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村上春樹的小說《1Q84》中出現的神秘人物「青豆」啟發了我們在岡山市內打造「青豆的公園」這一構想。這些相互關聯的公園作為現實與幻想交匯的場域,展現了青豆在平靜中的掙扎,以及她生活在兩個平行世界中的複雜存在。

「岡山藝術交流2025」將岡山的城市空間改造為一個現實與想像自然交融的地方。這項恢弘的計畫將重新構建岡山的公共場域、被遺忘的角落以及市民公園等地,繪製出一幅充滿驚喜的地圖。

這場藝術交流並不僅僅是視覺藝術的展覽,其核心在於形成一個「公會」,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音樂家、建築師、設計師、科學家、作家及思想家,以獨特的表達形式創造全新的形態。 參展的藝術家與機構有: 舍赫拉查德・阿卜德爾伊拉・帕雷諾 瑪麗・安潔蕾蒂 瑪汀・德安格萊揚=恰蒂隆 阿爾卡 阿尼爾班・班德約帕德赫亞 尼古拉斯・貝克爾 鄭曦然 詹姆斯・欽倫德 瑪麗・海倫娜・克拉克 芙烈達・埃斯科貝多 FABRYX 西普瑞安・蓋拉德 尼古拉斯・蓋斯基埃 利亞姆・吉利克 霍莉・赫恩頓 & 馬修・德里赫斯特 Isolarii 亞歷山大・康第 李美来 露柯希亞·馬泰 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 普雷舍斯・奧克約蒙 瑞秋・羅斯 迪米塔爾・薩塞羅夫 提諾・塞格爾 島袋道浩 聲音漫步集錦 拉姆丹·圖哈米 安加拉德・威廉姆斯 。 這些多元的成員,將岡山化為一個結合有機與合成、生物與人工、現實與虛擬的實驗場域。岡山將成為一個思考與探索的地方,由公會引領市民與參訪者踏上一段為期兩個月的旅程,感知多樣的瞬間與形態。不僅白天,夜晚也將充滿特別的事件。

「青豆的公園」是一個戶外展覽,在這裡,斑馬線會化為舞台,廣場會成為交流與回憶的場域。日常的來來往往轉化為發現的瞬間,三年展將呈現豐富的想像場景。這段體驗的核心是連結分散於城市各處的作品路徑——「青豆之路」。隨著每一步前行,稍縱即逝的小驚喜在等著您,一段想像中的故事隨著城市探索逐漸萌芽並延展。某處誕生的創意將透過城市空間不斷壯大,促成了思想與體驗的交融。

岡山不僅僅是背景,更是這場實驗的參與者本身。

每一件作品與表演都為岡山的城市空間增添了故事的層次,而平行的現實則展現出這座城市的另一個面貌。在故事交匯的節點,參訪者可以選擇自己的路徑,於城市中開啟旅程。整座城市如同一本可閱讀、詮釋與重新書寫的文本。街頭標識、建築物外牆與公共廣播將映射出虛構的元素,讓城市真實的歷史與想像的故事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

期盼市民與參訪者齊聚一堂,將岡山居民的夢想與思緒共同編織成本次三年展的故事。藝術活動與日常生活的界限將逐漸消失,虛擬服務、時間的錯位以及不同歷史的銘牌或碑文,將與實際的歷史紀念物融為一體,為街景刻畫出嶄新的歷史。

期盼與您相見,共同見證這場精彩絕倫的藝術饗宴。 菲利普・帕雷諾

(阿根廷、1966年)

Zama (Daniel Giménez Cacho) stands by the shore, waiting for a ship to arrive. From left to right.
© Rei Cine SRL, Bananeira Filmes Ltda, El Deseo DA SLU, Patagonik Film Group SA

舍赫拉查德・阿卜德爾伊拉・帕雷諾是一位以巴黎為據點的藝術總監兼創意顧問。她曾修讀應用美術,於2004年從知名的ESAG Penninghen設計學院畢業。畢業後,她在洛杉磯的電影製片廠開啟了視覺傳播領域的職業生涯,隨後在上海和巴林工作過,最終回到巴黎。她在時尚與奢侈品交會的領域深耕20年,遊走於二維與三維設計之間,為這兩個領域的創意大師提供諮詢建議,並在模式辨識、空間記憶、比例掌控及視覺呈現等方面展現出獨特才華。在離開公共空間、室內設計及時尚產業後,阿卜德爾伊拉對人類體驗及其所處環境產生了更深層次的興趣,進而開始探索人類最本質的「織物」——皮膚的領域。2018年,她開始研究人體結締組織的空間效應。她對新技術及其對生物的影響充滿熱情,尤其關注NASA及面部重建專家所採用的微電流技術及其正面特性。在倫敦和巴黎經過嚴格學習後,她在巴黎市中心創立了MOMO Skin Studio。這是一家關注心靈平靜與外在景觀的表皮(即面部)之間心理連結的先鋒機構。帕雷諾與時尚界藝術界最知名的人物們保持合作,持續為業界帶來靈感。作為藝術家菲利普・帕雷諾的妻子,她感激丈夫給與她進入門檻甚高的美術界的機會。 安潔蕾蒂以雕塑、影像、攝影和裝置等多種手法創作,她的藝術實踐自由奔放,回應日常經驗中產生的偶然性與突發事件。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她的作品始終處於流動狀態,並以持續演進的形式存在。 瑪麗・安潔蕾蒂是一位法國藝術家,現居紐約。她近年來的展覽包括:Gaylord Apartments(洛杉磯、2024年)、Lars Friedrich(柏林、2024年)、Koelnischer Kunstverein(科隆、2023年)。此外,她的創作也曾在當代版畫中心(日內瓦、2021年)、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巴黎、2017年)、不來梅藝術家之家(不來梅、2015年)、當代藝術中心(第戎、2015年)、格拉魯斯美術館(格拉魯斯、2021年)、蘇黎世美術館(蘇黎世、2016年)、Reena Spaulings(紐約、2023年)、Edouard Montassut(巴黎、2020年)、Castillo/Corrales(巴黎、2014年)、Greene Naftali(紐約、2018年)等地展出。 瑪汀・德安格萊揚=恰蒂隆是一位以倫敦為據點的創意製片人,活躍於藝術、電影、時尚與科技的交叉領域。她曾參與社會實驗兼電影巨作《DAU》、拉斯維加斯球形劇場Sphere開幕演出U2演唱會,以及Louis Vuitton的大型時裝秀等文化界最具突破性與前衛精神的項目。2004年,她成為倫敦托馬斯・丹畫廊Thomas Dane Gallery的創始合夥人,專注於電影、影像及數位模擬領域。她被菲利普・帕雷諾任命為岡山藝術交流2025的策展人,目前正參與帕雷諾的長篇電影製作。2021年,她創立MDAC Productions,協助國際知名藝術家進軍藝術相關周邊產業。此外,她還擔任倫敦薩默塞特宮及21世紀藝術機構基金會(Art Institutions of the 21st Century, AI21C)的董事,該基金會主要支持AI時代藝術機構的角色、意義與功能相關研究。 阿爾卡的作品具有超越性與突破性,在藝術家與藝術、人類與科技、前衛與流行,以及音樂、視覺藝術和時尚等領域之間,打破了長期以來被視為不可逾越的障壁,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2021年推出的KICK系列標誌阿爾卡職業生涯的新階段,使她從實驗性叛逆者的偶像躍升為全球文化現象與拉丁美洲音樂的先鋒。此後,她獲得兩項拉丁葛萊美獎提名與一項葛萊美獎提名。她曾與尚-保羅・高提耶、LOEWE、Acne Studios、Dior、Proenza Schouler、Reebok、Byredo、Ray-Ban、Bottega Veneta、Mugler等品牌合作,並參與作曲創作。此外,她還為女神卡卡、貝弗利·格倫-科普蘭、蘿瑞·安德森的樂曲製作混音,並在巴塞隆納與巴黎的碧昂絲「文藝復興世界巡迴演唱會」、巴塞隆納的瑪丹娜演唱會及紐約LadyLand音樂節登台演出。2023年秋季,她在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進行駐村表演「變異;毀滅」(Mutant;Destrudo)。2024年3月,她在巴黎商品交易所表演作品「光明以聲音之名降臨」(The Light Comes in the Name of the Voice),並在家鄉委內瑞拉加拉加斯舉辦首次個人專場演出。隨後,她與委內瑞拉的朋友及DJ合作,在Boiler Room上的演出引起廣泛關注。2019年,阿尔卡展開新的探索,運用創新型AI軟體與菲利普・帕雷諾、尼古拉斯・貝克爾合作,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新大廳打造了一件具有自動生成特性的作品。 阿尼爾班・班德約帕德赫亞是位於筑波市的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的主任研究員。2004年至2005年,他在印度加爾各答科學培育協會(IACS)從事超分子電子學與多層級轉換研究,並獲得博士學位。他創造性地開發出基於共振鏈的完整人腦模型,並提出以填補共振鏈空缺為核心的替代性人腦圖譜。他的研究團隊為未來型機器人設計並合成出能夠自我學習、程式設計與解決問題的有機腦膠體,以及可自主編寫複雜代碼的軟體模擬器。著作包括《奈米大腦:從時間晶體製造人工大腦》(Nanobrain: The Making of an Artificial Brain from a Time Crystal,2020年)。 鄭曦然是一位常駐紐約的藝術家。自2012年起,他創作了一系列模擬作品,探討主體在瞬息萬變環境中應對的能力。這些在其作品《使者Emissaries》三部曲中得到充分展現。該系列作品中,一名敘事代理人登場,被賦予推動故事發展的動機,但這動機卻與模擬作品開放式結局的混亂狀態相衝突。他的作品《BOB信仰袋(Bag of Beliefs)》是一種AI驅動的生物形態裝置,其人格、身體及生命週期在多場展覽中持續進化,鄭稱之為「具備神經系統的藝術」。近年,他執導了即時動漫《BOB之後的生活Life After BOB》,探索人與AI共生的可能性。在著作《使者的世界指南Emissary's Guide To Worlding》中,他探討創造充滿生命力的自律世界的心理學與技巧。此外,他還是新型公司Opponent的創始人,致力於為兒童與家庭開發動物層級的AI智能體。 瑪麗・海倫娜・克拉克是一位綜合運用影像、聲音、雕塑與攝影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她的作品植根於實驗電影,常結合蒙太奇與散文式表達,質疑人類與動物、人工與自然、理性與荒誕之間被建構出的差異。她近年展覽包括:「傳送帶Conveyor」Bridget Donahue藝廊(紐約、2023年)、「身邊的動物Neighboring Animals」Cushion Works(舊金山、2023年)、「綠蔭A Green Shade」麻省理工學院李斯特視覺藝術中心(劍橋、2019年)、「開箱:故弄玄虛Unboxing:Doublespeak」底特律當代藝術博物館(底特律、2019年)、「A Casual Pincer」AWHRHWAR(洛杉磯、2019年)、「Audible Bacillus」Ezra and Cecile Zilkha藝廊(衛斯理大學、米德爾敦、2019年)。她的作品曾在日舞影展、鹿特丹國際影展、紐約影展、多倫多國際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法國真實影展及2017年惠特尼雙年展等多個國際電影節與展會上映。 芙烈達・埃斯科貝多於2006年在墨西哥城創立了自己的同名建築事務所。該事務所憑藉在母國一系列競賽中獲獎奠定優勢,逐步發展壯大,自2018年獲得倫敦肯辛頓花園年度蛇形藝廊臨時展亭的榮譽性委託後,開始享譽全球。從建築物、實驗性保護計劃到臨時裝置、公共雕塑、藝術裝置、出版物與展覽設計,她的設計實踐跨越多種尺度與表現方式,打破了傳統的學科疆界。2021年,埃斯科貝多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任命為新現當代藝術區翼樓的建築設計師,成為該館史上最年輕的首位女性建築師。此外,她的事務所還被選為負責龐畢度藝術中心2030年翻新工程的設計團隊之一,與Moreau Kusunoki建築事務所合作。身為建築師,埃斯科貝多屢獲殊榮,除建築實務外,她也在美國著名大學的研究生院擔任課程。 FABRYX是一個分散式礦物藝術公會,其使命是如同亞馬遜薩滿巫師與植物對話般,實現人類與礦物的交流。該公會成員涵蓋藝術家、工程師、設計師、策展人、音樂家、科學家、律師,以及各類傳統知識的直系傳承者。FABRYX結合古代建築與現代運算的巨石文化與微觀藝術的智慧,通過激發創造性洞見賦予治癒能量。
公會駐地設於法國巴黎以西一小時車程的鄉村Les Roseaux的舊煉銅廠,成員們在此參與駐村計畫與靜修方案,並開發出一個融合礦物領域與視角的創新實驗方案——「礦物蒂耶塔(Mineral Dieta)」。該方案由儀式化的排毒與再礦化過程構成,通過採用人工智慧的生物回饋技術與客製漂浮艙「Argo」進行長時間沉浸式體驗激活。 「礦物蒂耶塔」所生成的數據用於訓練基礎AI模型,以支持消費者產品,讓使用者探索意識變異狀態與夢境體驗。該公會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均爲開源,並為法國一所招收3至12歲兒童的實驗性學校提供支持。此外,他們更策劃基於這些方案與產品衍生的展覽。

*生物回饋技術(Biofeedback):生物回饋,又稱生理回授,是一種將心率等人類無法自主控制的生理現象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或聲音訊號,透過意識層面進行調節的技術。

*漂浮艙(Floating Tank):亦稱感官剝離艙,是一種透過隔絕外界聲光,注入恆溫鹽水使人體得以漂浮的裝置。

西普瑞安・蓋拉德是一位以柏林與巴黎為據點的藝術家。他的主要個展包括:東京宮與老佛爺藝術中心(巴黎、2022年)、盧瑪基金會(亞爾、2022年)、森美術館(東京、2021年)、上海油罐藝術中心(上海、2019年)、Accelerator Konsthall(斯德哥爾摩、2019年)、丁格利博物館(巴塞爾、2019年)、K20北萊茵-西發利亞藝術收藏館(杜塞道夫、2016年)、尤利婭·斯圖瑟克收藏館(杜塞道夫、2015年)、MoMA PS1(紐約、2013年)、漢默博物館(洛杉磯、2013年)、尼古拉・特魯薩爾迪基金會(米蘭、2012年)、Schinkel Pavillon(柏林、2012年)、龐畢度藝術中心(巴黎、2011年)、KW當代藝術中心(柏林、2011年)、巴塞尔藝術展(巴塞尔、2010年)。 主要聯展包括:貝耶勒基金會(瑞士、2024年)、卡米尼亞克基金會(波克羅勒、2022年)、赫爾辛基當代美術館(赫爾辛基、2022年)、東京宮(巴黎、2021年)、尤利婭·斯圖瑟克收藏館(柏林、2021年)、GAMeC(貝加莫、2021年)、漢堡火車站(柏林、2020年)、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2019年)、梵高基金會(阿爾勒、2019年)、克利夫蘭三年展(2018年)、格羅皮烏斯博物館(柏林、2018年)、路易威登基金會(巴黎、2018年)、ARoS三年展(奧胡斯、2017年)、紅磚美術館(北京、2017年)、赫希洪博物館與雕塑園(華盛頓特區、2017年)、海沃德畫廊(倫敦、2016年)、第13屆里昂雙年展(2015年)、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2011年)、光州雙年展(2010年)及第5屆柏林雙年展(2008年)。 尼古拉斯・蓋斯基埃是世界上最負盛名、最具創新精神的時裝設計師之一。他的風格以未來主義美學、建築結構感輪廓以及對傳統工藝的深刻敬意著稱。20歲完成學業後,他加入尚-保羅・高提耶擔任創意助理。1995年加入巴黎世家,兩年內即獲任命為創意總監,並於2001年獲得CFDA年度國際設計師大獎。2006年,他入選《時代週刊》「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次年獲法國政府頒發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自2013年起,他擔任路易威登女裝系列藝術總監,連續贏得《華爾街日報》年度時尚創新者獎、英國時尚大獎年度國際設計師獎(2014年)、InStyle年度設計師獎(2015年)等業内多個獎項與提名。2016年,他被任命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晚會(Met Gala)名譽主席,並自2015年起擔任LVMH獎評委。在他的設計師生涯中,曾與衆多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創意人士,如山本寬齋、福納塞蒂、孫一鈿及菲利普・帕雷諾等携手合作,並常於全球重要地標建築中展示設計系列。路易威登2024秋冬女裝系列展示是他入主十週年的紀念,2014年他在同一地點、盧浮宮方形廣場舉辦的首場時裝秀曾吸引四千名賓客出席。 利亞姆・吉利克1964年出生於英國艾爾斯伯里,現於紐約創作與活動。
他是一位定居紐約的藝術家,運用裝置、影像、聲音等多種形式創作,同時他還是一位優秀的理論家、策展人與教育家,他撰寫論文和教材、演講、策展及參與項目合作,活躍領域十分廣汎。吉利克的作品反映了後工業時代經濟、勞動與社會組織美學等生產條件的變化,揭示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共識下,現代主義遺產在抽象與建築的功能失調,並延伸至對展覽這種形式的結構性反思。自2000年代後期以來,他製作了多部短片,如《臨界時刻Margin Time》(2012年)、《天堂湖The Heavenly Lagoon》(2013年)及《漢密爾頓:利亞姆・吉利克的影片》(2014年),從當代藝術家作為文化人物的變動性出發,探討創意人物形象的建構。2016年3月,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其著作《工業與智慧:1820年以來的當代藝術》。 吉利克屢次參與重量級展覽,包括卡塞爾文件展、威尼斯、柏林、上海及伊斯坦堡等各地雙年展等,2009年更代表德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他的個展曾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及倫敦泰特美術館等地舉辦,作品獲龐畢度藝術中心、紐約及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頂尖機構典藏。過去25年,吉利克還是一位活躍於當代美術領域的作家和評論家,他為《藝術論壇》、《十月》、《Frieze》及《e-flux雜誌》撰稿,並出版多部著作,包括他的評論選集。為倫敦英國內政部大樓及法蘭克福漢莎航空總部等公共空間創作的作品亦廣受矚目。近年更拓展實踐維度,與菲利普・帕雷諾、勞倫斯・韋納、路易絲・勞勒、亞當・彭德爾頓等合作,與搖滾樂團New Order在曼徹斯特、都靈及維也納共同舉辦音樂會,積極投入實驗性藝術與跨界合作。 霍莉・赫恩頓與馬修・德里赫斯特以機器學習、軟體開發及音樂領域的開創性實踐聞名的藝術家組合。他們開發出自己的技術與他人技術共存的系統,通常聚焦數位身份與聲音的所有權與擴展。這些技術框架不僅跨越媒介實現多樣化創作,其本身也被視為一種藝術作品。2024年,他們在蛇形畫廊舉辦個展「The Call」,並參加了惠特尼雙年展。他們共同創辦Spawning,致力於建構公共領域AI模型與數據基礎設施。他們的音樂作品通過4AD與RVNG Intl發行,廣受好評。霍莉擁有斯坦福CCRMA計算機音樂博士學位,馬修則主要自學成才。二人曾在紐約大學、歐洲高等學院及博古睿研究院安提凱希拉計劃Antikythera中任教,並獲得2022年電子藝術節數位藝術啟動獎及2024年奧地利首個數位人權獎。 ISOLARII是一家總部位於紐約與倫敦的媒體公司。自成立以來,該公司一直因其試圖突破文學領域的美學、傳播方式及目標等既有觀念的嘗試而備受關注。ISOLARII 出版的書籍呈現當代眾多最前衛的團體與人物,其出版作品的作者包括殘雪、斯科拉斯蒂克・姆卡松加、羅伯特・庫佛、亞特・史畢格曼及愛德華・格里桑等。2020年下半年起,ISOLARII推動環境倡議《Salmon: a Red Herring》(鲑魚:障眼法),在歐洲發行女權抗議活動象徵的《F-Letter》,並製作從基輔向全球同步發布的戰地報導《War Diary》(戰爭日記)。在本次岡山藝術交流2025中,ISOLARII將負責日本文化代表性作品的傳播。 李美來是一位以創作破敗、荒謬且不穩定的動態雕塑裝置而聞名的藝術家,她的作品挑戰了自我認同、社會接納度及潔净度的概念,在其令人興奮且具創造性的動態的技術面前,社會對美學與欲望的固有習慣被悄然打破。最近個展包括:「黑日Black Sun」新博物館(紐約、2023年)、「載體Carriers」Tina Kim Gallery(紐約、2022年)、「看,我是一座污穢噴泉為愛瘋狂 Look, I'm a fountain of filth raving mad with love」ZOLLAMT MMK(法蘭克福、2022年)、「載體Carriers」Art Sonje Center(首爾、2020年)。此外,她被選為2024年10月開幕的泰特現代美術館渦輪大廳(Turbine Hall Commission 2024)委任藝術家。 露柯希亞・馬泰出生於阿根廷薩爾塔。2001年,她執導了自己的長片處女作《魔沼》(LA CIÉNAGA),隨後在2004年陸續推出《神聖性女》(LA NIÑA SANTA)、《失憶薇若妮卡》(LA MUJER SIN CABEZA,2008年)。第四部長片《薩瑪的漫長等待》(ZAMA,2017年)探討了拉丁美洲殖民主義與種族歧視,並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她的作品曾在哈佛大學、MoMA、林肯中心、劍橋大學、倫敦泰特美術館等衆多藝術文化機構舉辦回顧展。最新作品包括裝置藝術《通道THE PASSAGE》(阿姆斯特丹荷蘭眼睛電影博物館、2021年)、於薩爾塔拍攝由胡麗葉塔・拉索主演的紀錄片《北方終站TERMINAL NORTE》(2021年),以及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的短片《女傭CAMARERA DE PISO》(2022年)。2023年,她被授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薩爾塔國立大學及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現任倫敦蛇形藝廊藝術總監及亞爾LUMA盧瑪藝術中心資深顧問。自1991年舉辦首場展覽「世界之湯(廚房展)」World Soup (The Kitchen Show)以來,他策劃超過了350場展覽。其中最重要的策展項目包括「Do It」系列(1993年至今)、「Take Me(I'm Yours)」(倫敦1995年;巴黎2015年;紐約2016年;米蘭2017年)、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瑞士國家館(2014年)等。他還聯合策劃「移動中的城市Cities on the Move」(1996-2000年)、「Laboratorium」(1999年)、歌劇群展「Il Tempo del Postino」(曼徹斯特2007年;巴塞尔2009年)、「第11、12、13、14、15個房間」系列(2011-2015年)。他近期展覽包括米蘭三年展恩佐・馬里回顧展(2020年)、梅斯龐畢度中心WORLDBUILDING(2023年)及尤莉婭・施圖瑟克收藏展(杜塞道夫、2022年)。他獲2011年CCS巴德藝術學院卓越策展獎、2015年國際弗柯望獎。最近,他獲美國評估師協會授予2018年藝術卓越獎。奧布里斯特在全球各地學術與藝術機構授課,並為多家雜誌與學術期刊擔任特約編輯。近期出版著作包括《我的策展之道》(2015年)、《極端自我:你的年齡》(2021年)、《140位藝術家對地球的想法》(2021年)、《愛德華・格里桑:群島》(2021年)、《詹姆斯・洛夫洛克:永恆的蓋亞》(2023年)、《毋忘夢想!》(2023年)、《人生進行時Une vie in progress》(2023年)等。 普雷舍斯・奧克約蒙是一位奈及利亞裔美國詩人及藝術家。他的作品探討自然界、移民與種族歧視的歷史、捕捉日常生活中純粹的喜悅。他曾在蘇黎世LUMA Westbau、法蘭克福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表演藝術空間、阿斯彭藝術博物館、馬德里桑德里托・雷・雷包登戈基金會(Fundación Sandretto Re Rebaudengo)舉辦個展。他參與了多個國際藝術展會,包括第13屆波羅的海三年展(塔林,愛沙尼亞)、第58屆貝爾格勒雙年展(貝爾格勒,塞爾維亞)、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2022年岡山藝術交流(岡山)、第11屆序列雙年展(雷克雅未克)等。此外,他的作品亦於倫敦當代藝術學院(ICA London)、LUMA Westbau(蘇黎世)、Schinkel Pavillon(柏林)、LUMA Arles(亞爾)、東京宮(巴黎)、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奈及利亞館(威尼斯)、貝耶勒基金會(巴塞尔)等群展亮相。奧克約蒙的作品被法蘭克福當代藝術館與亞爾LUMA藝術中心永久典藏。他還是2021年弗里兹藝術博覽會藝術家獎及2021年香奈兒Next Art獎的獲得者。2024年,他出版了第二本詩集《But Did You Die?》,由蛇形藝廊與Wonder Press聯合發行。 瑞秋・羅斯現居紐約。她的作品探討了景觀與人類關係的演變如何形塑敘事與信仰體系。羅斯的電影創作不僅承襲電影變革的悠久歷史,更貢獻其個人的獨特創新。無論是低溫物理學、美國獨立戰爭或太空人的艙外行走,她的創作始終引導觀者關注那些崇高性與日常性界線模糊的空間與歷史。她將此探索延伸至繪畫、雕塑與素描領域,使它們在物質層面產生共振,並試圖連結從當下的瞬間直至百萬年尺度的時間維度等不同時間層次。她的個展包括:哥本哈根GL STRAND畫廊(2023)、聖塔菲SITE Santa Fe藝術中心(2023)、格萊斯頓畫廊(2023)、CC Strombeek(2022)、上海池社(2020)、老佛爺基金會藝術中心(2020)、弗里德里希美術館(2019)、LUMA基金會(2019)、費城藝術博物館(2018)、桑德里托・雷・雷包登戈基金會(2018)、布雷根茨美術館(2017)、波爾圖塞拉維斯當代美術館(2016)、阿斯彭藝術博物館(2016)、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2015)、蛇形藝廊(2015)、里沃利城堡當代藝術博物館(2015)等。 迪米塔爾・薩塞洛夫是哈佛大學天文學講座教授,研究恆星與行星,並為哈佛「生命起源研究計畫」(Harvard Origins of Life Initiative)創始主任。其研究從早期宇宙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生成,到地球生命起源的光化學實驗,探索光與物質的交互作用模式。二十餘年前,他與團隊運用創新技術發現多顆繞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其後更將此技術應用於NASA開普勒與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任務,致力尋找類地行星。著作《超級地球的生命》(The Life of Super-Earths,Basic Books, 2012年)探討系外行星生命探尋的新方法。薩塞洛夫於1988年取得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物理學博士,1990年再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天文學博士。1999年獲選為阿爾弗雷德・P・斯隆研究員,重要榮譽包含兩度NASA成就獎、索菲亞大學榮譽博士、牛津大學阿斯特講席(Astra Lectureship)等,並曾於DLD會議、TED論壇與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發表演說。薩塞洛夫是哈佛大學生命起源計劃的創辦主任,這是一項整合物理與生命科學研究的跨領域研究。同時他亦為西蒙斯基金會「生命起源聯合研究計劃」共同創始主任。2023年,他推動國際「起源聯盟」(Origins Federation)成立並擔任董事至今。曾任哈佛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的資深科學顧問,以及世界經濟論壇太空安全全球議程委員會成員。 提諾・塞格尔被譽為當代最重要藝術家之一,他以前衛的藝術實踐聞名,其創作的表達形式被稱爲「建構情境」。這種轉瞬即逝的美感在於短暫相遇的特殊性,作品中的“表演者”常常積極參與藝術情境建構,從而吸引並引導觀眾沉浸其中。他與菲利普・帕雷諾有著長期合作。塞格尔曾在德國埃森富克旺根藝術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與舞蹈。其作品於國際上衆多個展及聯展中展出,著名的有貝耶勒基金會(巴塞尔、2024年)、Desert X AlUla(沙烏地阿拉伯、2024年)、博廷藝術中心(桑坦德、2023年)、加拿大溫美現代藝術館(薩斯卡通、2022年)、小田原藝術文化振興財團(小田原、2019年)、Officine Grandi Riparazioni(都靈、2018年)、V-A-C基金會(莫斯科、2017年)、貝耶勒基金會(巴塞尔、2017年)、傑馬夫納廣場(馬拉喀什、2016年)、東京宮(巴黎、2016年)、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阿姆斯特丹、2015年)、馬丁・格羅皮烏斯博物館(柏林、2015年)、聖保羅藝術館與里約熱內盧巴西中央文化中心CCBB(2014年)、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3年)、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2012年)、所羅門・R・古根漢博物館(紐約、2010年)、布雷根茨美術館(布雷根茨、2006年)等。 島袋道浩現居日本沖繩縣那霸市,是一位活躍於國際藝術界的日本觀念藝術家。自1990年代初以來,他遊歷世界各地,其作品深深植根於特定場域,關注當地居民的環境、生活與文化。他以探索新型交流方式的行為藝術、影像、雕塑及裝置作品聞名,部分創作更涉及人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其風格充滿詩意與幽默,以隱喻方式激發觀眾思考,備受國際藝術界讚譽。他主要的國際展覽包括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年)、第14屆里昂雙年展(2017年)、第12屆哈瓦那雙年展(2015年)、第9屆台北雙年展(2014年)、第11屆沙迦雙年展(2013年)、第27屆聖保羅雙年展(2006年)、利物浦雙年展(2006年)、第11屆雪梨雙年展(1998年)。近年個展主要有西班牙博廷藝術中心(桑坦德、2024年)、義大利博爾扎諾當代美術館(博爾扎諾、2023年)、比利時威爾斯當代藝術中心(布魯塞爾、2022年)、摩納哥新國家美術館(摩納哥、2021年)、法國Crédac-伊夫里當代藝術中心(伊夫里=蘇爾=塞納、2018年)、瑞士伯恩美術館(伯恩、2014年)、英國Icon畫廊(伯明翰、2013年)。島袋道浩擔任岡山藝術交流2025的「藝術翻譯者」一職。 聲音漫步集錦是一個當代聲音藝術平台,由創始人兼藝術家史蒂芬・克拉西亞諾斯基與製作人西蒙・梅爾利共同創立。該平台邀請藝術家與音樂人輪換合作,開發特定場域與情境的聲音項目,檢驗其在觀念性、文學性及藝術性主題上的表現。長期合作對象包括音樂人帕蒂・史密斯、電影導演尚-盧・高達、攝影師南・戈丁、編舞家莎夏・瓦茲、演員兼歌手夏綠蒂・甘斯柏等。其創作跨越藝術裝置、舞蹈、音樂、電影等媒介,致力挖掘聲音的敘事潛能。最新負責原創配樂的電影《美與血》(導演:蘿拉・柏翠絲)獲2022年威尼斯國際影展金獅獎。2024年,他們於雅典歐納西斯基金會、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AM)及麥德林MAMM當代藝術館與帕蒂・史密斯推出新作及表演「Correspondences」。聲音漫步集錦曾在BAM、CCB里斯本、龐畢度藝術中心、CTM音樂節、卡塞尔文件展、柏林KW當代藝術中心、阿布達比盧浮宮、歐洲當代藝術遊牧雙年展、札哈・哈蒂設計的行動藝術館、紐約新美術館、柏林茅草屋Reethaus、TPMM第比利斯、柏林人民劇院等多地藝術機構及音樂節中表演與展示。 拉姆丹・圖哈米是一位定居巴黎的摩洛哥裔法國設計師,同時也是一位見多識廣的企業家。在早期的職業生涯中,他創立了法國首個滑板服飾品牌,並開設畫廊兼概念店「L'Épicerie」。他曾主導東京And.A及倫敦Liberty等時尚品牌與系列,並創立香氛概念店「Parfumerie Générale」。2007年,他改造了世界最古老蠟燭製造商Cire Trudon,在國際市場大獲成功。2014年,他復興了19世紀美容品牌「Officine Universelle Buly」,最終促成其被LVMH集團收購。目前主營奢侈品牌與生活風格品牌代理機構「Art Recherche et Industrie」,團隊聘用設計師、導演、木工匠、建築師、活字排印工、印刷工等各類專業人才,所有項目皆實現全製程内部化。他透過畫廊Permanent扶持新銳視覺藝術家,並與創意總監萊昂納多・韋爾內特共營出版社。因熱愛山岳文化,他於2023年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區開設Drei Berge Hotel三山酒店並屢獲設計大獎。2024年公布五項山岳相關計劃:巴黎皇家宮殿花園內的戶外精品店A Young Hiker、雜誌《Useless Fighters》、Drei Berge Hotel姊妹咖啡館「Drei Berge Utopia」、全新品牌「Drei Berge Mountain Shoes」及本人同名的珠寶系列。他還同時運營音頻節目製作工作室「Pseudo Radio」,打造了一檔全天24小時直播的線上電台「Music for Hikers」。 安加拉德・威廉姆斯出生於威爾士曼島,她的作品促使觀衆對支配生活與環境的權力機制進行自省與批判性思考。其多元化的藝術活動涵蓋繪畫、素描、寫作、雕塑、攝影、裝置、電影與行爲藝術,關注隱匿於日常視野中作為投射屏幕或過濾器的形式,這些形式使人類深層的欲望與恐懼得以顯現。這些時而晦澀模糊的表達植根於文本,受權威、安全或設計問題影響,成為個人、社群及其環境主體化的核心。威廉姆斯的作品和展示將這過程視為欲望積累,既是擺脫各種桎梏與禁錮的途徑,也是對人類不穩定之本性、天生的野性及內在的暴力性與感官性的直接觀察。 她的主要個展包括「柏林大街Berlin Straße」Schiefe Zähne(柏林、2024年)、「橡皮擦Eraser」杜塞道夫美術館(杜塞道夫、2022年)、「想像他者Picture the Others」MOSTYN(威爾士蘭迪德諾、2022年)、「高馬High Horse」Kevin Space(維也納、2021年)。群展經歷包括當代藝術博物館(那不勒斯、2024年)、The Wig(柏林、2023年)、沒頂畫廊(上海、2023年)、慕尼黑藝術協會(慕尼黑、2020年),並在蘇黎世美術館(2022年)及KW(柏林、2020年)進行表演。2023年,其作品集《橡皮擦Eraser》由巴黎After8 Books出版。2025年,她將與倫敦Concentric Group及德紹包浩斯基金會合作發行限量版12英吋黑膠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