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2年7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7年)
本规划所指的山区是以山地为基础,包括一部分与其经济社会活动有内在联系的相邻非山地区域。规划范围为富阳市、临安市、建德市、桐庐县、淳安县、余姚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乐清市、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湖州市吴兴区、湖州市南浔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诸暨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金华市婺城区、金华市金东区、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永康市、浦江县、武义县、磐安县、衢州市柯城区、衢州市衢江区、龙游县、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台州市黄岩区、临海市、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丽水市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云和县、庆元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景宁县等53个县(市、区),陆域面积85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常住人口约2814万人,2010年生产总值1140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43%、517%和411%。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山区发展,1997年制定了《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此后又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山区特别是26个欠发达县(市、区)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较大差距。山区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的顺利实施。
为进一步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促进陆海联动、区域协调,确保山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11〕29号)等规划、文件精神,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目标年为2017年,展望到2020年。
一、现实基础和重大意义
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以及外部条件的改善,我省山区的区位、生态和机制优势日益显现。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现实基础。
——我省山区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我省山区地处上海浦东新区辐射前沿,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山区开展陆海联动、省际开放与合作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有利于接受沿海发达地区辐射,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加快崛起。
——我省山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显著的生态优势。我省森林及众多的名贵动植物资源主要集中在山区,生态资源丰富;以衢州、丽水为代表的浙西南内陆山区承担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山区是除运河以外的七大水系源头,水资源充足,湖州、金华、衢州、丽水四市水资源总量约占全省的473%;山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已成为长三角居民休闲养生度假、生态旅游的黄金区域。
——我省山区是国内发展活力较好的区域,具有较强的机制优势。相比全国其他山区,我省山区发展水平相对较好,部分山区县(市、区)进入全国强县行列,26个欠发达县(市、区)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居国内前列,初步形成了工业强县、小县大城、商贸带动、异地开发等多种发展模式,培育了高山蔬菜、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与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汽车、五金、装备、农副产品加工等一批产业集群,“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山区生态补偿机制、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土地、金融、保险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也应看到,山区经济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制约因素。一是发展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山区科技、教育、人才投入不足,生态资源利用水平较低,农林、旅游及特色制造业等产业发展滞后,2010年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3%、644%、793%。二是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山区欠发达县(市、区)有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但多数县(市、区)山地丘陵面积高达70%以上,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生态较为脆弱。三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面临人口和产业布局分散的制约。山区人口与适宜开发用地比较分散,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投入成本较高,制约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二)重大意义。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引导山区人口、产业向适宜区域集聚,优化生产力布局,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山区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缩小山区与全省之间的差距,加快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有利于完善山区生态补偿机制,构筑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优化山区交通与物流条件,推进陆海联动、陆海共建,为沿海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广阔腹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省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山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山区陆海联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统一思想,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夯实基础,促进山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以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为主线,以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着力推动集聚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发展格局;着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不断优化发展结构;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着力强化生态屏障建设,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确保山区与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战略定位。
——转型发展实验区。以衢州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山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集聚集约发展、陆海联动发展、经济生态发展,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体制创新试验区。以丽水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新突破,增强山区发展活力,为山区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新经验。
——省际开放合作区。以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重点,充分发挥边际区位优势,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主动接受辐射,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省际区域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生态文明示范区。以生态屏障建设与环境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文化,努力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三)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绿色、生态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更加注重发挥山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和生态旅游业,着力推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
——坚持集聚集约,转型发展。把集聚集约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更加注重要素集聚和资源集约,大力推进山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加快山区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
——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把民生改善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更加注重提高山区人民生活质量,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走和谐发展道路。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把体制创新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更加注重理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区域统筹发展、人口和生产力优化布局、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生态补偿等机制,激发内在发展活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扩大合作,联动发展。把加强区域合作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加注重与长三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西经济区等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和苏、皖、赣、闽等省际区域协作,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四)主要目标。到2017年,主要发展目标:
——转型发展走出新路子。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4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9500元,年均增长8%;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生态城市、绿色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化率达到59%,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230。
——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7800元和20900元,其中26个欠发达山区县(市、区)与全省平均水平之比较2010年分别提高27、46个百分点;山区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实现阶段性目标;城镇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林木蓄积量达到22400万立方米,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规模。
——体制机制实现新突破。山区生态补偿、土地利用、财政金融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以转型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为主导的绩效考核体系全面推广;三大省级试验区和“四个一批”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山海协作产业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20年,全省山区人均生产总值力争突破9万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城市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61000元和27000元;全面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机蓬勃的新山区。
三、空间布局和产业导向
按照集聚集约、转型发展原则,统筹山区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形成浙东沿海陆海联动发展、浙中北丘陵盆地集聚集约发展和浙西南内陆绿色生态发展等三大各具特色的发展区,着力构建有利于发挥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生态产业体系。
(一)浙东沿海山区。
区域范围:包括余姚、奉化、象山、宁海、乐清、永嘉、平阳、苍南、嵊州、绍兴、新昌、黄岩、临海、三门、天台、仙居等16个县(市、区)。
功能定位:紧抓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山海资源组合优势和临海的区位优势,着力促进陆海资源共享、产业共构、设施共建、生态共保,打造成为陆海产业融合、集疏运网络发达、山海资源优势得到高效发挥的陆海联动发展区。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临港产业、先进制造业、特色农产品种养与精深加工业、山海休闲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临港产业。发挥沿海区位、港口和滩涂优势,加快推进宁波港象山港区、温州港乐清港区和台州港临海港区、健跳港区建设,重点发展船舶修造、大型装备制造、石化等临港工业及港口集疏运输、仓储、商贸、金融等港口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沿海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优势,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金属制品、汽摩配等传统优势产业,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推进嵊州领带、永嘉泵阀等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特色农产品种养与精深加工业。重点发展以茶叶、柑橘、杨梅、铁皮石斛、西兰花、乌药、花卉苗木、木本油料、杨桐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种植业,以及青蟹、梭子蟹、大黄鱼等海水养殖业;积极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山海休闲旅游业。进一步整合山海旅游资源,把现代渔业、山区休闲、海岛观光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雁荡山绿色旅游、南麂列岛海洋旅游、奉化溪口—滕头乡村休闲旅游、四明山红色旅游、神仙居生态旅游、天台和新昌佛道文化旅游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大力发展邮轮游艇、乡村休闲、康体养生、佛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山海旅游资源联动发展格局。
专栏一:浙东沿海山区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优势种养业。象山南部海岛梭子蟹海水池塘生态养殖、南麂岛无公害大黄鱼养殖、苍南贝藻类养殖、三门青蟹养殖、临海涌泉柑橘、余姚和仙居杨梅、天台乌药和铁皮石斛、平阳蛋鸽等。
——特色优势制造业。余姚节能照明及新光源、奉化服装、乐清工业电气、永嘉泵阀、绍兴纺织、嵊州领带、新昌医药化工与轴承、临海休闲用品等。
——特色优势服务业。象山、临海等港口物流业,乐清总部经济,绍兴纺织商贸服务业等。
(二)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
区域范围:包括富阳、临安、建德、桐庐、吴兴、南浔、德清、长兴、安吉、诸暨、金东、婺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磐安、衢江、龙游、莲都、缙云、松阳等24个县(市、区)。
功能定位:以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省际边界开放合作为契机,充分发挥低丘缓坡资源优势和临近上海、南京、杭州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省际边界开放合作,积极培大育强浙中城市群,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打造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集聚集约发展区。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商贸物流业、绿色农业和山水文化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先进制造业。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纺织和服装、五金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金华永康武义汽摩配、诸暨大唐袜业、永康武义缙云五金等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现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商贸物流业。围绕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市场、物流、会展、金融、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国际商贸物流体系,加快推进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以及湖州南太湖科研设计服务集聚区、永康五金产业总部中心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
——绿色农业。提升发展茶叶、笋竹、食用菌、中药材、木本油料、蚕桑、畜牧、水果、花卉苗木、水产等传统特色生态农产品种养业;大力发展香榧、山核桃、高山蔬菜等种植业以及龟鳖等养殖业;积极利用大型水库和山塘资源,发展洁水保水渔业;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
——山水文化旅游业。围绕天目山、莫干山、太湖等一批山水资源和江南古镇、古村落、古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名人、名山、名湖、名镇、名村、民俗”为载体,大力发展山水生态旅游、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等。
专栏二: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优势农业。临安山核桃、建德蚕桑、安吉白茶、诸暨香榧和珍珠、金华奶牛、磐安中药材、龙游富硒产业等。
——特色优势制造业。建德精细化工、吴兴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长兴蓄电池、安吉竹制品、德清生物医药、诸暨大唐袜业、永康五金、金华汽车和零部件、义乌饰品、东阳磁性电子材料、浦江水晶、兰溪棉纺织、缙云机床等。
——特色优势服务业:湖州南太湖科研设计服务业、南浔建材商贸业、横店影视产业、义乌国际贸易物流和会展业、永康五金总部经济、松阳茶叶交易等。
(三)浙西南内陆山区。
区域范围:包括淳安、文成、泰顺、柯城、江山、常山、开化、龙泉、青田、云和、庆元、遂昌、景宁等13个县(市、区)。
功能定位:立足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发挥长三角和海西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优化人口布局,强化生态屏障建设,打造成为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三生并举”的绿色生态发展区。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业、生态绿色农业、生态特色工业、省际商贸物流业等区域特色产业。
——生态养生旅游业。充分依托区域山水风光和特有的小气候、红色旅游、农业生态和乡村风情等特色资源,大力推进省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以优美的山水资源和乡村田园风光为特色,加快发展江郎山国家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千岛湖风景名胜区、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千峡湖旅游综合体、景宁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以及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等一批山区旅游精品,精心打造以生态休闲养生为特色的高品质山区生态旅游产业。
——生态绿色农业。加快培育高山、丘陵无公害农业、盆地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珍稀菌类、精品果业、高山蔬菜、笋竹、中药材、茶叶、油茶、花卉苗木、珍贵林木等优势特色产品;大力推广洁水保水养鱼、稻田养鱼等生态养殖,积极发展冷水鱼、清水鱼、有机鱼等特色水产品;围绕特色农林渔产品,积极发展农副食品、竹木精深加工业,大力推进一批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
——生态特色工业。大力发展以空气动力装备、高压输配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传感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半导体照明器件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业,以有机硅材料、氟硅复合材料、特种纤维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等,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低碳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衢州氟硅、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等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省际商贸物流业。依托省际边界的区位优势,围绕粮食、特色农林产品、大宗生产物资等的集疏运,全面推进物流资源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加快推进一批省际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建设,打造辐射浙、闽、赣、皖四省的现代物流发展主平台。
专栏三:浙西南内陆山区特色优势产业
——特色优势生态农业。淳安和云和有机鱼、衢州柑橘、衢州不老神土鸡、常山胡柚、江山蜂业、开化龙顶茶叶、庆元食用菌、遂昌高山蔬菜、景宁中药材、青田稻田养鱼等。
——特色优势制造业。衢州氟硅、江山木业、遂昌金属制品、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云和木制玩具、庆元竹木制品等。
——特色优势服务业。衢州省际边界物流、龙泉青瓷文化创意、景宁畲族风情旅游业等。
四、重点工程
(一)人口内聚外迁工程。坚持走新型城市化和集聚集约发展道路,提升各类人口集聚平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形成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格局,优化人口布局。
——优化提升人口集聚平台。把金华—义乌都市区和湖州、衢州、丽水中心城区作为山区人口集聚的大平台,加快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把县城建设作为推进山区人口集聚的主平台,支持条件适宜的山区县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把中心镇和小城市作为推进山区人口集聚的新平台,全面加强中心镇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小城市。把中心村作为山区人口集聚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快形成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好、体制机制活、管理水平高的城市化发展平台,促进农村人口有序集聚。
——加快推进农民异地搬迁。以高山深山地区、大中型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地区人口转移为重点,积极创新搬迁安置模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强化配套住房建设,努力使异地搬迁农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二)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陆海联动,强化省际互联,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综合交通网。建成杭长、杭宁客专等高速铁路,完成金温铁路扩能改造,规划建设杭黄、九景衢、商合杭、湖苏沪、衢宁、龙浦等省际互联铁路,建设金台、衢丽、金华—建德等城际铁路,开展杭台温、杭温等铁路前期研究,争取头门港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优化公路网络,建成“省际通道路”(杭新景高速建德至开化段、龙庆、龙浦)、“省内联网路”(杭长、云景、东永)、“国高扩容路”(甬台温高速复线、杭金衢高速拓宽、杭宁高速拓宽)等高速公路,争取龙丽温(含泰顺支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开展杭长北延、千黄、临金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钱塘江、瓯江等航道整治改造,提升富春江、衢江、兰江等航道通航能力。加快义乌国际机场扩建和衢州机场迁建,积极推进丽水机场新建前期工作。
——构筑能源保障网。强化能源供给保障,推进温州电厂和长兴电厂“上大压小”、苍南电厂建设,加快安吉、柯城、江山、龙游、常山等天然气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实施金华燃机油改气项目,积极推进安吉、建德、天台、缙云、宁海、桐庐、泰顺、衢江、磐安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稳妥推进三门核电一、二期工程。优化能源输送网络,加快建设以500千伏网架为骨干、220千伏和110千伏相配套的电力供应网络,加快推进甬台温、金丽温等省级输气干线和甬台温、甬绍金衢等成品油管线建设。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景宁大均和泰顺交溪流域水电开发建设,加快山区小水电扩能改造,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山区风电项目,推进国家金太阳工程和光电建筑一体等项目,实施开化、龙泉等生物质能发电和余能利用项目。
——完善水利设施网。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适时开展千岛湖等战略性水源保护及利用试点,推进钦寸水库、好溪水利枢纽、青田水利枢纽、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瓯江和鳌江独流入海治理工程等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切实改善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条件。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保障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推进病险水库和海塘、山塘配套加固建设,水库年病险率控制在3%以内,主要城镇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以上。
——建设高速信息网。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实施宽带接入网和互联网骨干网扩容工程,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建设,支持金华、义乌、丽水等加快建设“数字城市”,到2017年,城市基本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和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商务楼宇光缆通达率达100%,城市住宅光纤全覆盖,城市家庭实现平均30M以上宽带接入能力。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乡村旅游等农村信息服务应用产品,大力推进信息通信服务在农村教育、科技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气象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三)产业集聚转型工程。围绕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产业集聚重点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一批产业转型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基地。
——搭建一批产业集聚平台。把湖州南太湖、金华新兴产业、义乌商贸服务业、衢州绿色产业和丽水生态产业等省级产业集聚区作为山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平台,把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山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把山海协作产业园作为扶持欠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把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作为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为山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平台。
——实施一批产业转型项目。围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实施三一重工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德清天马轴承制造、众泰整车及变速器等一批重大产业转型提升项目;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浙江医药昌海生物产业园区、衢州新能源产业基地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实施乐清总部经济园、湖州现代服务产业园、浙中软件信息产业园、丽水绿谷信息产业园、青田华侨总部经济园等一批服务业发展项目;全面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快实施南浔德清废旧家具回收利用和木材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浙中再生塑料加工园区、龙泉食用菌无木化生产、遂昌竹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和管理水平,扶持发展一批特色种养基地和新品种扩繁基地。到2017年,创建70个2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综合区、14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5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
(四)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制度创新,统筹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山区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实现达标中心幼儿园乡镇全覆盖,实现以县域为单位的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大力发展山区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山区高等教育水平。建立教师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对山区教师实行工资、职称政策倾斜,积极引入并留住优秀教师。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制度,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爱心营养餐补助标准。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实施新一轮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完善教师下派帮带制度,鼓励名校帮扶弱校,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设施与机构建设,完善“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每个县至少建成一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现建制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快山区卫生资源县、乡、村一体化配置,统筹医疗机构、床位、人员、设备等医疗资源,实现诊疗、健康档案等信息共享。积极培养并留住山区骨干医生,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向全科医生和优秀卫生人才倾斜,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加大就业培训投入,每个县城、中心镇建有就业培训机构,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百万农村创业创新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技能培训和进城就业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下山农民、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村实用人才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稳定提高山区就业率,每个县城、中心镇建有就业服务公共平台,拓展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的就业功能。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产业,扩大山区农民就业门路。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山区全面医保制度,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不断提高保障标准。构建养老保障体系,扩大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大对山区养老机构建设投入,推进一批养老项目建设,加大农村敬老院改造、扩建力度,利用山区环境优势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培育山区养老事业。
专栏四:养老保障重点项目
富阳、建德、湖州、长兴、永康、磐安、江山等一批社会福利中心项目;象山老年公寓、嵊州养老城、义乌怡乐新村、龙游社会养老中心、临海老年乐园、遂昌养老康复中心、景宁敬老院、云和湖养老养生中心等项目。
(五)生态屏障建设工程。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加强生态环境分区保护、分类管理,严格项目准入,加大生态修复与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生态屏障。
——优化提升四大生态功能片。按照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空间环境准入和分类管理政策,浙中丘陵盆地生态片和浙东南沿海及近岸生态片,实行更为严格的
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限制资源依赖性产业扩张。浙西北山地丘陵生态片和浙西南山地生态片,坚持保护优先,严控污染产业布点,科学开发利用资源要素。
——保护完善三大生态功能区。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补偿机制,重点保护好以淳安、开化为主的浙西山地丘陵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文成、泰顺、遂昌、云和、庆元、景宁、龙泉为主的浙南山地丘陵重点生态功能区,以磐安为主的浙中江河源头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水土保持,增强生态屏障功能。
——建设修复一批生态功能点。加大保护力度,严格产业准入,重点抓好钱塘江、瓯江、太湖等主要流域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加强河流与湖泊湿地、污染流域、矿山等区域的生态功能修复,加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地质公园建设管理与保护,继续推进各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保障生态功能。
专栏五:生态功能点建设修复重点项目
“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与建设;湖州环太湖印染企业搬迁及产业提升改造,钱江源头污染企业集中搬迁;山区生态湿地治理,鳌江生态修复,瓯江和义乌江等水域生态治理,开化、仙居、遂昌等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六)生态旅游发展工程。依托山区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着力构建浙东山海休闲、浙中北山水文化、浙西南生态养生等三大特色旅游带,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旅游度假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古村落等为特色的发展格局。
——建设一批重点生态旅游景区。提升发展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旅游等重点生态旅游,加快拓展古村落(遗址)、湿地景观、地质公园、自然遗产、宗教文化、休闲养生等主题生态旅游。重点实施百丈漈·飞云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安吉南部生态休闲经济度假区、中国(东阳)古生物文化产业示范区、衢州湿地公园、丽水生态休闲养生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提升山区重点生态旅游景区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带动力。
——提升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围绕重点景区基础设施、通景公路以及游客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实施雁荡山综合旅游建设大提升工程、江郎山保护性基础设施、天台山风景旅游区基础设施、神仙居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以及景区配套生态旅游区气象负离子空气清洁度监测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七)低丘缓坡开发工程。充分发挥山区低丘缓坡资源优势,紧抓国家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的机遇,按照“台地工业、坡地城镇”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新路子,为山区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
——加快推进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按照国家开展金衢丽地区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的要求,加快编制试点项目区实施方案,加快研究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配套政策,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国家试点政策、低丘缓坡资源又能得到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的具有浙江特色的路子,力争每年开发3万亩左右。
——科学开发一批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加快实施《浙江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2010—2020年)》,重点开发一批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重点区块和耕地垦造重点区块。建设用地重点区块要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在城镇周边有条件的低丘缓坡区块规划建设一批山海协作产业园等新型产业集聚平台以及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生态人居区块。耕地垦造重点区块要通过土地平整、灌排水设施配套、田间道路、林网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进行综合开发、整治和改造。
专栏六:低丘缓坡开发重点区块
建设用地重点区块(共43个)。浙东沿海山区(8个):宁海临港、余姚马渚牟山、奉化阳光海湾、新昌城北、嵊州茶园、天台始平、仙居前王、临海邵家渡等区块;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21个):建德下涯梅城、富阳新登、临安横锦青、湖州太湖、吴兴阳山坞、德清武康、长兴城东、安吉城西北、婺城金西、金东孝顺、武义白洋、磐安尖山、兰溪兰黄、东阳长松岗、永康东城、衢州东港、衢江沈家、丽水南城、莲都碧湖、松阳王村择子山、缙云壶镇等区块;浙西南内陆山区(14个):淳安界首、文成樟山、泰顺新城、衢州黄家、常山辉埠、开化茶场、龙游东华、江山莲华山、青田鹤城、遂昌云峰、云和杨柳河、庆元屏都竹口、景宁澄照、龙泉兰巨等区块。
耕地垦造重点区块(共39个)。浙东沿海山区(11个):余姚四明山、余姚三七市、余姚河姆渡、奉化雷山田央、奉化朱家店岙口、新昌回山双彩、嵊州长乐姚姆山、天台华顶、仙居郑桥、仙居周坑瓦窑头、临海永丰等区块;浙中北丘陵盆地山区(13个):吴兴大山顶、安吉高禹、婺城石门、兰溪游埠、兰溪上朱畈、衢江湖西、龙游夏金、龙游模环、松阳西屏、松阳古市赤寿、松阳板桥、缙云大洋、缙云壶镇等区块;浙西南内陆山区(15个):泰顺三魁、常山白石、开化路口、开化横龙、江山毛村大岗、江山十称塘山、江山西山、江山长坑弄、青田鹤城、青田腊口、青田船寮、青田海口、遂昌金竹湖山、遂昌大柘石练焦滩、云和朱村等区块。
注:列入该专栏的是面积超过200公顷的低丘缓坡重点区块。
(八)人才科技支撑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强化山区发展的科技支撑,增强山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培育引进一批专业人才。深入实施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希望之光”计划、“151人才工程”、农村“两创”人才培训计划,加大对山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生态旅游人才、产业实用技术人才以及乡土适用人才培育与引进的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到山区创业就业的激励机制,通过实施住房补贴、创业支持等政策引进与留住高层次稀缺人才和创新团队,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山区工作。
——扶持建设一批创新平台。规划建设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种子种苗繁育、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疾病防治等领域的研发机构和专业技术创新平台。通过聘请专家、技术要素入股等形式,鼓励和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欠发达山区合作共建中试基地、科技示范基地、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创新平台。
(九)特色园区开发工程。充分发挥山区资源特色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特色制造业,加快推进一批重点特色农业精品园和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充分发挥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绿色高效、特色鲜明、生态富民”的原则,重点推进龙游富硒产业园、庆元食用菌精品园等23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提升科技水平、发展精深加工等途径,将之建设成为山区高效生态农业的主平台。
专栏七:特色农业精品园
淳安山核桃精品园、平阳鲍鱼精品园、苍南马蹄笋精品园、泰顺高山蔬菜精品园、武义有机茶精品园、磐安中药材精品园、天台无患子精品园、仙居杨梅精品园、柯城椪柑精品园、衢江鲟鱼精品园、常山胡柚精品园、开化油茶精品园、龙游富硒产业园、江山蜜蜂精品园、三门青蟹精品园、莲都白莲精品园、龙泉灵芝精品园、缙云笋竹精品园、遂昌菊米精品园、松阳香榧精品园、景宁草本药材精品园、青田稻田养鱼精品园、庆元食用菌精品园。
——加快建设山海协作产业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按照“发展有空间、用地有保障;产业有基础、合作有对象;开发有项目、环境得保护”的总体思路,在欠发达山区县(市、区)和国家低丘缓坡开发试点的地区,选择邻近城市或开发区的集中连片区块,与发达地区合作,第一批先行建设1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山海协作产业园。强化规划引领,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环境保护,建设成为欠发达山区绿色制造业发展的新平台。
专栏八:山海协作产业园
江山产业园。位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江山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输配电、新型电光源、低碳木业加工、消防器材等产业。
龙游产业园。位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龙游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
常山产业园。位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常山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商用特种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龙泉产业园。位于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龙泉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五金、汽配、竹木制品精深加工、青瓷宝剑文化等产业。
缙云产业园。位于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缙云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工模具等新型材料、五金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松阳产业园。位于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松阳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金属制品、汽配、轻工纺织等产业。
莲都产业园。位于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莲都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
柯城产业园。位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柯城分区,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汽车电器、五金机械等产业。
武义产业园。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产业。
衢江产业园。规划近期重点开发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档特种纸及制品、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
遂昌产业园。规划近期重点开发3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金属制品、电子信息、生态农产品加工、节能环保等产业。
五、体制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强大动力、关键之举,建立三大省级试验区、“四个一批”县域示范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有利于山区协同发展和科学跨域的体制机制。
(一)建设三大省级试验区。在衢州、丽水和湖州设立三大省级发展试验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路子。
——建设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长兴泗安和安吉天子湖为核心,坚持开放开发,推进省际区域合作,海陆联动发展;坚持集聚集约,推动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和要素高效利用;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制度管理创新,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发展活力。引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层次高、竞争能力强、体制机制活、发展环境好的省际产业转移示范区。
——建设衢州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以省级绿色产业集聚区为主平台,着力推进“小县大城”和人口“内聚外迁”,加快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严格产业准入和环境保护,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及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大钱塘江源头和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力度,加强对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生态湿地的保护。努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态秀美、生活富庶的新山区,为全省山区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建设丽水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活力,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重点抓好农村扶贫开发综合改革、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农村金融改革和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等四大方面改革,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再创山区科学发展新优势,激发山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山区加快发展、科学跨域、生态富民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二)建设“四个一批”示范区。鼓励探索,大胆创新,支持开展各具特色的县域山区发展试点,着力推进“四个一批”示范区建设,实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新突破。
——建设一批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以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和文化生态旅游业为重点,加快促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实现山区科学跨越和绿色发展。
——建设一批小县大城集聚集约发展示范区。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双向互动发展道路,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和人口内聚外迁,大力推进要素集聚集约和优化组合,实现城市文明有效扩散和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建设一批陆海联动发展示范区。坚持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统筹谋划陆海资源联动开发、产业联动发展、城镇联动建设和生态环境联动保护,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内陆发展,以内陆腹地支撑海洋开发,实现陆海统筹发展。
——建设一批省际开放合作发展示范区。加强与长三角及周边省份合作交流,谋划建设一批省际边界产业集聚平台,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探索建立跨省要素联动配置机制和生态共建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加快转变山区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创新土地利用机制、生态保护机制、地方金融机制,探索有利于山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加快推进山区零星分包土地的规模化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山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和置换机制,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开展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鼓励农民集体土地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非公益性项目的开发经营;加快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批后监管工作,建立健全用地评价考核和奖励激励机制。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探索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及质量为主导,生态公益林面积、水系水质、大气质量为指标的生态考核和补偿体系;调整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资金重点向源头生态环境敏感县(市、区)倾斜,补偿标准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动态调整;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建立以县(市、区)域碳汇计量为依据的碳汇交易机制。
——创新地方金融机制。创新山区金融组织,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山区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布局网点机构,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探索所有权、股权、使用权、经营权、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抵押贷款;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扩大农村信用贷款;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发展政策性担保、农户联保、企业联保等担保体系。
六、保障举措
严格产业准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督考核,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一)严格产业准入,强化生态保护。按照科学发展、集聚集约、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严格实施全省山区产业指导目录。结合全省山区主体功能分区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空间布局优化,明确功能区产业发展定位,严把产业项目能耗、环保准入关,提高产业发展准入门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二)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整合山区发展的各类资金,设立山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产业平台建设、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科技研发、人才引进培养等,重点支持欠发达山区县。在生态保护上,要创新补助办法,提高补助标准;在设施建设上,要注重对中央项目的补助,提高配套比例;在产业发展上,要注重实效,加大补助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山区现代农业、绿色制造业、生态休闲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考核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山区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推进山区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和政策协调落实,强化山区产业准入把关,加强山区专项资金管理,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以经济生态化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体系。
附件:浙江省山区发展重大建设项目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7年)的通知.C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