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南京︱画出心中的故乡,眼中的南京——走进西善
蔡 震
从南京城南的凤台南路行进,眼前是一个岔路口,高大的蓝色路牌上标注着数字 G205 和西善桥三个字。 G205 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国道,起点为河北秦皇岛山海关,终点为深圳东门。 G205 这一路段也称宁芜公路,是进入西善桥街道的主干道,繁忙的道路东面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宁芜铁路,西面是贯穿南北的景观河——南河。随着西善桥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善桥地区的交通运输日渐繁忙, 205 国道西善桥段经过了多次扩建改造,困扰多年的交通问题得以解决,市民交口称赞。 十多年前, 道路两旁还有大片的农田和菜地。可如今的西善桥,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遥远的古西善桥也早已被宽阔的新桥所代替。眺望远方,这里山水城林、空气清新,一派生机盎然。
向着西善桥方向继续行驶,路边右侧小广场有两棵梧桐树。就在广场东南方不远处的明代名刹太岗寺,出土的文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文化层之丰厚令人惊叹。先人们的伟大精神一直在光照着当下,太岗寺文化遗址已经进入了小学课本,代代相传。
我很好奇,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物体,远看像是一件抽象的金属雕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台机器。这是一台分离器,是用于清理和分拣南河的漂浮物,保护水环境。历史上的“南河”北由赛虹桥汇入秦淮河,西至双闸进入长江,至今有 600 多年的历史。曾经因为开挖秦淮新河,南河被无情得阻断。欣慰的是近年来南河经过清淤美化整治后,碧波再现,两岸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南河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西善桥公交车站就在街道办事处大门口,这里上下车的人特别多,尤其是老人多。据说这里在清代曾设置乡公所地方管理机构,民国初期在这里办起了公学堂,也就是西善桥小学的前身。随着人口密度增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老街的名气越来越大,以此为中心的西善桥地区无可争议地成为当时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街道在南河建起了新校址,可以说是闹中取静,这里变成了街道办事处。办公房屋虽然老旧,但是地点背靠老街,也正好位于街道辖区的心脏,可以说是置身于群众之中。
途经西善桥车站的南京公交 62 路是一条有名的“敬老线”,始发自西善桥岱山保障房片区,途经西善桥、油坊桥、赛虹桥、集庆门等重点公交枢纽站,终点站为西街。这是一条特殊的公交线路,老年乘客是主要客流量,是他们购物、就医的一条公交骨干线路。车厢内年轻人都主动为老人让座,搀扶老人上下车也是随手而做的事情。西善桥居住着城里的搬迁户,也住着外来的打工者,站在公交车上,你能听到全国各地不同的方言,上下车都用夹生的普通话彼此关照,相互帮扶一下,关系其乐融融,日子久了,也就都认识了。
如今,西善桥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南京南部一个颇有规模的小商圈。 205 国道两侧商铺聚集。热热闹闹,不仅有东南西北的各色小吃,还有洗衣店、修车铺、二手家电店、二手家具店,各种业态应有尽有,一派市井气息,被称为最亲民的一条商业街。
这栋绿色拼接大玻璃的半圆形大楼,是西善桥街道办事处所在地。这里地处 205 国道最热闹的街市口,东面是 205 国道、宁芜铁路,西面是老街和南河。铁路、公路、水路,可说是“三路”通。楼下是通往西善老街的入口, 疫情期间搭建的铁棚担负着人员进出“健康码”的检测任务。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西善人民世代栖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他们深爱着这片热土,不断为这里添砖加瓦。
从街道办事处左侧进入老街还有一小段距离,远处几幢小楼格外醒目,应该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抑或是更早些。楼房为独立式,两层高,墙面刷着奶黄色,房顶是青色灰瓦,楼下店铺,楼上居住。
初冬,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这条小街,一筐筐新鲜的地产柑橘在阳光下显得分外美丽。摊点老板说:我国主产柑橘的有湖南、广西、湖北、广东、浙江、四川、重庆等地,现在靠近南京的溧水也产柑橘,这种名叫“红美人”的品种很好吃,入口即化、柔软无渣,果粒分明,品质很好,也称“黄金果”,可以说填补了南京冬季高端柑橘的空白。此时我想起读到的资料,古时的老街西接一马平川的沙洲。那里也盛产柑橘,味道极佳。
这棵树很高大,小楼伴着它而建,凉棚围着它而搭,无疑它是这幅画的主角。古时候的西善桥老街很窄,仅丈把宽,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车,进一次集市十分费力气。大树背后的这栋房子,其位置和建筑格局,放在古代很适合开一家客栈,接待南来北往的客商住宿或短歇。
南京人爱吃锅贴是出了名的,外地朋友到南京就感叹,奇怪为什么南京到处都在卖锅贴呢?我也同样如此,整天四处打听哪家的锅贴好吃。有时候又纠结,是吃李记锅贴好呢,还是吃蒋有记锅贴好。也有时路过一家不知名的锅贴店,不假思索尝试一回,觉得味道也不错。其实应该是各有特色吧。当我还没走近西善老街街口这家店铺,菜籽油的香味已经扑面而来。南京的锅贴不像普通饺子一般丰润短小,而是细长如月牙,口感上下酥脆,中间细腻绵软,汤汁饱满。一不留神,汁水就会顺着下巴流下来。切记,吃锅贴时一定不要摆弄手机,可能会滴上汤汁。
西善老街上有好几家店铺卖烧饼,这位女子卖的是“车载烧饼”,没有固定店面,一辆三轮电动车载着火炉走天下。刚出炉的烧饼整齐地放在锅边,微风一吹,香味立马飘入每个翘首以盼的食客鼻中,购买的心变得愈发的迫切。我从小就喜欢吃这样手打的烧饼,缘由是外公经常带我去汉中门附近一家烧饼铺。长长的烧饼,很像大大的鞋垫,我的脚不算小,可眼前的烧饼要大很多。我拿着烧饼笑着对外公说:这是 44 码的“鞋垫”。
(本文选自蔡震绘著《画说西善》)
【作者简介】
蔡震,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扬子晚报》文化新闻部原首席编辑。高级记者,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会员,江苏省新闻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化新闻工作近 30 年,发表作家专访、文博考古、书籍评论等相关报道近 300 万字,著有《梧桐树下 · 南京民国建筑风情》等书籍,策划编辑图书《武夫当国( 5 卷本)》《乡痛》等 10 余部。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类美展,水墨人物画《炫色》获全国南北方水墨画大展二等奖,《船娘》获江苏省新闻书画大展一等奖。
审核:王达云
窦予然
发布:梁 刚
主办单位: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支持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苏ICP备05004952号-7 网站标识码:3201000023 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180号
您是本站第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