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鲍贤伦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展开 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百科已开放 本人编辑服务 ,若您为词条本人可免费认领词条,解锁低门槛编辑特权
立即前往
1955年1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 鄞县 。现为 中国书法家协会 理事、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隶书 委员会副主任、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主席, 浙江省文化厅 副厅长 浙江省文物局 局长。鲍贤伦历任 绍兴 师专 中文系 副主任、主任,绍兴市书协主席、 文联 副主席,绍兴市 文化局 党委书记、局长, 浙江省文物局 局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负责文博工作。协助负责文化文物 市场管理 工作。分管文物处、博物馆处。 [4]
中文名
鲍贤伦
出生日期
1955年1月
职    业
书法家
主要成就
论文《对目前线条组合倾向的一些思考》》
主要成就
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理论“书谱奖
被提名“中国当下最具学术价值的书法家”之一
出生地
上海

目录

  1. 1 个人简介
  2. 2 荣誉及获奖
  3. 3 书法创作特点
  4. 4 艺术动态
  5. 5 出版图书

个人简介

播报
编辑
鲍贤伦 [1]
鲍贤伦,男,著名书法家,浙江 鄞县 人,1955年1月生于上海,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读中学时自学书法绘画,1974年师从 徐伯清 入室弟子 ,临习楮遂良楷书, 孙过庭 草书及徐氏小楷,1978年就学于贵州大学,得 姜澄清 先生指导,涉猎书史、 书论 ,1980年又得 陈恒安 指教,于 汉碑 、魏碑、汉简临学尤勤。书作多以 汉碑 略参简书笔意出之,笔势灵动,浑穆而润雅,偶作草书亦于“ 二王 ”法外略参简书意趣。作品入选“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中日 书道 艺术交流展”、河南“国际书法展”等,收入多种作品专集,获“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并在《书法》杂志等发表。书法论文被收入《浙江书法论文选》。
历任绍兴师专中文系副主任、主任,绍兴市书协主席、文联副主席,绍兴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浙江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现为 中国书法家协会 理事、隶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 研究决定:鲍贤伦任浙江省文化厅巡视员,免去其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浙江省文物局局长职务。
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4]

荣誉及获奖

播报
编辑
1974年继书法家 徐伯清 先生学习书法。主要用力于 汉碑 孙过庭 草书、褚遂良楷书和徐氏小楷。
鲍贤伦书法作品
1975年作品首次参加上海中青年书法作品展览。
1978年春入 贵州大学 中文系学习,受业师 姜澄清 先生多方面指导。
1981年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获一等奖。
1982年作品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 邀请赛 ,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
1983年调入浙江 绍兴 师专中文系,讲授 古代汉语 课、书法课。
1984年被选为 绍兴 市书协副主席。作品参加文汇书法竞赛获二等奖。
1985年筹组绍兴师专书法教研室并任主任。作品参加国际书法展览(河南)。
1986年出任绍兴师专中文系副主任。作品参加第二届中国、 新加坡 书法交流展。
1987年河南《书法家》、 辽宁 《书法艺术》等刊登作品及创作谈。发表论文《对用笔与结构关系的再认识》。
1988年出任绍兴师专中文系主任。发表论文《对目前线条组合倾向的一些思考》《再论用笔与结构的关系——兼及创作时的情态》等。
鲍贤伦 [1]
1989年被选为绍兴市书协主席、 文联 副主席。获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理论“ 书谱 奖”。
1990年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 篆刻家 作品展览。发表论文《春风不度玉门关——从书法艺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隔膜看它的特质与文化品位》。
1991年出任绍兴市 文化局 党委书记、局长。发表论文《书法节奏新论》。
1993年《中国书法》书坛中青年专栏介绍艺事。
1996年出任 浙江省文物局 局长。带队赴京举办《永和风·绍兴中青年书法展》。
1998年兼任 杭州大学 历史系副教授作品参加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览参加巴黎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
1999年被选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参加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
2000年出任 浙江省文化厅 副厅长 。兼任 浙江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作品参加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参加日本·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
2001年《二十一世纪书法》和《 书法导报 》分别作专题介绍。
2002年《书法报》作专题介绍。
2003年参加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2004年《 中国书画 》作专题介绍。
2005年参加中国书协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
被聘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兼职教授。
在兰亭书法学院倡立兰亭书法基金。
2006年梦想秦汉·鲍贤伦书法展先后在杭州 恒庐美术馆 衢州博物馆 绍兴鲁迅纪念馆 举办,并印行《梦想秦汉·鲍贤伦书法》册。
中国书法 》作专题介绍。
《书法》作专题介绍。
被中国书协任命为 隶书 委员会副主任。
2007年 《鲍贤伦隶书对联》册出版。
出任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评委,参加评审并参展。
被提名参加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四十二人展览及活动。
青少年书法 》连续刊登“鲍贤伦答网友问”。
2008年 濠上观鱼·鲍贤伦书法展在 海宁 徐邦达艺术馆 举办。
参加第八届国际书法大展。
被《中国书画》提名为“中国当下最具 学术价值 的书法家”之一。
鲍贤伦书法展在 宁波美术馆 举办。
《鲍贤伦书法集》出版。
应邀参加 中国书法院 简帛 书法研究展。 [2]

书法创作特点

播报
编辑
古代经学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我注 六经 ”,侧重于训诂考证、章句解疏,以汉学为代表;另一种是“六经注我”,侧重于义理阐发,借古人经典寄托自己的观点,以 宋学 为代表。这是古代思想领域对待经典的不同方法,两者各具功能,各有建树,不应该有高下之别。艺术的目的,在于借助某一种具体的形式,来获得一种体验,抒发作者的情感和理想,书法亦如此。鲍贤伦先生在隶书创作中,不是机械地顺应隶书的历史贯例,延续经典的模式,而是追本溯源,深造高古,径直从上古隶书的源头,引一泓活水浇灌自家园地,既合于古,又适乎今,在表现隶书书体个性的同时,又表达自己的书法个性,从创作中获得纵心奔放、恣意豪迈的精神体验。因此,无论是他对待古典范式的态度,还是他创造的书法意境,都是在走一条“隶书写我”的路径。在他实现这一隶书理想的过程中,有三个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以书写性激活隶书的古艳之美
鲍贤伦作品
在强调书法艺术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淡忘书法最本质的特征——书写性。其实书法的书写性与艺术性是共生的,就像硬币的两个面。书写性是书法有别于其他 艺术形式 的创作特征,也是它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特质。在隶书的历史进程中,书写性的淡化是由于早期墨迹范本的地面消失,阻隔了人们对汉代及汉代以前隶书真实书写状态的观察与认识所致,石上流传的汉隶,成了当然的隶书经典。隶书本该是生动活泼的:“烂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流郁拂,微势缥缈。” (晋· 成公绥 《隶书体》语)这是一种何其魅人的古艳之美。然而,随着汉代石刻隶书经典的确立,研习隶书,只能对碑铭和 石经 等经过转移复制的范本陈陈相因,西汉以来笔底气韵生动的景象逐代消散,隶书逐渐走向凋敝。尽管鲍贤伦先生在他的隶书学习中,也曾有类似的历程,却能较早地觉悟到,隶书首先是写出来的,然后才是刻出来的。要获得隶书的古艳之美,只有透过石刻书迹的科律,将它还原为生动多姿的书写过程,以此激活古老书体的生命活力。清代金冬心、 邓石如 郑谷口 伊秉绶 这四位隶书大家的实践,得到了鲍贤伦先生的关注。金的漆隶,强化了锲刻效果;邓通过用笔方式的革新,增强了笔力的雄健;郑以飘逸的笔法,夸张了隶书的艳美;伊用渊默深稳、息心静气的笔墨,营造了隶书的高古气息。他们的风格各有不同,而背后蕴含着一种共同的观念,都试图在经典隶书之外,寻求隶书形式扩张的可能性。鲍贤伦先生的隶书,看似从碑铭回到了案头,以 书卷气 消解了庙堂气,但反过来说,在恢复书写性过程中找回了它的原生状态,探得了隶书的古艳之美。他的实践让人切实地感受到,演绎书写性可以赢得隶书的创新空间、实现隶书新的 审美价值 ,也为我们理解书法的“技进乎道”,提供了具体的范例。
以写意性强化隶书的寄情功能
鲍贤伦作品
文人士大夫的寄情需求,刺激了书法的发达。书法史是在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延续的,而不是简单地由书法作品缀联而成的。书家的意义,不在于一种身份,也不在于一种职业,而在于他具备在书法创作中获得体验的能力,获得精神释放的自由。有了这样的能力与自由,然后才能印证他书家的身份。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书家创作了书法,而是书法成全了书家。鲍贤伦先生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书法内核,并依此把自己与书法的关系调整到恰当的位置。在他看来,书写性还只是从技法层面获得隶书的笔墨趣味,这是 创作主体 对于书法创作的一种驾驭方式,还不足以从书法创作中得到真正的精神回馈。书法寄情功能的实现,必须仰赖于后者。他感到,在众多书体中,隶书具有寄情的 比较优势 ,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隶书天生具备写意化的倾向。隶书本来就是为了适应比篆书更广泛、更高效的书写要求而产生的。 卫恒 四体书势 》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从 发生学 角度看,隶书是篆书的 流便 写法。在那个时代里,如果篆书是 楷体 ,那么隶书就是行草。即使在今天,它的抒情特性依然存在。因为它较之篆书,具有可识性、平民性优势;较之行草,具有规整性、典雅性优势;较之楷书,又具有高古性、飘逸性优势。这一点与“温柔敦厚”的 诗教 理想是何其契合。因此它的表现活力和浪漫禀赋是与生俱来的。其次,在书体史上,隶书不是一种概念和科律,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凝固的书体,而是由无数具体的隶书形态所组成的,似乎把隶书看成一种恣意的书法状态更为确切,为创作者的审美满足,提供了广泛的对应可能性。鲍贤伦先生将对生活的感受,对人情物理的体验,归结为对隶书的感受和体验,在写意化过程中寄情述怀,假借隶书表达他的书法理想、 艺术理想 ,同时也实现了他的精神归隐理想。
以学术性浇灌隶书的人文气质
鲍贤伦书法作品
不仅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情怀,同时也表达创作者的学术志趣,这是 中国书法 人文性的重要特点。在古代,博雅之士是对文人的盛誉,博需要有远见,学识和胸襟;雅需要有情致,趣味和气韵。这应该成为修炼 传统艺术 、修炼一种高古书体的素质要。除了法度之外,也应该成为判别书法品位高下的标准。书法的创新来自作者的艺术天分,也沾概于对古典书法的艺术思考。强调书法的人文性不是抽象的。关键是要将书法的博雅气质,有效的灌注到书法的创作之中。这一点,鲍贤伦先生凭借其知识背景和社会身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他在隶书方面的夸张能力,就是建立在对六国文化捻知前提下的,从而实现了对先民历史的浪漫演绎。他善于用书法视觉审视简牍,也善于用考古视觉审视书法,充分利用这些瑰丽的书法资源,经过简牍时代那种凝神、浪漫、欢娱、神异的原始之美的浸润,然后在他的笔底整合出一种 艺术趣味 人文色彩 兼备的隶书形式。鲍贤伦先生的隶书,走的是一条个性化极强的非经典路子,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和挑战性。但书法创作本身就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它并不承担塑造公共景观的任务。然而,“隶书写我”的书法姿态确是极赋 经典文化 意义的。内在的中庸、练达,为他在风格上的冒险与挑战作了稳实的铺垫。

艺术动态

播报
编辑
2014年5月鲍贤伦为个展现场创作巨幅书法
书法艺术家鲍贤伦为筹备下月即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前日提前在 浙江美术馆 “开练”,鲍贤伦还现场完成了最大一幅长35米多、高4米的巨幛《归去来兮辞》,这幅作品之后也将参展,该巨幛是他特意为中国美术馆 中央大厅 环绕陈列而作。 [3]
据鲍贤伦介绍,展览将分为三个主题板块,“‘志于道’那是一个总体追求,很 理想信念 的东西,‘敬于事’为社会承担事、承担工作,‘游于艺’做一些艺术的实践与追求,这三个部分比较好地反应整个人生的理想或概念,所以我用三个板块构建整个展览。”鲍贤伦说。
鲍贤伦这次展览是自己几十年书法梦想追求的一次公布,不仅对自己创作艺术作一次展现,也趁机对自己的书法观念作一回梳理。此次展览主题为“我襟怀古”,但在鲍贤伦书法艺术里更多的是对古人敬仰,以寄托自己的书学旨趣,昭示自己几十年来书法追求路上对于“入古”的探索,“在入古的同时应该同时把个人的 主体性 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主体性最好的成果是什么?传统书法在当代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应该就是生命与 新经验 的提供,审美领域的新的拓展。”
鲍贤伦书法 (5张)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作者名称 鲍贤伦
    作品时间 2008-8-1
    《鲍贤伦书法集》是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鲍贤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