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优秀的教育类的纪录片推荐?

关注者
317
被浏览
118,393

18 个回答

  • 《他乡的童年》
  • 《零零后》
  • 《当英国学生遇上中国老师》
  • 《芬兰现象》
  • 《盗火者》有9集《重回人的语文》《呵护童年》《天梯》《守望乡村》《大学大学》《在 路上》《课堂风暴》《寻找马小平》《学在民间》《公民》
  • 《出路》
  •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
  • 《没有起跑线?》
  • 《无声地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
  • 《教育能改变吗》 第一集《起跑线上》 第二集《学习革命》 第三集《公平之惑》 第四集《高考变局》 第五集《大学危机》 第六集《再度出发》
  • 《等待超人》
  • 《中国门》
  • 《镜子》
  • 《两个季节》
  • 《教育强国》
  • 《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
  •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 《丹麦9年z班 VS 中国初三13班》
  • 《上学歌》
  • 《幼儿园》
  • 《两个季节》
  • 《人生七年》
  • 《极有可能成功》
  • 《中国学校》
  • 《家风》
  • 《恐怖分子的孩子》
  • 《学习的人》
  • 《走进东·西教室之上学为什么?》

以下是我提取的关键字

  • 《他乡的童年》,周轶君导演,一部走访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五个国家的学校和家庭,探讨教育问题的纪录片。
  •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国读高中》,樊登。一经上线就获得了超过三千万的点击量、豆瓣评分8.7。节目组以纪录片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在留学低龄化的背景下,高中便赴美求学的小留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生活状态和故事。
  • 《芬兰现象》,探索式学习,少即是多,学生承担课堂责任,个别辅导,特殊教育,1973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老师是研究生/硕士学历,没有任何的检查评定,教育系统基于信任,腐败corrupt排名后前五,PISA表格排名第一,做项目,深入学术学习,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系统,高中毕业就可以就业。Trust.早期的关怀教育,学习第二
  • 《没有起跑线?》 TVB纪录片 香港,上海,芬兰。数量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学活用,芬兰小年纪的首先培养孩子的沟通,倾听,观察力。五年级的时候,学习文法,同时学习团队合作,游戏的办法。没有考试,没有升学压力,帮助他们发现长处,找到兴趣。小测验了解进度。数学,科学阅读都是前几名,PISA。芬兰的授课时长每星期<3小时。香港62.2小时。输掉了学习兴趣,完成硕士才可以老师,老师的月薪3000欧元。在芬兰,快乐不等于赚很多的钱,快乐你可以选择,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职业,老师的地位高,获得尊重和信任,当你得到信任和责任,你就会做到更好。当你做出自己的风格,你就会投入,尝试一些你认为可以尝试的,又对学生有好的做法,最好的教育是学生乐在其中。上海,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2009年PISA上海三门都是第一,2012年也是第一,15个学生。减负增效,星期五下午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烹饪,消防。
  • 《出路》2009-2015拍摄,马百娟嫁给了他的表哥16岁。袁绍寒在北京注册了艺术投资公司,徐佳还在最初面试的电力公司工作。郑琼,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家庭没有相册一样。
  • 《无声地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能力。汇聚了世界四大种族,四大语言,文化的熔炉,有各种宗教,小学毕业后就细分学生的去向,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小六会考包括母语,英语科学和数学,综合课程,快捷课程,普通类工艺课程,艺术学校,新加坡体育学校,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数理中学,小学六年,小六会考,决定,学生的去向,两次没有经过小六考的,会有专门的学校。教师,投入大笔教育经费 。
  • 《当英国学生遇上中国老师》中国初中精英老师大战英国熊孩子,英国人搞的一部“中国初中精英老师大战英国熊孩子”的教育纪录片在网上火热。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拍摄一部纪录片,引进5个中国顶级中学老师,50天内,按照中国教育方式,教导50名英国顶尖中学的学生。希望据此研究中式教学的严厉制度,在英国是否可行.
  • 《盗火者》《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是一部反映中国教育的纪录片,由深圳书城电子出版物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深圳市越众影视有限公司制作,是继《先生》之后又一部针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入调查的纪录片。它不同于纵向回溯民国反思当下教育的《先生》,这一次,纪录片《盗火者》尝试以最直接的方式“炙烤”当下的教育。编者邓康延,生长于西安,后到深圳,曾任职《深圳青年》策划总监、香港《凤凰周刊》主编,曾出版《常常感动》《老照片 新观察》《一杯江河》等著作。50岁相遇民国老课本,出版《老课本,新阅读》一书,并主编《民国老课本经典诵读》。出版《先生》一书,重现民国大先生们的绝代风采。又拍摄有《选择》《民间》等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前后谋划数年,拍摄剪辑1年半,素材时长超过100小时。摄制组跨越3万公里,走访18个省市,采访众多的第一线教师、专家、家长、学子,以鲜活的事件、人物、观点切入,从十个维度揭示了教育困境和改革痛点:《重回人的语文》《呵护童年》《天梯》《守望乡村》《大学大学》《在路上》《课堂风暴》《寻找马小平》《学在民间》《公民》,每集30分钟。
  • 10集纪录片,初看之下,章法似乎有些凌乱,但内核却一脉相承,总编导刘晓梅将其解释为“最能打动我们的东西”和“最痛的东西”。邓康延则将此总结为中国当下教育中最需要关注的死角、暗角。面对教育的危局,朱学勤、钱理群、王小妮、张鸣、周国平、杨东平、陈丹青等名家一一发声。《盗火者》在凤凰卫视中文台连播5集,反响热烈,有网友在微博留言,称纪录片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郭初阳,独立语文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作文最大的问题,说大话空话废话套话,华丽的话。有两套语言,课堂的语言,私下的语言。绍兴青年蔡朝阳,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中国式思维。 救救孩子,对抗语文。小学生的语文课本有四大缺失,事实的缺失爱迪生的历史。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邓康延,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 第二集《呵护童年》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中国的老师和家长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性健康的的发展,快乐的童年,华德福教育,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手绘课本,玫瑰典礼,未完成玩具,徐添,善和美的培育,飞鸟集,整个宇宙,上帝或神,忍耐着,很有耐心的等待着,人类在智慧当中重新获得童年。追问为什么。
  • 第三集《天梯》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 第四集《守望乡村》立人乡村图书馆,鲁班木工职业学院
  • 第五集《大学大学》刘道玉,高校之殇,大学的精神是什么?,陈寅恪在1927年给王国维先生,两周年逝世的时候给他竖了一个碑,碑铭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文化学者陈丹青,今天的情况是,权利占满了一切资源。价值观已经扭曲了,只问利害,不问是非。周孝正。精神利已主义,教育不能给一个学生提供理想和信仰,当一个学生没有理想,信仰,目标的时候,他唯一的驱动力就是利益。
  • 第六集《在路上》刘道玉
  • 第七集《课堂风暴》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魏勇、范美忠、张燕芳——“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大学教授何克抗,将“跨越式教学”的种子撒向乡村,以期在贫瘠的土地上收获奇迹。
  • 第八集《寻找马小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马小平的精神导师,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要思考,不要死背,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走进大自然,没有差生。我们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而感动,常常为我们的感动,从那时候起,我就一直有这么一个想法,这一辈子只要能到一所像帕弗雷什中学那样的学校去教就值了。语文课要有思想和有趣。人文素养通识课。叩响命运的门。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 第九集《学在民间》,赵明,2011年,在家上学者的自助联盟,不去幼儿园或学校,在生活中学习,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时间,而不是钱。在家上学或民间私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15岁的卷卷玩乐高的学习方式。强调知识的价值,而忽略了人本身的价值。深圳,张中和创办的德谦学堂,梧桐山上最早的学堂,中国画师出身的私塾先生,最早是自己的孩子。最早办学2008年。云南张建柏,今日学堂,2003年前,他是武汉大学的哲学教授,道可道非常道,道家的主要思想,个性和自然成长。生活大爆炸,表演课,对未知的事情保持敬畏。办学合法化。
  • 第十集《公民》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深圳,央校创办2002年,李庆明,公民教育实践。南京,崔武,律师,公民教育辅导员,吴恒,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创办的掷出窗外软件,2010年,哈佛公开课正义在中国火爆,1933年出版的模范公民,只论,不论是非。公民道德教育。
  • 《教育能改变吗》 第一集《起跑线上》初级教育。陈鹤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幼教实验基地,南京鼓楼幼儿园。孩子们的眼睛是不动的,教育真的能把孩子教好吗
  • 第二集《学习革命》杜郎口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育,千篇一律。没有最愚蠢的问题。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作者。社会学,经济学。罗素高中,选课顾问,必修课,专业课,自选课。性格的发展,大多数人在中学就确定了职业的方向。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第三集《公平之惑》会宁,贫富差化,2007年全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1989年,希望工程。每个农民13年的纯收入才能供大学生四年的花费。
  • 第五集《大学危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大学就是一个熔炉,每时每刻都在熏陶学生。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大学的最高价值是对人生理想,对真善美 的追求。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大学就是为了探讨真理,追求真理,捍卫真理。就业难。高校盛行的功利化培养模式。中国的大学在专业设置上比较善变,与中国社会主义转型阶段有关,实际上,大凡世界一流大学在本科阶段,能提供的专业选择非常有限,更不会轻易开一些时髦的专业,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共设有13所学院,其中,本科生院仅两所,学校规定本科生不能学习法律,医学,商业或技术性很强的工程专业。通读古今博闻强记,了解丰富的基础性知识,又据公民意识和实践能力,未来社会中有很多人,至少要改变1到2次主要职业,如果他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不是过分专门化或狭窄的,他们就可以成功的调整自我,适应新的工作,而中国目前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是以专业立校,来满足技术改造发展科技的需要,具有强烈的实用色彩。蔡达峰,复旦大学副教授,我们的大学比较习惯于传授知识,但就像罗素讲的就是这恰恰是这种最低层次的大学,他只会传授知识。为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发挥作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成立于2009年,在这里,30名学生不属于任何院系,实行不分专业的教育方案,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只学习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中国文明等有限的几门课程。独立的思想,深入的阅读,通识课程。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大学厌学。脱离生产实践,社会需求。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英国模式建造,中西方合作办学。南方科技大学。蔡元培先生说,大学必须坚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那个时代的大学走出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梁漱溟,钱穆这样的文化巨人。西南联大,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任继愈这样的杰出人才。今天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上面是以前老的,经典的纪录片-------------

对教育感兴趣的话,相信对于儿童,成长,也有所好奇-----下面是,腾讯视频的纪录片------

《小孩的神秘生活》以8集纪录片的形式展现 儿童眼中的世界 ,每集选取8-12位儿童作为主人公,最小化成人介入,用隐蔽摄像机观察他们在幼儿园一周的生活。两位儿童成长领域的权威专家在摄像头给予专业心理解读和客观严谨评价,为观众深入剖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新手父母读懂孩子的“ 内心戏 ”。

《问题儿童》


----------------------以下是有关我了解的相关,教育改革的践行者------------------

<第一个>

创始人

李一诺,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并在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取得分子 生物学博士 学位。

现任 盖茨基金会 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前 麦肯锡 全球合伙人。

2018年12月22日,入选“ 中国改革开放 海归40年40人”榜单。

创始人
官网的一部分截取
创新体系
名下的公众号

非常有内容,优质的公众号,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端不装 有趣有梦,希望你也一样~

< 第二个>

创始人,曾国俊先生

做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教育

1993年,曾国俊,这位台湾的艺术家喜获千金。女儿两岁时,他带着她到处找学校,找着找着,干脆决定自己办一所幼儿园。艺术家爸爸把这个幼儿园盖得像个画廊,像个艺术空间。

后来,女儿上小学,他又接着筹办小学。

筹备期间,曾国俊邀请台湾教育、文化领域的40多位委员一起出谋划策,大家整理出来三个 方向

第一:要办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均衡发展的学校,人文知识虽然重要,看得见的是成绩,是分数,是比赛,但看不见的是态度,是价值,是知行合一,是跌倒了爬起来的意志力,是美的欣赏力。

第二:要办东方与西方均衡发展的学校,整个华人世界十几亿人,到目前为止没有属于自己的教育,现在所有的教育体制大都是从欧美国家引进,所有的人都是花佰万的代价到国外去把别人的东西学回来,教自己的子弟,到目前为止,华人的课程模式,教学教法,师资培育,考试升学等所有的一切模式,主要是借用欧洲先进国家的教学制度。

曾说他想做的教育“道禾教育”是想办一个根深于华人自己文化的教育,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第三:要办身心平衡的学校。当时不管是大陆、台湾,还是新加坡,普遍重视身体的发展,忽视心智的发展,灵性的发展。

要办一所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均衡发展,东西方均衡发展,身体心灵均衡发展的学校,第一个是硬件,虽然硬件只是其中一个载体。但是必须从硬件讲起,因为环境资源也是一种资源。 空间、设计、色彩 等所有的一切,必须符合你的课程的教学模式,它必须是温和的。

现在整个北京,所有的学校,基本上是软硬件不相称,课程理念说得天花乱坠,教学现场跟理念毫不相干。有的学校是砸大钱,但是它盖出来的空间跟孩子没有太大关系,那是大人要的东西,不是孩子要的东西。

道禾教育的学校里面,所有的门和玻璃全部是落地的,可以直接看出去,门如果推开,人直接走出去,打开窗,蝴蝶会飞进来,前有花园,后有院,人在室内如同在室外。

用自然的、原型的、有机的、可建构的材料,手工制材,不要太多的加工。比如拿一根木头,它有不同的弯曲,然后截成不同的长短段,然后自己再去打磨,它在组合重叠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挑战,这些大自然的素材,它是充满有机、原形、手工、可建构的,所以沙、木头、石头、贝壳、水果、木、树枝、种子等等,都是最好的环境材料。

道禾教育在使用或选择自己的空间元素时,用自然的、有机的、手工的材料,这是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接触到纯天然的、纯自然的东西,孩子的触觉、嗅觉、味觉等,所有的感觉、感官可以内化,成为内在的一部分。削过的铅笔,有木屑的味道,晒过的棉被有太阳的味道,踩过的泥土有土香的味道,去玩沙知道沙的可塑性非常强,这些东西不是用文字告诉孩子,而是想办法内化成孩子内在的一部分。要把教育转化成真实的生命经验,环境就是真实的,内化的体验场所。

内地很多幼儿园色彩鲜艳,说好听叫活泼,说不好听叫做五味杂陈,五色令人麻木,所以道禾教育学校的桌子、椅子、榻榻米的目的是隐掉,不是突显。学习的主体是孩子,教室里你是要看到孩子的表情和眼神,还是要看到你涂的那些五颜六色?如果认为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那么如何尊重这个观念,就从你的桌子、椅子、柜子开始。

曾国俊更有兴趣的是如何把儒、释、道哲学变成中国的教育哲学,如何把琴棋书画变成中国的教育美学,如何把中国的太极、养生、武术、射箭变成中国教育的体智能,如何把中国的养生学变成中国孩子的营养学。

这些简介都是摘自 这里 ,感觉讲的非常好,都非常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原文。

很多理念对于心怀中华文化的人来说,简直直指人心,让人发现,果然,有人正在做着你正在想着的事情。


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


课程也是独具中国传统特色

他们的教育理念

「直心中观、道法自然、知行合一」是道禾实验中小学暨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核心思维。这样的哲学思维与我们多年的教育实践体证,共同凝炼出「慎诺、如实、深耕、究竟」的办学态度,以「求难、求拙、求慢、求少」的办学方法,经由「以心传心」、「心行传习」、「节气生活」、「知止敬虔」、「由艺入道」、「实习践履」等六大教育实践路径来发展与实现教育理念。

具体可以再去官网看看,东方的思想,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基础上扎根创新教育

下面是有关的网站,全面的了解,比较有意思

道禾曾国俊老师在一土

法道自然,以心传心――台湾道禾教育基金会创办人曾国俊 - 海峡之声网-

此念手记 | 道禾教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师法自然

道禾教育 | 二〇一九己亥年10月学报

【道禾教育】| 道禾教育开放日暨教育展回顾

道禾教育 | 二〇二〇庚子年四月学报

关于道禾的教育实在是太美了,理念美,环境美,也希望有志向的人儿,能够像他们一样行动起来。

目前,我经常关注的就是这两个,如果大家有好的推荐,希望多多分享啊~


----------------------以下是我发现的有关于教育,有趣的书籍,---------------------

《让学校重生》《为孩子重塑教育》《让天赋自由》

这是肯罗宾逊的三部作品

里边有很实际的,教育创新改革的实例

这三本我已经读完,等有时间了更新有关内容的关键词-----

还有整理书中提及到的书籍------

《叩响命运的门》,是我看完纪录片《寻找马小平》后买的,那个纪录片看的我久久不能平静~~~

还有以下的这些书~

陶行知是我开始时,最崇拜的教育家,有个熊浩的《万世师表》演讲,可以推荐去看一下,

好句

1.先生只管教学生,学生只管受教,好想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

补充一个其他回答里都没提到的《生命·成长》。

教育不仅是面向儿童的,为人父母同样需要。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就是这样,父母在学习如何读懂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更深刻地审视自己。

《生命·成长》是一部非常引人深思的教育访谈类纪录片,资源完全免费公开,优酷、腾讯、爱奇艺、喜马拉雅、此念公众号都可以找到,出品方生怕好内容被错过,可惜看的人寥寥无几。

本片由此念文化出品,共三季。第一季一共16集,首播于2018年。第二季55集,首播于2020年。第三季,首播于2021年。每集片长十分钟左右。

第一季海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该如何培养孩子以适应未来世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做的是什么?

每集开头都会有这几句提问,正是本片代表我们这一代家长所做出的提问。当然这些题很大,大到没有人知道所谓“正确答案”,但这不妨碍我们在陪娃成长的过程中不停求索,在这些辩证且有深度的思想中,探寻到自己心中的答案,缓解教育焦虑。

本片请来的对谈嘉宾,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有宝妈们都非常熟悉的凯叔、美育教育者水墨画家林曦、心理学大V李松蔚、科幻作家郝景芳、华大CEO尹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等。他们会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育儿经验。尤其是尹烨、彭凯平、贺岭峰、陈默这几集,金观点频出,引人深思~

片中有一个反复出现过的观点,几位老师都有所提及,他们说: 用父母现在的价值观来展望孩子的未来,或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帮孩子规划未来的路,是一件危险的事。

正因为70-90后这代父母成长过程中,还能享受到“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好人生”这条自己父辈走过的路线红利。我真正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并不是很重要。后来,我的确因此成长为了一个可以自食其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条路就是我认为安全且唯一的路,我也想把它当做人生经验传授给我的孩子。

但是,二三十年后,什么专业/职业是社会更需要的,哪个行业又会走向风口,不一定完全如我们今天所愿。现在的孩子享受着得天独厚的公开资源,接受着越来越接受多元化的思想,他们的人生道路从起跑线开始就已经和我们二十年前完全不同了。如果我们不挣脱自己的思想牢笼,仍然不断盲目地去限制孩子,那未来很有可能逐渐失控。全民内卷,全民焦虑,真正重要的事一次次被忽略了。 正如尹烨老师所说:“这样的改变很难,但很明显,如果我们永远都不改变的话,那这个时间会来得更慢。”

北大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李松蔚(第二季)

第二季中,戏剧教育者、导演叶逊谦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他说在他的戏剧课上,每次一开课他都会和新学员们做一个游戏,叫做“一起来演一朵花”。99%的人,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是把双手手掌底部相对打开放到下巴上,大家都是这样演花的。因为舞蹈老师是这么教的,幼儿园是这么学的,视频里是这么演的。可是你心中真正的花,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吗?没有别的可能了吗?

千篇一律的花

叶逊谦说,这么问了以后,只要再多给孩子们5秒钟,他们就会快速表达出其他样式的花。

千奇百怪的花

所以是这些千奇百怪的花不存在了吗?是我们用刻板的教育方式,把这些活灵活现的花遮蔽了,生产出了非常标准化的、不会出错但也无趣的花。

这很不对劲。

我们终究无法为孩子的人生承担最后的责任,即便你为他做了完全的规划和所谓正确的选择,最后真正往前走的是他自己,遇到了困难和痛苦,仍然需要他们自己切身承受。正如李松蔚老师所说:“成长就是家长把责任逐渐还给孩子的过程。”

那教育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

正安康健创始人、前凤凰卫视主持人及主编梁冬说: 所以儿童教育的本质,应该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而不是关注那些变化的东西。因为变化总是在变化,你是追不上的,但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仁义礼智信”。

正安康健创始人、前凤凰卫视主持人及主编梁冬(第一季)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说: 未来需要的人才,是机器替代不了的;具有复杂思维,也就是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具有沟通优势的,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表达和沟通力,使其能感染和召唤其他人。

心理学家贺岭峰说: 对孩子比较重要的三件事——会做饭、独处的能力、有一个能带给你荣耀感的爱好。而做父母最重要的事是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你的影响力才在。

一土教育创始人、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李一诺说: 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适应社会,是为了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李一诺访谈(第一季)

北京现代舞团团长高艳津子说: 每个人都有舞性,只不过在你成长的过程中遗忘了。不是教孩子跳舞,是和他一起跳舞。因为一朵花不会羞涩,一棵树没有跳舞的难题。

儿童心理学家陈默说: 多和孩子探讨有趣的问题,让他们逐渐形成内驱的探索欲。不溺爱他们。

陈默访谈(第二季)

凯叔讲故事创始人凯叔说: 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不着力,让孩子没有感觉被教育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作家、资深媒体人六神磊磊说: 要让孩子读诗。

华大基因CEO尹烨说: 音乐和美术比英语重要,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重要。

尹烨访谈(第二季)

前芬兰驻华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Dr.Mika说: 中国父母要学会放松。

前芬兰驻华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Dr.Mika(第一季)

设计师、艺术家朱赢椿说: 兴趣可以抵消掉疲惫。教育就应该发现孩子的潜能,让他投入到愉快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父母应当让孩子在童年时,去大自然里上课。你需要学习的东西,大自然里都有。

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赢椿(第三季)
朱赢椿的自然美育课

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基本满足了,追求就自然会上升到精神层次。精神层次达不到,焦虑自然就来了。尤其在孩子的学习上,凝聚了家长最强的焦虑点。陈默老师说:解决这种焦虑,唯有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

有人说片中思想有点高高在上,缺少接地气儿的实践方法。但是我觉得,方法何其多,如果核心的教育理念都没有想清楚,育儿过程中做的很多步都可能往错误的方向去了。每集十分钟,一起放下焦虑,与思想者对话,更进一步理解教育的顶层逻辑,给予孩子们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