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博白县 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 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 [1]

2006年5月20日,桂南采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Ⅳ-65 [2]

关于桂南采茶戏的起源民间有多种版本,前人已对其进行收集整理,主要有三种传说。 传说一:古时有个仙人叫石道人,带有徒弟一男二女,男的叫王道安,女的叫大妹、二妹。他们一边修道,一边种茶,后来大妹思念凡间,下山向人们推广了种茶方法。有一次,王道安和二妹来访寻大妹,见茶林繁茂,甚为高兴,于是便创编了模拟种茶劳动的歌舞,从此采茶歌舞便流传于民间,后来,这种采茶歌舞发展成采茶戏。 传说二:古代有个和尚,带一男二女为徒弟,利用拜佛念经之余,还栽种了大片茶叶,并且创编了许多模仿采茶劳动的歌舞自娱自乐,后来,上山购茶的一个茶商看见采茶歌舞很优美,就偷学了采茶歌舞并带下山去,于是便有了采茶戏。 传说三:宋朝金人作乱,有个苏州女子赵嫦娥随母逃难途中,母女被冲散,赵女偶遇仙童王道安、仙女王月娥兄妹下凡到龙楼山采茶,见其可怜,王氏兄妹留下赵女一同采茶。后来,赵女与王道安结为夫妻,以采茶为生。他们辛勤劳动换来了茶叶丰收,吸引当地农民年年来龙楼山饮茶,彼此结下深厚感情。后因三人同回苏州,便将茶山送给当地农民经营,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农民把采茶劳动编成歌舞演出,这便是采茶戏的源头。这些传说均蕴含着人们的想象和加工,其真伪无法考证,但传说中一男二女的角色和现代采茶戏中的三角戏有某些的渊源。另外,这些传说涉及的都是采茶劳动与采茶歌舞的结合,从这些传说和以上的叙述可以断定,采茶戏直接产生在茶区,是以采茶劳动为素材,以茶文化”为底蕴,在“采茶歌”、“采茶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二)现实与史料考证――源于赣南 在阅现有史料,关于桂南采茶戏大致有以下一些记载:光绪九年(1884年)《平南县志》:“照路挑灯簇簇红,茶娘结队和茶公。”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玉林县志》:“元宵以前,乡村中有装扮竹马、春牛戏者,竹马则唱采茶歌,春牛则唱耕田曲。”光绪二十三年版的《容县志》:“由元旦迄下弦止,各乡竟为狮鹿、采茶、鱼龙等戏诸戏尤以采茶为陋,俗法用乔妆男一女二,更唱迭和,从正月至腊月,渐月皆有茶歌。”等等。无论是光绪九年的“茶娘结队和茶公”,光绪二十三年的“竹马则唱采茶歌”,“乔妆男一女二,更唱迭和”还是咸丰九年的《采茶大例》和《茶插》的出现,都不具备“戏”的全部特征,还属于歌舞的范畴。由此可见,桂南采茶戏在清光绪年以后才逐步形成戏剧形态,从时间上看要晚于赣南采茶戏的“清初”成型期。 [1] 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引用日期2019-09-07] [2]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国发〔2006〕18号 .中国政府网 [引用日期2019-09-07] [3]  刘廷新著.桂东南民间音乐探迹:桂东南民间音乐现状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09:第25-27页 [4]  肖东发主编;胡元斌编著.八桂梨园 广西戏曲种类与艺术.现代出版社,2015.04:第157-164页 [5]  黄小勇主编;姜宁,赖薇本册主编;黄洋,沈玉香本册副主编.中华国饮事典·茶苑·茶之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08:第157页 [6] 陈声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引用日期2019-09-07] [7] 桂南采茶戏《绿珠女》走进玉林校园 .广西文明网 [引用日期2019-09-08] [8]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引用日期2019-12-13] [9] 南国早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亮相 《绿珠女》登上展演舞台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引用日期2019-09-08] [10] 大型桂南采茶戏《绿珠女传奇》在邕上演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9-09-09] [11]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告 .文化和旅游部.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