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成就⑳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
十年来,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全力做好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为粮食连年丰收贡献气象力量。
藏粮于技 让粮食生产更安全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从种子到播种,再到生长、收获,气象部门用先进技术守护大国粮仓。
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气象部门党员突击队区联合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国人保财险公司组织农业气象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调研高温干旱灾情。周烨堃 摄影
十年间,农业气象观测走向更加智慧的未来。
农业气象观测站网越织越密——7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65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700余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组成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已经建立起来。
观测数据越来越丰富——以风云气象卫星为代表的自主国产卫星遥感数据,为开展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长势监测与产量估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现代智能观测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无人机、实景监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气象观测紧密结合,实时高效获取田块尺度的气象要素、土壤墒情、作物苗情、病虫害情况,把作物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掌握得更清楚。
精密的监测是为了更精准的预报。
2013年,国家气象中心成立作物模型业务应用创新团队,把气象条件、作物条件、土壤条件等参数输入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回答“作物长得好不好、产量能有多少、未来发生的灾害对作物影响有多大”等问题。
作物产量预报技术不断发展。气象部门通过动态监测评估气象条件,预测天气气候条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决策部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国内粮食总产量预报准确率保持在98%以上。
农业气象灾害预报能力不断提升。比如,高温发生了,作物会不会受到影响?作物是不是在敏感期?“智能网格预报+农业”让智能网格天气预报与作物发育期监测预报、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相结合,形成了“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的全国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格点产品,实现了全国5公里分辨率,未来1至10天,近20种农业气象灾害的格点化监测和预报。
随着预报、预警能力的提升,应对极端天气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8月,我国东北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台风“三连击”,正值秋收关键期,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提前收获作物,把损失降到最低。2021年,在全国,气象信息挽回因灾(气象灾害)损失5300多亿元。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粮食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全球农业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评估,对全球农作物长势和产量开展动态监测评估。十年来,国外粮食产量预报准确率由原来的平均90%左右提高至95%以上。
精细服务 保障连年丰产丰收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指出,气象预报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是我们的“三农”气象服务一定会做到百分之百的努力。天道酬勤,但问耕耘。
“早些年觉得种地就是靠老天爷赏饭吃,近些年,气象专家上门指导我们科学种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镇永发村玉米种植户董鹏海说,“根据气象信息挑选种子和化肥成为习惯,从种到收都能在微信群里收到天气专报,预警也能第一时间在村里气象大喇叭听到,非常方便!”
6月23日,山东省日照市79.1万亩小麦全部收获完成。麦收期间,日照市气象局共发布23期麦收气象服务专报,农业气象服务人员根据近期天气形势预测,提醒麦农利用晴好天气抢收抢晒。图/孙金艳 文/徐浩然
在河南,农机手可随时随地查阅基于位置的气象实况信息、预报预警信息、麦收信息等,这得益于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开发的“三夏生产气象服务”微信小程序。
黑龙江、河南只是气象为农服务的一个缩影。
十年间,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从西南山区到江南鱼米之乡,直奔田间地头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面铺开——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从普适性向精细化转变,服务方式从普发型向直通式转变。
自2014年起,中国气象局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将气象预报和助农信息送到种植大户手中,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已覆盖全国125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时一天不耽误,农田一亩不撂荒。春夏秋冬,晴雨冷暖,知天而作,都离不开气象部门的保驾护航——哪一天适合播种?什么时候适合收获?基于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数据,作物发育期监测预报和春耕春播、夏收夏种农业天气预报指标,已经形成了“国省一体、上下互动”的农用天气预报格点化产品,让气象服务紧跟农时,从而提高针对性。
怎样的气候该种怎样的农产品?“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到哪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就跟到哪里。”
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先后建立马铃薯、枸杞等15家遍及全国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以分品种、分区域的方式,对特色农产品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激活当地气候资源禀赋。其中,天津都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倾力打造小站稻专属气象服务品牌“天知稻”,服务生产全程,推动稻米销售量增加30%、稻米单价售价增长0.5元。
今年夏天,南方经历了1961年以来我国最强的高温热浪事件,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情严重。在人工增雨作业与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几场及时雨为缓解旱情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年来,全国气象部门在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5091架次、火箭高炮增雨作业9万次,为我国粮食丰收作出贡献。当前,我国年均增雨面积稳定在500万平方公里,年均防雹面积提高到65万平方公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年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约320亿元。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各级气象部门始终牢记职责、勇于担当,防灾害、促弱苗、保丰收,守护大国粮仓,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钱永兰、何亮、李森、侯英雨、宋迎波、吴门新、张运国、张晓卿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徐嫩羽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