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领带 · 黄河禹潼和潼三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建设项目 ...· 4 月前 · |
威武的帽子 · 有什么高质量bl漫画推荐?· 1 年前 · |
冷冷的四季豆 · 1983年,在日喀则藏族同胞的林卡过儿童节, ...· 1 年前 · |
爱跑步的野马 · 《零点零一公分的距离》百度云网盘下载.BD1 ...· 1 年前 · |
叛逆的马克杯 · 行走费洛蒙漫画 - 抖音· 1 年前 · |
东政办发〔2022〕17号
东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港市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农场,各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东港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已经市七届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抄送:市委办公室、各部委,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监委,人武部,市法院,市检察院,群团,中、省、丹东市直驻港有关单位。
东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15日印发
东港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东港市水利局
丹东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二一年八月
东港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编单位
(东港市水利局)参与人员名单
局 长:李福盛
副局长:齐春明
局总工:林文华
东港市水利服务中心主任:史晓睿
东港市水资源服务中心主任:刘广俊
技术负责:张忠孝
参与人员:朱苏云 宫兴梅 宋永华 金 冶 李载玉
丁振刚 李 松 蔡家平 李秀林 孙永春
王庆伟 王福江 周 颖 于明鑫 关颖红
王祥伟 姜 彤 鄂 飞 刘兴智 姜晓东
季湘汝 徐运德 宋 刚 孙美玲 王元胜
孙明科 解 萍 高 祥 李明君
东港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参编单位
(丹东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参与人员名单
批 准: 陈长山
核 定: 杨天祥
审 查: 吴玲玲 李瑞涛
校 核: 范茂雷
项目负责人: 李宏民
工程测量:陈育辉 张金龙 王 杨 陈健思 彭树峰
参与人员:陈 贺 仲 述 赵 楠 邱 红 郑 智
李永发 孙 鹏
目 录
“十三五”以来,东港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围绕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健全水利改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夯实农村水利基础等领域的主要任务,有序推进规划实施。根据辽水规财〔2019〕307号文件要求,东港市水利局启动水利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强调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要求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重要的发展理念,深刻阐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辩证法,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多个目标均涉及到水利行业,为水利行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两步走”战略目标,“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是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高质量发展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水利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新老水问题,科学编制好东港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水利人明确部署了新时代治水的重要任务,是制定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指南,为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切实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期间,东港市水利发展充分结合东港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布局,以提高水安全保障为总体目标,充分利用东北振兴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强化管理、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紧紧围绕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四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总体布局,全面提升水利综合服务能力。
回顾过去5年,虽然“十三五”规划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东港市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水旱灾害等老问题将长期存在,并伴有突发性、反常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从新问题看,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健全、防洪体系不完整、水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供水水源单一、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不断累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东港市常态问题。
按照十九大确定的“两步走”战略目标,“十四五”时期,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起步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将进入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落实好新时代治水方针,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新老水问题,编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编制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关于东北、辽宁振兴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关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及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党中央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
国务院部署安排。国家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东北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部署安排,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等方面工作部署。
省委省政府总体要求。辽宁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文件和重点工作部署。
市直部门及各县区意见建议。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通过实地调研、专题座谈会等方式,认真听取各部门意见建议。
丹东市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
(二)发展基础。
东港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地处丹东市西南部,南临黄海,北、西北接凤城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西与庄河市毗邻,东北与丹东市振兴区相连,东隔鸭绿江同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相望,拥有沿海、沿江、沿边地理优势,是中国海岸线上最北端的县级市。
东港市区北距丹东市区37km,西南距大连市240km,西北距省会沈阳市220km。
图1-1 东港市区位图
201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40.3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0.83亿元,第二产业73.04亿元,第三产业96.48亿元。
东港市河流主要分三大水系,在东部属于鸭绿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柳林河、石佛沟、杨家河3条;西部属于大洋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小洋河、黑沟河、互助河、串心沟4条;中部属于沿海诸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大东沟、龙态河、依隆河、枣儿沟、傲营河5条。
除跨境大型河流外,境内河流总长度1167km,流域总面积2195km2。其中50km2以上的河流总长度359km,流域面积1942.7km2。
鸭绿江位于吉林省、辽宁省东部边境,是中国与朝鲜的国际界河。发源于长白山南麓,流经长白、集安、宽甸、丹东等地,沿中朝边界向西南流,汇集浑江、虚川江、秃鲁江等支流,在辽宁丹东市的东港市附近向南注入黄海。鸭绿江干流全长821km,流域面积64471km2,其中中国侧流域面积32466km2,辽宁段为16732km2。鸭绿江在东港市境内河道长度24.13km,流域面积305.60km2。
大洋河位于丹东市西部,为独流入海河流。上游分为东、西两支,西支为东洋河,发源于岫岩县西北部偏岭乡的唐望山,海拔928.9m,先后有五道河、汤池河、雅河、牤牛河和沟连河汇入;东支为哨子河,发源于岫岩县北部的古洞岭,海拔937.8m,先后有青河、牧牛河、古洞河和渭水河汇入。东洋河与哨子河在哨子河乡汇合后称为大洋河,先后纳入亮子河、土牛河、小洋河和双岔河,于东港市黄土坎乡南注入黄海。大洋河河道长182km,流域面积6554km2,其中东港市境内河道长36.35km,流域面积822.70km2。
(1)鸭绿江文化。鸭绿江是一条感潮河流,每日标准的半日潮,会让人充分感受到大海的影响和作用。鸭绿江是中朝界河,是一条友谊之江、历史之江、文化之江,是世界名江。鸭绿江流域的渔猎文化、边境文化、军事文化、生态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自然与人文属性丰富而独特。
(2)黄海文化。东港市拥有126km的海岸线,地处鸭绿江入海口,濒临北黄海,凸显了东港市在鸭绿江全流域城市中的特殊地位。东港市是开埠百年的港口城市,有中国北方最早的妈祖庙,海洋民俗和渔文化等积淀深厚。一个沿边、沿江、沿海的多民族聚居的东港市,其历史文脉、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等,必然形成一种文化的交叉和包容,因而更具文化特色和魅力。
(3)湿地生态文化。东港市沿江沿海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绵延770km2,是具有自然与人文特色的自然保护区。区内陆地、滩涂、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交汇过渡,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区内物种资源丰富,有几十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还有丰富的经济动植物资源。
湿地是辽东区域生态平衡的主要维护者,更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所需要,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
(三)面临形势。
预计到2020年底可完成大洋河干流重点段(红旗沟提水站~东潮沟段)河道治理工程3500万元,预计在 “十三五”期间可以完成投资4.925亿元,“十三五”期间东港水利在防洪减灾、节水型社会建设、农村饮水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防洪减灾工程建设迈上新台阶。整个“十三五”期间东港市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完成了柳林河(长安段)治理长度7.44km,完成柳林河(山城段)治理长度7.196km,共计完成投资4697万元。完成龙态河治理7.173km,完成投资5569万元。
以上工程中小河道治理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新增防洪保护面积13.72万亩,新增保护人口5.95万人,新增防护国土面积1.1万亩,共计投资10266万元。
(2)农村民生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项,2019年底完成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5项:小甸子镇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马家店镇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椅圈镇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十字街镇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龙王庙镇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已完成)。8个规划项目中已完成5项,完成率为63%。已完工程基本达到了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供水保障率从75%提高到96.8%左右,水质达标率从80%提高到90%左右,合计受益人口大约12万人,完成投资6123万元,同时通过完善农村饮水运行管理体制,初步实现了东港市农村供水城镇化标准。
水田节水改造工程。自2016年以来,进行了东港合隆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大孤山经济区现代农业中央水利发展资金项目,大孤山经济区现代农业中央水利发展资金(追加)项目,投入资金6174万元,改善灌溉面积9万亩。
水价改革。东港市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在东港市农业水价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结合东港市实际情况,正在扎实稳步推进。
目前已经完成农业水价改革面积40.08万亩,投入资金2850万元,渠道衬砌100余km,改造配套建筑物近400座。改革区内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明晰,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人都已经落实。
灌区管护水源及干支渠,村级组织和用水户协会负责管护末级渠系,并签订管护协议,颁发管理权证书。对大中型灌区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印制和发放水权使用证。
病险水闸建设。“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孤山镇新立屯小洋河新立闸除险加固工程,投资1757万元。
(3)水资源节约亮点纷呈。2016-2019年期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3.134亿m3以内,削减地下水开采量355万m3。万元GDP用水量为250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3.40m3;东港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16-2018年分别为0.526、0.529、0.532,东港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2016-2018年均为95%,中型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2016-2018年均为95%。
(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果显著。东港市2016-2019年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17hm2。
2016年东港市共完成投资省财政预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50万元,分别为鹿圈沟小流域和李家屯小流域。
鹿圈沟小流域建设任务为:果树梯田2hm2,经济林4hm2,封禁治理63 hm2,砂砾石作业路2500米,新建围栏600米,宣传牌4块,公示牌1块。
李家屯小流域建设任务为:经济林2.81hm2,水土保持林9.76 hm2,封禁治理87.43 hm2,宣传牌4块,公示牌1块。
2017年东港市共完成投资省财政预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100万元,分别为黑沟小流域和齐家堡子小流域。
黑沟小流域投资50万元,建设任务为:补植水土保持林6.66 hm2,封禁治理118.34 hm2,修建鱼鳞坑44356个,围栏1400米,作业路600米,公示牌1块,宣传牌4块。
齐家堡子小流域投资50万元,建设任务为:补植经济林44.44hm2,补植水土保持林22.54 hm2,封禁治理58.02 hm2,修建作业路1590米,公示牌1块,宣传牌4块。
2018年东港市共完成投资省财政预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200万元,分别为小洋河项目区(柳河、西土城片区)和合隆小流域。
小洋河项目区(柳河、西土城片区)投资100万元,建设任务为:果园改造10.57hm2(修建鱼鳞坑6657个),作业路1700m,水土保持林31.1hm2,经济林8.33hm2,方塘防护700m2,封禁治理200hm2,宣传牌4块,公示牌1块。
合隆小流域投资100万元,建设任务为:果园改造11.34hm2,作业路4200m,水土保持林35.33hm2,经济林4.8hm2,修建鱼鳞坑52520个,封禁治理198.83hm2,围栏5000米,宣传牌4块,公示牌1块。
2019年东港市共完成投资省财政预算水土流失治理工程200万元,分别为卧龙屯小流域和土门子小流域。
卧龙屯小流域投资100万元,建设任务为:经济林46hm2,老果园改造6.67hm2,封禁治理197.33hm2,修建鱼鳞坑7400个,新建方塘1座,改建方塘1座,围栏100米,宣传牌4块,公示牌1块。
土门子小流域投资100万元,建设任务为:水土保持林50hm2,封禁治理200hm2,修建鱼鳞坑75000个,作业路500m,新建方塘1座,围栏100米,宣传牌4块,公示牌1块。
(5)水库移民扶持工程持续发力。东港市“十三五”期间完成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633亿元,其中600元内资金0.8亿元,600元外资金0.68亿元,小库资金0.15亿元。
主要工程内容以修建村路、农桥、安装路灯、新建文化设施为主,有效提升了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让移民切实享受党和国家惠民政策带来的美好生活。
(6)水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期间积极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指挥落实“清四乱”整改销号问题,及时通过现场督导、下发工作处理单、打电话及微信群形式多次督促乡镇进行整改,铁甲水库违建鱼池等一批存在多年的河库“四乱”难题得到了彻底清除;列入水利部台账的61个河库“四乱”问题已全部整改销号。
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织多轮打击非法采砂专项行动。查处非法采砂案件13起,罚没收入157万元,使全市非法采砂行为得到初步遏制。
共清理河库垃圾9.13万m3,投入资金437万元。整合水库移民扶持资金等专项资金1665万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程38项。
“十三五”期间,东港水利从水资源管理、砂石资源管理、水行政执法、涉水事务审批等一系列水利业务方面出台多项法规、方案,打出依法治水“组合拳”,使东港市依法治水取得新的突破。
(7)重点领域水利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入贯彻实施“河长制”。“十三五”期间东港市全面建立了河长制。印发了《东港市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完成了市乡村级河长组织体系、河流名录、水库名录,安装194块河长公示牌、编制一河一册等相关工作。截止目前,市级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巡河26人次;乡级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巡河857人次;村级河长巡河1625人次。河长制工作已经在东港市落地生根,稳步推进。
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十三五”期间大力深化水利改革,东港市水利局于2018年对各部门进行了优化整合,根据丹东市统一部署,对业务部门进行了调整,成立了水务服务中心和水资源服务中心,重新梳理了水利局职责,在水资源开发、水利设施管理、水土保持等多方面进行了优化。
水利体制改革推进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开创东港水利发展新局面,全面提升东港水利管理成效。
(1)防洪抗旱减灾。
堤防工程现状。大洋河东港境内防洪堤大规模有组织的修建始于1971年,沿大洋河两岸陆续修起了新的防洪堤和护岸工程,但防洪标准很低。近些年来陆续对大洋河两岸堤防进行了加固,目前大洋河东港市境内大洋河干流现状堤防长度61.708km,均为城镇段,防洪标准20年一遇。现状大洋河东港境内仍有多处无堤段,整个大洋河两岸未形成完整防洪体系。
表1-1 大洋河东港段现状堤防统计表
河系 | 镇别 | 岸别 | 长度(km) | 达标情况 |
大洋河 | 龙王庙镇 | 左 | 23.769 | 20年一遇已达标 |
大洋河 | 小甸子镇 | 右 | 14.039(含小洋河左岸段3.125km) | 20年一遇,7.75km未达标,即将实施 |
大洋河 | 孤山镇 | 右 | 16.40(含小洋河右岸段2.444km) | 20年一遇段达标7.0km,10年一遇段达标9.40km |
大洋河 | 黄土坎镇 | 左 | 7.50 | 10年一遇未达标 |
合计 |
|
|
61.708 |
|
东港市除大洋河外50km2以上河流涉及乡镇共15个,行政村84个,现有堤防总长454.11km,其中左岸231.61km,右岸222.50km。
城镇段堤防总长为13km,其中左岸6.5km,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右岸6.5km,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农村段堤防总长为441.11km,其中左岸225.11km,右岸216.00km,左岸89.3%、右岸87.9%的农村段堤段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现有护岸工程19处,长度为10.85km。
城市防洪工程现状。东港市城市段河流只有一条,为新沟河,城市段起止点为大新沟闸-白云闸,城市段河长6.5km,保护城区两岸面积42km2,保护城市人口15.58万人,现状防洪标准50年一遇。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情况。全市共建成水库39座,大型水库1座(铁甲水库),中型水库7座(刁家坝水库、何家岗水库、合隆水库、廉家坝水库、罗圈背水库、十字街水库、太平水库),小(1)型水库13座,小(2)型水库18座,水库总库容22.55亿m3。
2019年对东港市水库进行了安全鉴定工作,由于部分小型水库资金维护不到位,多处水库大坝、溢洪道、安全监测等设施不同程度损坏,已完成的水库安全鉴定中,共有12座水库被鉴定为三类坝,分别为大型铁甲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何家岗、刁家坝水库),小型9座(大顶子水库、高桥水库、刘家沟水库、青年水库、任家沟水库、三道岗水库、卧龙赵水库、五一水库、夏家水库)。
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情况。全市有中型水闸14座,其中病险水闸共2座,分别为东港市柳林闸、石佛闸。现已经完成了以上2座病险水闸的安全鉴定,柳林河闸安全鉴定类别为四类;石佛闸安全鉴定类别为三类。
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截止2019年末,东港市已建成山洪灾害预警平台1处及所有乡镇预警平台。自动雨量站91处、运行良好81处;自动水位站12处,正常运行7处;视频监测站1处,均可正常运行;图像监测站4处,均运行良好;简易雨量站458处、简易水位站76处、建设无线预警广播320处(2017年起,东港市的无线预警广播的预警发布及日常维护工作移交由当地气象部门统一管理)。
所有自动监测站均有固定看护人员,专门负责站点的日常管护工作,以保证站点的完好性。简易雨量站和简易水位站的管护由所在辖区的乡镇水利站负责。
(2)水资源开发利用。
现状水资源量。东港市水资源总量(按辽宁省水资源评价成果(1956~2000年系列)为12.639亿m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1.424亿m³,地下水资源量为3.086亿m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水量为1.871亿m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295亿m³。
现状供水量。东港市2019年全市总供水量为6.018亿m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5.893亿m³,地下水供水量0.125亿m³。
在地表水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为2.603亿m³,引水工程供水量为0.67亿m³,提水工程供水量为2.62亿m3。
地下水供水量0.125亿m³,均为浅层地下水,地下水开采系数0.1。 现状用水量。东港市2019年全市总用水量为6.018亿m³。其中生活用水量为1830万m³,包括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1010万m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820万m³;工业用水总量为1715万m³,包括火电用水量为95万m³,国有规模以上用水量940万m³,规模以下680万m3;公共事业用水量为470万m³,包括三产服务业用水量为340万m³,建筑业用水量为130万m³;农田灌溉总用水量为55880万m³;林牧渔畜总用水量230万m³;生态用水总量为50万m³,均为城镇环境用水。
用水水平分析。东港市2019年全市总供、用水量均为6.018亿m³。东港市现状各业用水水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18L/人·天,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60L/人·天;工业生产平均用水定额为23.40m³/万元;三产服务业平均用水定额为3.52m³/万元;水田平均灌溉定额为794m³/亩,水浇地平均灌溉定额为80m³/亩;菜地平均灌溉定额为153m³/亩。
(3)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东港市2019年农村总人口43.39万人,已建工程的引水工程受益人口4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6.80%。
灌溉工程现状。东港市现状耕地面积122.55万亩,总灌溉面积76.16万亩,实际灌溉面积72.9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9.90万亩。
目前,东港市共有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2处以及多处小型灌区。干渠长度306km,支渠长529km,配套干支渠以上各类建筑物2350座。50km2以上排涝沟道有17条,分别注入鸭绿江、黄海、大洋河三个承泄区。
修筑各种桥涵闸、渡槽等主要建筑物近5500座。已形成库塘星罗棋布,渠道纵横交错,江河库相联、沟渠相通、大中小工程相结合,蓄、引、提、排并用的水利工程体系。
东港市目前有大型灌区一座,为东港灌区,农田设计灌溉面积74.8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9.71万亩,2017-2019年实际灌溉面积55.61万亩。灌溉渠道491.2km,衬砌段长度55.72km,为混凝土板衬砌,完好衬砌长度52km。渠首建筑物7座,完好3座,渠系建筑物共计1027座,完好率66.9%。
中型灌区二座,为孤山灌区、小甸子灌区。孤山灌区农田设计灌溉面积15.40万亩,2018年实际灌溉面积9.12万亩。孤山灌区现有干渠10条,总长度100.1km,支渠46条,总长80.7km,支渠以上建筑物468座,工程完好率只有50%。灌区内有排水干沟3条,总长52km,排水支沟43条,总长85km。
小甸子灌区农田设计灌溉面积3.60万亩,2018年实际灌溉面积2.73万亩。灌溉渠道82.70km,衬砌段长度31.50km,为混凝土板衬砌;渠道完好衬砌长度49.60km。渠系建筑物330座,完好181座,完好率55%。
(4)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东港市2019年用水总量为6.018亿m³,耗水量4.43亿m³,综合耗水率73.59%,地下水压采量为300万m³。
东港市共有三级水功能区13个,其中12个水质现状达到或高于Ⅲ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2.31%。
(5)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东港市属于南部低丘平原土壤保持人居环境维护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该区为低山丘陵向南转变为退海平原,水产资源丰富,是丹东市重要的粮区。东港市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土壤保持、人居环境维护及农田防护功能。
东港市水土流失面积55680hm2,占总面积的23.21%。其中轻度流失面积33845hm2,中度流失面积7056hm2,强烈流失面积7081hm2,极强烈流失面积6360hm2,剧烈流失面积1338hm2。
目前东港市水土保持措施主要为农田径流控制措施、植被恢复工程、小河道治理工程、小型拦蓄工程、作业路工程等。
目前全市保存的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451hm2,其中:梯田2hm2,水保林2026.06hm2,经济林904hm2,封禁治理1122.65hm2,治理度7.99%。
(6)农村水电建设。东港市有铁甲、罗圈背2座小型水电站,铁甲电站2台机组,装机容量2×2000=4000kw,设计年发电量437万kwh。
罗圈背电站4台机组,总装机容量1800kw,设计年发电量270万kwh。
(7)水库移民扶持。东港市移民涉及搬迁大中型水库共67座,其中东港市区域内大中型水库7座,省内跨县、市、区大中型水库29座,跨省大中型水库31座。
东港市有现状移民共12275户,移民人口数量26777人,其中原迁人口9856人,非原迁人口16921人。全市移民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移民安置区涵盖了全市15个乡镇、3个街道、4个农场,205个行政村,1890个村民小组。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均纯收入14000 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501元。由于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移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方面,持续发展较慢。移民住房质量相对较差,部分移民仍居住在河道附近,发生较大洪水,屋内经常进水,房屋漏雨,还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危房。村内环境卫生状况差。
粮食产量较低,水田平均亩产400公斤,远低于沿海乡镇的平均550公斤。尤其北部山区的库区周围,土质多为沙壤土,洪水期间,堤坝经常决口,造成粮食绝收。经过近年来持续改造,全市农业水利基础配套设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全市水田亩产提高到500公斤以上。东港市大中型水库库区周围水资源丰富,植被较好,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和经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改善移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东港市大中型水库移民拥有的土地及住房面积低于原住村民平均水平。东港市农民人均拥有耕地面积3.19亩,经济作物用地0.19亩,山林1.34亩。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移民占地面积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据调查,移民人均耕地面积为1.98亩,人均经济作物用地0.11亩,人均山林0.26亩。当地人均住房面积为34m2,移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0m2。交通、饮水安全、医疗卫生、供电、通信及入学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普遍低于原居民水平。
(8)行业保障设施建设。东港市形成了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分工明确、责任具体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建立起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完善责任制,确立了注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用的科学调度和决策体制。
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以通讯、计算机为主要手段,以气象、水情、旱情、工情、社经、灾情为基础,以决策支持为核心的先进、实用、可靠、高效的防汛抗旱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之中。防汛抗旱责任制健全,防汛抗旱规章制度健全,每年至少举行1次防汛抗旱演练。
(9)涉水事务管理。东港市已经建立起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全面实行水资源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实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建立并实施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等水资源管理制度。
采取强制性和引导性措施,加强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划定了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对在保护区和管网区开采地下水实行了加收水资源费政策。全市实行了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建立了各项水资源管理统计制度,向社会发布了全市水资源公报、重点水功能区水量水质和地下水通报。
对所有用水户实行用水计划管理,对用水单位核定计划用水量,以促进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此根据《辽宁省行业用水定额》将计划用水管理与定额管理逐步结合起来,从取水许可进行管理,对用水户的取水量以定额为标准。
(10)水行业管理现状。目前各级河长办已经成立,执法监察责任落实到各县区管段,近年来东港市了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实施完成农业水价改革面积33.08万亩,2019年实施完成农业水价改革面积7万亩,合计完成40.08万亩。基本建立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继续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建立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责任制。2016年12月丹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丹东市区“十三五”封闭地下水取水工程实施方案和丹东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三五”工作方案》(丹政办发〔2016〕77号),2017年7月丹东市水务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丹东市“十三五”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丹水发〔2017〕196号)以及由丹东市水务局和丹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丹东市“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丹水发〔2017〕212号),自《丹东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三五”工作方案》印发以来,每年东港市均开展此项任务考核工作。
(11)水利改革现状。东港市根据实际,在水利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推动了水利投资体系改革与建设。逐步稳固政府投资在水利投入中的主导地位,各属地政府水利投资随地方财力增长而增长;加大水利价格调整、水利事业性收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和水利建设基金等政策投入资金落实力度;采取股份制、拍卖、利用贷款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集水利发展建设资金。
以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了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股份制改造、拍卖、租赁等多种形式,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使得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服务功能得以继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十三五”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有以下几点:
①规划项目前期调研深度不足,导致规划的项目投资无法及时落实,部分项目实施年限超出现有规划水平年期限;项目的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缺乏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影响规划实施进程,导致两期规划部分项目如串心沟河治理、黑沟河治理、孤山灌区改造、小甸子灌区改造等项目出现叠加现象,给“十四五”水利发展带来投资加大的影响。
②项目实施不均衡,存在“重工程建设,轻管理建设”的现象,项目实施中重视工程建设本身,对后期的管理维护缺乏足够重视,工作重心过于倾斜工程建设本身,忽视制度建设。
③地方财力有限,无法满足水利发展的需要。“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东港市大洋河均发生过较大洪涝灾害,限于财力因素,防洪体系无法得到及时提升,给防洪减灾工作带来较大压力。“十三五”实施的项目过于依赖于国家投资,导致项目资金落实进度缓慢,影响项目实施进度。
④一些主要河流治理受土地指标限制,征地移民投资大,占地投资在工程总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影响项目经济评价,尤其是一些河道周边受基本农田、公益林地等限制导致工程难以实施,影响规划实施进程。同时由于部分工程国家配套资金不含拆、迁、占等费用,导致工程涉及拆、迁、占地等问题很难协调,致使工程实施难度加大,规划目标没有按期完成。
⑤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体制机制影响人才的引进;执法队伍不够强大,执法人员匮乏,机构不健全,执法能力较弱,水利执法目前还处于“小众化”状态,未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可,需进一步推进水利执法常态化、公众化。
(2)结合“十三五”期间项目的实施以及结合目前东港市水利发展现状来看,东港市水利建设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①防洪减灾任务艰巨。
大洋河东港段存在的问题。目前大洋河流域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2012年8月3-4日受第10号台风“达维”河水位急剧上涨,大洋河沙里寨水文站最高水位达14.20m,东港市龙王庙洋河闸站达到建国以来9.82m的最高水位。
2017年8月,大洋河流域再次普降暴雨,大洋河东港段沿河乡镇受灾尤其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6亿多元。
目前东港市境内大洋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尚未形成封闭防洪体系,尚存较多无堤段。沿岸现状仍有大约24km处于无堤保护的状态,并且这些地区高程普遍较低,位于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大约3m-4m,防洪标准相当低,基本每年雨季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无堤段的存在导致整个大洋河未能形成封闭的防洪体系,这些堤段每年汛期都不同程度受到洪水的破坏。
二是现存堤防断面瘦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许多已建防洪堤堤身断面单薄瘦小,如大洋河黄土坎小甸子桥以下大堤,堤顶宽度最小为1m,大部分堤段坡比不足1:2,部分堤段冲刷严重,坡比不足1:1.5。
堤顶高程不满足设计要求,防洪标准低,瘦小的堤身堤段难以抵抗洪水的侵袭,2017年洪水导致多处决口。
三是护坡工程破损严重。由于堤防修建年代久远,管理不到位,导致堤身破坏严重,护砌脱落严重,有多处堤段的堤身存在较多蛇洞、鼠洞、兔穴、蚁穴等,导致现有堤身空洞,堤身土质稀松,成为大堤的薄弱部位。
四是部分堤防存在管涌段。由于现有堤防外侧局部河床冲刷严重,河床底部为粉细砂,原有坝炕变窄,地下水渗径变小,再加上堤防内侧由当初挖土修堤,形成深沟,沟底的粘性土覆盖层变薄或者缺失而直接露出粉细砂层。当河床内水位升高、压力变大时,水易通过堤基中砂层渗漏到堤内,在堤内粘性土层薄或缺失的深沟处冒出地面,形成管涌。 五是河道淤积严重,行洪障碍物较多。大洋河东港段为河道的中下游段,中游丘陵区河床为砂质,两岸冲刷严重,形成陡坎,下游平原区河床为海相淤积,淤泥层较厚,滩地较长,芦苇丛生。
中小河流存在的问题。东港市农村段堤防总长为441.11km,其中左岸225.11km,右岸216.00km,左岸89.3%、右岸87.9%的农村段堤段防洪标准均为不足5年一遇,综合来看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一是河道淤积严重,现状河道内淤积物较多,由于东港市中小河流多数位于平原地区,河道比降较缓,水流流速低,河道淤积较重。部分河道下游是感潮河段,由于潮水顶托,淤积较重,断面逐渐缩小而影响排水。
二是现有堤防标准偏低,现有堤防断面瘦小。东港市河流水系发达,水库密布,南部地区紧邻黄海,主要面临洪灾、涝灾以及潮灾,东港市洪涝灾害往往是三种灾害同时作用的结果,由于位于平原地区,两岸地面高程偏低,防洪标准严重不足。例如双岔河现有护岸顶高程为2.85m~3.45m左右,仅仅高出河底2-3m,现有主河槽宽仅为45m左右。东岔虽然为有堤段,但是现状堤防矮小,堤高为1.5m左右,现有主河槽宽为20m-33m,边滩宽为10m-15m,常遇洪水经常淹没两岸耕地,不能满足防洪要求。
西岔为无堤段,现有护岸顶高程为2.85m~4.6m之间,现有主河槽宽为仅仅20m左右,由于河道束窄,此处流速增大,2013年对此段发生过严重冲刷。
三是缺乏统筹规划,防洪体系不协调。目前中小河流防洪体系不健全,东港市中小型河道上游多建有水库,防洪安全很大程度上受上游水库在汛期的防洪调度、泄洪方式等影响,整个防洪区域缺乏统筹兼顾的统一规划,以往修建堤防时往往各自为战,未能与相邻流域相协调。
病险水库水闸。东港市12座水库(大型铁甲水库1座,中型何家岗、刁家坝水库2座,小型9座)被鉴定为三类坝,均不同程度存在渗漏、堤顶高程不足、水工建筑物破损严重等现象。
石佛闸鉴定结果为三类,主要问题为闸室不稳定、渗透稳定不满足要求;消能设施水毁;翼墙损坏严重;护坡冲毁;闸门面板防腐涂层脱落,闸门止水老化脱落,导轮及闸门槽金属普遍锈蚀;工作桥、交通桥及排架混凝土剥蚀裂缝严重; 启闭设备超过折旧年限;电气设备线路老化,无备用电源。
柳林闸鉴定结果为四类,主要问题为底板沉陷,产生裂缝;闸墩、翼墙、工作桥、排架、交通桥等上部结构均破坏变形,严重威胁到水闸的正常运行;混凝土结构破损严重;启闭设备超过折旧年限;水闸无观测设施;抗渗稳定性不满足要求,存在安全隐患;出口翼墙失稳;消能设施破坏。
②水资源开发利用任重而道远。东港市水资源总量总体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2015-2019年水资源总量分别为5.162亿m3,6.263亿m3,6.069亿m3,8.758亿m3,6.227亿m3,近5年水资源总量平均值为6.496亿m3,已经远低于辽宁省水资源评价成果(1956~2000年系列)时的12.64亿m3。
目前东港城市供水水源存在工程性缺水和水质安全风险,水资源配置格局单一问题越来越突出,需尽快构建起统一管理、优化配置的城市供水体系;农村饮水供水保障率低,枯水年、枯水期供水得不到保障;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工业耗水率较高。
目前东港市各城镇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源,近5年地下水资源量为2.927亿m3、3.213亿m3、2.816亿m3、3.341亿m3、2.897亿m3,现状地下水水量不平稳,整体水量偏少,遇干旱年则出现干井现象。
目前地下水资源压采任务艰巨,周边村镇多数靠取地下水作为水源,目前替代水源工程建设进程缓慢,导致地下水资源压采难以快速推进。
③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东港市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通过世行贷款实施的农村改水工程;二是2005年至今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上个世纪实施的农村改水工程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管道材料主要为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当时施工工艺落后,管网连接方式多样且混乱,工程运行至今绝大部分管道已经老化不能承受正常压力,连接管件锈蚀严重,管网漏失率大多在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
2005年以后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东港地区由于多采用地下水源,以大口井为水源的集中式供水由于受季节影响较大,用户在干旱和冬季供水得不到保障;存在在雨季部分分散式供水群众的水源水质就不稳定,出现浑水现象。
分散式供水工程都是群众自建,均为地下水原水,水质好坏完全取决于当地地下水水质。整体来看,东港市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仍然存在供水设施老化、供水量不足、每日定时供水等问题,满足不了流动水洗浴和现代农村家庭用水需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运行管理方面,已建集中供水工程管理权移交给所在地行政村和组管理,可由于村组财力有限,饮水工程出现问题后维修费无处支出,水费征收也不规范,甚至没有征收水费。造成水费收费难的原因一是因为供水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全天候供水,农民群众不愿缴纳水费;二是因为现有供水工程多数采取大口井自流式供水,运行成本较低或几乎没有运行成本,没有资金安装水表。三是没有农村供水专管机构,既没有编制也没有经费,农村供水由农村水利管理科室兼管,工作业务和职能不清,工作压力大,人员超负荷工作现象普遍存在。
④大、中型灌区配套续建刻不容缓。从目前的情况看,东港市大型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灌排标准低。东港灌区地处鸭绿江和大洋河下游,濒临黄海,有众多的感潮河段,由于灌区地势平坦,灌溉(排水)渠(沟)道坡度缓,不利于泥沙的输送,常造成渠道、排水沟大量淤积,不仅影响灌溉供水的正常运行,而且造成排涝行洪能力不足,排水标准降低。
主干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以来累计两侧加高培厚渠道长5.492km,衬砌渠道长23.894km。目前,主干渠渠道两侧高程全部满足运行要求,衬砌段总长23.894km,占主干渠总长的33.14%。
分干渠11条,前十一期工程累计加高培厚渠道长14.204km,扩建渠道长6.00km,衬砌渠道长15.952km。目前,分干渠渠道两侧堤防高程基本满足运行要求,衬砌段总长15.952km,占分干渠总长的18.58%。
支渠233条,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及其他配套项目累计衬砌支渠长23.78km,占渠道总长的7.14%。
灌区现有的灌溉渠道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及其他配套项目对部分严重影响灌溉输水功能的渠道段进行了改造。但仍然有部分灌溉渠道淤积严重,杂草丛生,过流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二是泵站设备陈旧,灌排设施老化,坏损严重。目前灌区现有提水站59座,有13座提水站目前基本能够满足运行要求,拟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及其他配套项目改造泵站46座。其中11座提水站严重老化坏损,均已经运行20年以上,最长达42年。工程与设备都严重老化,设备都是60~70年代的产品,能耗高,效率低,泵站的装置效率在20~40%之间;与泵站配套的水工建筑物年久失修,主要水工建筑物难以正常发挥作用,亟待改造。
部分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灌溉期间灌区管理人员组织该灌溉区的用水户临时搭建抽水设施进行抽水灌溉。对管理运行及水费征收带来不利影响,并且电缆及控制仪器均为临时搭接及安装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三是灌区的渠系建筑物老化损坏严重,不能正常发挥应有功能。
灌区现有支渠以上配套建筑物1027座,其中渡槽35座,倒虹吸28座,桥涵301座,隧洞7座,各类闸及其他建筑物656座,工程完好率仅为68.1%。排水沟系现有配套建筑物898座,其中各类涵闸141座,桥涵757座。工程完好率73.2%。
四是目前灌区各支渠以下及分干渠无完善的计量设施,由于现行农业水价严重偏低,农业供水经营亏损严重,入不敷出、负债经营,有限的水费收入难以满足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管理的需要,维修养护资金严重短缺,灌溉面积日趋萎缩,水费收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职工开支困难,灌区生存处境堪忧。末级渠系工程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基本没有,致使“收费到户、按方收费”的水费征收办法较难实施。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致使灌区约20万亩水田的供水得不到保障,经常处于抗旱供水的被动状态。同时无法按水稻作物生育阶段的需要而及时建立适宜田间面水层和调控地下水位,使灌区内的地下水位偏高,地温偏低,水稻平均亩产仅为370kg,属于中低产田。
此外,东港市还有二座中型灌区,为孤山灌区、小甸子灌区,渠系建筑物完好率仅为50%和60%,也亟待改建。
⑤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环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
水资源节约保护问题。目前东港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250m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8m3;灌溉水利用系数2016-2018年分别为0.526、0.529、0.532,低于全国平均值0.554。
东港市现状各业用水水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18L/人·天,农村民生活用水定额为60L/人·天;工业生产平均用水定额为23.40m³/万元;三产服务业平均用水定额为3.52m³/万元;水田平均灌溉定额为794m³/亩,水浇地平均灌溉定额为80m³/亩;菜地平均灌溉定额为153m³/亩。
综合来看,目前东港市节水水平仍然较低,各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用水定额甚至超过现行辽宁省行业用水定额,节水工作仍面临较大挑战。
目前农田水利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仍显不足,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运行效率低下,导致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喷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速度不快,高效节水灌溉和农业节水潜力仍然较大。
沿海个别乡镇存在海水入侵严重,沿海各乡镇地下水氯化钠超标,对农村饮水安全造成威胁。缺乏必要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对海水入侵程度不能实施有效监测。
水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东港市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部分乡镇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了境内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成为东港市城镇河道的严重污染源,特别是村庄段河道,垃圾随意就近丢弃河道中,处理不规范,对水体造成污染。
⑥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迫在眉睫。东港市水土保持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因素独特,宜造成水土流失。东港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并且坡面陡、土层薄,结合东港地区雨量充沛且集中于7-8月份的特点,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二是投入力度、治理速度不能满足形式发展的需求。山洪灾害、水土流失仍然市东港市头号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治理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形式发展速度的需要。
三是管理机制不完善,治理成果保存率有待提高。由于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治理措施往往不能一次成功,而成功的治理措施还需要在几年以后才能充分发挥效益,再加上人为破坏,巩固及保护治理成果的难度加大。目前东港市尚未形成系统的保护治理成果的相关机制。
四是科研和科技推广滞后,队伍建设有待提高。东港市水土保持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许多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得不到快速推广应用,制约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的提高。另外虽然成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但是各地在体系建设、制度完善、人员配备、办公设施等方面差异很大。许多基层部门由于缺乏必备的监督执法交通工具,通讯设施等,大大降低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效率。
五是监测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东港市仅布设监测站1处,由于技术人员在设备维护、监测方法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坡面径流小区建设工程中对原地貌严重扰动,导致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
目前各生态功能区的主要问题有:植被条件较差,水土流失较严重;水库等水源周边地区人为活动加剧,不合理开发影响水源调蓄。农业面源污染较重,乡镇工业高耗、污染项目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使自然岸滩受到破坏,湿地规模受到挤占;港口及陆域排污,使近海受到污染。部分岛屿人为活动有所加剧,岛屿环境的不良影响初显。
⑦水库移民扶持力度有待于加强。目前东港市移民安置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运行状况较差。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现象、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全、骨干工程标准低,导致水量浪费现象较重,灌溉供水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排水不畅,工程效益衰减。
二是移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移民区经济水平与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原居民,目前东港市移民区人民人均收入14000元,低于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收入15501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90.32%。
东港市农民人均拥有耕地面积3.19亩,经济作物用地0.19亩,山林1.34亩。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移民人均耕地面积为1.98亩,人均经济作物用地0.11亩,人均山林0.26亩。当地人均住房面积为34m2,移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0m2。
由于移民区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移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方面,持续发展较慢。
移民住房质量相对较差,部分移民仍居住在河道附近,发生较大洪水,屋内经常进水,房屋漏雨,个别地区还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危房。
三是移民工作人员力量不足,部门衔接不流畅。目前各乡镇负责移民工作的人员短缺,公安户籍与移民等各部门之间没有相关配套政策统一衔接,导致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发放过程中,很难及时准确的掌握移民人口动态信息变化,按季度统计的移民人口变动情况经常出现滞后和遗漏现象,给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正常发放工作带来麻烦。导致存在部分已死亡家属冒领、已取消移民身份但未及时申报的非移民虚领直补资金等现象,增加了后期直补资金的追缴任务和难度。
另外全省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一元制”的户籍登记制度,对必须是农业户口的移民身份辩认带来很大困难。
四是移民工程推进受土地限制明显。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后,由于移民工程不含拆、迁、占等费用,导致工程涉及拆、迁、占地等问题很难协调,致使工程实施难度加大。
⑧水系连通及河道生态面临挑战。河网水系分布不均匀是东港市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的重要因素。近几年东港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东港市西部、中部乡镇面临着农业用水缺乏的局面,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灌溉缺水,已经严重影响这些乡镇的粮食产量,部分农村河道垃圾污染、工业污染严重,缺水地区河道过度开发利用,致使水位下降,河道萎缩,水生态功能区严重退化。
东港市大洋河入海口,大洋河水量丰沛,支流众多,水网密集,但水利工程较少,调控能力较低,近年来,随着厄尔尼诺等极端气象增加,大洋河干支流水量不均衡的现象愈发严重。
双岔河流域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受海水入侵影响,盐分较大,可利用水量较少,需要从杜屯提水站提水灌溉水田。近年来由于连续枯水年的出现,孤山灌区已有1.81万亩水田改为旱田。
根据《东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到2030年铁甲水库主要任务是保证城市供水,灌区的农业用水不再保证。
根据对铁甲灌区现状及设计水平年需水量和可供水量的平衡分析,并考虑到生态用水与灌溉用水不同时发生,现状年铁甲灌区缺水7521万m3,2020年缺水9793万m3,到2030年缺水12324万m3,目前急需解决东港市农业用水不平衡的问题。
铁甲水库上游有三级台河、杨家河、佛爷岭河、广老河4条主要河流汇入。河道周围分布7个村,当地居民大都依河而居,生活设施沿河而建。近些年加大治理力度,水库周围的养鸡场、养猪场大都搬迁,厂矿企业也都迁出,污染企业逐渐减少。水库上游有10多家金矿,都修建了尾矿库,每年都是安全隐患的排查重点。村民的生活垃圾、农业垃圾经常倾倒上游河道污染水源,发洪水时,大都是顺水而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清理。水库上游河道未经系统治理,遭遇强降雨,经常冲毁耕地、公路和厂矿企业,洪水携带大量泥沙汇入水库,水土流失加大,水库淤积严重。水库正常水位淹没范围的山峦、耕地受风浪侵蚀,冬季冰排作用经常塌岸,泥沙淤积到水库。为保证东港市城区水量和水质安全,铁甲水库最小蓄水量为5000万m3。
铁甲水库修建至今已经50多年,水库上游的河道未经系统治理,防洪标准逐年降低,2010年、2012年两次洪水,由于河道比降较大,洪水历时短流速快,沿河两岸多处公路、耕地被冲毁,部分群众被围困,形成孤岛,经部队救援才脱离危险。
铁甲水库现状淤积较重,多年来由于河道携带泥沙致使水库淤积,杨家河、三级台河入库河口范围内淤积十分严重,初步估算在600万m3。
随着东港市城市和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不断增加,铁甲水库的功能逐步由农业供水向工业及城市生活供水转变。由于城市用水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在干旱年铁甲水库拦蓄水量已经无法保证城区用水需求。2001年8月,铁甲水库蓄水量不足3000万m3,爆发了水华,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污染,城市供水受到严重影响。
经环保部门监测,铁甲水库最小蓄水量为5000万m3,蓄水量再减少,水质安全很难保证。经水资源平衡分析,现状年铁甲水库灌溉的东部地区缺水6000万m3。特别是近四年,铁甲水库上游降雨减少,遭遇连续干旱年,农业灌溉及生活、工业用水保证困难,水库下游搭建了多处临时提水站,提取鸭绿江水用于农业灌溉。
铁甲水库是东港市重要水源地,近些年虽然加大了治理力度,水环境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地方资金投入不足,只是关停了相关污染源,工程措施基本没有投入,水库周围“脏乱差”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村民垃圾随意倾倒,尾矿库泄露隐患、水土流失、库区塌岸问题亟待改善。铁甲水库拦蓄水量可以通过铁甲干渠泄入东港市城市段河道大东沟,保证大东沟生态用水需要。近几年干旱少雨,大东沟无有效径流,铁甲水库无法补给,造成水质黑臭恶化,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目前东港市中小河道人工渠化严重,乡镇城镇建设中经常发生挤占河道的现象,导致城镇段河道明显束窄,行洪能力降低。
大部分河道两岸治理工程均采用衬砌硬化,尤其是城镇段河道,在以往治理时基本均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硬性护砌,造成土体与水体人为割裂,切断河水与驳岸的自然生态链,隔断了水中微生物、生物与陆域的接触,使自然环境恶化,生态功能萎缩。
⑨水利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目前东港市水利信息化程度较低,水利信息采集方面远远没有实现自动化和实时性,全市只有30%左右雨量站采取自动观测,90%以上水位观测需靠人工观测,没有实现自动测报系统。
安全监控系统、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滞后,采集的信息种类少,采集点少,实时性差,自动化程度低下,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东港水利信息化的巨大瓶颈。
此外,水利信息化的底层支撑网络也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各乡镇水利服务站计算机网络配置落后,性能无法达到水利信息的大容量存贮和处理需求。
由于缺乏水利信息采集的平台,导致目前东港市无法构建专业的水利数据共享平台,很多关键数据只能以纸质保存。
(1)当前面临的形势。东港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其特殊的水利特点。新的治水时代下东港市水利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必须加快转变治水、兴水、管水思路。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的形势与任务,东港市水利发展仍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流域和区域发展相对不平衡;“山边、水边、海边”防洪减灾问题比较突出,洪灾未得到全面治理;区域水资源配置还存在不合理之处;水资源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水法规体系离依法治水要求尚有差距,人才科技现状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需求尚不匹配,信息化水平与“智慧水利”尚有明显差距。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仍需深化,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模式有待持续改革创新,专业化、市场化、物业化管理尚未全面推行。
(2)“十四五”规划发展思路。根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以及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东港市“十四五”期间水利要以流域、区域为单元,兼顾全面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统筹谋划水旱灾害防治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注重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功能,坚持洪涝兼治,防洪与水资源利用并重,灾害防治与水环境保护并行。
以节水优先作为根本方针。要继续坚持并严格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最少的水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顺应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需求管理,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使东港市水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均衡,同时继续在科学分析供用水量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水价改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空间均衡作为基本原则。要推进各地区与水的协调发展,把水作为划定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的硬约束,同时结合东港地区水资源分布情况,推进一批水系连通项目,通过流域间的水资源调配,解决东港市用水失衡问题。
系统治理作为工作方法。一是针对东港市河流水系发达,夏季洪灾频发的特点,下一步要以沿海经济带为依托,加快区域、城市防洪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在提高中小河流防洪能力的同时应注重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尽快补齐防洪短板,为经济带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后盾。
针对目前农村饮水水质不达标,水源保障低的问题,下一步要加快水源工程建设,注重水源和管网连通,提升水源调节能力,着力解决工程性、季节性缺水问题。加快老化破损管网改造,做好管网埋设与保护,着力解决管网裸露和漏损等问题,确保供水管网健康运行,降低维修养护成本,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完善农村饮水工程,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
二是针对东港地区灌区多,基础农业水利设施多但使用年限较长,现状运行情况差的特点,应继续推进对大中型灌区的改造,同时辅以小型水源等工程提高抗旱能力,通过完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水利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三是有针对性的对北部低山丘陵,中部低丘坡岗,南部退海平原,沿海系潮间带滩涂几类地貌单元开展成因复杂的水土保持流失治理工作,充分利用东港市植被丰富的优势,针对不同水土流失的成因,对症下药,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
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本地水资源,并积极开展跨区域调水的研究工作,以满足供水需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
五是针对东港地区水库、水闸数量多、但是建筑物年久失修,损坏率高的特点,下一步要推进水库水闸的除险加固工作,消除水库水闸安全隐患。
六是针对东港市水库移民人口多,移民收入较低,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特点继续大力推进移民扶持工作,继续实施产业升级扶持、美丽家园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要以美丽家园建设与生态修复结合,改进移民区生活生产条件的民生措施,为当地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针对东港市水利设施种类丰富但信息化程度低的特点,大力发展水利信息化,明确“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结合东港水利的特色,对信息化标准和规划进行细化和调整,建立科学、规范、实用的水利信息化体系。
以两手发力作为实践要求。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水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深入贯彻执行河长制,深化水价综合改革、水利融资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解决制约东港市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明确事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建设。加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确保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提高保障能力。
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评判标准,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水忧水患水盼问题,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2.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强化节约用水约束性指标考核,推动全行业全社会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水平。
3.空间均衡、统筹兼顾。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审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约束和规范各类水事行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均衡,推动高质量发展。
4.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加强部门间合作,形成联动机制,协同发力,共治共管,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五水”共治,系统治理有效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
5.两手发力、改革创新。统筹利用价格、税费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增强水利建设管理活力。
6.确有需要、可以持续。结合东港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区分轻重缓急,统筹研究,合理安排,科学制定实施计划。抓住各个关键环节,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全面推进规划有序实施。
7.科技创新、智慧水利。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水利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提升水利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8.完善机制、强化监管。建立健全水利行业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监管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注重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督转变,做到事前要“堵住”、事中要“卡住”、事后要“查处”,保持整个监督过程首尾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提高监督效果,确保水利行业监管得到有效加强。
规划范围:东港市
规划水平年:现状水平年2019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
(三) 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二○三五年,全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面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东港市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 “功能完备、调度科学”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节水优先、优化配置”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体系、“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制度健全、运行高效”的涉水事务监管体系。
基本实现全市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形成东港市骨干水网格局,加快构建市级、县级水网,基本建成“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之间循环统筹的水网体系;洪水防御能力和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提升,有效保障全市防洪安全,为东港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河库环境全面改善,重要江河得到系统治理,水生态实现根本好转;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标准化基本实现,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基本完成,农村水利取得显著成效;水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水网工程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面提高监管效能,水法规体系全面完善,监督制度全面建立,监管实现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智慧化;基本实现水利行业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等的需求。
1.重点区域防洪问题基本解决。
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完善防旱减灾体系,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完成一村一眼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加强防汛抢险队伍专业化建设,组建具有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防汛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队;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及管理,及时维护及清点抗旱物资储备;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控制在当年GDP的0.55%以下,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控制在当年GDP的0.45%以下。
二是全面开展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建成以水雨工旱灾情信息采集为基础、通信传输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软件为核心的全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以提高江河泄洪能力和全市抗旱能力、编制河道、水库、城市洪水风险图和山洪灾害、干旱风险图、建立完善的洪旱预警系统和科学的防汛抗旱预案方案体系等为主的洪旱风险管理体系;以防汛抗旱责任、制度、素质、能力、办公现代化等组成的防汛抗旱组织机构能力体系;以及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建设管理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到2025年,全面建成东港市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形成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共同支撑的现代化的完整的综合减灾体系,全面提升东港市防汛抗旱减灾。
继续进一步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统筹城市发展、农业灌溉及生态环境用水需求。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6.73亿m3以内。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下降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93。
推进工业节水工作,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水工作,有计划地对造纸业、纺织业、印染业高耗水企业的用水改造,做到一水多用,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回用率。
以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利用效率为核心,到2025年初步建立节约为先、保护有效、配置优化、开发合理、利用高效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城镇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基本建立城市备用水源体系,进一步提升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对能力;节水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水资源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
继续做实“一河一策”,统筹开展系统治理,探索生态河道整治,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形成一套接地气、可复制的治理模式,进一步推广完善河长制信息平台。
将继续营造氛围,全民监督,以东港市南部地区平原河流为落脚点,兼顾湿地自然保护区特色,以宽甸县、凤城市山区段河流及自然保护区为着力点,以鸭绿江水生态保护、大洋河水系保护治理为先行示范,打造亮点,力争“十四五”期间河道“四乱”问题全部解决,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进河道管理模式。到2025年规划区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基本完成全市大中型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到2025年全市水库移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移民村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移民产业升级发展深入推进,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移民平均生活水平达到所在县级行政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与当地农村同步发展。
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全覆盖,水工程运行管理安全规范,水工程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推进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建立用水权初始分配和交易制度,推进市场化交易。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水利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人才发现培养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探索创建水利科技平台,水利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加强文化传承,构建以界河为主题的水文化体系,推进界河水文化建设。
表2-1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主要指标
管控要素 | 序号 | 主要指标 | 数量 | 单位 | 备注 |
防汛抗旱减灾 | 1 |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 <0.55 | % | 预期性 |
2 |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 | <0.45 | % | 预期性 | |
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 | 3 | 用水总量 | 6.73 | 亿m³ | 预期性 |
4 |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 | 12 | % | 约束性 | |
5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 8 | % | 约束性 | |
6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93 |
|
预期性 | |
7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8 | % | 预期性 | |
水生态保护 | 8 | 水土保持率 | 77 | % | 预期性 |
9 | 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 | 80 | % | 约束性 | |
10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 94.8 | % | 约束性 | |
11 |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78 | % | 约束性 |
要结合东港市实际,通过树立标杆、政策勉励,形成用水产品、用水企业、灌区用水效力一直提升的长效机制。通过水效领跑者的命名和宣传,开展同行业对标管理,树破用水提高典型,加快节水改革,促进用水方法改造。三是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全面推进达标建设工作。确保到2025年,东港市到达《节水型社会评估标准(试行)》要求,建设成为节水型社会达标市。
一是强化用水定额管理。要做好新发布的工业、农业、生活三个用水定额地方标准的宣贯工作,强化用水定额在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论证、取水容许审批、谋划用水管理等领域的利用,对分歧于东港市或行业用水定额的建设名目一律不予审批。
二是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要将节水作为取水许可审批重点内容,不节水措施和设施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切实压缩不合理的用水量。
三是进一步加强规划用水管理。要将取水许可管理的用水户和公共供水管网内的用水大户纳入筹划用水管理范围,加强对重点用水户的监控,强化对用水盘算实行情况的监督考核。
四是进一步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严格执行新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按时按量足额征收水资源费,进一步落实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计加价制度。
一是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主要包括强化用水指标刚性约束、健全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节水评价机制。
二是加强工业节水减排,主要包括促进产业优化布局、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施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强化用水大户节水监管。
三是加强城乡节水降损,积极开展城市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抓好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
四是加强农业节水增效,主要包括完善农田灌排工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生态种养方式。
五是加强水循环利用,包括实施园区节水改造、提升非常规水源利用率。
六是加强用水过程监控,完善各行业用水计量、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健全节水用水统计制度。
七是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节水科技攻关、培育发展节水产业、完善节水标准体系。
八是加强全民参与和社会监督,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节水观念,普及节水知识和技能;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构建全民参与的行动体系。
九是推进“开源节流”,以节水型企业创办和企业水平衡测试为重点,促进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以城镇供水管网节水改造、节水器具推广使用、加强公共用水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城镇生活节水管理;定期开展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工作。
依托智慧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取用水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及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开发水资源信息管理手机移动端APP,推动水资源管理向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加大地下水监测站网密度,推进地下水基础数据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地下水位、水量、水质监测与管理信息化平台,按照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的监测井密度要求,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实现地下水有效、动态精准管理。
拟对大洋河防洪能力进行提升,将农村段防洪标准提升至10年一遇,城镇段防洪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新建堤防19.20km,加高堤防11km,治理险工险段3.7km。
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完善东港地区的防洪体系,补齐大洋河防洪短板,有效消除东港市境内大洋河流域水患,为两岸民众提供安定的发展环境,使民众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为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打造可靠的屏障。
本次规划对东港市小洋河、双岔河、杨家沟河、串新沟河4条中小河道进行系统治理,治理内容主要以加高加固堤防为主,并结合生态措施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小洋河治理河道长度9.655km,新建堤防2.155km,加固堤防9.193km,新建、改建穿堤建筑物12座,河道生态治理9.655km,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
双岔河治理河道长度21.9km,改建穿堤建筑物9座,河道生态治理10km,双岔河东支河道治理长度9.4km,加高培厚堤防18.8km,河道生态治理9.4km。
杨家沟河治理河道长度12.487km,新建堤防0.117km,新建护岸工程5.474km,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
串心沟河道治理长度15km,加高培厚堤防30km,新建及改建建筑物19座,河道生态治理15km,新建及改建建筑物19座,排涝泵站一座。
以上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东港地区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保护耕地不被进一步冲刷,对村镇河道生态进行修复,逐步实现建设生态河道、健康河道的目标。
通过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力争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相结合,在东港地区形成重点山洪沟所在小流域相对完善的防灾体系,增强沿岸乡镇、居民点等抵御山洪灾害的能力,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
本次规划东港市无大型引调水工程。
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按照“保底线、提效能、促振兴”的思路,全方位提升农村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围绕乡村建设行动,通过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节水改造、农村水系及水系连通项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项目,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利保障能力,提升农村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十四五”期间拟投资4.97亿元,在全市范围内精准施策,针对各乡镇具体问题,主要通过新建水源,增设经济实用的消毒设施,辐射现有管网等方式提高农村饮水的供水保障率和水质保障率。
对边远地区主要以解决水质安全问题为重点,对部分规模较小、设施简陋的单村供水工程进行配套改造,推进联村并网集中供水。
对各地区老旧管网进行更换,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导致现有集镇区供水能力不足的地区进行改造扩建。对人口相对分散区域,进行小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分质供水。推进“一户一表”改造,通过用水计量倡导节约用水。
通过实施东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可改善水田面积44.25万亩,灌区水田灌溉保证率达到P=75%,可改善孤山灌区改善水田面积15.4万亩,改善小甸子灌区改善灌溉面积3.6万亩,预计工程完成后每年可节水3500万m3。
力争通过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加快现代化农业的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促进灌区经济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过多的水资源浪费。使得部分灌溉供水得不到保障的水田得以改善,改善农业生产作业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农民收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为目标,按照“严保护、重治理、提质量”的思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水源涵养、河湖保护和地下水保护,推行重要河流休养生息,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扩大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长效机制,构筑全市河库生命健康保障线。
推进生态脆弱河湖的生态修复,综合运用截污治污、河湖清淤、自然修复等措施。加大污水截流力度,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监督检查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
定期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使河道通过治理变深、变宽,河水变清,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加强河湖水资源生态调度,确定并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保障生态用水基本需求,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湿地的保护。
要推进铁甲水库水源地保护及生态治理工程。对铁甲水库上游的三级台河、杨家河、广老河、佛爷岭河进行治理,解决东港市水源地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问题。实施铁甲水库回水堤段河道及库区清淤工程,对水库段河道及库区清淤疏浚,清理库区泥沙外运至周围低洼处或废弃坑塘、采石坑,增加铁甲水库蓄水量。实施铁甲水库库区塌岸治理工程。塌岸治理长度12km,防止风浪侵蚀周围耕地山峦。
实施水库周围环境治理工程。采取栽植树木、灌木、花草等,绿化美化库区环境。库区周围设置围栏,防止周围村民倾倒生活垃圾、弃土残渣等。增设垃圾箱、警示牌、水质监测设备。
根据东港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河流生态保护要求,着眼于东港市未来发展,实施与河道治理相结合的城市生态河道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水生态景观,积极推进河道水系生态修复,对中小河道进行防洪提升的同时兼顾生态修复。
要推进东港市东部地区水系连通工程。实施鸭绿江提水泵站工程、修建输水管道1100m,改扩建蚊子沟闸、蚊子沟清淤护岸7.385km。通过引鸭绿江水入大东沟,解决东港市东部地区农村和城市段河道生态用水。
要推进大洋河与小洋河水系连通工程,在沟连河与大洋河汇合口以下1.2km处修建取水首部,新建两条输水管线(一条连接洋河镇净水厂,一条连接罗圈背水库)和一个输水隧洞,构成大洋河与小洋河新的连通通道。通过引大洋河水入小洋河,解决东港市西部地区城镇、农业缺水问题。
根据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对标“安全、实用”的水利网信发展总要求,以保安全、长智慧为发展方向,全面驱动和支撑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强感知、增智慧”的思路,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智慧水利建设,增强水利信息感知、分析、处理和智慧应用的能力水平。
重点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全面加强江河湖泊、地下水、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动和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工程安全、洪涝干旱灾害等涉水信息的监测感知,完善全面互联高速可靠的水利信息网,加快水利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推进涵盖水利核心业务的智能应用,完善网络安全体系。
加快完成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工作,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及时通报水源地存在的风险和隐患。
建设水旱灾害防御综合业务系统。整合重构现有水情业务系统,全面提升全市水旱灾害防御事前监视预警、事中调度应急处置、事后分析评估的全栈式智能洪旱模拟仿真与处置能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整合辽宁水资源相关模型,建立水资源动态监管平台;完善水资源、水环境业务系统,增强水资源分析、调控和配置能力;加强饮水安全智能管控,构建需水预测、水源分析和最优调配模型,建立供水安全监控平台。补充完善河长制湖长制信息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层级互连、横向兼容、要素齐全、高效联动的河湖长制平台、河长巡河管理移动 APP、公众信息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完成与国家级河长制系统对接。实现管理范围、工作过程和业务信息的全覆盖。
建设水土保持综合监管平台,以水土保持生产建设项目预防监督、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信息化监管、水土流失监测评价三大块业务为重点,建设水土保持综合监管平台,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水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水利工程建设相关已建系统,运用 BIM、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设水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提升水利工程智能监管力度。
建设水利灌区管理平台,加强水利灌区管理,全面提升灌区立体化监测监控、精准化过程管理、规范化监督执法、智慧化分析决策和便捷化公共服务能力。
建设水监督水行政执法业务系统。加强水监督水行政执法,实现行业监督检查、安全生产监管、质量监督、项目稽察等业务工作中问题发现上报、筛选分类、情况核实、整改反馈、跟踪复查、责任追究、统计分析、预测决策等环节的全流程支撑化。加强水行政事务管理。构建水行政智能应用,实现水利政务、水利移民、水利扶贫、项目规划、财务、机关等智慧化管理。建设水公共服务业务应用,全面提升社会各界的感水知水能力、节水护水、人文素养、管水治水服务水平。
提高综合决策能力。围绕政府监管、江河调度、工程运行、水利政务等综合管理决策需要,横向打通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程、水监督、水公共服务、水行政等水利业务,建立综合决策智能应用,提升水利综合监管、江河调度、水工程建管和安全运行保障、水利政务的综合智能决策能力。提高综合运维能力。优化完善现有运维系统,利用大数据、AI、可视化、VR 等新技术,建设一体化综合运维智能应用,实现运维对象、运维人员、运维流程的全覆盖。
九、加强水利管理,提升水治理现代化水平
着眼于规范队伍执法行为,制定有关执法纪律、案件审批、过错责任追究、罚没款物管理,明确执法工作纪律,约束队伍的执法行为,确保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完善人员岗位责任工作成效考评办法,激发队伍的工作热情,推动水政监察工作有效开展和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督促水政监察人员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培养队伍的优良作风,树立良好形象。同时积极推行水事案件办案公开制度。公开办案公平执法,通过自身的文明服务,向社会展示水行政执法人的良好形象。公开水行政执法的依据、职责、权限、程序,自觉地把执法活动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之下,真诚欢迎监督,自觉接受监督,将群众评议作为考核水政人员业绩的重要依据。
全面规范水政执法行为。要切实落实水政执法责任制,严格岗位执法责任;要积极完善日常巡查、重大水事事件报告、集体审议等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执法程序;要认真梳理和公开执法依据,完善执法流程,进一步细化执法处罚标准,规范行使自由处罚裁量权。
提高水政执法队伍执行力。不断加强水政监察人员的思想作风和业务能力建设,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防止简单执法、越权执法和执法缺位。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现场控制能力、调查取证能力、文书制作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执法装备建设,落实执法专项经费,研究为执法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措施,切实保障执法及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
进一步提高认识,正确处理业务管理和水政监察的关系,加强沟通,团结协作,切实把加强水政监察工作作为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水的重要措施来抓,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密结合业务工作,真正把水政监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各项业务工作开展相结合、一并落实。
全局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每年对各部门水政执法巡查、违法案件查处、执法案卷质量等情况进行考核,把考核内容纳入年度业务目标考核工作中,对违法、不当行使或不履行行政执法职责的,要依法追究执法责任。
在治理措施上,拟建立一批岸上岸下一体化、水质检测一体化管理机制,每月对重点河道实施时间、空间“双加密”监测,通过水质指标倒查问题;在促进长效管理方面,建立巡查管护、检查考核长效机制,对东港市河道管理实施市场化、精细化管理。
下一步要完成“两级党政、三级河长”制度管理体系,创新建立河长巡河问题发现处置闭合循环制度,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
此外要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强化事前、事中监督,拟挑选部分乡镇开展河湖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
改进水利投资监督管理。适应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调整,加强水利投资使用监管,完善水利项目稽察、后评价和绩效评价制度,对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严格依规组建项目法人,提高法人履职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大型、重要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推行中小型水利工程集中项目法人的建管模式。研究推行项目施工监理集中招投标,大中型水利工程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
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信息平台。加大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息公开范围,力争实现项目法人、招标代理机构、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测等单位及人员信息全公开。积极探索信用信息在企业资质申报、人员资格管理、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强化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逐步推行向全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强化水利工程全过程监管。合理划分市、县两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事权和责任,邀请项目所在地乡镇、村的“两代表一委员”作为工程建设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建设进行多方位监理,抽调具有工程经验人员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加大对项目巡查,并对巡查结果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
以建立健全县级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为重点,不断完善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和改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机制。整合规划、勘察设计、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力量,优化前期工作技术服务力量配置。设计、咨询等单位要服务大局,主动介入前期服务,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动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中介服务的效能。
严格监督执法,把水土保持的后续设计、方案落到实处,以水土流失监测、竣工验收等作为重点,强化监督执法力度,抓好动态跟踪落实。
严抓检查验收,对项目弃渣场、取料场、高挖边坡等重点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严抓不懈,逐一排查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对照提出整改要求,对不合格的要求立即整改,并进行整改“回头看”,直至合格销号;同时加强与发改、国土、环保等部门配合,共同把好验收关,确保水保设施保质保量建设完成。
推进会诊式和培训式检查,实现精细化监管。制作有针对性的材料向各参见单位宣讲水土保持法规制度,解读水土保持方案要求。
加强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要通过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成立水利资金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件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办公室,集中对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进行管理,严格资金使用审核会签。及时把水利资金项目,分配使用政策、监督管理制度、咨询投诉等作为公示重点。
认真做好项目结余资金管理和资产移交。项目结余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程序报批,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责任主体要及时办理资产移交工作。
加强“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确保项目审批落到实处。将在大厅窗口进行行政审批项目证书的统一发放,做到水利窗口是部门实施许可的唯一窗口,同时强化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培训,熟悉水利行政审批流程,明确岗位职责。
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对各行政审批流程建立尽监督机制,采取各职能部门互相监督、上级部门成立督查组监督、公开行政审批信息接收公众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确保水务服务水平与质量。
严格按照河道管理权限编制采砂规划,做好可采区、禁采区、保留区规划,采砂规划一经批复应严格实施。
坚持政府主导。河道砂石资源管理实行属地政府负责制,按照“统一调配、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的思路,由市政府统一管理,确保河道砂石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有序。
坚持总量控制。严格落实河道砂石管理各项法律法规,科学制定河道采砂规划,实行河道砂石开采总量控制,开采砂石优先保障市内建设需要。
坚持齐抓共管。县、乡、村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聚焦河道砂石资源采运销各个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监管机制,严格执法,建立健全河道砂石资源管理长效机制。
坚持生态优先。正确处理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河道砂石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确保河道砂石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①严格总量控制,统一调配东港各大河流沿线砂石资源。严格按照新一期采砂规划,控制年度采砂总量。砂石资源实行统一调配,根据开采总量和各采区砂石储量情况,制定各采区年度和月度开采计划,根据下达的采量计划安排开采,严禁超计划超量开采。
②严格采砂船舶、车辆准入,实行采砂劳务招标。对全市河道采砂船舶、车辆进行严格初审登记备案,给证照齐全且符合环保、安全要求的采砂船备案,备案后方可参与全市范围内采砂生产劳务招标,更新淘汰老旧采砂船舶,逐步减少现有采砂船总量。
③建设智能化标准国有砂场,实行数字化监管。标准砂场由政府统一规划、新建、管理,出入口及场地硬化并建设环保排水系统,具备混合料分选、破碎不同等级石料的能力,出入口设地磅、电子化开票设备、监控设备、检查站冲洗池等,建立植物绿化隔离带,实行数字化管理,对砂石加工、销售、运输各环节实时监控,相关图像及数据实时传入市水务服务中心江河事业部。
按照砂场设置的要求,东港市标准砂场建设,采用吸纳民间资本方式进行。有条件要相应配建商品混凝土搅拌区。砂场应配建垃圾油污、生活污水等回收设施,防止污染河道。
④引进先进砂料加工技术,砂石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河道采砂应随采随运,不得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堆积开采废弃料。为解决河道卵石抛弃堆积问题,保障行洪及通航安全,充分利用砂石资源,将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具备先进砂料加工技术的环保型制砂企业,所有砂卵石必须全部上岸,进入制砂厂加工成规格破碎石料或研磨成标准沙料,实现河道无堆积、岸线无存放,保证河道通畅、防洪安全、岸线美观。
⑤坚持生态优先,严格生态修复。注重源头管理,按照规划确定开采范围,严格河道采砂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河道清理修复方案编制审查工作,根据河势变化等情况,对开采区域进行科学调整,保持岸线稳定,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注重生态开采,加强砂石分类使用和综合利用,开采砂石废料严禁弃入河道,必须全部上岸,防止水体污染和资源浪费。要加强对采砂区域的生态修复力度,对规划外的砂场码头进行全面清理,全面复绿,恢复自然岸线
⑥强化科技支撑,促进砂石资源管理现代化。强化现代科技在河道砂石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大数据、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系统。要结合河长制信息平台建设全覆盖、相互联通的网络监控平台,将采区现场、采砂船舶、运砂船舶、标准化砂场、砂石销售、运输车辆等各环节视频监控纳入平台管理,实行统一监管,实现全过程监督。
数据实时接入市、县两级监控平台,监管数据共享,实现资源统一调度。加快重要河道河段的视频监控网络布设,积极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先进技防手段,及时获取执法取证所需的信息资料。
在采砂区、堆砂场和船舶集中停放点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联网,在开采、运输砂石的船舶上安装定位系统,对开采范围、数量和运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⑦严格督导考核,保障改革措施贯彻。强化河道砂石资源管理的督导考核,对超采、偷采、外销失控、管理混乱的码头采区,将责令停产并限期整改,整改到位后经同意方可恢复开采;加强管理人员和执法队伍作风建设和廉政教育,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严肃查处河道砂石资源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1.建立水利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健全水利工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和规范,实现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自辨自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效监管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格局,提升水利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科学防范和有效遏制水利生产安全事故。强化部门合作、信息共享,实现实时监测信息和预报预警信息在水利、气象、自然资源、交通、应急、农业等多部门以及市、县、乡多层级的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精准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风险。
继续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维护,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群众主动防灾避险。进一步建立完善覆盖市、县、乡、村4个纵向层级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建立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预案对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和突发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指导参考作用。完善水文监测预警和防洪调度,建立以防洪安全为核心的水安全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加强人才引进,壮大人才队伍。着力做好人才吸收、引进和储备工作。通过面向社会招考、人才交流会选聘和“三支一扶”、“三定向”招生等方式,全系统录聘各类专业人才,充实壮大水利人才队伍。水利队伍全部实现公开、公平的考录制度,实现人才队伍年轻化、专业化。
加强干部培养,激发人才活力。创建推荐干部职工制度,积极提拔年青业务骨干担任主要岗位负责人。完善人才交流体制,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缓解内部管理的矛盾,实现干部队伍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目标。
全面加强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市内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逐步推广以项目领头人为核心的团队组织模式,发挥人才工程的牵引带动作用。同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水利科技教育,全面提高水利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通过系统培养和积极引进,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技管理人员队伍。
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实用人才数据库,对水利人才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把各类人才的实绩作为奖励和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对做出显著贡献的给予专项奖励。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积极寻找适合各类人才工作的最佳位置,为人才构筑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
充分发挥人才示范引领作用,要求水利科技人员定期下乡服务一线,对基层水利建设实行面对面地技术指导,帮助基层水利单位做好规划。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组织开展和选派人员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类专题培训班,系统地学习水利法规、水利业务等知识,不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结合“两学一做”、“ 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学习教育,有效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修养;鼓励干部职工通过函授、自学、远程教育等形式提高学历和水平。
针对水利工作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由经验丰富、技术较强的老同志与年轻同志结对,在理论上教,工作中帮,技能上带,通过开展传帮带,有效提升年轻干部的专业素养;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评聘高级职称及岗位培训。
依托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打造水利风景区,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依托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教育展馆,建立水利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为公众提供教育实践平台,扩大社会参与,营造全社会亲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
1.水权市场改革。在用水户核查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基础上,根据“以水定地、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按照生活有限,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的次序确定初始水权。
生活用水水权的分配充分考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倡导厉行节约的原则,根据公共供水企业供水范围、供水规模以实际供水量,以取水许可的方式确定供水厂生活用水取水权。
对于农业用水户通过水量分配工作进行确权,结合农业用水总量、灌溉面积、种植结构、灌溉方式、水源类型、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明确灌溉定额,按照灌溉工程设施能够覆盖的灌溉面积明确用水户确权水量,为用水户发放水权证。水随地走,农业用水权与灌溉面积挂钩。
工业用水水权在充分考虑节水、工艺改进和生产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年度用水实际及节水水平,以取水许可的方式确定工业取水权。初始水权分配后的新增工业用水不再分配水权,通过水权转让、交易的方式取得用水权。
制定水权交易细则,明确水权交易的主体和范围,明确确权登记的方式方法、规则和流程,建立水权交易流转的价格形成机制、交易程序、交易规则,明确确权登记与交易流转的监管主体、对象与监督内容,保障水权市场有序运行。
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机制,出台水权交易管理办法,搭建水权交易平台。建立水权交易信息平台,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提供水权交易,资金结算,信息公开,争端处理等服务。
自加压力,2025年底全面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机制、节水奖励机制,落实终端管理组织,实现节水减排和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
强化信息建设,提高改革效率。为科学管理全县典型灌区,保障用水计量工作和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农业水价综合管理平台,集成灌区GIS信息,水量监测信息和绩效评价系统等模块。通过高效精准的用水计量,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规范透明的奖补分配,提高改革工作效率,提升改革成效。
多方联合,保障终端管理。充分发挥乡镇农村饮用水管理公司、水利工程维护公司作用,联合成立覆盖全域的村用水管理小组共同保障末级渠系管护。乡镇农村饮用水管理公司专职人员负责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的监督指导工作,水利工程管护公司负责山塘维修养护工作,村用水管理小组负责用水管理、田间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三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专职人员工资由县、镇两级财政全额保障。
落实奖补资金,促进渠系管护。及时落实并下达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用于对改革区域内末级渠系维修养护和节水奖励,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进一步促进末级渠系运行管理,引导农民节水。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改革氛围。结合“世界水日”,通过在乡镇、广场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深入基层宣传、解读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让群众知道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清楚改革目标、了解改革举措。增强群众农业用水节水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保障改革平稳顺利推进。
采取强制性和引导性措施,加强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划定了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对在保护区和管网区开采地下水实行了加收水资源费政策。全市实行了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建立了各项水资源管理统计制度,向社会发布了全市水资源公报、重点水功能区水量水质和地下水通报。
对所有用水户实行用水计划管理,对用水单位核定计划用水量,以促进节约用水、合理用水。此外,根据《辽宁省行业用水定额》将计划用水管理与定额管理逐步结合起来,从取水许可进行管理,对用水户的取水量以定额为标准。
农村饮水运行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管理体质和运营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到2025年最终实现运行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市乡两级管理体质,明确各自职能,实行县级统筹谋划、监督指导、推陈出新,乡镇因地制宜、贯彻落实、消化提高,形成两级一体、合力共管;二是细化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水源防护制度、供水消毒及生产化验制度、设备设施维修养护制度、收费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设备操作及安全管理制度、供水调度、持证上岗等管理制度,将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达到管理制度化;三是规范管理内容标准,实行管理规范化。按照规范和运行管理的具体实际需要,明确各项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及标准要求,做到规范化管理;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通过管理人员考核录用制度和年度培训制度,提高专业岗位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实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五是按照物价有关政策要求,科学制定供水价格,在政策范围内、群众能接受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水价,奠定以水养水的经济基础;六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引用先进设备,总结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实现水利工程安全、有效、良性运行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前提下,发挥市场作用,按产权归属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因地制宜探索水利工程管护模式,继续巩固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产权界定,明确责任主体。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对水利工程进行确权登记。明晰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明确各类工程的工程管理单位,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
加强工程管理,积极筹措管护经费。在管好用好县级以下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地方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经费补助机制,多渠道筹措管理经费,稳定经费渠道。
探索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鼓励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物业化管理”等工程管护模式。推广“以大带小、小小联合、以点带片、分片统管”的工程管理模式。鼓励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大带小”,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服务;鼓励具有较强专业力量得工程设计、科研、咨询、施工、监理、设备制造安装、维修养护等市场主体,参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服务。探索建立水利工程养护资格认证制度,推行水利工程管理得专业化、标准化、物业化。
改进水利投资监督管理。适应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调整,加强水利投资使用监管,完善水利项目稽察、后评价和绩效评价制度,对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加强水利科技重大专项及关键技术研究。围绕东港水利中心任务,调研分析水利改革发展中重大、关键、共性的技术问题,组织科技力量进行攻关。重点要在蓄滞洪区体制机制研究、水生态环境修复整治、水资源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城镇防洪治涝体系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重大水利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强化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
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全面提升水管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水利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覆盖全市江河水系、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管理运行体系的网络大平台,实现上下游左右岸互联互通、相关信息资源共享的大数据,以及集成业务支撑、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的大系统。
加强感知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材料、遥感、遥测、遥控等现有先进技术,形成自动化、高精度、全天候、多元化智能采集网络,构建水利信息监测采集体系,推进水利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和业务应用,开展水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服务示范工程建设,加快东港市智慧水利建设。
发挥学会、协会的作用。水利学会、水利工程管理协会要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荟萃的优势,积极发挥“智囊”、“助手”作用,组织好科技工作者,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及时提出具有全局意义和前瞻意义的决策建议,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积极参与高新技术论坛,主动了解科技前沿发展和技术进步,加强科研成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引进、吸收和转化。要把水利学会和工程协会建设成行政决策的“智囊团”、水利科技创新的“大平台”、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大家庭”。
加强政策指导,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强与科技部门的沟通,理解好政策,积极支持和服务好涉水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牵头承担重要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任务;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在科研立项和评奖评先方面予以鼓励,使东港市涉水企业成为水利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大企业“龙头”带动、中小微企业“特尖专精”的科技创新形式。鼓励各类涉水企业主动对接各级水利部门,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科技人才的引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增强东港市水利科技的创新力和水利经济的竞争力。
2021年为 “十四五”开局之年,东港作为辽宁沿海开放战略“五点一线”中的临港产业园区的一员,下一步水利发展要继续围绕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十四五”期间首先要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已经获得可研、初设批复、前期工作进展较顺利的项目、如小洋河治理工程、大洋河干流重点段(红旗沟提水站~东潮沟段)河道治理工程、杨家河治理工程、东港市柳林河拦河挡潮闸除险加固工程。
同时要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任务的前期工作,要加快双岔河、串心沟河、黑沟河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大洋河与小洋河水系连通工程、东港市东部地区水系连通工程、铁甲水库水源地保护及生态治理工程前期进度,尽快推进大洋河与龙态河水系连通工程进展;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努力打造现代化灌区并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制度建设方面要强化水资源、水价改革、工程建设管理、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摸索适合东港水利发展的管理制度。
1.大洋河与小洋河水系连通(一期)。
(1)建设地点及范围。本工程位于东港市,是由大洋河上游、支流小洋河、支流双岔河以及岫岩县洋河镇、东港市孤山镇(含大鹿岛)、孤山灌区组成的水系连通工程。工程可改善大洋河支流双岔河廉家坝水库和刁家坝水库坝下环境水量,可恢复双岔河部分水稻田湿地面积,为发挥丹东市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起带头示范作用。另外,工程可为岫岩县洋河镇和东港市孤山镇(含大鹿岛)提供稳定的城市用水水源,可恢复孤山灌区水田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改善双岔河流域生态环境,遏制海水入侵。根据《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利部关于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作的指导意见》(水规计〔2013〕393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地区,应将河湖连通工作列入优先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发挥好示范作用。
工程建设范围毗邻大洋河入海口,大洋河水量丰沛,支流众多,水网密集,但水利工程较少,调控能力较低,近年来,随着厄尔尼诺等极端气象增加,大洋河干支流水量不均衡的现象愈发严重。
双岔河流域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受海水入侵影响,盐分较大,可利用水量较少,需要从杜屯提水站提水灌溉水田。本工程建设后可增加廉家坝、刁家坝水库坝下环境放流,改善双岔河流域生态水量和水质,减轻双岔河下游水稻田湿地受海水入侵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连续枯水年的出现,孤山灌区已有1.81万亩水田改为旱田。孤山灌区位于大洋河河口附近,属于水稻田湿地。工程建成后,可恢复水面面积2万亩,对于改善双岔河流域生态环境、遏制海水入侵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减少孤山镇地下水开采,保护地下水源。《辽宁省“十三五”封闭地下水取水工程总体方案》中指出“凡水库等地表水供水和县级以上城市及开发区公共管网供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的区域,除《辽宁省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允许保留的地下水取水工程(井)外,现有的城镇地下水取水工程(井)全部限期关停;除为保证用水安全必须转为应急备用水源的地下水取水工程(井)外,现有的城镇地下水取水工程(井)全部限期封闭。”
目前孤山镇城镇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源,现状地下水为呈逐年下降趋势,遇干旱年则出现干井现象,本工程建成后,可通过罗圈背水库为孤山镇提供稳定的地表水源,将地下水源转为应急备用水源。
三是孤山灌区恢复水田灌溉面积,增加农业用水保证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把手。”乡村振兴战略中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关键的一条。
孤山灌区是辽宁省重要的大型灌区,灌溉水源主要为罗圈背水库、廉家坝水库及刁家坝水库。由于近年来灌区上游来水量减少,灌溉渠道干线长,灌溉保证率低,不能满足灌溉用水需求,严重影响作物关键需水期生长,近年来灌区近2万亩的水田面积改为旱田。本工程建设后从大洋河干流多年平均调水1624万m3,经罗圈背水库、廉家坝水库、刁家坝水库联合调节后,可为孤山灌区恢复2万亩水田面积,并提高孤山灌区水田用水保证率至85%,为粮食安全提供水源保障。
四是洋河镇、孤山镇快速发展的需要。洋河镇作为岫岩县发展的副中心,位于工程的调出区,但现状集中供水普及率仅为22%,集中供水普及率很低,现状城镇自备水源及农村饮水工程规模小,水源分散,供水水质及保证率难以保证。现状居民生活用水水平偏低,现状水源难以支撑洋河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孤山镇作为连接丹东大连的现代化港口、工业、生态旅游型城镇,是东部沿海开放门户,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与战略支撑点,北黄海经济区重要的重化产业基地。近年来随着城区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社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区新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不断涌现,需水量大幅增长。但目前孤山镇现有市政水源供水能力不足,阻碍了孤山镇发展前进的步伐。
因此,通过大洋河、小洋河水系联通,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是促进孤山镇、洋河镇发展的关键。
五是为大鹿岛旅游开发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大鹿岛素有“海上百花园”、“百鸟岛”之美称,现已被列为辽宁丹东地区十大风景区之一,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当地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水需求不断增长。此外,大鹿岛为休闲度假圣地,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到此参观旅游,高峰日接待游客达2万人,工程建成后可为大鹿岛提供稳定的水源保障。
(3)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大洋河与小洋河水系联通工程(一期)在沟连河与大洋河汇合口以下1.2km处修建取水首部,新建两条输水管线(一条连接洋河镇净水厂,一条连接罗圈背水库)和一个输水隧洞,构成大洋河与小洋河新的连通通道。本工程由取水首部、输水管线、输水隧洞等工程组成。取水首部主要包括渗渠和加压泵房,工程取水规模为11.7万m3/d,洋河镇线路长度11.52km,均为输水管线;罗圈背水库线路总长13.29km,其中管线长度11.28km,隧洞长度2.01km。
项目总投资1.6亿元,资金来源通过发行政府债券解决。拟申请专项债券资金额度1.6亿元,其中拟用于项目资本金额度1.6亿元。
(4)前期工作情况: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已上报辽宁省水利厅审核。待审核完成后由丹东市水利局下达初设批复。
(1)建设地点及范围:东港市大东沟及鸭绿江。
(2)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解决铁甲灌区水资源短缺,保证灌区正常运行。根据《东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到2030年铁甲水库主要任务是保证城市供水,灌区的农业用水不再保证。
根据对铁甲灌区现状及设计水平年需水量和可供水量的平衡分析,并考虑到生态用水与灌溉用水不同时发生,现状年铁甲灌区缺水7521万m3,2020年缺水9793万m3,到2030年缺水12324万m3。
经过对区内水库、过境河流、水库以下区间径流、地下水等水资源可利用量及水质的分析,选择鸭绿江作为水源,其水量及水质均可满足农业用水需求。引水采取泵站提水,通过压力管道或暗涵输水至蚊子沟闸上游,再经十八场站提水输水至铁甲干渠。
二是完善铁甲灌区工程基础设施及灌溉体系。铁甲灌区现有工程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如老蚊子沟闸多处结构出现破坏,急需拆除重建。如蚊子沟至柳林河河道无防护,存在河道淤积严重致使过水断面逐渐缩窄,影响灌溉效率,采取泵站提水,急需对蚊子沟河道进行防渗衬砌,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通过本项目工程建设,能够完善铁甲灌区工程基础设施,做到有水可引,输水通畅,损失最小,水质最佳。全面完善铁甲灌区的灌溉体系,为该区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项目建设能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东港市定位为东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出海门户,辽宁沿海经济带东翼中心城市,丹东市都市区南部中心城市,以临港产业为主的滨海生态城市。东港市产业发展目标:以临港产业为核心,以先进制造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提升现代农业品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构建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辽宁省轻工业基地、辽宁沿海先进制造基地和东北东部临港产业基地和物流中心。
根据东港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本着实事求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为重的原则,通过本次工程建设,保障铁甲灌区引水渠道水系连通,解决大东沟河道内形成死水,水质恶化腥臭,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对泵站、水闸、渠道、堤防、护岸、生物措施等工程进行统筹安排,改善引水渠道水生态状况、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最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水和谐的目标。
(3)主要建设内容:实施鸭绿江提水泵站工程(提水流量32.5m3/s)、修建输水管道1100m,改扩建蚊子沟闸、蚊子沟清淤护岸7.385km,同时对农村水系进行连通。
项目总投资5.0亿元。
(4)前期工作情况:项目可研报告已经编制完成,即将上报省水利厅审查批复。
(1)建设地点及范围:东港市铁甲水库库区。
(2)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铁甲水库上游河道治理及水源地生态治理,可以有效解决东港市水源地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采取河道疏挖、生态绿化、利用生物措施净化水质等综合治理措施,使生态进一步恢复,保障东港城市供水安全。
(3)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计划实施水库上游河道治理工程。三级台河、杨家河、广老河、佛爷岭河治理长度10.0km,估算投资0.5亿元。
三级台河治理工程。下游水库回水堤段治理长度2.0km,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清淤疏浚拓宽河道主河床,堤坝格宾网干砌石护坡,增设控导工程,河道拦蓄水源,增加蓄水量,绿化河道周围环境,栽植景观树木,河道周围设置围栏,增设垃圾箱等。上游段河道治理长度1.0km,河道清淤疏浚,堤坝格宾网干砌石护坡,增设控导工程,铺设混凝土路面2.0km,上游段河道采取小流域治理、增设围栏等。工程估算投资0.2亿元。
杨家河治理工程。治理长度2.0km,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清淤疏浚河道,堤坝格宾网干砌石护坡,增设控导工程拦沙蓄水,修建跨河农道桥5座。上游段采取小流域治理措施,下游水库回水段采取疏浚措施,干砌石护坡,拓宽下游河道主河床,增加河道调蓄能力。工程估算投资0.1亿元。
广老河治理工程。治理长度3.0km,防洪标准达到5年一遇,清淤疏浚河道,格宾网干砌石护坡,增设控导工程拦沙蓄水,修建农道桥4座,堤顶砂石路面,栽植护岸树木,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估算投资0.1亿元。
佛爷岭河治理工程。河道治理长度2.0km,清淤疏浚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年一遇,格宾网干砌石护坡,增设控导工程拦沙蓄水,修建农道桥3座,堤顶砂石路面、栽植护岸树木。工程估算投资0.1亿元。
二是计划实施铁甲水库回水堤段河道及库区清淤工程。杨家河、三级台、广老河汇入水库段河道及库区清淤疏浚,清理库区泥沙淤积量300万m3,外运至周围低洼处或废弃坑塘、采石坑,不仅增加土地面积,而且可以增加铁甲水库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工程估算投资0.3亿元。
三是计划实施铁甲水库库区塌岸治理工程。塌岸治理长度12km,采取格宾网石笼挡土墙结构,部分采取混凝土挡土墙结构,防止风浪侵蚀周围耕地山峦,库区周围淤积泥沙填筑挡土墙后侧,可以增加水库蓄水量50万m3。工程估算投资0.6亿元。
四是计划实施水库周围环境治理工程。采取栽植树木、灌木、花草等,绿化美化库区环境。库区周围设置围栏,防止周围村民倾倒生活垃圾、弃土残渣等。增设垃圾箱、警示牌、水质监测设备。库区周围机耕路混凝土硬化改造长度15km。估算投资0.1亿元。
以上四项工程估算总投资1.5亿元。
2022年计划实施水库塌岸治理工程12km,水库清淤工程100万m3、水库周围环境治理工程,投资7500万元。
(5)实施效果分析:通过以上四项治理措施,不仅可以增加河道防洪能力,防止河道水土流失,而且可以加大铁甲水库蓄水能力,周围环境得到改善,保证东港市水源地水质达标。
河道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四条河道多年未经治理,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遭遇洪水经常冲毁耕地和沿河的道路。经过治理后,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防洪堤采取固滨石笼护砌,防止洪水冲毁堤坝、耕地及公路,保证沿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河道经过疏浚,泄洪断面加大,上游洪水携带泥沙量减少,增加水库回水堤段河道蓄水量。栽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河道,提高当地群众生活质量。
水库调蓄能力加大,周围土地面积增加。水库库区多年淤积的泥沙经过清理后,不仅可以增加水库蓄水能力,提高水库工业、农业供水保证率,而且清理的泥沙可以填筑到周围低洼处和废弃坑塘、采石坑,增加土地面积。
库区塌岸有效治理,增加水库蓄水量。水库正常水位周围的耕地、山峦、道路、果园多年受风浪侵蚀,冰排挤压作用,塌岸十分严重。经过治理后,修筑石笼挡土墙,可以有效解决库区塌岸问题,挡土墙背水侧回填库区淤泥的泥沙,可以恢复被风浪侵蚀的土地,增加水库蓄水量。
绿化美化水库周围环境,保证水库水质安全。水库周围居民大都依河依库而居,生产生活设施也都在河道和水库周围,各类垃圾污水也都通过河道汇入水库。通过栽植景观树木、花草,增设垃圾箱和垃圾堆放点,定时清理存放的垃圾,重点易倾倒垃圾河段增设围栏等,增设水质监测设施,水库周围的土路改造为混凝土路面,方便当地出行,也方便将垃圾及时运出堆放点。通过以上综合治理措施,降低减少污染源,水库周围环境得到改善,保证水库水质安全。
(6)前期工作情况:目前正在进行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
(1)建设地点及范围:东港灌区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丹东市西南部,地处鸭绿江和大洋河下游,东经123°38′30″至124°21′25″,北纬39°47′24″至40°9′49″,东西长65km,南北宽约40km,总控制面积1352平方km。
(2)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通过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加快现代化农业的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促进灌区经济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过多的水资源浪费。使得部分灌溉供水得不到保障的水田得以改善,改善农业生产作业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农民收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3)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本期东港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计划实施项目包括泵站工程:泵站5座(拆除重建);输配水工程:其中渠道衬砌共4条,总长为16.788km,运维路总长16.788km,渡槽2座(拆除重建),倒虹吸1座(拆除重建),分水闸28座(拆除重建26座,改造2座),泄水闸3座(拆除重建2座,改造1座),农桥4座(拆除重建);排水工程:排涵17座(拆除重建)。共计64项。
建筑物的总体布置方案上,均是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改造,各现有建筑物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已经确定,在多年的实际运行中,并未发现其它不利影响,因此本次全部在原址进行改造,整体布置与现状没有变化。个别建筑物型式及局部尺寸根据多年灌溉运行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及本次分析计算的成果进行局部优化调整。
工程规划总投资3.669亿元,“十四五”期间实施3.669亿元。
(4)前期工作情况:目前正在编制初步设计阶段。
流经孤山镇、黑沟镇、小甸子镇和小甸子南农场,可保护耕地面积18.65万亩,担负8.2万人口的防洪任务。小洋河主河道平均断面宽度为50米,汛期水面宽度达150米左右,河道纵断面平均比降为6.7‰,河道进入平原区比降为1/5000。该河道主要承担罗圈背水库、卧龙赵水库、小甸子水库、唐隈子水库的泄洪任务。
“十四五”期间拟对小洋河(鹿圈沟-新立桥段)进行治理,工程计划总投资3938.74万元,治理河道长度9.655km,新建堤防2.155km,加固堤防9.193km,新建、改建穿堤建筑物12座,河道生态治理9.655km,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目前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工作,待资金落实好即可开工建设。
“十四五”期间拟对双岔河进行治理,工程计划总投资7500万元,治理河道长度21.9km,改建穿堤建筑物9座,河道生态治理10km,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目前正在前期规划阶段。
“十四五”期间拟对该河流进行治理,工程计划投资3500万元,河道治理长度15km,加高培厚堤防30km,新建及改建建筑物19座,河道生态治理15km,排涝泵站一座,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目前正在前期规划阶段。
“十四五”期间拟对该河流进行治理,工程计划投资2600万元,河道治理长度15km,加高培厚堤防30km,河道生态治理15km,设计防洪标准10年一遇,目前正在前期规划阶段。
十四五”期间拟对该河流进行治理,工程计划投资940万元,河道治理长度12.487km,新建护岸工程总长3.64km,河道疏浚6.519km,新建拦沙坎2座,该工程初步设计已经获得初设批复。
水利工程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陆域水循环过程、河湖水文情势及水生态环境;工程蓄水可能产生滑坡塌岸,并可能对自然景观和水生生物栖息繁衍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影响。同时,部分项目占地移民问题复杂,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农业节水工程建成运行后,减少了沿程和田间的渗漏,可能对输水渠沿途的植物生长和地下水的补给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灌区地下水补给量的减少,会对灌区植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灌区退水的减少,可能对灌区盐分平衡带来一定的影响。
灌区扩建和取水可能导致河流和地下水循环状况的改变,产生土壤潜育化和次生盐碱化,并对河道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是坚持节约和绿色发展。加强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逐步退还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超采的地下水。
水资源配置工程要把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环境用水作为首要任务,维护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湖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
水资源开发要高度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系统的保护。水资源利用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全社会的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努力形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坚持用法律和制度保护水生态环境。认真落实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在水利工程前期论证中,尤其是东港地区的大洋河堤防建设可能涉及湿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水生生物资源、重要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等。
对中小河流薄弱环节进行整治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结合生态的理念,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需要,采取生态友好型的工程方案、材料和施工工艺。
坚决避免以往中小河流治理中束窄河道、减少行洪断面,以及河流渠道化的倾向,尽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态,提倡采用生态型河道治理措施,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三是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搬迁安置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的农村居民点、城(集)镇、工矿企业以及专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迁建或者复建选址,应当依法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四是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和管理。加强规划实施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直接影响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的规划和项目,应优化调整规划项目布局和选址,严格依法落实保护要求。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五是优化工程设计减缓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要优化工程设计,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减缓和控制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拦河蓄水工程要明确最小生态流量目标和调度要求,生态流量的确定要科学论证,确保能满足下游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通过加强治污、截污措施保护库区水源地水质安全;工程建设要通过采取适宜的鱼类保护措施等,保护珍稀鱼类等重要生态保护目标。
灌区工程要加强农业节水和面源污染控制,对退水采取生态净化处理等措施,减轻退水对受纳河流的不利影响。
对规划项目环境评价及保护工作应达到同项目建设本身同等的重视程度,确保环境环境评价论证充分,措施可行,后期有效,杜绝对环境评价“做样子,走程序”的问题,对重大项目提前开展环境影响论证工作,探索亲善环境的新型水利发展之路。
加强对规划实施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措施。
从资金来源来看,规划需求中央资金164386万元,省级资金92456万元。
表13-1东港水利“十四五”规划总投资类别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十四五”投资需求计划(万元) |
一 | 防洪排涝减灾类项目 | 129966 |
(一) | 防洪排涝 | 128916 |
3 | 主要江河治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上) | 7106 |
4 | 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流域面积200-3000km2) | 11500 |
5 | 中小河流治理(流域面积50-200km2) | 18100 |
6 | 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 | 9410 |
7 | 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含降等报废) | 1800 |
8 | 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 81000 |
(二) | 减灾 | 1050 |
1 |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 | 940 |
2 |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 110 |
二 | 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类项目 | 49819 |
(三) |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 49819 |
三 | 农村水利类项目 | 54642 |
(一) |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 | 36686 |
(二) |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 | 17956 |
四 |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类项目 | 2174 |
(二) | 水土保持 | 2174 |
4 | 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 2174 |
五 |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类项目 | 19186 |
六 | 水文类项目 | 1000 |
(八) | 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 | 1000 |
(十) | 水质监测能力建设 | 0 |
七 | 其他 | 55 |
(三) | 水土保持监测点运行维护 | 55 |
合计 | 256841 |
图13-1 东港水利“十四五”项目分类投资柱状图
图13-2 各类别投资占比图
“十四五”期间各年度资金实施计算见下表:
表13-2 “十四五”资金年度安排计划表
年度 | 资金(万元) |
2021 | 64430 |
2022 | 62006 |
2023 | 56676 |
2024 | 43168 |
2025 | 30562 |
合计 | 256841 |
图13-3 “十四五”资金年度安排计划柱状图
“十四五”时期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必然要求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全市“十四五”水利发展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为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切实提高水利前期工作质量,加快推进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紧密围绕“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超前搞好项目储备。
附表:
东港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项目投资计划汇总表
附图:
东港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水利工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