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明广、蔡树菁
从0尾到350万尾,杨君兴心里满是喜悦,自20世纪80年代就消失的滇池金线鲃终于重返滇池。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从事滇池土著鱼类物种恢复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带领团队成功实现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殖并完成大规模放流,这一滇池曾特有的“旗舰物种”从濒危到恢复,是滇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里程碑。
滇池金线鲃是逐渐消失的。20世纪60年代,人们为了提升渔业产量,在滇池引进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四大家鱼”丰富了市民菜盘子的同时,跟随其移居滇池的小型肉食鱼虾却给滇池金线鲃种群带来灭顶之灾。
“滇池金线鲃喜欢生活在水体中下层,这种鱼的自然繁殖对水质要求极高,一定要在地下河、龙潭出水口等水质清澈处的砾石上产卵,并经过约8天的孵化期。这期间很多受精卵就被鱼虾吃了,所以滇池金线鲃后代数量骤减。”杨君兴说。
加之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人口增加和工业发展的影响,整个滇池流域水体遭到破坏,滇池金线鲃的受精卵受到水霉攻击后大量死亡。从1985年后,杨君兴再也没在滇池中见过金线鲃。
“滇池金线鲃在滇池滴水成湖的时候就在这里生存了,它身上有着非常深厚的湖泊生态地理学印记。就这么消失了,我很不甘心。”杨君兴的心中时刻挂念着这条不平凡的鱼。
滇池金线鲃自然繁殖对水质要求很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供图)
2004年,杨君兴得到科研经费支持,他和团队在滇池及附近龙潭进行拉网式搜寻,历经一年,终于找到了少量的滇池金线鲃小种群。
“我们都太高兴了,没想这个物种还没消失。”杨君兴回忆说。
然而,困难接踵而来。“之前没有对这种鱼的研究,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观察它的生活习性、繁殖规律等。”对研究中的重重困难,杨君兴早已习以为常。他说,科研就是一寸一寸往前挪,一个喜悦接着一个失落,然后又是喜悦。
如今,放流至滇池水体的滇池金线鲃已累计达350万尾。杨君兴说,尽管这个数量对于庞大的滇池来说很少,但在局部水域已经发现自然繁殖的滇池金线鲃种群,这标志着滇池正在逐渐焕发生机。
杨君兴介绍,云南土著淡水鱼共有594种,其中处于濒危状态的就有138种。“抢救、保护云南的旗舰鱼类,对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都十分重要。”
翻过了拯救滇池金线鲃这座大山,杨君兴现在又开始带领团队找寻中华倒刺鲃、昆明鲢等消失的26种土著鱼类。他相信,只要这些物种能重返滇池,这个高原湖泊就能“青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