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根据商务部近期透露的消息,在沿线涉及的65个国家中,已有五十多个国家明确提出要和中国建立制度性的安排,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沿线国家政府普遍给予支持,各国智库、学者和媒体也表现出较高的研究热情和报道热情。全面分析“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舆论形势,具体梳理外界的观察视角和代表性观点,有助于我们做好针对性回应,从而增进外界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最终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带一路”建设引起国际舆论持续关注

经过领导人在国内外的多次阐释和呼吁,并随着中国与相关国家在具体项目上的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目光。

成为境外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通过专业数据库进行统计,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期间,海外媒体有关“一带一路”的英文报道共2500余篇。沿线国家的媒体,如印度报业托拉斯、菲律宾新闻社、《印度时报》、新加坡《海峡时报》等,成为报道的主力。西方媒体中,路透社、法新社、美国《华尔街日报》、日本《外交学者》网站等,也发表了不少报道评论。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有文章在梳理南亚地区2014年十大事件时,甚至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并巩固与南亚国家的关系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大选和阿富汗大选。[1]同一时期,海外媒体的中文报道共有1000余篇。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台湾“中央社”、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哈萨克国际通讯社(中文网)等周边媒体的报道量位居前列。经初步分析,这些文章80%左右为事实性或消息性报道,基调也相对客观。

成为海外图书出版的重要选题。通过亚马逊英文网站进行统计,2013年9月以来,海外已经出版的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英文图书有三十余种,选题涉及地缘政治、合作路线图、沿线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沿途饮食、沿线风光等。代表性著作有:《丝绸之路:新的历史》、《重新发现丝绸之路:印度及中国公司如何通过赢得对方市场在全球崛起》、《务实的新丝绸之路路线图:连接南亚欧洲市场的南北通道》、《古丝绸之路路线》、《丝绸之路日志》、《丝绸之路植被》等等。2015年即将要出版的英文图书还有:《丝绸之路》、《中国和中东:从丝绸之路到阿拉伯之春》、《丝绸之路:中亚、阿富汗和伊朗的通道竞争》、《丝绸之路沿线的生活》等等。这些图书对人们重新发现和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有重要意义。

成为国际智库研究的重点课题。2013年年底以来,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欧盟战略安全研究所等十多家海外知名智库共发布了二十余篇专门研究“一带一路”的报告或评论文章,它们从地缘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个角度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影响力的报告包括:欧盟战略安全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的选择:新丝绸之路》,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的《重新审视中国的“珍珠链”战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布的《北京的新外交政策》等等。此外,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印度观察家基金会、印度国防问题分析研究所、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等机构,也通过在其自办网站或者刊物上发表相关文章,加入到这一话题的研究中。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象是,不少海外中国问题专家,如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克里斯托弗?约翰逊,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副所长谢尔盖・卢贾宁,印度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教授谢钢,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郑永年,已经将“一带一路”作为其研究新选题。他们近期较为频繁地发表文章、接受采访、参加研讨会,发表看法。在这些智库研究报告和专家学者的评论中,不乏有建设意义的独到分析,但也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和误判,需要我们加以引导。

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存在多元视角和声音

随着人们对“一带一路”了解的日益增多,其正在发挥和将会产生的正能量,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很高评价。外界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带一路”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是彰显中国外交政策转型和创新。不少媒体和学者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创新的角度去评价“一带一路”倡议。他们认为,执政两年来,除了必须出席的大国峰会外,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出访目的地几乎都与宏伟的“一带一路”有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外交手段――大熊猫和足球场,已经被数目庞大的资金、人力和专业技术所取代。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也认为,“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融入全球经济的战略创新,是中国梦的延伸。[2]

二是将帮助中国巩固世界强国地位。外界普遍认为,崛起中的中国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该战略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需要,极大改变了中国先前过度重视国内问题、缺乏与其大国地位相配套的清晰对外战略的状况。中国正在设计这条古老贸易路线的未来,通过编织从阿斯塔纳到杜伊斯堡的巨型欧亚商业网,将帮助中国巩固世界强国地位。

三是将有利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复苏历程艰难曲折,而中国经济则整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希望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例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有专栏文章认为,在实施丝绸之路方面,中国所具备的一些特殊优势,可以协助新兴市场国家有效克服其经济发展的瓶颈,激发其潜在成长动力。[3]

四是将对地区稳定产生重要影响。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尤其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正面临比较严峻的安全挑战。作为地区大国,中国的表现让人期待。日本《外交学者》副主编扎卡里?凯克发表文章认为,“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目的之一就是搅乱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的经济合作,而中国“一带一路”倡导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如穿越中国新疆,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铁路,将中国与欧洲相连,促进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联系,为维护与促进地区稳定与和平发挥重要作用。[4]

五是将进一步促进沿线人文交流。长期以来,古丝绸之路总是与人文交流密切相关,历史上涌现出很多文化使者,并孕育了丝绸之路的人文精神。新时期建设“一带一路”,也必然会发扬这一传统。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辛格评价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被看作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于历史记忆的纽带。土耳其安卡拉德兹大学汉学家古莱在接受专访时也说,中土两国渊源深厚,古代丝绸之路将双方连在了一起,“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会加强中土经济合作,也将促进历史与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互信。

受历史文化差异、现实利益冲突、外部环境干扰等因素影响,外界在看待“一带一路”时,也出现了很多误解和担心。比如,误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者是“中国版珍珠链战略”,抑或是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替代品。有不少俄罗斯和日本的学者则担心“一带一路”会挑战现有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体制,会排挤其他国家的既有利益。部分东南亚、中东等沿线国家的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对中国的企业和项目存有抱怨,担心中国进行“能源掠夺”和“经济控制”。此外,各国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差异,还有一些人对“一带一路”的实现前景缺乏必要的信心。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从研究的角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需破解恐怖威胁难题,需改善地区间的“信任赤字”,需“国内国际两头热”,需确保让沿线国家都能从中获益,等等。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凯利?布朗也提醒称,“一带一路”可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非什么浪漫旅途,中国应小心谨慎,切忌操之过急。[5]

有针对性地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

总体上看,当前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空前,挑战也前所未有。如前文所述,虽然该倡议已经在国际上引起良好反响,但美国、印度等主要国家还存有担心,沿线国家民众还缺乏了解,一些政要、学者甚至发出诋毁声音。鉴于此,要继续有针对性地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做好“民心工程”,凝聚起更多共识和信心。

善用恰当话语体系,讲好各方共建、共享的故事。建议在对外传播“一带一路”时,多使用“倡议”、“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软性词汇。在阐释其内涵时,要突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开放、平等、包容,突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传统友谊故事,让历史为现实和未来注入信心和动力。讲好中国践行“一带一路”的故事,把领导人的重要理念、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规划举措、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行动等,持续对外阐释好、报道好。讲好中外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充分挖掘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企业和普通个人身上的故事。通过讲好这些故事,传递好中国的理念和态度,塑造好中国是合作共赢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形象。

动员中外各方力量,不断充实讲故事的队伍。充分调动各方讲故事的积极性,形成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局面。一是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先锋作用。积极引导主流媒体报刊采取多种形式走出去,利用网络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手段,在沿线国家开展本土化传播,并加强与当地媒体的交流合作。二是充分发挥民间机构和团体的作用。民间机构和团体是做好“民心工程”的重要力量。建议动员一些国内有能力、有影响的民间组织,与沿线国家的同类组织开展对话交流活动,并借力对外援助等形式,提升民间层面的了解程度和信心。三是积极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在不少沿线国家中,华侨华人比较集中,要重视和充分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发挥他们参与者、建设者、传播者的重要功能。四是瞄准沿线国家的政坛领袖、社会活动家、智库专家、青年精英等重点群体,主动加强与他们的对话交流,通过“请进来”等形式,不断拓展人脉资源,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做好精准传播,讲有差别性的故事。根据沿线国家情况和中国利益所在,对不同国家采取各有侧重的传播策略,不断提升讲故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在沿线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应强调中美在倡议所涉及的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在反对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阿富汗问题、能源通道安全及供给稳定、互联互通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强调中国没有与美国一争高下的意愿。对俄罗斯要加强解释工作,针对其担心受排挤的心态,做好说明工作,尤其是对其学界、媒体界与精英阶层,要加强联系和对话,持续沟通协调。针对印度,宜从中印同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成员及互为重要邻国的现实出发,阐明双方在区域经济融合、互联互通、能源资源消费及进口等领域的利益交汇点,适度尊重印度在南亚的特殊地位,在具体合作上为印度留有实惠。针对东南亚,着力做好惠民、利民、便民的实事,建议以交通设施、救援与防灾等低敏感合作领域作为优先项目。针对阿拉伯地区,请中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分别开展主动回应和说明解释工作,增进各方对“一带一路”规划和一些具体项目的了解,拉近双方民心,巩固传统友谊。

(作者系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传播战略研究室主任助理)

――――――――

[1] Alyssa Ayres, The Top Ten Stories in South Asia, 2014 , http://thediplomat.com/2014/12/the-top-ten-stories-in-south-asia-2014/.(上网时间:2015年1月6日)

[2] 冯巍、程国强:《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载《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7月14日。

[3] 郑永年:《中国实施丝绸之路的优势》,载新加坡《联合早报》,2015年1月20日。

[4] 同[2]。

[5] Johan Nylander, The perils of China's Silk Road revival, http://www.aljazeera.com/indepth/features/2014/09/perils-china-silk-road-revival.(上网时间:2015年1月20日)

《当代世界》 杂志 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