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美国来信之涂子沛专栏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

这个月初,美国政府爆出“会议门”丑闻,挖出了一批挥霍公款的官员。事情缘于2010年10月的一次培训活动:300名总务署(GSA)公务人员在赌城拉斯韦加斯开了3天的会,共花费82.2万美元。每年的4月1日,是美国的纳税截止日,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出现了“把纳税人当提款机”的官员,灯红酒绿的赌城又刺激了人们的联想,全国上下当然齐声谴责。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

总务署一把手在将两名副职革职之后,一再道歉,但民意难平,这名克林顿时代的资深官员,也不得不引咎辞职。美国国会在上周连续召开了3天的听证会、要求总务署清理门户。目前,已经有十多名官员被停职,在等候处理。

随着调查的深入,有人在问,联邦政府的财政公开和监督工作由来已久,这一宗案件,为什么要经过专门的审计工作,而且事隔一年有余,才能浮出水面?

确实,美国政府的财政公开和监督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早在上世纪中叶,联邦政府就开始公开发布财政支出的信息,但早期的发布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其发布形式可以是新闻发言、文字简报,也可以是电子数据,很不统一。2006年,还在担任联邦参议员的奥巴马牵头发起了《联邦资金责任透明法案》(FFATA),要求联邦政府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公开公共财政支出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政府和私营机构的购买合同、公共项目的投资、直接支付以及贷款等等明细。

凭借这个法案,奥巴马把美国政府的财政透明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为后来的总统大选铺平了道路。2007年,根据这个法案的规定,USAspending.gov网站上线发布,通过它,公众可以对联邦政府2000年以来政府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30多万个政府合同商所承包项目的细目进行跟踪、查询和分析。这个网站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获得了“财政搜索引擎”的美誉,一举成了美国政府财政公开的门户。

既然有了USAspending.gov,每一笔财政开支都记录在案,为什么总务署的官员还胆敢大肆开支、滥用公款呢?而且该记录定期公开于天下,人人可以浏览,社会大众、新闻报纸、各类监督机构又何以在眼皮底下失察呢?

公众监督的失效,原因在于数据的有效性。

就财政公开的数据而言,其有效性可以分解为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及时性3个主要指标。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

数据的一致性可以理解为所发布的数据项是否前后定义一致、是否各部门一致、是否内外理解一致。数据的完整性是指一条数据记录中,是否项目齐全。至于及时,《联邦资金责任透明法案》规定,所有的开支必须在其发生的一个月内上网公布。总务署“会议门”中涉及的82万余美元,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数据定义和管理细则,虽然账面记录上的总数不错,但通过精心的肢解、化整为零、关键地方有意无意留白“滥用”的痕迹最终在公众面前化于无形。

USAspending.gov上线后的次年,美国的民间公益组织阳光基金会就发现了这些问题,该基金会用了3年的时间对该网站上公开的数据进行了跟踪和考察。它发现:就数据的一致性而言,连续3年,网站上达标的数据只有35%左右,换句话说,有65%的数据都和其他系统或者其他渠道发布的数据有冲突或矛盾;2010年,有87%的数据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也就是数据项不完整;数据的及时性最为理想,达87%,但不难想象,再及时的数据,如果一致性和完整性低,其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

当然,面对民间和国会的质询,联邦政府也强调它的苦衷。联邦政府共有15个部、70多个独立机构,各个部门目前还使用几套开支管理系统,数据的定义和来源并不一致,但最后要统一发布,只好空白,这就影响了数据的完整性。此外,2006年奥巴马发起《联邦资金责任透明法案》时,并没有建立一个数据公开和发布的统一治理机构,最后各个部门你拖我拉,因为法不责众,板子也无法打下去。

在这个背景下,2011年6月,美国国会提出了《数字责任和透明法案》(Digital AccountabilityandTransparencyAct)。这个法案建议成立一个实体委员会,统一治理各个部门的数据公开工作,更重要的是,该法案详尽地规定了如何统一各个部门的数据定义、上报的格式和数据粒度,为解决数据一致性的问题扫平障碍。

虽然大选在即,为了争夺白宫的控制权,美国的民主、共和两党正剑拔弩张,互相攻讦,但因为“会议门”的丑闻,加强财政公开中的数据治理工作,还是成为了两党的共识,《数字责任和透明法案》的投票工作也突然提速。如无意外,该法案将在下周通过。美国的财政公开工作,有望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这其中,“会议门”的丑闻起到了临门一脚的作用。

(作者系信息技术管理专家,现居美国)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