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聚焦落实三个“一号工程”,坚持在创新深化上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深入推进“
336
”科技创新体系攻坚行动,高质量建设浙中科创走廊“创新之钥”,推动标志性科技基础设施持续突破,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
2023
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在第一次季度晾晒比拼中被评为
5
个优秀市直部门之一,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
2022
年,全市科技创新指数前移
1
位,
R&D
强度提升幅度排名全省第二(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
136.65
亿元,同比增长
13%
,
R&D
经费投入强度为
2.46%
,比上年提升
0.2
2
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排名全省第
2
,其中企业
R&D
经费投入
127.96
亿元,同比增长
11.94%
;高等院校
R&D
经费投入
4.53
亿元,同比增长
12.21%
;政府属研究机构
R&D
经费投入
3.68
亿元,同比增长
66.98%
;三甲医院
R&D
经费投入
0.49
亿元,同比增长
27.68%
);武义县、婺城区列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县(市)
,
国家
创
新型
城市
排名
实现
争先
进位
。
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攻坚提升
。
一是建立健全“315”“336”工作体制机制
。以《浙江省“
315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2023
年工作计划》为引领,组建金华市“
336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攻坚行动工作专班,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新跨越”的目标要求,以实施“七大行动”为抓手,制定《金华市
2023
年“
336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攻坚行动方案》
,构建完善高效的工作体系
。
二是多项指标超时序完成
。在省“
315
”科创体系在线平台
13
项晾晒指标中,“
3
”高地高新技术企业数、“
3
”高地重大创新平台投资额、“
15
”战略领域重大科技成果数、技术交易总额、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浙江输送的博硕士研究生数、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
7
项指标超时序完成省
定
年度任务。
“
DM4654
高性能永磁铁氧体材料”“
PCEC8
多孔陶瓷静电卡盘”“细胞递送器械助力治疗实体肿瘤”“灵芝、铁皮石斛功能因子挖掘关键技术”“可折叠手机盖板用光学级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等
5
个项目入选全省重大科技成果。
三是2024年项目增补率全省第一
。
按照统一部署,
完成
2024
年科技创新强基项目第一批增补,我市共列入
14
项,居全省第
5
,实现科技创新强基项目县(市、区)全覆盖。
与
2023
年
相比,
科技创新强基项目数增补率达
8.52%
,居全省首位;年度投资变化率
7.02%
,居全省第
4
。
二、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全面起势
。以“三个一号工程”为引领,深入实施“
336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全力打造浙中科创走廊“创新之钥”。一年来,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一体协同发展加快
。“产贸牵引的‘教科人’资源一体化配置”
入选
科技部城市创新发展典型案例,“以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承载区”列入首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科创走廊一体化推进机制逐步完善,召开
三
次指挥长办公会、四次联络员会议。
二是重大项目建设提速
。截至目前,浙中科创走廊范围内新开工建设项目
16
个、续建项目
23
个,其中金华产业光源、义乌生命科学园等
5
个项目列入省“
3
15
”科创强基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
63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9.8
亿元,
1-
11
月完成投资
1
4
.
6
亿元(投资完成率
1
48
.
9
%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重庆大学长三角(兰溪)镁材料研究院等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正式启用。
三是高新区建设有力推进
。
兰溪、东阳、永康的高新区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认定,武义先进装备制造高新区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名单;新创建婺城区绿色畜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指挥长的国家高新区创建指挥部,明确金华高新区管委会组成人员及工作机构方案,赴工信部对接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
四是科创走廊辨识度提高
。制订《
2023
年浙中科创走廊整体宣传方案》,谋划实施“
10
个
1
”任务,全面完成评价报告(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主题展、形象标识评选、地标雕塑、专题宣传片、高峰论坛、业务培训、双创大赛、工作专报和专题报道(金华日报已发表
21
篇专题报道)等
10
项任务,讲好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历程生动故事。
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攻坚突破
。聚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大力实施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510
”平台体系初步构建,浙大金华研究院等标志性平台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市
26
家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
60
余人,为经济社会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
累计引进团队
23
个、研究人员
238
人,成立联合实验室
12
家,引进孵化企业
25
家,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领雁”项目
1
项,“
Easy cell
—
CAR-T
细胞递送器械引领者”项目荣获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
浙江光电子研究院
完成大仪平台基建工程,确定“金华产业光源”建设地块并完成微振动测试,引进各类人才
103
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金华线站正式开工建设,
与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共建光电精密测量实验室(拟建)。
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
成立浙中实验室科技控股(金华)有限公司,
6
月
27
日,在省委易炼红书记的亲自见证下,浙中实验室科技控股(金华)有限公司和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签署共建战略合作协议,是我省签约浙江澳合作的
7
个项目中唯一一个科技项目;
6
月
28
日,市委朱重烈书记带队赴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考察并开展中医药科技合作交流活动。
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
引进项目团队
21
个,科研人员
85
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1
个。
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
和丹麦共建实验室,
重庆大学长三角镁材料研究院
落地运行,
浙江大学—永康智能农机装备联合研究中心、现代农机数字实验室
(与陈国良院士团队合作共建)等共建平台启动建设。
四、创新主体培育壮大提质增效
。
一是抓实工业乡镇抓科技创新工作机制
。
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规上工业研发费用
等
5
个指标为重点,印发《工业乡镇抓科技创新任务分解表》,落实每月调度和闭环督导机制,推动工业乡镇持续优化创新服务,
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攻坚行动,全市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926
家(其中新认定
412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1506
家;获评省科技领军企业
2
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
9
家。
二是推动
企业研发机构梯队化建设
。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用好政策杠杆,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截至目前新认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2
家,
截至
目前我市共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26
家,总量全省排名第
8
;新认定省企业研究院
28
家,增量全省第
3
,
截至
目前我市共有企业研究院
184
家,总量全省排名第
7
;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
141
家,增量全省第
3
,
截至
目前我市共有省研发中心
724
家,总量全省第
6
;
新认定市级研发中心
1165
家,
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提高
7.12
个百分点,同比增长全省第
4
。
三是推进实验室与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
。制定出台《金华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
金华市
技术
创新
中心
管理
办法
(
试行
)
》
,
评审
认定
首批
市
重点
实验室
12
家、
市
技术
创新
中心
3
家
,
推荐
浙江光电子研究院
同步
辐射
技术与
应用
重点
实验室
等
7
家
单位
申报省
重点
实验室
,
市
实验室
体系和
技术
创新
中心
体系建设
迈出
关键
第一步
。
四是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
。聚焦我市
“
2+4+X
”主
导产业,加强市级项目主动设计实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核心技术攻关,截至目前,
“发动机凸轮轴瑕疵视觉检测装备研发”等
10
个项目列入
2023
年度金华市科技计划主动设计项目,“基于新型分离膜的高效印染废水脱色技术研究”等
354
个项目列入
2022
年度金华市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15
个项目列入
2023
年省“尖兵领雁”项目,
23
个项目列入
2024
年省“尖兵领雁”项目
。
五
是
双创
孵化
建设取得
新
成绩
。
浓厚创新创业氛围,新认定省级科技孵化器
1
家、众创空间
9
家,市级科技孵化器
1
家、众创空间
3
家;策划在金举办第二届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浙江)科技孵化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金华、杭州、嘉兴、湖州四地
400
多个创业项目报名参赛,其中我市孵化企业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2
项。
五、科技开放合作汇聚新质动能
。
一是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
。推动金华工科会转型升级,促进国际科技开放合作,
成功举办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
大会聚焦生命健康与智能制造融合创新,举办开幕式暨主论坛和“智造
+
健康”产业国际开放创新合作论坛等
5
个专场活动,与会中外嘉宾超过
400
人,
来自
14
个国家的
90
余
名外宾与企业
界
开展面对面交流,达成科技合作项目
1
8
6
项,其中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46
项,总金额
超
3
2
亿元
;
12
项重点合作项目签约金额
5880
万元,其中
3
个项目已成功转化并实现营收
4900
万元、税收
1424
万元
。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
11
家中央媒体和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等
10
家省级媒体对大会进行跟踪报道,刊发、播出
49
篇新闻报道,总阅读量超过
500
万。大会实现主题“首次”设置、部省“首次”联合、指数“首次”发布、联盟“首次”成立等“四个首次”,
得到卢山副省
长和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专门给我局发来感谢信。
二是成功举办2023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
。
11
月
24
日
-27
日,举办
2023
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大会以“量子之光、点亮未来”为主题,以“
1+18+X
”为总体架构,聚焦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等开展学术讨论和产业对接,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奥地利等
16
个国家和地区的
600
余名量子信息领域学术界和产业界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参加会议。会议期间揭牌“国家量子骨干网量子通信应用示范中心”“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发布“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示范城市论坛金华倡议”等,为金华烙上“量子城”印记。大会邀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奥地利科学院院长
Anton Zeilinger
、国际光学委员会(
ICO
)副主席
Juergen Czarske
、奥地利科学院院士
Joerg Schmiedmayer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
Simon Groeblacher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许晓栋、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教授
Shaul Mukamel
、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等专家分别致辞和作主旨报告,并为
6
位获得“
PhotoniX Prize
”奖的年轻科学家颁奖。
三是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
。
在全省地级市率先成立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与中技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用好浙江大学、中技所等海量创新资源,构建“成果供给
-
概念验证
-
技术交易”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技术交易额和成果转化指数首次进入全省第二梯队,打造成果转移转化最优地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概念验证中心入库项目
95
项,其中
30
余项已开展项目评估、技术验证,“新型膝关节智能康复支具”等
4
项意向落地,
2
个项目完成公司注册,
3
个项目开展市场验证。深化“揭榜挂帅 全球引才”机制,累计面向全球发布技术攻关需求榜单
3195
项,总榜额
28.1
亿元,吸引
1.6
万人次线上对接榜单,牵引全国
346
家高校院所
977
个人才团队“揭榜”,帮助
229
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51
项,兑现金额超
3.1
亿元,发榜数、榜单金额、兑现数和兑现金额均列全省首位。
四
是
科学
技术
奖励
实现
突破
。
利用
新型
研发
机构
高能级
优势,
大力
推进
基础性
原创性
应用性
科研
攻关
,
20
22
年度,
我市
省
科
技奖
数量
质量
均
创
历史
新高,
以
第一
单位
获奖
9
项
,
其中
一等奖
2
项、
二等奖
1
项、
三等奖
6
项
;
以
合作单位
获奖
6
项
,
其中
一等奖
3
项、
二等奖
3
项
。
六、科技支撑共同富裕交出高分答卷
。
推进农业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婺城区绿色畜牧农业科技园区、李子园风味营养食品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中坚智能农业机械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成功列入新一批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创建名单,创建数占全省七分之一,并列全省第
1
。累计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7
家、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
5
家,均居全省前列。
8
月
24
日,省委省政府在省人民大会堂召开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
20
周年总结表彰大会,金华获奖总数居全省第
4
位,
20
位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中派驻金华的有
3
位(浙江农林大学斯金平,省农科院吴江、蔡为明),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中派驻金华的有
9
位(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郭华伟,省农业科学院朱开元、徐明飞,省林科院杨华,省中医药研究院浦锦宝,浙江师范大学郭卫东,金华市农科院沈建生、楼芳芳、孙萍),
35
个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金华有
3
个(武义县科技局、磐安县科技局、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驻磐安县科技特派员吕永平作为基层特派员代表作了发言,市科技院院长郑寨生作为先进集体代表上台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