学习,不仅爱好医学和国文,还研究了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物理学、农学等。其博学多才甚为同学钦佩,被称为“通天晓”。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各科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 1892 7 月以名列榜首的优异成绩毕业。之后,到澳门镜湖医院任义务西药师。不久,又自设中西药局。他的医术精湛,尤擅长外科和治肺病,对贫穷病人免费诊治送药。不到两三个月,即“声名鹊起”,到药局求诊的病人络绎不绝。

由于受到葡籍医生的排挤,次年,孙中山改到广州行医,在西关冼基创设“东西药局”,并设医务分所于双门底(今北京路)圣教书楼内,又在香山石岐西门口(即今孙文西路)与人合股开设中西药局支店。他以行医为名,广交朋友,探索救国之路。

1894 年春,孙中山偕陆皓东至天津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不料李鸿章置之不理。二人复又转到北京,所闻是甲午战争将爆发之讯,所见腐败黑暗现象。此行终使孙中山摒弃了改良主义幻想,决然开拓民主革命的道路。同年 11 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邀集 20 多位华侨青年,创立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的兴中会。在孙中山领导下,兴中会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侨胞募集资金,积极准备反清武装起义。他选择在广州建立推翻清朝的据点,于 1895 年初到了香港,在中环丹顿街 13 号开设“乾亨行”作掩护,实为起义指挥机关。经过半年多的策划,决定重阳节起义。举事前夕,他亲临广州布置一切。由于出了叛徒和港英当局向清政府密通情报,起义夭折,陆皓东等人不幸被捕,英勇牺牲。清政府悬赏 1000 两花红银缉拿孙中山。孙中山便经香港流亡日本,化名“中山樵”,奔走于日本、美国、英国等地鼓吹革命。

1900 年,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华和划分势力范围,义和团运动席卷京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孙中山决定利用这一时机在广东起事,不畏艰险地来往于日本、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筹备部署武装起义。

1903 年秋,孙中山前往檀香山,在改组兴中会的基础上建立“中华革命军”,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为了争取华侨更广泛支持,他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被授予“洪棍”之职。在兴中会的影响下,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国内外纷纷成立了爱国革命团体。

1905 年,孙中山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更进一步确立了十六字纲领。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十月,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将十六字纲领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成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盟会成立后,至 1911 4 月,先后组织了 10 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其中的第十次起义,即史称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和影响最大。这次起义牺牲者 86 人,其中能收到遗骸的有 72 具,后建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以供后人凭吊。

1911 年辛亥武昌首义后一个多月,全国光复省份增至 17 个。同年 12 29 日,孙中山以 16 票的大比数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 1912 1 1 上午,孙中山从上海乘专车前往南京就任,在当晚举行的就职典礼上,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在任期间,孙中山主持制订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30 多道有利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法令和措施。由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及部分革命党人向袁妥协,孙中山于 4 1 被迫辞职。 5 27 ,经澳门返回故乡香山县探亲,至 30 日晚经石岐离开。 8 月,同盟会与另外 4 个小党在北京合并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选为理事长。 9 月,孙中山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跑遍大半个中国。正当孙中山赴日本考察铁路状况并筹措铁路贷款时,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罪恶的枪声,使孙中山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愤然发动“二次革命”。但由于内部分裂和仓促上阵,二次革命失败了。孙中山受通缉,再次流亡日本。

1914 7 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继续组织讨伐袁世凯。此期间,他与原配卢慕贞离婚,于 1915 10 月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次年 5 月,孙中山回到上海。 6 6 袁世凯死亡,北洋军阀段祺瑞上台后,毁弃《临时约法》,全国陷入军阀混战。 1917 7 月孙中山成功策动程璧光率海军南下护法, 9 月,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举为大元帅。但由于他手中没有军队,为桂系和政学系军阀所排挤,不得不于次年 5 月通电辞职。

孙中山转赴上海,反思失败之教训,写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

1919 10 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继续担任总理。 1920 8 月,组织发动了粤军驱逐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夺回广东革命根据地。翌年 4 7 日,广州军政府重组,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设总统府于广州观音山(今越秀山)南麓。民国政府建立之后,孙中山下令讨伐桂军,统一两广,积极整军北伐。由于陈炯明所部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和孙中山住所粤秀楼,孙中山再次被迫隐居上海。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沉痛总结了经验教训,接受苏俄及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和帮助,决定改组国民党,平定叛逆,把广东变成国民革命运动的战略基地。 1923 年,陈炯明被滇军逐出广州。 3 1 ,正式设立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孙中山任海陆军大元帅,大元帅府仍设在广州士敏土厂。

1924 1 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宣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创办了黄埔军校,创建了革命军队,继而誓师北伐,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巩固了广东革命政权。 11 月,北京传来冯玉祥政变成功的消息,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在北上途中,他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途经天津时,他肝病发作仍扶病入京,在天安门前受到北京各界群众 10 万人的热烈欢迎。

1925 3 12 ,孙中山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病逝,终年 59 岁。临终前,他口授并亲笔签名留下二份遗嘱,一是“国事遗嘱”一是“家事遗嘱”。此外,他还留下一份“致苏联遗书”。信中提到希望两国政府“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在弥留之际,仍断断续续地叮嘱同志们:“和平奋斗救中国!”上午 9 30 分,他的心脏停止跳动。

1929 6 1 ,孙中山的灵柩奉安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麓。其墓地称为中山陵园;其衣帽则封于北京碧云寺的石塔中,称为“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重要著作】

孙中山一生中著作甚丰,版本不少。其中最重要著作有《孙文学说》、《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中华书局 1981 年至 1986 年出版的《孙中山全集》 11 卷本是迄今收录其著作最多的全集版本。收入其著作 8200 篇, 400 余万字。

【纪念设施】

中国人民敬爱和缅怀世纪伟人孙中山。

在中国几乎每个省会都有中山路。

在广东,省会广州的越秀山南麓孙中山总统府遗址上建起孙中山纪念堂,在越秀山顶上竖立孙中山纪念碑,国民党一大旧址、黄埔军校旧址

在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市,有由他亲自设计、监建的翠亨村孙中山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家乡人民在此基础上,在故居旁建成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内的纪念设施主要有中山纪念中学、中山纪念图书馆、孙文、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等路,有中山公园、孙文纪念公园、逸仙湖公园、中山港码头,由旅港乡亲郭德胜捐建的孙中山纪念堂、旅日华侨吴桂显捐建的中山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