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还单身的消炎药  ·  shell 编程 && bash ...·  1 年前    · 
满身肌肉的跑步鞋  ·  Cipher requirements ...·  1 年前    · 
高大的灌汤包  ·  Ext ...·  1 年前    · 
成熟的火柴  ·  使用 Temporal Fusion ...·  1 年前    · 


近日因某回转寿司连锁店推出谐音梗优惠活动,使得全台湾掀起一波改名风潮,这波「鲑鱼之乱」衍生出许多讨论,包括改名造成的行政问题、法律探讨,以及「名字」的意义似乎存在了世代差距等等。刚上映的白俄罗斯电影《波斯语课》(Persian Lessons)中,名字成为贯穿全片的重要元素,也让这部以纳粹屠杀为主题的作品,有了不同于以往同类电影的视野。

姓名意义的多层转换‍

《波斯语课》为真人真事改编,叙述犹太人吉尔斯谎称自己是名为「瑞札」的波斯人而得以存活下来,但却必须教德国军官克劳斯波斯语,吉尔斯为了保命必须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语言,以便成功骗过克劳斯。

克劳斯指派给他誊写、删除囚犯姓名的工作,吉尔斯灵机一动,将这些名字的某段字母撷取出来,作为伪波斯语单词。这些已逝的、即将逝去的名字,铺垫了吉尔斯一天又一天的光阴,这些名字对纳粹来说微不足道、不被记得,甚至于在盟军即将胜利之际,都成了灰烬。

每一个伪波斯语单词,都代表了一条生命,名字的意义在此刻如此沉重,也如此具「存在感」。这些名字的意义并非诉诸父母的祝福、诉诸姓名学、改运的工具性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曾经被历史狠狠碾压的证明。

这些名字曾经被切割、提取,被遗忘、烧毁,最后因为吉尔斯生还,而重新以「完整」的形态面世,如同《可可夜总会》(Coco)所说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不断地回溯历史,不断地拍摄电影诉说悲伤,是为了不再遗忘;无论是受害者,抑或人类曾如此残暴的过往。



何谓「真实」的语言?

本片重新创造一个语言绝对是最大看点之一,吉尔斯不但要创造出这么多单字,自己也得将它们背起来,以免穿帮。有趣的是,在一开始吉尔斯就创造了代表面包的单字「拉吉」,并重复诵念,因此观众大都对这个单字印象深刻。

后来,克劳斯问他「树」的波斯语怎么说时,他又回答了「拉吉」。如果观众瞬间为此感到紧张,那么导演就成功地传达了「语言」的重要意义:不论这个语言是真是假,语言是用来沟通的,观众们都跟着剧中人一起学习了个语言。

即便我们不熟悉一个语言,但大都能抓到其特别的发音、腔调、惯用语汇,猜测它是哪一种语言,甚至成为朋友之间模仿、嬉闹的元素,例如日文的desu(です)、韩文的sumida(습니다)等等。本片的「伪波斯语」的腔调与发音,对于欧洲人来说并不常见,也混有类似东方语言的「二重音」。该语言由莫斯科国立大学的语言学家安东基洛夫(Антон Киров)所创造,由于电影中所出现的名字都是真的,他透过这些名字创造了600个单词,甚至考虑到了单复数和文法的问题。

事实上,世界上大约有六、七千种语言,其中约30%使用人数不超过1,000人,尤其在种族繁多的俄罗斯,更存在仅剩下少数家庭在使用的语言。因此,我们甚至无法说吉尔斯创造的语言是假的,只要有人在使用,这个语言就仍然存在。然而,一旦克劳斯不再相信它,它便跟着消失了。

这个语言诞生于吉尔斯与克劳斯的相遇,正印证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观点:「语言是透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而形成的」。犹太人与德国纳粹看似是最为极端的两面,两人之间的第一句伪波斯语句子却是「我爱你」,在导演的刻画下,语言跨越了种族,使得本片即使被与《美丽人生》(La vita è bella)、《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等经典纳粹屠杀电影比较,依旧有其独特、可观之处。

饰演吉尔斯的阿根廷演员比斯卡亚精通英、法、义、德语,让他来饰演这个角色更是饶富趣味。电影是世界共通的语言,而屠杀更是世界共通的悲剧,克劳斯要吉尔斯帮他翻译40个单字时,他却只写了39个,并提议吉尔斯填上「真实」这个字作为第40个字,不仅是暗示了对吉尔斯的考验,更为战后以吉尔斯之口说出真相互相辉映。


《波斯语课》剧照


《波斯语课》剧照

被返还脸孔的纳粹与犹太人

《波斯语课》为俄罗斯、德国、白俄罗斯合拍的剧情片,被选为第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白俄罗斯代表。本片虽然在白俄罗斯拍摄,但因主创多非白俄罗斯人,也没有使用白俄罗斯语,而被撤销参赛资格。然而,本片在德国大受欢迎,或许是因为作为历史上的加害者,人们已经对年复一年的大屠杀作品感到疲乏。

电影中的纳粹军官多数缺乏人性,而《波斯语课》的克劳斯有时却是友善、浪漫的,他依旧虐待犹太人,但在与吉尔斯相处的过程中,纳粹军官的生命被延展开来。观众得知他有个哥哥,因为与他理念不合而离开,并搬到了德黑兰,而克劳斯战后也想到德黑兰开餐厅,纳粹军官的平凡面孔突然完整了。甚而,他爱诗的浪漫性格也是当初他加入纳粹的原因,只是年少时对某个理念的蒙懂,却让他成了无法回头的杀人魔。

或许这样的角色刻画,会让观众怀疑导演美化了纳粹,但若从另一个角度观之,便能发现纳粹的人性面孔更凸显了犹太人的悲凉。同样都是平凡人,却因为种族不同,犹太人被迫抛弃过去,吉尔斯隐姓埋名、登记簿上的名字被烧掉、划掉;犹太人也失去了未来,葬身于一个个毒气室中。

《波斯语课》剧本由俄文写成,并翻译成英文,在片场则使用德语进行拍摄工作,而片中许多囚犯都是白俄罗斯当地的素人演员,在二战时期,白俄罗斯亦曾为德军所占领。从这些元素来看,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本共同日记,藉由书写这本日记,人们为集体伤痛找到出口,而导演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至少记得一个伪波斯语单词,加入记忆的回归旅程。

看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想法呢?欢迎评论、点赞、转发、收藏、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