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光明日报调研组
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时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果中称异品,色味世间无”“水晶细嚼甜于蜜,满口生香玉露漙”……古时让无数文人墨客赞不绝口的珍馐美馔,如今正成为造福岭南百姓的特色产业!
漫步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根子贡园,调研组正感叹眼前这些虬枝峥嵘、亭亭如盖、形态各异的古荔树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时,柏桥村村干部何树志和往常一样,来到这座古荔园“巡逻”了。
“现在是花期,我们要逐渐追施磷钾肥,以利于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作为古荔树的“老朋友”和守护者,每天到贡园走走看看已成为何树志“戒不掉”的习惯。“我是贡园‘看着’长大的,这些古树都是我的家人,每一棵都很珍贵。”三月底,华南的阳光已足够热烈,穿过密密匝匝的树叶洒在何树志脸上,把他本就坚毅的眼神照得愈发清亮,把荔乡人的执着照得愈发清晰。
茂名是全国闻名的荔枝之乡,荔枝栽培历史超过2300年。唐《北户录》记载:“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其高潘者最佳。”高州、潘州即为现在的茂名,盛产“荔中佳果”。茂名荔枝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40万亩左右,全球每五颗荔枝就有一颗产自茂名。
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时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又到荔枝花飘香时。今天,茂名的荔枝产业取得了哪些新突破?随着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在茂名,这些身穿绛衣的“小果子”怎样撬动富民大产业?从荔枝到龙眼、三华李,茂名的“土特产”文章做得如何?三月底,光明日报调研组来到茂名,根子贡园里一簇簇荔枝花开得正盛,花蜜随风滴洒,伴着这沁人的香甜,调研组展开了调研。
柏桥村根子贡园荔枝成熟时,鲜果挂满枝头。丘立贺摄/光明图片
1.多管齐下,只为“满口生香”好鲜果
如果不凑近荔枝花簇细看,很难发现花中还另有乾坤:一团团不及绿豆大小的青色幼果挤挤挨挨,争先恐后地探出圆圆的脑袋,尽情享受阳光雨露。
“别看这些小果子现在不起眼,再过两个月左右,就是满树的火红压弯枝头了!”何树志边说边领着调研组走到一棵树冠如撑天巨伞的树前:“贡园是‘活的荔枝博物馆’,这些古荔树不只承载着历史,更保持着稳定的产量。像这棵‘仙女散花’的产量在700斤左右,那边那棵‘千手观音’产量能达900斤,还有那棵长得很壮、800多年树龄的‘廿四担’,成熟时果子有二十四担之多,换算过来有2400斤重。”
年年花事不绝,岁岁果满枝头。听着何树志信手拈来的讲述,望着走过千百年岁月依然生机无限的古荔树,调研组愈发感受到荔枝之于茂名的意义。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桥村考察时指出:“1000多年前的树能保存到现在。说明这里荔枝种植有文化底蕴、有历史传承,也说明柏桥人对生态环境、荔枝产业的保护意识很强,使千年古树至今仍能造福于民。”
保护仍在继续并不断加强。“为让古树枝繁叶茂,我们采取‘一树一策’管护办法。”柏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霞告诉调研组,如今在茂名,百年以上的古荔树都挂上了“身份证”,上面记录着品种、年份、管护单位、监护人等详细信息。同时,茂名结合林长制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像何树志这样有经验、有技术的一批“土专家”被聘为古树专职守护者。“这些古荔树是重要的种质资源,保护好它们意义重大,我们要从源头做起,让这些古树‘打’出更优质、更清甜可口的荔枝。”何霞说。
确实,荔枝产业要发展,首先要有好的鲜果。而好的鲜果,离不开好的品种、好的管护手段、好的保鲜方法等支撑。
信宜银妃李成熟时,果农收获忙。王庆珍摄/光明图片
沿着平整的山路穿行在满目葱翠间,不多久,调研组一行来到同样位于高州的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这个2022年5月投入使用的资源圃里栽种了不同品种的荔枝树。“每个品种我们会种5株,目前资源圃汇集国内外荔枝种质资源700多份、3500多株,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种质资源圃。”在研究荔枝近20年的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茂名综合实验站站长赵俊生看来,种质资源圃的作用除了品种保护,更重要的是利用转化。“现在我们有更多育种材料,更易选育出优质荔枝品种。”赵俊生领着调研组来到智慧果园。这里有百来棵白糖罂与禾虾串、桂味等品种杂交的荔枝,有些已开始坐果。
“荔枝有‘大小年’,产量不稳定常困扰荔农。出现‘大小年’的一个原因与品种有关,像桂味、糯米糍等品种就容易出现‘大小年’。你们看这些杂交后的果树,易成花,坐果率高,以后我们能育出更多没有‘大小年’的优质品种。”赵俊生的话里满是骄傲和希冀。
紧挨着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是中国荔枝博览馆。在这里,调研组除了饱览“荔”史、“荔”事、“荔”人、“荔”韵等,还一睹了荔枝种植的现代科技——一面硕大的电子屏滚动着各荔枝园的实时数据。柏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清告诉调研组,这个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汇集了各荔枝园的气象监测、土壤监测等数据及实时视频,这些数据可以反馈给农户,农户也能通过平台向农技专家提问,即时的监测数据和及时的科学指导为荔枝种植增添了更多“智慧”含量。
“现在都讲科学种植,平时很多农技专家都会来指导我们种植,力求多增产。”柏桥村种植大户何金明掰着指头细数过去一年的变化:“以前我种了120亩荔枝,去年感觉荔枝产业大有可为,我又流转了80亩地种荔枝。现在,荔枝从枝头摘下就直接交给‘田头小站’预冷,有效消除了田头热,延长了保质期,产再多荔枝也不用太担心损耗坏掉!”
众所周知,荔枝的保鲜是个难题。白居易曾感叹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如今,即便有冷库保鲜,荔枝从离开枝头的那一刻鲜度便开始降低,会因堆积在田间地头等待转运产生损耗。为解决这一难题,“田头小站”冷链运输车应运而生。到了荔枝收获季,这些运输车按照与种植户约定好的时间开进田头,第一时间为摘下的荔枝保鲜预冷。据统计,高州市已建成59个田头智慧小站,引入预冷技术和氮气保鲜方法,延长了荔枝的最佳食用期。2023年,高州市荔枝产量再创新高、达24.64万吨,农民收益同比增长20%以上。
位于高州市根子镇的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吴昊摄/光明图片
除了“田头小站”,众多科研人员也在为解决荔枝的保鲜问题努力。去年,茂名引进国家级科研团队,让荔枝保鲜技术实现突破。“保鲜期进一步延长,荔枝贮存20天后好果率仍可达99.8%,我们的荔枝销路更广、品质更好,价格也提高了30%以上。”何清说。
“目前,我们在荔枝保鲜技术上主要进行三方面研究——植物源保鲜技术、物理源保鲜技术和微生物源保鲜技术。”茂名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沈飞博士告诉调研组,“不同的保鲜技术有不同的特点,如微生物源保鲜技术是利用厌氧型益生菌抑制荔枝采后呼吸作用、调节果实表面和内部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氧化褐变的特点,探索生物保鲜方法。不管哪种技术,都是为了研究出绿色、无食品安全隐患、有货架期的荔枝保鲜实用性技术。”
为了这颗“绛囊中裹白玉肌,琼浆一割甘如饴”的鲜果,从资源保护、育种到种植、保鲜,每个环节都在发力。正是这些力量,托举起了茂名每年荔枝产量逾62万吨、鲜果产值约90亿元的亮眼成绩。
2.延链触网,“小果子”撬动百亿元大市场
荔枝蜜、荔枝饮品、荔枝酒、荔枝醋、荔枝米酿……高州市根子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的一层展厅里,琳琅满目的荔枝加工产品让调研组看花了眼。此时,二楼的加工车间一片繁忙,筛选机一边旋转,一边将尺寸不同的荔枝干果分到不同的包装箱。另一条生产线上,龙眼干等产品正等待打包。
柏桥农创园园长林常珍打开一罐荔枝蜜,热情地招呼调研组成员闻一闻那香甜的气息。“鲜果一年只上市一季,而且保存不了太久。要做大荔枝产业,就不能只卖鲜果。目前,我们村农产品加工产值一年有一个亿,带动就业3000多人。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5万元。”扎根家乡发展荔枝产业26年、被称为“荔枝妈妈”的林常珍告诉调研组,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还与一些龙头企业如广药集团等签订了荔枝加工原料采购协议,为其输送鲜果。
延伸产业链条,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在位于高州市的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茂名)产业园,国内最先进、单线产能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荔枝榨汁生产线正紧张作业,这里每天可以处理200吨荔枝鲜果。鲜果进入荔枝深加工生产线后“变身”20多种产品,打破了传统荔枝消费的季节制约,让荔枝“一年四季都能吃”。
在提升附加值的这条路上,林常珍也没闲着——她与农业科学技术团队合作,研发了荔枝酵素、荔枝饮料、荔枝酒等深加工产品。“我还注册了‘蒸姑娘’‘品岭南’等品牌,通过电商渠道销售这些加工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林常珍自豪地说。
农产品加工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销售。和调研组的交谈接近尾声时,林常珍的儿子依照往常直播的时间准时打开直播设备,坐在了镜头前。
“现在村民们销售荔枝加工产品都离不开电商,越来越多像我儿子这样的年轻人开始回到家乡参与荔枝销售,他们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不断拓宽荔枝产品的销路,帮助大家增收。”作为高州市采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创始人,林常珍常组织村民学习网络销售、销售技巧等知识。2023年,合作社销售额达1800多万元,农户的钱袋子愈发鼓了。
调研组了解到,广东紧抓直播电商这一农产品销售新增长点,发挥直播电商带动县镇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茂名2023年开启“全民营销大擂台”活动,3600多家荔枝电商、8000多家微商参与直播带货,全市荔枝电商销售额达23.46亿元,同比增长9%。
在“百千万工程”的助推下,茂名荔枝产业链迸发出新的活力,现有荔枝加工企业约3000家,全产业链总产值超120亿元。
当然,在农业大市茂名,撬动大产业的致富果可不只有荔枝!作为国内外龙眼鲜果及干果加工、销售的集散地,高州年加工龙眼鲜果超10万吨,已形成“买世界,卖世界”的发展态势;信宜三华李一、二、三全产业链产值达53.2亿元,入选“粤字号”县域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品牌价值159.3亿元……
告别高州市,调研组前往位于云开大山腹地的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这里春暖迟、秋冷早,十分适合李子生长。“信宜引进种植三华李已半个世纪,全市种植李子32.8万亩,并通过种植技术改良、品质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信宜银妃李。”钱排镇乡村振兴中心工作人员王红妹告诉调研组,作为三华李的核心产区,钱排镇各村的农户因“李”而富。
“仅种植李子这一项,村里每户的年收入能达10万元以上,年收入二三十万元的农户也相当多!”双合村党总支书记李冠章笑呵呵地说,近几年,常态化的农技培训、“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李子的种植、管理、销售实现标准化,李子品质提升,卖出了好价钱。
在双合村内的信宜双合电商中心,调研组看到附有农残检测报告单和“溯源码”的信宜银妃李包装样品。每年收获季,只有大小、品质检验合格的银妃李才能获得进入鲜果市场的“身份证”,较小的李子则进入李子酒、李子果脯、李子饮料等产品的生产线,以李子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企业为果农增收致富兜底。
“按照产业集约化、集聚化发展逻辑,茂名发展形成了荔枝、龙眼、信宜李、化橘红、沉香、罗非鱼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做大做强的产业拓宽了百姓增收致富的渠道,为全面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茂名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国兵说。
3.串珠成链,山水田园间邂逅“诗与远方”
在根子贡园采访时,调研组不时看到游客踏着轻快的步子进园,细细端详这些讲述千年故事的古荔树。“古荔树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收益,也给村子带来了名气和人气。你们可能不知道,根子贡园是3A级景区,柏桥村也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何清说。
除了贡园,柏桥村还坐拥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及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以10公里的荔乡景观大道为主轴,根子镇连片打造独具岭南风情的贡园荔乡。随着荔枝花开,一批批“赏花叹蜜”的游客前来“打卡”。
调研组来到根子镇桥头人家民宿时,民宿负责人丁海琴正忙着收拾房间。“刚走了一拨游客,我们小院有14间客房,周末常满房,等到荔枝成熟时更是一房难求。”这位“90后”姑娘说。
一旁的何清补充道:“今年春节后,我们打造了柏桥夜市,每周五、周六晚上开市,设有美食区和娱乐区,村民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还吸引了不少游客。现在,荔乡景区内正建设荔枝主题酒店,预计5月20日前开业。”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同样在信宜上演。在双合村,李冠章介绍,除了种植和加工,信宜银妃李还有了不起的价值——每年春节,双合村上万亩李花盛开,引来无数游客。依托这样的自然禀赋,信宜市从2021年起打造“中国李乡·山水双合”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如今,项目初步建成,双合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碧水穿村而过,亭桥横跨水间,两岸青瓦白墙的民居小楼与山水相映。漫步村中,“沿溪行”栈道、百草园、童乐园、图书馆、记忆文化传承馆、酒店、高端民宿目不暇接……既有乡趣景致,亦不乏现代化设施。
春赏花,夏品果。靠着“李花盛景”和李子采摘的吸引力,信宜银妃李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形成农旅互促的生动局面。“近两年,钱排镇每年游客接待量达100多万人次,双合村春节7天假期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还创下了单日客流量破5万人次的乡村游‘奇迹’”。钱排镇镇长李先友告诉调研组,每年举办“李花节”“银妃李·享李季”时,当地人气很旺。村民纷纷打开思路,开办民宿、超市、饭馆、采摘园,又多了一条致富增收的路子。
“2023年,我们双合村首次分红,总金额113万元,分红受益农户1251户。”李冠章骄傲地说,这笔分红得益于农旅融合发展。
“这次分红,我们领到了真金白银,也看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看到了更幸福的前景!”双合村村民李焕龙动情地说。
2021年,拉近粤西山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时空距离的云茂高速通车,沿着这条高速路,一颗颗小李子汇聚起更大能量——双合村的“山水双合”、钱新村的李花谷、细寨村的三华李度假区……以信宜李为核心的乡村游景区“串珠成链”,形成移步换景的农文旅结合带,也带火了信宜特产怀乡鸡、头窝蛋、大芥菜等农产品。写在粤西大地上的“土特产”文章愈发耀目。
4.经验与启示
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茂名市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广东省第一农业大市的地位,村镇焕发强劲活力,在规划引领、合力推动、系统治理、技术创新、改革赋能、要素保障等方面为乡村全面振兴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
党建引领,凝聚振兴力量。
茂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聚民心、谋共富,坚持党建引领,打造“思想红、作风硬、业务精、效率高”的干事创业队伍。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桥村考察调研点为主线,茂名开设“柏桥讲堂”,打造思想教育的阵地、传播知识的课堂、宣传“百千万工程”成果的窗口,广泛凝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生态优先,拓展乡村业态。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茂名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充分利用古荔枝林、山水、田园等资源禀赋,让荔枝、龙眼、李子等“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同时,深挖地方特色,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蓬勃乡村业态,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科技赋能,提升产业价值。
在广东省、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投身农产品种植、保鲜、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值提升。以荔枝为例,全市建立274个“田头小站”,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茂名加强相关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敢试敢闯,做好改革创新。
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茂名谋划开展17项“小切口”改革。如创新提出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推动乡村建设更科学、运营更可持续。创新推出“土特产”定制销售模式,打开特色产品新销路,实现“果未熟钱先收”。开展一系列创意营销活动,全面提升“土特产”影响力。引导金融“活水”助力,着力破解“三农”贷款难题。
(调研组成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庄伟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武文霞;光明日报记者吴春燕、陈晨、唐一歌)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1日 05版)
田昭武
叶铭汉
周光召
沈绪榜
李政道
刘昌孝
林尚扬
张寿荣
张存浩
宋家树
刘桂生
万惠霖
常印佛
计亮年
孙钧
朱起鹤
朱伯芳
胡和生
盛志勇
王子才
肖序常
徐承恩
曹春晓
王明庥
秦裕琨
汪忠镐
钟万勰
袁权
韩大匡
潘镜芙
郑光美
胡英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张友尚
卢强
李文华
龙驭球
顾真安
邱兆祥
张国成
赵伊君
汤鸿霄
赵梓森
黄克智
沈其韩
杨叔子
解思深
彭一刚
王琳芳
顾健人
朱英浩
王威琪
张兴钤
孟兆祯
徐叙瑢,院士
范海福
梁骏吾
於崇文
邹竞
周勤之
王哲荣
黄文虎
潘际銮
李三立;
余国琮
张子仪
陈敬熊
毛用泽
朱兆良
戴永年
潘自强
文圣常
徐性初
陈念念
追思
沈福存
郭汉城
陈文新
叶可明
李正名
张涵信
叶铭汉
周光召
沈绪榜
李政道
刘昌孝
林尚扬
张寿荣
张存浩
宋家树
刘桂生
万惠霖
常印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