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校長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北師大的 前身為北大前身京師大學堂師範部,後來又曾併入北平大學,因此包校長也算是北大校友。一九九三年十月八日,包校長回到闊別半個多世紀的母校,從當時北大校 長吳樹青教授手中,接下象徵最高榮譽的「顧問教授」證書。此一職稱可與另一位「顧問教授」鄧小平同志平起平坐,算得上是母校對校友的最大肯定。當天在學校 「韶園」的餐會上,吳校長盛贊包校長對培育中國經貿人才的重大貢獻,包校長也推崇吳校長對中國第一名校領導有方,兩位經濟學者惺惺相惜,可謂杏壇上一段佳 話。
那一年包校長出訪大陸,是應對岸官方邀請,參加為期八天的「海峽兩岸婦女事業與發展交流會」,兩岸共有兩百多位代表參加。由於包校 長是臺灣代表中最年長、最資深的教育家,遂被奉為上賓,予以最高規格接待。八天活動期間,只有包校長一人搭乘專用轎車,其餘人員則分乘數輛巴士。而當全體 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國家主席江澤民接見時,包校長又被安排坐在第一排各級領導之側。至於到北大接受名譽職稱,更是全體代表中唯一的榮耀。這一切都說明包 校長在大陸官方人士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使她不愧為北大傑出校友。
北京大學在北京這樣一個背負著中國人民苦難和歷史包袱的城市中成長,它 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多少都有一股不畏橫逆的毅力。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八日晚間,當時的銘傳管理學院師生大陸訪問團一行六十人,在副校長李銓教授的領軍下抵 達北京。記憶猶新的是,現任銘傳大學國際教育交流處處長政治學者高少凡教授,那天晚上頂著零下十度的嚴寒,在天安門廣場上對著幾名顫抖瑟縮的師生,用極為 激越的口氣和聲調,講述著社會主義革命歷史。我在高教授口中不斷吐出的白氣中,彷彿看見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過眼雲煙,回首卻見毛澤東遺像對著我們不斷凝 視。此刻可容納百萬人的偌大廣場,竟然只有我們這十個孤零零的來自海峽對岸的觀光客,讓我頓時陷入時空的悸動中。
北京這座古城培養出像 包校長如此出色的人才並非偶然。包校長正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在守舊的情懷中不忘創新。中國的成功輝映出包校長的成功,恰可看做是世紀交替的一個註腳。
包校長在北京及後來的北平求學十六年期間為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五年,先後就讀於北師大附小、北師大附中、北平師範大學。北京雖然是京城,政治氣氛濃厚,但 它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人文薈萃,對青年人格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包校長的心智在這種氛圍中漸次啟蒙,對她日後待人接物、為人處世,起到了決 定性的作用。
在北京求學多年,不但奠定了包校長一生學問和事業的基礎,也讓她的情感生活找到了歸宿。大二時經由系上助教輾轉介紹,認識 北京大學經濟系研究生李應兆先生。因為請益功課而增加接觸機會,逐漸拉近彼此的距離,終於攜手共度一生。這是年輕朋友多麼熟悉的故事情節,但是大家可能不 易聯想到,我們尊敬的包校長,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談起包校長少女時代的形象,我們十分好奇她是那一類型的學生。我想任何答案都不會比校 長本人自己親口告訴我們的來得傳神。有一天她約了幾位教授話家常,當我們好奇地問起她老人家年輕時代的風姿時,這位半生辦學的教育家瞇起眼睛,十分得意地 答道:「艷如桃李,冷若冰霜。」雖然她表示這是周遭同學對她的評價,但似乎也多少屬於她一生行事的部分寫照。
我在學校開過一門課叫「愛 情學」,八十雙好奇眼神不像是來聽八卦新聞的,反倒有點期待有人為他們做一番愛情解盤。我當然不像電視上的命理大師鐵口直斷,而是嘗試讓一些深陷愛情泥淖 的同學尋求自我解套。我的作法是提供概念分析方法給大家,以進行自我教育。
我把兩性關係分成生物、心理、社會、倫理四個層次來看,分別 代表性欲、情愫、眷戀、至愛四種境界。兩性受性欲驅動,產生情愫,建立婚姻關係後互為眷屬,終生維繫這種關係即是人間至愛。我問同學眼前的兩情相悅,是向 下沉淪到欲望流動,還是向上提昇到終身廝守?在大家面面相覷的時候,我就開始講包校長的愛情故事啦!
當年這位擇善固執的北師大女生包德 明,關心的只有課業和政局,對追求者一概拒之。七十多年後今天的大學女生,有幾人能與之相比?然而冰霜也有融化的一天,一旦一位文質彬彬、風度翩翩的研究 生出現在眼前,年輕的心便開始綻放出愛情的花朵。從請教功課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發現彼此所學相同、見解一致,可謂志同道合,始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家可是 大三時就結婚,畢業後立刻返回四川老家去當遂寧師範學校的校長。成家、立業先後落實,在當時堪稱時代青年楷模。
第五節 鄉間的校長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溯源小組搭乘四川大學的公務車,在一位文獻專家的陪同下,趕了四個半小時的路,抵達距成都二百公里外的遂寧市。一路上有許多地方 路況不佳,甚至因修路必須繞道而行,多走四、五十公里的路。沿途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各地方政府拼命收買路錢,幾乎每半小時便會遇上一座收費站,目的無他, 皆為「還貸」。看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資本主義道理,已經被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充分吸收。
教育是百年樹人大計,師範院校培養中小學 教師,可謂任重道遠。在今天的遂寧師範專科學校,我們看見相當臺灣的五專生在校辛勤學習,目的是為教育下一代的中國人。在這所學校看見最有意思的事物是一 張大字報,上面寫著幾名同學的姓名,因為被抓到不講普通話,必須在下午六點半集合加強練習。
三、四十年前臺灣有許多國小規定不講國語要 罰錢,如今在許多場合講北京話卻成了「政治不正確」。海峽兩岸何時方能放下意識形態之爭,共同為造福一代又一代的華人而攜手拼經濟?想想當年包德明女士和 李應兆先生攜手創辦銘傳商專,培養出幾代的經貿商管人才,不正是這一對志同道合神仙眷屬為華人社會所做出的最大貢獻嗎?
是什麼動機使得 一名師範大學畢業生在拿到學位後,便放下城裡的生活和新婚的家庭,回到老家鄉下去擔任師範學校校長?我想唯有為國作育英才的熱情加上個人犧牲奉獻的精神方 才做得到的罷!根據包校長自己的回憶,她是在大學時代讀到西洋近代史,得知十九世紀時普魯士和丹麥兩個國家都曾戰敗,但是分別靠著兩位教育家菲希德及葛維 龍倡導振興教育,經過多年生聚教訓,終於反敗為勝。
今日的年輕人大概不容易理解,為什麼有人肯做這麼大的犧牲?但正是這種擇善固執,造 就了包德明女士從二十七歲初任師範校長,到九十一歲自大學校長任上退休。大家不妨設身處地想想,七十年前的中國依舊封閉落後,能夠唸完大學的女子可謂鳳毛 鱗角。包校長是新時代的女性,大學畢業雖然也可以選擇回家相夫教子,做一個傳統女性。但是當四川省把遂寧師範校長的聘書寄到一名師範大學剛畢業的女子手 中,多少會激發她那股追求海闊天空教育事業雄心的凌雲壯志。
包校長的個子不高,到了遂寧師範登上講臺還得墊一個木箱方能出頭。但是這樣 一位不屈不撓的堅毅女性,選擇上臺後便不懈地奮鬥到底。今天我們仍能在銘傳重大的集會上,看見她那宏偉的身影。
積極開發桃園校 區,以及後來的金門校區,是當時擔任副校長、現任校長李銓教授的堅持。事實證明,走出臺北市,把銘傳的影響力帶到鄰近城鄉、帶到大陸沿海的對岸,的確是一 種高瞻遠矚的決策。尤有甚者,在不久的將來,桃園校區還可能出現一座雙語教學的實驗中學,使得已經擁有博士班的大學學制,再向下延伸六年,涵蓋完全中學學 制,讓桃園校區蔚為一座機能完整的「銘傳學園」。
至二○○三年,臺灣地區的高等校院已經多達一百四十八所,此外更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而使得高等教育機構的競爭達到白熱化的戰國時代。面臨這種結構性的困局,私校辦學可謂備嘗辛苦。銘傳能夠在當今的情勢中不斷推陳出新,有一大部分原因是繫 於決策者的豐富經驗,能夠未雨綢繆,從事策略規劃。事實上,銘傳決策者辦中學的經驗,早在六十七年前即已體現。
一九三六年抗戰前夕,包 德明校長因為在遂寧師範擔任一年校長任內表現優異,成就傑出,受到附近一位私人興學者的賞識,乃力邀她出任新創辦的私立金堂中學校長。今日的金堂屬於成都 市轄下的一個縣,距離成都大約一小時車程。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溯源小組來到這座慕名已久的小縣城,想一探昔日的私立金堂中學,卻不見蹤跡。原來現今 大陸的基礎教育也像我們的九年國教,絕大多數為公立學校,私立民辦的中、小學,在沿海大城市正方興未艾,但內陸縣市卻難得一見。金堂現有的兩所中學,一所 始終是公立學校,一所則為抗戰後所建。至於私立的金堂中學,恐怕已成歷史記憶而不復存在。
不過在金堂中學校長的兩年任內,卻是包校長一 生最愉快的回憶。年輕的包校長與更年輕的孩子相處甚歡的經驗,對她日後選擇教育為終身事業,相信是有正面的影響。而從包校長口中,我們得知她那種做為領導 者所表現的一絲不苟精神,其實從年輕時就已開始。無論是擔任遂寧師範還是金堂中學的校長,她都是用親身參與的方式治校,比方說耳提面命、每日巡堂、誠心溝 通等。這些治校方式在後來的銘傳商專也可見。包校長把學校當做家庭一樣地維護、把學生當做子女一般地照顧,其用心可說是一以貫之、歷久彌新。 (第一章完)
本文未完,將陸續連載刊登。
社論─教育的理想與堅持
寫於創辦人奮鬥的故事出版前
銘傳大學正式邁入第四十六個年歲了,回首來時路,四十六年來的辛勤堅忍、順逆憂喜,如人「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細數銘傳今日得來不易之教育成就,都 要感謝創辦人包德明博士堅苦卓絕、奮鬥到底的精神,創造了至今名不虛傳的崇隆聲譽。回想四十六年前的今日,創辦人烈日揮汗、寒天受風的背影,一土一鑿、一 步一腳印的創辦了銘傳大學:一座精緻而美麗的福山校園。
為了感懷創辦人對銘傳的卓越貢獻,特別邀請教育學程中心學養與文采兼優的鈕則誠 教授,撰寫「永遠的包校長–銘傳大學創辦人的奮鬥故事」一書,詳細敘述創辦人的成長、求學過程及從報國救國至教育興學的感人故事,其一生至今斑斑血淚對教 育理念的堅持與奮鬥,令人讀之無不動容,更值得現今的莘莘學子學習、效尤。在此書付梓出版的前夕,特從今日起在《銘傳一週》連載,希望全體教職員生,能先 一睹為快,一起分享創辦人數十年來,斑剝歲月的心情故事。
銘傳大學已矗立四十六個年頭,教育幅員從台北福山擴大到了桃園壽山、金門田 墩,學生人數從百餘人增至當前的一萬七千人,畢業校友亦已高達八萬餘人。這些不凡的成就,顯示在銘傳畢業生廣受企業的歡迎與青睞,而創造銘傳人就業百分百 的教育績效上。這也證明了為什麼銘傳會受到社會與家長的肯定,每年新生報到率都能維持在百分之九十五的最主要原因。銘傳大學實事求是、教育紮根的精神,強 調理論與實務並重,課程的設計與規劃,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而要求學生修讀四年的英語與三年的資訊課程,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升學與就業優勢與競爭力。此 外,e化教室、實驗室、虛擬攝影棚、實習工廠、多媒體電腦繪圖教室、遠距教室、各類教學專業教室的高科技教學設備,更讓學生在學習效率與品質上,受益無 窮,深受學生的肯定與歡迎。與其名此為教育祕訣的傳授,無寧稱之為教育理想的具體作為與實現。這才是教育管理的真實精義,那就是教育本應做到一種「你好, 他好,大家都好」的神聖使命。因為,教育不僅是良心事業,更是作育英才的志業。
感謝創辦人對教育的堅持與奮鬥,讓無數的學子接受完善的 高等教育,練就一身貢獻國家社會的真本事;感謝創辦人對輔導與關懷的付出,讓許許多多遭受艱困處境的學生,受到溫馨的照護。也許,要感謝創辦人之處甚於千 言萬語,所以,我們應彼此勉勵,盡個人一己之責,奉獻給銘傳這個大家庭,為銘傳的明天而奮鬥;我們應互道加油,在開創銘傳未來願景的道路上,我們是一群為 教育服務的好伙伴,向「你好,他好,銘傳好」的成功之路邁進。
在銘傳四十六歲生日的前夕,一柱心香,本報謹代表全體教職員生,祝福創辦 人身體康健、校務昌隆、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