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不少地方有过中元的习惯。他们按照先人的份例准备纸衣,每位都要换一身御凉的新衣服;又准备了酒肉饭菜,让先人团团圆圆吃顿好的。

再特地准备香纸蔬果,到路边祭祀孤魂野鬼:“小鬼头来食哦,这可怜恓惶的!”听着心里发毛,却又觉得孤魂们好可怜,普渡的人好可爱。

他们似乎不轻易把生命看成一堆物质,不简单把死亡视为完全消失,所有的敬畏都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

我们来来往往的一生中,有那么多生命为我们活过,为我们努力,予我们关心。 曾经,是他们让我们不孤单;中元,是我们让他们感受温暖。

人们向来认为中元节是一个比较肃穆的祭祀亡灵的日子,但其实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元节也曾是一个欢愉的秋天里的节日。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七月十五、七月半等,曾是一个十分盛大的节日。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北京城 “中元祭扫,尤胜清明 ”,时值七月, “绿树阴浓,青乐畅茂,蝉鸣鸟语” ,人们外出游玩, “兴助人游”

一、新谷“秋尝”祭祖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人十分重视祖先祭祀。古有时祭之礼,一年四季按时祭祀祖先。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载“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秋天的祭祀称为“秋尝”,或“尝新”、“荐新”等。

为什么秋天要进行祭祀呢?《春秋繁露·四祭》云:“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礼记·月令》中也载:“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七月份黍稷新谷登场,天子举行“尝新”礼,将新谷进献给祖先。古人认为按时祭祀祖先是“人子之道”的体现。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载“古者岁四祭。……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也。”《孝经》中也说“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礼的形成本源自人内心的真情抒发,“礼缘情作”。

季节轮转,万物荣枯盛衰,人们心有所感,因时而祭。但是,这时“秋尝”的具体日期并不确定,后来才慢慢地固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

二、僧尼道俗供诸佛

七月十五作为一个民俗节日最早被南朝梁宗懔记录在《荆楚岁时记》中,“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在宗懔生活的时代,僧尼道俗各类人在七月十五这一天都“营盆供诸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衰微,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佛教获得了快速发展。

在佛教以及七月十五的发展过程中,南朝“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梁武帝之前,盂兰盆会已经存在,但是梁武帝广建佛寺,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发展,也进一步促成了盂兰盆会的民间化。此时,这个节日被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一词来源于佛教《盂兰盆经》,是“解倒悬”的意思,将人死后的魂魄从困厄中解救出来。

节俗活动主要是在寺院供奉盂兰盆,祭祀祖先,使祖先免于冻馁。生活年代略晚于梁武帝和宗懔,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记载了北方地区盂兰盆节的活动,他嘱咐子女要在盂兰盆节的时候进行祭祀,“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

另外,盂兰盆节期间民间还有游乐赏玩的活动。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有游乐赏玩的内容,七月十五也不例外。南朝宋王元谟《寿阳记》:“赵伯符为豫州刺史,立义楼。每至元日、人日、七日、月半,乃于楼上作乐,楼下男女盛饰,游观行乐。”杜台卿也说,盂兰盆节的时候“今世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摸华叶之形,极工巧之妙”。

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不仅要到寺庙中供奉佛祖、祭祀祖先,还“广为华饰”,“游观行乐”。整个节日既有神圣庄严的一面,又充满喜乐欢愉。

三、中元朝拜上清回

一年中元节,李商隐参加了中元节朝拜上清的仪式,“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整个朝拜队伍,符节飘飘、旗幡飞扬。卢拱《中元日观法事》中也说“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唐代崇道,宫廷中元道场十分隆重,百官在皇帝的带领下进行祭拜,仪仗威仪旖旎,场面盛大而华丽。

在地方上,中元法会也十分热闹。戎昱在《在开元观陪杜大夫中元日观乐》中说荆州开元观举行法会,“舞态疑回紫阳女,歌声似遏彩云仙。盘空双鹤惊几剑,洒砌三花度管弦”。

七月十五的活动除了道场之外,盂兰盆会依旧盛大。清代顾禄《清嘉录·盂兰盆会》卷七引孙思邈《千金月令》:“七月十五,营盆供寺,为盂兰会。”《旧唐书·王缙传》:“代宗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

唐代中元节放假三天,人们可以尽情愉悦。《唐会要》“大历四年七月十三日敕。七月十五日,前后各一日,宜准旧例休假。”中元节期间,各大佛寺内都要举行盂兰盆会,佛寺周边也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时中元日,番禺人多陈设珍异于佛庙,集百戏于开元寺。”

唐人爱月,月有凉月、素月、松月、清水月、关山月等多种。唐人咏月,有杜牧的《秋夕》之月,有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王建《十五夜望月》的中秋之月,也有罗隐《中元夜看月》、李郢《中元夜》的中元之月。罗隐说“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李郢说“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在饮食方面,唐玄宗时要求中元节期间吃素食。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月,唐玄宗敕令十月十四、十五是下元斋日,官民禁屠,并要求素食。“自今已后,两都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断”。后来,中元节吃素食、以素食祭祖成为一个传统。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载:“故都残暑,不过七月中旬,俗以(七月)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焚之”。南宋《武林旧事》中载“而人家亦以此日(中元)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段、面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焉。”明代《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当时人在中元节时祭拜祖先用素食,“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

四、人间佳节是中元

朱熹在《中元雨中呈子晋》中说“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黄公度也在《贺陆盐允济》中说“天上台星对南极,人间佳节是中元”。在宋人的心目中,中元节是令人欢愉的“佳节”。

苏轼的《前赤壁赋》写于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苏轼和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他们“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喝酒喝得尽兴“扣弦而歌”“吹洞箫”“倚歌而和”,甚是欢畅。最后“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从此以后,中元偕客泛舟、饮酒做诗,就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一件雅事。

刘克庄在《念奴娇》中写到,“天风浩动,扫残暑、推上一轮圆魄。爱举眉山公旧话,与客泛舟赤壁。”明代张岱也效仿苏轼,中元夜游西湖。中元节的西湖景色优美,“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游人如织、摩肩接踵,“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但他不喜与众人凑热闹,待到众人散去,才和朋友赶到断桥,“席其上,呼客纵饮”“浅斟低唱”,直到“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众人离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中元月色娇好,惹人怜爱。范仲淹在《中元夜百花洲作》中说自己在中元夜“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天上明月高悬,星星点映,“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空星斗疏。”让诗人在百花洲流连忘返,加之笛声婉转、激荡云霄,“一笛吹销万里云”,众人纷纷歌唱、起舞,惬意潇洒,“主人高歌客大醉。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逛夜市、吃美食、看杂剧、观灯,便是中元节的标配。《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汴梁城中元节时“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梦梁录》中说“家市卖冥衣,亦有卖转明菜花、油饼、酸馅、沙馅、乳糕、丰糕之类。”中元节期间还可以欣赏杂剧,而且是从七夕之后就开始了,直至七月十五。

《东京梦华录》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中元张灯也是宋代的一个特色节日活动,通常是张灯三日,举国欢庆。《宋会要》中载:“开宝四年(971)七月中元节,京城张灯”。《宋史·礼志》“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中元节,御东角楼观灯,赐从官宴饮。五年十月下元节,依中元例,张灯三夜。”

当然,作为中元节的重要仪式活动,悼亡祭祀要依例举行。王仲修在《宫词》中说宫廷重视中元节,举行道场活动,“殿阁新秋气象清,玉阶露冷半雕冥。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

在民间,人们也通过各种方式祭祀祖先。《东京梦华录》中载东京汴梁城,中元节前几天,市井间开始贩卖祭祀物品,有各种冥器,还有供焚化的“盂兰盆”。汴梁人祭祀祖先时用楝叶铺在桌面上面,还要用“麻谷窠儿”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汴梁人还用“鸡冠花”祭祖,《东京梦华录》载“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 《枫窗小牍》中也载“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

五、万朵金莲彻夜明

明清时期,中元节依旧是一个盛大的节日,除了继承传统习俗外,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节日活动——放河灯。

河灯又称荷叶灯、莲花灯、水灯等。清代《燕京岁时记》载北京人过中元节要点荷叶灯,“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查慎行在《京师中元词》中说:“万柄红灯裹绿纱,亭亭轻盖受风斜。满城荷叶高钱价,不数中原洗手花。”

追溯放河灯的历史,《梦梁录》中记载,“七月十五日……禁中车马出攒宫,以尽朝陵之礼。及往诸王妃嫔等坟,行及享之诚。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元代张翥《婆罗门引》“七月望,西湖舟中观水灯”。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中元夜什刹海、北海、积水潭、东直门外的二闸、护城河等地,到处都灯光如昼。文昭《京师竹枝词》“坊巷游人入夜喧,左连哈德右前门。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据《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七月十五的时候,北京城内各水边都放河灯。“诸寺建盂兰盆会,夜于水次放灯,曰放河灯。”《酌中志》也记载,“十五日中元,甜食房进供佛波罗密,两苑做法事,放河灯。京都寺院咸做盂兰盆,追荐道场,亦放河灯于临河去处也。”另外,运河二闸也是重要的放河灯的地点。《燕京岁时记》记载运河二闸两岸树木繁茂,茶铺林立,是北京人夏天避暑游玩圣地,“运河二闸,自端阳以后游人甚多”。中元节的时候这里举行盂兰会,届时有秧歌、狮子杂耍等玩乐,“至中元日例有盂兰会,扮演秧歌、狮子诸杂技”。到了晚上,人们在运河里放河灯,“晚间沿河燃灯,谓之放河灯”。中元节是夏季娱乐的尾声,此后,天气转凉,游船活动也要停止了。“中元以后,则游船歇业矣。”

不仅是北京,其他地方中元节也要放河灯。西湖放河灯由来已久。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西湖地区中元节有盂兰盆会,人们在湖中、塔上放灯,“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元节是一个复合性的节日,在历史的发展中融合了儒释道多种文化,慢慢形成了以祖先祭祀、盛饰游乐为主的双重节日内涵。孟秋时节,新谷登场,人们祭祀祖先、感恩祖先,表达孝道。同时,也感恩自然馈赠,享受收获的欢愉。

来源:北师大民俗学

✿: 环京通勤人员如何进返京?行程卡带星能进京吗?权威答复来了 ✿: 荣华街道关于规范人员进入社区有关事项通告 ✿: 嘹亮歌声致敬百年风华 经典旋律唱响时代新声——荣华这场音乐会催人奋进! ✿: 电科院到荣华街道“取经” 红色“1+1”支部共建成街校共同进步“加油站” ✿: 实地督导!荣华街道“四不两直”深入现场,检查垃圾分类工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