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执行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意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对照2023年人代会确定的五大类37个指标,预计31个指标完成或基本完成年度目标,6个指标未达预期,分别是:(1)地区生产总值。受工业增长乏力、“三驾马车”疲软、房地产业低位运行等因素拖累,我市经济运行持续承压,恢复水平不及预期,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增长5%以上的目标存在较大困难,但经济总量有望保持全国前十。(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受市场需求不足、价格低位运行等因素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乏力,前三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回落至27.7%,预计全年实现29%以上的目标压力较大。(3)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50%左右的房地产投资、18%左右的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低位运行,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4%,预计全年较难完成4%左右的增长目标。(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受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加力、石化钢铁行业周期回落以及房地产行业贡献减弱等因素影响,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与5.5%的增长目标存在差距。(5)外贸进出口。虽然在质的提升上,对新兴市场贸易占比不断提升,“新三样”出口增幅达24.4%,但在量的增长上,受国外市场去库存进度缓慢、价格低位运行等因素影响,外贸行业面临订单不足、供应链产业链转移等多重困难,对外贸易承压前行,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3%左右,与稳中提质的目标存在差距。(6)单位GDP能耗。根据国家“十四五”能耗“双控”相关文件,能耗强度考核时需扣除原料用能、新增可再生能源,但目前暂未制定扣除细则,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仍按现行口径统计。据此测算,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下降2.1%,预计全年较难达到下降3%的目标。
2023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力稳中求进,经济运行承压恢复。惠企政策发力显效。制定出台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33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3条”等政策举措,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各类经营主体累计享受各项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27亿元,各类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超2700亿元。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创新构建制造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地等项目”等“5+1”工作机制,年度491个省市重大项目超额完成投资计划。深入实施扩大投入“十百千万”行动,出台全省首个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文件,发布首批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清单。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组织开展消费促进活动1600余场,出台汽车、家电消费等专项支持政策提振大宗消费,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8.5%。擦亮“夜之金陵”品牌,打造时尚街巷、夜间消费等特色消费场景超1000个,夜间经济城市排名全国前十。推进南京都市圈放心消费创建一体化工作,线下实体店七天无理由退货实现全市商圈、景区全覆盖。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召开全市招商引资推进大会,发布《关于强化投资促进推进产业强市的政策措施》等招商政策。江苏发展大会“金陵故乡行”、金洽会、智能制造大会等重点招商活动成效明显。全年引进百亿元以上签约项目9个、10亿元以上项目203个。比拼争先氛围浓厚。开展“五拼五比晒五榜·勠力同心促发展”竞赛活动,推动全市12个板块、10个省级以上经开区、15个高新园区和20家市属国有企业汇聚拼经济、促发展工作合力。
(二)深化创新驱动,科创实力持续攀升。科创平台成果丰富。紫金山实验室发布6G全频段全场景普适信道建模与仿真技术、跨广域网络编码分布式存储系统、无线内生安全芯片等多项创新成果,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成功克隆水稻籼粳亚种关键基因,累计23家单位获批通过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运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在国内率先突破6英寸碳化硅器件批量生产技术,“南京智能计算中心”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平台“源图”成功构建全国规模最大的开源软件供应链知识图谱。“问天1”类脑超级计算机发布重要技术成果,突触智能规模达到全球第二。全年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关联带动企业营收超5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0亿元。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获优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3万家、同比增长16.8%、占全省四分之一。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行动方案、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打造“宁”系列全生命周期政策性科创金融服务品牌,其中“宁科投”引导设立子基金规模超过1300亿元,“宁科贷”贷款余额近600亿元。入选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
(三)锐意转型升级,产业强市开启新局。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召开全市产业强市建设推进会,出台《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巩固提升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主攻方向。107家企业获得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围绕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相关重点领域发布应用场景1100余个。全市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产值及未来产业业务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智能电网产业营收达3200亿元;新增上市公司7家,总数达161家。服务经济能级提升。落实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3+3+3”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加快促进平台经济发展,围绕新型消费、智慧物流、数字生活、产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引进培育头部企业、特色企业。推动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央企总部沟通服务机制,深化与招商局集团、中国中铁、中国交建等央企战略合作。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64个,6家企业、1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单位。南京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成功列入国家建设名单,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创成南京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数字经济保持领先。跟踪推进30项省级关键数字技术攻关项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全省第一。适度超前部署算力基础设施,建成数据中心标准机架13万个,占全省比重达27%。高标准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家,入选工信部中国智能制造城市20强。
(四)注重系统谋划,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收获新成效。组织召开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年度60项重点任务和50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协同共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宁滁结对合作帮扶工作不断深化。共建南京都市圈实现新突破。召开2023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推进都市圈国土空间、轨道交通等规划协同,都市圈实现高快速铁路设区市节点通达率100%、县县通高速公路。宁马、宁滁、宁扬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有序推进,都市圈累计开通毗邻公交50余条。举办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等活动,20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都市圈通办。特大城市能级提升取得新进展。沪宁沿江高铁建成通车,地铁7号线南段开通初期运营,5号线江宁段开展不载客试运行。建宁路长江隧道、新生圩长江大桥、宁滁高速有序推进,宁淮铁路、北沿江高铁全面开工建设。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有序开展控制性工程节点施工。绿都大道等39条主次干道建成通车,完成231个片区雨污水管网清疏修缮,新改建燃气管网315.6公里。基本建成江南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等项目,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1万吨/日。出台《南京市城市更新办法》,推动38个省市试点项目实施,打造西城·夜未央等城市更新样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迈出新步伐。严守208万亩耕地和1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蔬菜播种面积和水产养殖面积分别稳定在120万亩、52万亩,产量均稳中有增。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开展乡村建设“四大工程”,其中,改善农村老旧农房4789户,开展29个美丽宜居小城镇项目建设,新增中国传统村落3个、省级传统村落7个,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6个、总数达81个。
(五)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市委一号文”《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明确18个方面126项具体举措,推出系列创新应用场景,对外开放提升、监管体制创新两个领域工作入选“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名单。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建立市级服务建设统一大市场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着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出台《南京市辖区内企业迁移调档操作指引》。推动形成盘活存量资产资源“1+N+X”政策体系,滚动摸排梳理土地资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三大类国有存量资产项目150个,已盘活项目116个。于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宅基地线上审批和闲置宅基地、住宅线上流转交易试点,高淳区获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国家试点。开展“不见面修复”信用服务,积极推进全省县级地区创新信用管理和服务试点工作。对外开放不断拓展。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建设,服务支持南京企业落户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制定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实施方案,5项首创成果入选国家“服开”试点第二批最佳案例。推动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100项任务举措落地实施,3项案例被国务院评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并在全国推广。建设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健康医疗大数据转化应用等3项创新成果入选国务院第七批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支持外贸新兴业态发展,累计创建4个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和21个省、市级公共海外仓,保税物流贸易增长27.2%。江北新区稳步发展。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出台“3+3+X”现代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业态征集发布133个应用场景。出台推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1+6”系列政策,新增市场主体2.53万户、增长18.7%。南京江北图书馆正式投用,南京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集疏运体系规划顺利获批。
(六)共促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长江保护坚决有力。扎实落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年度任务,狠抓国家、省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制定实施《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全面加强水环境生态补偿、长江生态修复和岸线资源保护利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污染防治迈向深入。加快开展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空气治理,淘汰国三柴油货车1030辆、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新(换)装高效油烟净化器1469台套。印发实施《南京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21—2035年)》及“行动计划”,42个国省考断面优良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均达100%,秦淮河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功创建197条幸福河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回头看”完成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废弃物整治利用,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低碳集约发展加力。编制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八大行动和十大示范工程,稳步构建全市“1+3+12+N”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发布第一批低碳十佳应用场景,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获评首批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园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成效明显,完成年度150公顷废弃露天矿山修复任务。实施森林抚育5.3万亩,修复各类湿地1453亩,林木覆盖率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加快六合冶山抽水蓄能电站、40万千瓦新型独立储能等项目规划实施,建成全国最大用户侧储能和全省最大电网侧储能。
(七)践行以人为本,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富民惠民扎实推进。十类49项民生实事项目顺利完成,发布《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获批全省老旧住宅电梯安全评估民生实事项目试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指数连续6年排名全省第一,第1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为高校毕业生筹岗超45万个次、举办招聘2448场,培育自主创业者4.55万人,帮扶1.9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着力拓宽农民增收路径,支持高淳、六合加快高质量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缩小。对口地区支援合作持续深化,落实财政帮扶资金9.73亿元,帮助对口地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6190人。社会保障精准有力。深入推进全民参保,为2.95万名困难人员实施社保费代缴、代缴金额4956万元。加强粮、油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为困难群众及时足额发放临时补贴。优化“一老一小”等服务供给,纳入常态化探访对象老年人20万人、残疾人3.7万人,改造提升省级示范性未保工作站12家,获评首批国家婴幼儿照护示范城市,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医疗教育供给优化。健康南京建设不断深化,5家市属医疗机构获批江苏省高水平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获中央财政支持。新开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区)12所,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学校占比达70.4%,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位居全省前列。文体服务不断完善。备案博物馆达77座,玄武湖景区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资源评审,建成全市首个无障碍花园。常态化组织南京红色资源点寻访阅读等系列活动。新改建6个体育公园(广场)、41片灯光球场,体质健康检测与运动健身指导服务9.4万人次,高水平举办2023南京马拉松。
(八)优化社会治理,城市保持安定和谐。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力工程”,开展基层治理现代化创新实验试点工作,栖霞区仙林街道“枫桥式”工作法、溧水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溧水模式”等基层特色工作成效明显,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756家。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微网格覆盖率、微网格员配备率达100%,组织1487个调解组织、8300余名人民调解员进网入格调解纠纷14万余件。社会环境安全稳定。提升扫黑除恶斗争质效,强化非法金融、电信诈骗等重点领域违法防范打击,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6.7个百分点,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和恶势力组织18个,电诈案件破案数同比上升129.5%。获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推进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重大风险有效防范。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机制,规范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加强地方债务管控,规范举债融资行为,加大存量债务化解力度,合理压降债务综合成本。常态推进“矛盾风险大攻坚”行动,落实“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巩固提升年”各项任务,越级进京访、去省集体访稳步下降。“保交楼”工作扎实推进,一批重点项目有序交付。
总的来看,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带领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承压恢复,城市综合承载力、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增强,创新驱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安全韧性等方面指标均能较好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和省下达任务。这些都是在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国家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一方面,经济发展遇到的阶段性、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先人一步、交织叠加。疫情冲击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市场信心总体不足;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力度仍需加大,工业结构“偏重”问题亟待突破;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住房相关消费仍然低迷;居民增收面临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等。另一方面,集中承载着一系列重大机遇和战略优势。包括试点示范叠加赋予的战略机遇、产业科技创新催生的蝶变机遇、深耕“一带一路”蕴藏的市场机遇、推进“三大工程”带来的投资机遇、稳增长“组合拳”形成的政策机遇等。只要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善于在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中趋利避害、化危为机,善于在应对复杂局面中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一定能营造于我有利的发展环境,形成顶压向前的发展态势,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总的考虑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3610”目标任务,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中走在前列。
具体指标和工作设置安排时,我们综合考虑需要与可能,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辩证把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切实做到与勇挑大梁政治责任相匹配,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与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重点考虑包括:一是坚持思想引领,切实扛起使命担当。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转化运用,牢牢把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要求,聚焦“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总目标,紧扣“强富美高”总蓝图,自觉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更好彰显省会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扬长补短。聚焦经济运行突出矛盾,大力弘扬“四敢”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放大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等“国字号”试点示范效应,多措并举做强实体经济、繁荣消费市场、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外贸外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更大力度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增强发展动能。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全面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强市、新型工业化等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2+6+6”创新型产业集群,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南京经济创新力和城市竞争力。四是坚持人民至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牢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就业增收提速、公共服务提档、城市更新提质、全龄友好包容、生态环境改善、文化自信自强、基层治理创新等重点工作,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建设更有温度、更具归属感的幸福城市,展现博爱之都、文学之都的时代风采。五是坚持底线思维,有力有序化解风险。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围绕经济、科技、社会、生态等重点领域,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注重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以新安全格局服务保障新发展格局。
基于以上考虑,按照省市全会部署,2024年计划指标框架拟在2023年“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安全韧性”五大类的基础上新增“产业强市”类别,以突出强调壮大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性,具体指标方面综合市各部门反馈意见作出适当调整。其中,增加4个指标:为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强化优质企业培育,拟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和“新增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两个指标;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打通供需双方匹配渠道,拟增加“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为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深化人才强市建设,拟增加“人才资源总量”指标。调整4个指标:因上级核算方法暂未出台,暂不反馈市级数据,拟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和“城镇调查失业率”两个指标调整至重点任务中明确工作要求;由于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基本稳定,“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不能直观反映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拟删除;根据国家审计署南京特派办提出的审计整改要求,我市技能人才数据查重工作正在开展,相关数据需要根据省人社厅统一要求进行重新梳理,拟删除“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指标。经调整优化,2024年拟安排六大类37个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力争达到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外贸进出口力争正增长、保持全省前列,实际利用外资稳中提质、保持全省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按照完成省下达任务安排。
三、实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举措
根据
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计划安排,建议做好以下十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1. 强化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全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围绕未来网络、普适通信、内生安全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示范应用。高水平建设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加快把麒麟科技城打造成为原始创新高地。支持江苏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CENI项目竣工验收和开放试验工作。在推动建设确定性网络基础上,重点布局建设算网融合底座、产业互联网网络底座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互联底座,聚焦能源、工业等领域加快推动试验应用,打造“确定性网络+”一流生态体系。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保持全省首位。
2.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筑基”“强基”“链基”“固基”工程,着力构建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6万家,规上工业高企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45%以上。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一批优质科创企业,鼓励科技型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平台化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营收力争突破600亿元。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营收保持正增长。
3.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完善“科创贷”“科创债”“科创险”多元金融赋能机制,推进区域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加快集聚头部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丛林,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支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成果转化。放大全国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政策效应,健全校地合作创新、高校成果发布对接等机制,力争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健全体系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从成果供给端和产业需求端“双向发力”,加快构建概念验证、技术熟化、小试中试贯通式成果转化平台,优化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化转化与产业化落地等全流程各环节。
4. 筑牢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以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为总牵引,落实“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50人。升级“紫金山英才计划”,更加重视战略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励,推进企业专家工作室建设,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实现人才服务全覆盖、制度化,高层次青年人才数量达4.2万人。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充分营造尊重创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
(二)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全面推进产业强市建设
5.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重点行业转型发展,支持石化企业“减油增化”,加快向下游高端产品链延伸突破;引导钢铁企业多元化发展,不断优化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突破5000家。促进“两钢四化”提质增效,推动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等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制造业投资力争两位数增长。聚力发展信息通信、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攻关一批核心电子元器件技术。引导汽车产业加快车型转换,推动传统燃油车产能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持续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0家以上。
6. 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发展“2+6+6”产业为重点,打造更多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基础软件和高端工业软件,全产业链布局信创产业,打造自主开源软件生态,高标准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力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支持智能电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迭代升级,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引导整车企业加速新车型研发投产,打造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推动集成电路“全链发展+芯机联动”,提升先进工艺产能、封装技术能力。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高水平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国(南京)软博会、中国工业软件供需大会等品牌活动,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7. 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效赋能制造业,生活性服务业更好满足生活需求,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以上。推动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聚焦新型消费、智慧物流、数字生活、产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一批领军型高成长型企业,力争平台交易额实现两位数增长。积极打造总部经济高地,实施头部企业精准招商行动,完善总部企业“一企一策”服务对接和问题解决工作机制,新增总部企业30家。保持金融业稳定增势,提升河西金融集聚区、江北新金融中心和新街口金融商务圈能级,大力培育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加快建设金鱼嘴基金街区、扬子江国际基金街区等重点集聚区,打造长三角基金业集群发展新高地,金融业增加值力争增长6.5%左右,新增持牌金融机构10家左右。
8.
进一步深化“数实融合”。制定深化软件名城名园建设、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支持重点企业牵头推进南京工业软件云工程应用创新中心、江苏省工业软件公共集成验证中心建设。布局新型算力基础设施,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加快“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一批5G工厂,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3%以上。加快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启动实施全覆盖。以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场景)、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为重点,全年新增培育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30家以上。
(三)聚焦投资消费拉动,加速释放内需增长潜力
9. 抓牢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450个省市重大项目、249个工业“双百工程”项目、424个城建项目建设,落实制造业项目“5+1”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项目堵点大排查,强化用地、用能、用林等方面服务保障。加快“三大工程”进度,抓好2488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84个“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统筹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大特别国债、专项债等争取力度,推动建邺区国际研发总部园、绕越高速东南段等REITs项目发行。
10.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接续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举措,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让民营企业敢投敢干、共享机遇,推动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稳步提高。动态发布回报机制明确、收益水平较好的优质项目,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水利、清洁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现代设施农业等领域建设。常态化开展“宁工品推”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投融资合作对接等系列活动。打造“宁创”品牌,持续完善《南京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开放更多合作需求。健全扩大民间投资协调机制,多渠道收集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11. 提升招大引强实效。深入开展“招商攻坚突破年”行动,聚焦500强总部、央企、外企、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力争全年引进优质项目数1000个,其中高能级项目50个,实际投资总额1500亿元。综合采取“一把手”招商、驻点招商、会展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模式,打造高效招商工作矩阵。办好金洽会、两岸企业家峰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举办市级重点招商活动10场。提升招商项目服务水平,推动项目尽快签约落地、投产达效,签约项目注册率、开工运营率等指标稳步提升。
12. 促进大宗消费提振。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围绕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持续开展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促销活动,完善汽车报废、废旧家电家具回收管理体系。深化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落实便利二手车交易、延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继续举办品质家居消费节,组织家电生产商、经销商、家居建材市场、家装公司、家电回收企业等开展联合促销。
13. 提升服务消费质量。深化商旅文体康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组织消费促进“四季有约”系列活动1000场,争创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消费品质量合格率达96%。持续激发文旅体消费活力,放大世界文学之都、博物馆之城等品牌优势,丰富戏剧节、音乐节、演唱会、特色展陈等文化供给,办好马拉松、自行车赛等精品体育赛事。开展“夜之金陵”特色活动,推进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提升新街口、百家湖、夫子庙等重点商圈能级,加快德基世贸中心等项目建设开业,推动“小店经济”持续火热,做大做强步行街品牌,打造商业街区发展梯队,增强都市圈消费辐射带动力。
14.加快新型消费培育。大力引进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举办首店经济发展大会,打造“首聚南京”品牌形象,构建“首店+”发展体系。引导老字号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服务方式和产品设计,培育发展创意型、定制型品牌店铺。加快发展数智化消费新业态,支持企业开发更多智能化、定制化、体验化场景,推动元宇宙、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入产品和消费。有序培育即时配送、无人零售、社区团购等新型生活消费,促进便利店、生鲜超市等传统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四)聚焦外贸外资稳定,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15. 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建设,持续拓宽合作领域,完善互联互通网络,提升中欧班列服务水平。以助推中阿经贸合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服务推进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建设,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供应链重塑,优化对外投资产业结构。支持工程承包企业扩大沿线国家工程承包,参与基础设施、工业项目建设,努力向设计咨询、投融资管理等高端领域延伸。
16. 切实稳住外贸外资。实施新一轮贸易促进计划,引导企业深耕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依托广交会、华交会、进博会等重点展会平台,更大力度抢订单、拓市场。持续优化外贸结构,提升二手车出口等外贸新业态规模。加大城市品牌国际推广力度,拓展友城交流合作,高质量建设海外经贸网络。积极赴重点国别(地区)组织开展专题招商、嵌入式招商,抢抓国家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机遇,促进相关项目加快落地。开展“走进跨国公司总部”活动,推动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机构,推动落户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或利润再投资,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20%、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17. 增创开放发展优势。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大力实施全球数字服务商计划,进一步放宽科技、金融、电信、医疗、商务、文旅等重点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加快跨境电商创新发展,加强头部企业招引、独立站建设,提升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能级,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抓好公共海外仓、孵化基地和标杆企业培育。着力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和便利化水平,推行机坪“直装直提”、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出口货物“抵港直装”等试点举措,争取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资质,完善南京海关动植食检中心等平台一站式服务功能。
18. 提档升级平台载体。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RCEP、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知识产权、绿色低碳等“边境后”规则方面开展压力测试,深化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促进各板块制度创新成果与南京片区双向复制。推动经济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强主导产业,发挥开放型经济主战场作用。支持临空经济示范区完善双向开放枢纽功能,提升国际航线网络覆盖范围,加快邮政核心口岸等项目建设,实现临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五)聚焦重点改革深化,更大力度畅通经济循环
19. 加快改革探索步伐。贯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工作部署,落实《南京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任务清单》,定期排查妨碍统一大市场的问题线索。继续开展“一区一特色、一园区一突破、一部门一课题”改革,鼓励原创性、差异化探索。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创一流企业”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国企向科技创新、产业强市等关键领域集中。加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对接,试行推进企业以专用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有无违法记录证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发集体资源要素增值增收活力,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相关工作。
20.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世行宜商环境评价新规则和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新要求,推动政策迭代升级,定期发布创新案例、应用场景,全面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营商便利度保持全省前列。大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抓好国家支持民营经济“31条”和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8条”落地见效。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企业不公正待遇处理机制,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升级“宁企通”惠企服务,试行“一家企业一次查”,扩大涉企经营“一件事”覆盖面,打造一站集成式“亲清·政务港”,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常态化开展走访服务企业活动,营造政企携手稳经济、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21. 盘活存量资产资源。鼓励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收益较高的国有存量资产资源,加强市属国有企业闲置低效资产资源利用。开展旧居住、旧厂矿、旧商服和公共设施等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低效楼宇更新,加快重点工业片区布局调整、中小工业集中区转型。统筹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做好农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深化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启动1.75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探索采取调剂共享、出租或处置等办法,盘活行政事业单位低效闲置房屋、土地、车辆、大型仪器设备等存量资产资源。
(六)聚焦区域融合协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
22. 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宁苏G42沿线人才创新走廊等建设,继续开展宁滁、宁淮结对帮扶合作。深化跨界地区融合发展,持续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强化南京都市圈政策衔接和产业链联盟建设,加快推动宁镇扬、宁马滁片区同城化发展,办好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会等品牌展会,联动举办文旅体资源推介等各类活动。
23. 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构建内畅外联的立体交通网络,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编制,完成《南京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编制上报。开展禄口机场三期建设前期研究,开工建设南京北站枢纽,抓好北沿江高铁、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铁路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宁扬、宁马、宁滁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建成龙潭过江通道,续建建宁路长江隧道、新生圩长江大桥。加快5号线、7号线等8条市区地铁线路建设,实施宁滁高速、惠民大道综合改造等重点工程,推进岱山中路北延等70个主次干道项目建设。积极融入“水运江苏”建设,研究推动12.5米深水航道实质性通达南京,启动龙潭公铁水联运中心前期工作。
24.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推动《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及配套文件实施,完成市、区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优化城市总体布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保持全省首位。完善全域详细规划体系,加快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实现463个村庄规划高标准、全覆盖。持续推动小松涛巷、颐和路、荷花塘、六合文庙等片区城市更新,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以上。加快环境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能力增至1450吨/日,新改建32座城乡公厕。提升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品质,争创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
25.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稳产增效,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力争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比重达76%,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5%。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力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总产值增幅保持在10%以上。放大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等引领作用,积极打造农业科创新高地。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振计划,新增评定50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0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35个和美乡村,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以上,新改建农路80公里。落实支持高淳、六合南北两区高质量发展系列举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对口支援协作向更宽领域迈进,对协作地区实施帮扶项目240个、力争帮助转移就业3000人次。
26. 推动江北新区跨越发展。江北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紧扣“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放大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效应,着力深耕制度创新试验田、塑造扩大开放新优势。强化EDA国创中心、光电技术公共平台等重大平台研发攻关,加快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北创新中心建设,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争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发展壮大“3+3+X”产业,锚定集成电路“全链发展+芯机联动”攻坚突破、生物医药“原药研发+高端器械”持续投入,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聚区。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彰显现代化新主城新形象。
(七)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27. 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保持共抓大保护的战略定力,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回头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推进长江禁渔、江豚保护和岸线整治修复。做好生态利用文章,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度挖掘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稳步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任务,策划开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果展示、长江保护法普法宣传等活动。
28. 系统开展污染防范治理。坚决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深入开展PM2.5与臭氧协同管控、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氮氧化物(NOx)协同治理,完成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000个,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降低。落实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仙林污水处理厂异地扩建、江心洲污水二通道等59个污水设施及片区雨污分流项目,实施18个河道整治工程。抓好43条重点河湖水生态调查评估,确保国省考断面、入江支流水质达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保持100%。加强腾退土地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开展50家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120公顷。实施生态环境安全与应急管理“强基提能”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率先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固废治理能力现代化。
29. 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1+3+12+N”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前瞻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研究,推动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组织申报国家和省"双碳"试点。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制度,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推动重点企业低碳转型,完成燃煤火电企业全负荷脱硝改造,推动水泥、焦化等行业实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加快建设碳普惠体系,组织涉碳交易企业有序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开展绿色低碳系列宣传活动。
(八)聚焦文化繁荣发展,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
30. 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和思政课程相结合,加快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统筹开展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主阵地构筑“文明实践圈”,全市社会文明程度指数保持在90%以上。积极打造社科强市,推动新型智库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31.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拓展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网络,打造2024年度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优化音乐厅、艺术馆等布局,创新办好南京文化艺术节、南京森林音乐会等活动。加强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加快“金陵剧本奖”获奖作品孵化。实施数字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建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载体平台。发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优势,打造南京(建邺)对外文化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在艺术品交易、文艺演出、旅游消费等领域扩大开放。
32.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抓牢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开展以薛城遗址、西街遗址、六朝建康都城遗址等为重点的考古项目,推进“南京非遗数字保护与应用平台”项目,加快南捕厅四期环境改造、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项目建设。继续牵头做好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办好“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中国南京周、南京和平论坛等活动。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海外重点华文媒体等合作传播,深化“发现南京”“这里是南京”“爱南京”等境外社交媒体建设,实施国际文学家驻地计划、南京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九)聚焦人民生活改善,厚植幸福宜居城市底色
33. 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务实推进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动态优化调整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完成“宁享养老”综合信息平台二期建设,推进重点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创建省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新增1200张养老机构床位、1200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扎实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积极打造“博爱童行”品牌,持续建设普惠性、示范性托育机构,加快推进市未成年保护指导中心建设。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成5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改造12家综合性“残疾人之家”。规范提升12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为3000名残疾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救助服务。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重点行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争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试点城市,持续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34. 大力促进富民增收。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用好用足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苏岗贷”等援企稳岗政策,建设规范化零工市场,支持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优化“宁聚”政策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办好“赢在南京” 青创大赛等活动,深入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和青年就业见习工作,全年开发1.2万个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新增海外留学生回国创新创业7200人。有效落实“1311”就业援助帮扶措施
,对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作用。深入实施富民强镇帮促行动,拓展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路径。培育打造省市级劳务品牌,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创业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35.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确保困难人员参保缴费率达100%。适度降低职工、居民医保大病保险起付标准,提高用人单位补充医保覆盖面,减轻参保群众住院和大病医疗费用负担。开展失能人员辅助器具租赁和购买服务,提高居家、入住机构长护险基金支付标准。实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加大低保等低收入人口常态化认定力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政策,强化粮油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36. 加快建设健康南京。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加快创建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推进市疾控中心异地新建,提升传染病预警能力及防治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有序推进健康细胞建设,重点布局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驿站等,完善城乡居民“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年新建(改建)体育公园(广场)3个、健身步道80公里、室外灯光球场40片,举办群众性体育竞赛与活动3000项(次)以上,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保持在38%以上。
(十)聚焦城市治理提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37. 提高精细管理水平。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固化1000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和800个除差小区成效,打造12个商业综合体垃圾分类样板。强化市容秩序管理,推进200条背街小巷整治,通过微更新、微改造、微景观等丰富整治手段,打造“一街一景观”“一街一特色”精品街巷。提升停车资源共享智慧化水平,新增5000个停车共享泊位,打造停车资源共享场景20个。深化数字南京建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推动“一网统管”迭代升级,打造“城市之眼”感知系统融合平台。
38. 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深化“网格+”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设,新建改造燃气管道177公里、供水管网90公里,推进实施24个防汛消险工程。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持续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认真迎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首次复审。全力做好防汛抗旱防台、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森林防灭火工作,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持续推进平安南京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扎实开展新一轮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39. 抓牢风险防范化解。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推进非法集资、上市企业、产业基金等领域风险化解,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有效稳控重点企业资金链风险。用好“一城一策”工具箱,继续落实个税退税、卖旧换新、金融信贷、房票安置等政策,稳妥推进已出让地块开工建设,优化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推动在册“保交楼”项目尽快竣工交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健全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有序压降存量隐性债务。抓好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要素供应,加快支撑性电源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有效提升能源电力供给能力和抗风险水平。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推进零差率农药统一配供,落实化肥、农药应急储备,全力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严肃抓好违法违规用地整改。深化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