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个回答
先上我个人的观点:当“你”作为一个解析党来看文艺作品里的人物时,“你”就不会对这些人物痴迷。
讲一个我的故事:
我的动漫入坑作是《犬夜叉》,那时我在上初中,晚上经常趁着爸妈出去散步偷看电视(好多人都曾经干过这事儿吧),有一阵子最常看的,就是我们当地的“吉安点播”。所谓“点播”,就是观众打电话给电视台,点播在电视上播放的节目,如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当然,这里面包含了动画。
那一年秋天,落叶纷纷的季节,“吉安点播”引进了漫改动画连续剧《犬夜叉》,这部作品很快就吸引了我。
然后,就像题主你爱上了水原千鹤一般,当我某一天晚上看到《犬夜叉》第15集最后几分钟的时候,我也被这部作品中的一个女性角色给“击中”了。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或许可以用这段诗来形容:
我爱你,
因为你能唤出,
我最真的那部分。
我爱你,
因为你穿越我心灵的旷野,
如同阳光穿透水晶般容易,
我的傻气,
我的弱点,
在你的目光里几乎不存在。
这个女性角色,就是桔梗。
有一阵子,我反复地看着那一段动画,反复地想着她的一颦一笑、悲戚命运,反复地做着梦,梦见自己化身为犬夜叉,去守护她。
我那会儿还偷偷拿练习簿写起了小说,小说里,有个根据她塑造的角色,我反复地纠结着,要给这个角色什么结局。
那篇小说被我爸发现后撕了,我还跟我爸大吵了一架。
故事很平常,但这种悸动,我相信你一定能感同身受。
而当我在大学里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后,我依然会喜欢一些文艺作品里的人物,但不会再对相关人物痴迷,因为我成了个文艺作品解析党。
解析,可以拆分为解释和分析。我看文艺作品碰到喜欢的人物时,已经养成了解析这些人物的习惯。
我经常这样解析这些人物:
是什么——这个人物的形象、具有的特质,其他文艺作品里同类型/相反类型的人物,等等。
为什么——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这个人物的相关言行对剧情的推动作用,等等。
怎么办——如何将这个人物塑造得更好,如何更好地协调这个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关系,等等。
既然给题主你造成困扰的人物是一之濑千鹤(水原千鹤),那我就贴上这篇解析这个人物的回答:
当“我”跳出文艺作品(我们本来也是作品外现实世界里的人),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解析作品里的人物时,这些人物在“我”眼里,不过是一些素材,或者说,工具。
我这种习惯能让我写出更多的信息量较大、条理较清晰的文艺作品解析文章,但也会让我失去一些沉浸于相关作品构建的世界里的乐趣和感动。
个人认为,这种习惯既可以说是理性的,也可以说是傲慢的。
是否要养成这种习惯,由题主你自己决定。
漫画、动画作品也是文艺作品,当中的人物也是创作者与受众倾注了心血创造与再创造的“形象”,我们深深地喜欢上一个动漫角色,与古时候的少年、少女因《西厢记》中的张生与崔莺莺而多情、怀春相比,并无性质上的不同。
这世界本就是亦真亦幻的,虚拟的美好人物,亦是美好。
你对水原千鹤这个人物的爱恋和思念,你因她而起却无法得到回应的辗转反侧,是否也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呢?
这个问题,就由你来回答吧。
好物推荐:
是不是白天想,夜里哭,做梦都想去首都得那种想?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拿出纸笔出来,去描绘你对她的思念,越详细越好。
写了三五天后,你肯定会奇怪,我怎么会这么一个“纸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