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新华网海南频道2月28日电 题:海南“毒”豇豆凸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大“软肋”

新华社记者 赵叶苹 郑玮娜

海南豇豆“有毒”事件发生后,消费者谈豆色变。一些经过检测合格的豇豆也无人问津,海南豇豆顿时大幅度降价,大量滞销,农民遭受巨大损失。记者透过“毒豇豆”事件调查发现,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生产源头控制难、瓜菜检测难、责任追溯难三大“软肋”,是导致“毒豇豆”事件影响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毒”豇豆事发农民蒙受巨大损失

今年1月至2月初,武汉市农检中心对武汉市场销售的豇豆进行多次抽检,均发现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经追溯,超标样本来自海南陵水县英州镇和三亚市崖城镇。

自2月初武汉对海南豇豆发出禁令以来,合肥、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对检测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的豇豆采取销毁处理。上海对海南豇豆进行一箱一箱地检测,防止漏网之豆流入市场;广东江门、惠州等地居民不仅不再购买海南豇豆,对海南其它瓜菜也“暂时不吃”,以免成为禁用农药的受害者。

记者日前在海南陵水县英州镇采访发现,“毒”豇豆事发后,很多收购商赔本止步,不再收购豇豆,“收了也没人要。”山东收购商吕金虎对记者说,2月19日,他发往上海的豇豆中,有113箱被当地检测部门检测出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随后他发出的500箱豇豆被拒绝接收。

销地市场拒收,海南豇豆价格大幅下跌。记者在陵水、三亚、澄迈多家收购点走访发现,截至2月28日,豇豆收购价已从最高时的每斤3元多降至每斤0.4元。海南豇豆种植面积约20万亩,总产量近40万吨,目前已经销售20万吨,仍有20万吨将陆续上市。

豇豆“有毒”事件使种植户蒙受损失。英州镇英仔村村民陈梅花种了一亩豇豆,24日,她用农用车拉了一车,跑了一天也没卖出去。“昨天还卖了一车,1块多钱一斤,今天所有的收购商都不要了,现在只要有人收,不管啥价我都卖,不然只能拿回去喂猪。”陈梅花说。

海南澄迈的豇豆刚上市不久,但也受到“毒”豇豆事件的牵连。记者在该县瑞溪镇采访了解到,由于价格太低,农民连本钱都赚不回来,辛苦几个月种植出来的豆角被指有毒,不少农民开始出现失望情绪,不再对豆角地施肥、打药、浇水,将使海南豆角提前下市。

生产源头控制难、瓜菜检测难、责任追溯难促成“毒豇豆”生成

——生产源头控制难

记者调查发现,生产源头难控制是“有毒”豇豆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部分农户因追求短期效益,在豇豆收尾卖出阶段违规使用高毒农药,导致武汉等地检测的海南豇豆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另一方面,农民没有严格掌握用药规程,施药后没有间隔足够的天数便采摘销售,以致农药残留超标。

据了解,水胺硫磷为高毒农药,禁止用于果、茶、烟、菜、中草药植物上,能通过食道、皮肤和呼吸道引起中毒。

据英州镇农技站站长吴朝明介绍,农作物的一些病虫灾害用低毒农药很难杀死,而且成本高。但用水胺硫磷这样的高毒农药效果就好很多,特别是对蚜虫和蓟马灾害的效果非常好,而且成本低。部分农民为追求短期效益就会选择用这种农药。

记者在澄迈县瑞溪镇的农资店采访了解到,目前替代高毒农药灭杀蚜虫和蓟马的农药有赛卡、蚜虫咪、蚍虫啉等。赛卡30元/瓶,1瓶够两亩豇豆地使用,按7天打一次药计,每亩豇豆一个月仅农药就需要60元。

目前,英州镇包括陵水县境内的农药销售点都没有销售高毒农药,但农民可通过地下渠道购买到这些农药,农业部门称对此可谓防不胜防。海南农业部门春节期间排查农资店时,在陵水就发现5家没有营业执照的农资店。

——瓜菜检测难

据悉,“毒豇豆”事件发生后,海南全省上下迅即采取行动,对豇豆实行100%检测,在海口秀英港及粤海铁路南港码头设卡,严防死守,杜绝不合格豇豆流出岛外。

而实现以上目标,动用了全省几乎全部的农业综合执法力量。各市县均动用财政,临时购买上百台临时检测仪器,送到田头,或者放在各收购点进行随时检测。其中,三亚市拨款20万元购买了50台检测仪器,陵水县购买了30台,澄迈县也购买了数十台。

“毒”豇豆事件发生前,豇豆从农户手中收购至运出岛外,漏检情况不可避免,凸显检测难题。据吴朝明介绍,英州有20多家豇豆收购点,每个收购点一天的收购量在30吨左右,而且英州还是整个陵水县的豇豆集散地。但目前英州镇只有一个检测服务站和三名检测员,不可能做到定点定人检测,只能是抽样检测。

吴朝明坦言,自武汉禁售事件发生后,农业部门紧急拨款9万多元购买30台快速检测仪,但由于技术和人员等原因,也还不可能对所有的豇豆进行检测。

更主要的是,在整个出岛环节中,并没有要求对豇豆一一进行检测。豇豆平均两天一摘,又值购销旺季,个别收购商直接到田间收购,容易出现漏检情况。此外,由于检测部门没有处罚权,就算检测出不合格产品,也不能采取就地销毁措施。这是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的原因之一。

——农药残留超标责任追溯难

此次武汉检测含水胺硫磷的豇豆来自海南陵水英州镇及三亚崖城,但具体来自哪一个农户却无法得知。标的范围过大,导致的结果就是:消费者拒绝所有来自海南的豇豆,最终受害的是海南整个豇豆产业。

海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副处长傅健说,对农产品的检测只能起到防范作用,但不能彻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如果海南也能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确立食用农产品标识,那么就很容易找到问题的源头,进行严格整治。“按现在的状况,出了问题,也找不到是哪个农户家种植的,导致少数影响大局,最终伤害的还是农户的利益。”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肖杰说,海南瓜菜实现“可追溯”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的是千家万户,企业还只是农业生产的一小部分力量。农民将种好的瓜菜卖给小商贩,小商贩再卖给大运销商,运往销地后还要再倒好几手,到最后便没法知道消费者食用的蔬菜来自哪家哪户了。

如今,海南在供港瓜菜基地等方面,已经实现了标准化、可追溯生产,但要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仍然任重道远,海南正在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27日召开的海南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从2010年开始,海南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发展标准化生产,力争3-5年内实现瓜菜标准化生产全覆盖。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