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写过一部颇具奇幻色彩的小说《奥兰多》。
小说主人公奥兰多最初生活在“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深受女王的喜爱,不仅被授予嘉德勋章,赠送古堡豪宅,还让他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神奇功能。
在此后的400年间,奥兰多在30岁前是位风流倜傥的美男子,之后则拥有了一副女性躯体。
跨越性别的特殊经历,让奥兰多能够真正体会到,不同时代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要求,以及社会准则加诸女性身上的不合理之处。
伍尔夫在创作《奥兰多》时,原本只是“玩笑之作”,并没有对它寄予厚望。
在发行后却很受读者追捧,头一年就卖出8000册,是前一本《到灯塔去》销量的两倍,因为《奥兰多》,伍尔夫夫妇也得以买车买房,过上了更加优渥的生活。
在几十年后,当女性主义运动兴起时,《奥兰多》被推崇为“女权主义经典之作”,是文学视角下有关“第二性”的精彩解读。
1992年,《奥兰多》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将奥兰多的奇幻历程分成7个主题:死亡、爱情、诗歌、政治、社交、性与新生,油画般质感的画面,与精彩的转场,以及情节的巧妙设置,让这部影片同样得到了广泛赞誉。
回到小说《奥兰多》本身,伍尔夫创作奥兰多这个人物并非凭空虚构,其是伍尔夫的女性密友维塔。维塔是一位女同性恋,出生贵族世家,在卷入家族遗产纷争后,因为女性身份被剥夺了继承权。
维塔热爱写作,是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她的性情奔放热烈,给予过伍尔夫很多的慰藉。小说中,奥兰多一颦一笑间的迷人姿态,因性别转换被禁止居住在自己古堡之中,以及沉醉于文学创作等细节,都有着维塔的影子。
从文学风格来看,《奥兰多》带有鲜明的“伍尔夫式”意识流特色,字里行间充满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诗意的语言耐人寻味,时不时出现的精妙反讽,让读者不禁会心一笑。
02 奥兰多的罗曼史:从萨沙到谢尔默丁
对于奥兰多来说,400年漫长人生的一大关键词是恋爱。
当他还是翩翩贵族美少年时,身边的女友如走马灯般更换,他刚和欧佛洛绪涅小姐订了婚,转眼又迷上了莫斯科公国的大使之女萨沙。
两个年轻人在宴席上,用流利的法语谈论别人听不懂的话题,他们偷偷溜出河上的皇家圈地,混入平民百姓之中寻找乐趣。他们爱得恣意,毫不顾忌旁人的眼光,特别是欧佛洛绪涅小姐哀怨的眼神。
终于有一天,奥兰多发现萨沙与船上的水手有染,萨沙向他解释、发誓诅咒,两人很快重归于好,还约定要一起私奔。
到了订好的日期,奥兰多等啊等啊,始终不见萨沙的身影,尝到被背叛滋味的奥兰多大骂,说萨沙无情无义、水性杨花,这时的奥兰多大概才能体会到当时欧佛洛绪涅小姐的痛苦。
转换性别后的“女版”奥兰多,遇到了阿尔巴尼亚大公的狂热追求。
奥兰多不爱他,但又无法摆脱,就想出各种方法试图“赶走”他。奥兰多在他的衬衣里塞进一只蟾蜍,后知后觉的大公发现后很生气,但过了一阵子,又拿来一只碧玉做成的蟾蜍样饰品,来讨奥兰多的欢心。
很多年后,依旧美丽动人的奥兰多遇到了谢尔默丁
,他们初次邂逅,便如诗中所写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眼波流转的几秒钟之内,就明确了彼此的心意,至于财产、家世、出身等,都属于可以随后再谈的“小问题”。
他们迅速走入婚姻,奥兰多同时拥有了生活与恋人。直到谢尔默丁去追求自己的航海理想,两人自此分道扬镳,奥兰多再次回归单身状态,但这次身边多了个孩子,她的人生又有了新的模样。
伍尔夫在书中写:爱情有两张脸,一黑一白;爱情有两个身体,一个光洁,一个粗糙。爱情还有两只手,两只脚、两条尾巴。的确,一切都有两个,完全相反的两个。然而,它们紧紧相连,无法分开。
奥兰多曾品尝过爱情的甘美滋味,有时有被爱情“多毛、野蛮、漆黑”的一面所困扰,但爱情并非奥兰多的全部。
03 深藏的文学理想:奥兰多的另一面
谈情说爱之余,奥兰多还有着深藏的文学理想,
在25岁之前,他就写出了47部剧本、历史故事、爱情故事和诗歌,还都是大部头的浪漫传奇。其中有一本得以出版发行,但奥兰多从不敢告诉母亲,因为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贵族写诗是被人嗤之以鼻的事情。
因为对文学的狂热,奥兰多对诗人、作家们也尊崇有加,但每一次都被现实无情嘲弄。
奥兰多把落魄诗人尼古拉斯·格林邀请到自己的乡间大宅,请他吃丰盛的食物,代他付房租、给他丰厚的津贴,只是希望听到他对自己作品的真实评价。格林在离开奥兰多家之后,却马上以奥兰多为原型,写了一本《乡间贵族造访记》,把奥兰多和他的生活贬得一文不值,沦为一时的笑柄。
在成为女性后,奥兰多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席间不乏蒲柏、斯威夫特、艾迪生等文坛名人。在在这些场合里,作为女性的奥兰多即使有高贵的头衔,也只能扮演帮人斟茶、假装对男人无聊闲谈感兴趣的角色。
好在,奥兰多没有放弃文学,即使在与吉普赛人生活期间,她也会用浆果和页边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当来到维多利亚时代,那是一个女性作家辈出的时期,奥兰多可以继续不停地写,她那本酝酿许久的《大橡树》不仅顺利完成,出版后还获得了伯德特·库茨纪念奖,伍尔夫说:
她现在处于非常幸福的状态,既不需要抗拒自己的时代,也不需要屈从它。她是时代的产物,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
在书桌前醉心于写作的奥兰多,摆脱了俗世道德规范的束缚,可以自由地表达和书写,这是她保持自我独立性的绝佳方式,也带来了旁人所无法理解和想象的喜悦。
04 雌雄同体的奥兰多,真正惊艳了时光
作为伍尔夫笔下的经典人物,奥兰多的魅力在于,无论是贵族少年还是优雅妇人,他/她的身上始终兼具男性与女性的特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雌雄同体”。
伍尔夫在《一个人的房间》中说:
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
在奥兰多的身上,性别转换引发的冲突,使他/她不断地成长和反思,特别是成为女性之后,她所感受到的真实女性困境。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要穿上厚重庞大的裙子,勒紧腰身的束身衣,以及繁复的假发,行动常常为衣饰所限制。在社交场合,她们被“要求”做一个花瓶,只须负责聆听和微笑,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在婚姻中的女性,大半生都要为生育和抚养子女所累:
“普通女人的生活就是连续不断地生育。19岁嫁人,30岁时已有15或18个孩子,因为双胞胎比比皆是。”
作者伍尔夫的母亲曾生育过8个孩子,伍尔夫也认为,母亲的早逝很可能与频繁生育,以及辛苦的抚育工作有关。
在400年的漫长人生中,奥兰多经历了多次的蜕变,他/她在爱情的迷雾中穿行,对生死有深刻的思索,性别的转换则让他/她体会了更加丰富的人生,得以从女性立场,重新审视社会对女性的重重束缚。在小说的末尾,奥兰多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她是作家、是母亲,更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女人。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
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于是她从小就受到灌输,要完成女性的使命……女性是男性的参照物,而女性是在父权文化的渗透下,会将男性价值标准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
奥兰多为这段话做出了生动注解,而雌雄同体的她最终得以挣脱这一束缚,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成为真正有趣的美好灵魂。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