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句话涉及到的哲学原理是什么?

这句话的关键是涉及到辩证的转换? 还是事情本来是就没有所谓真相?事情本来就没有本质?
关注者
188
被浏览
324,149

26 个回答

此对联出自《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太虚幻境》牌匾的两侧的楹联。显然,欲解读此联需从“太虚幻境”着手。“太虚幻境”是小说中描述的一个神仙的聚集地,在常人看来就如其名既“虚”又“幻”,即不真实,也就是“假”的。(人们已习惯认为神仙是虚无缥缈的)然而置身于其中的人却会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真(实)的,进而否定了尘世的真实。这即“假作真实真亦假”的第一层含义(表意);而作者想表达的第二层含义(内涵)则是:当世人把许多真(能感召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善美之真)的东西当做假的来看待时,则会同时将假(会麻痹众生神经表皮的假丑恶之假)的东西当做真的来看待。即世俗的人常把肉体上的满足当成生命的价值所在,而忽略了生命的内在意义在于精神上的追求。就像哲学上“为吃饭而生存还是为生存而吃饭”的命题一样。

当人们像贾政一样只看重仕途经济、宦官之道而“沉醉不知归路”时,便会把宝玉这种以诗词歌赋陶冶灵魂的、在精神上有更高追求的人视为“孽障”、“不肖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