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未来天空之城(8)刘德科谈超级底盘
2019年12月18日晚,上千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思考者,在一场由万科杭州和德科地产频道共创的“启动超级底盘——2019万科杭州超级案例对撞会”上,聚焦于三个与城市高光节点相呼应的超级案例,进行了一次有趣的知识分享。《 超级底盘:高级烟火气就是生产力︱千人对撞会万字实录 》,其中第三个案例就是完整阐释了未来天空之城这个项目,很值得一读。
21th
两个赛道
中国哪个城市最厉害?我们面临着一场非常残酷的城市战争,北上广深,或者京沪深,位置已经排好了。很多经济学家说,中国需要至少 8 个一线城市,我们把「一线城市」改个名字,叫「头部城市」可能会更好。如果一定要用一线城市的标准来衡量,谁最有可能在这场战争中胜出?
我这么一讲,没有出现在名单上的可能都要杀了我—— 成都、杭州、南京,这三个城市的竞争是最残酷的。 武汉不服?不要紧,武汉每天都不一样,也很厉害。
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战争的赛道里面,我们今年的研究成果是两个维度:数字经济和 TOD。
我读了很多官方文件,凡是提出「数字经济之城」的城市,现在对「数字经济」的理解都还不够深刻。必须把那些经过数字化计算的制造业,也纳入到数字经济的范畴。传统的制造业,跟云计算、大数据是区隔的;但如果是由云计算和大数据来驱动的制造业,一定有一部分属于数字经济。
我们今天更想聊的是 TOD。有一些学术界的朋友会跟我争论:你把 TOD 的地位抬得这么高,它跟数字经济能比吗?在我们的认知里,能比。
影响当今中国的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一样叫做手机,它能关联到数字经济;还有一样叫轨道,它包括高铁、磁悬浮、城际铁路、地铁……我们有幸生在一个轨道爆发的时代。
我不是随便举的这两个例子。中国公开提出要「建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城市,是杭州;中国第一个公开提出要「建 TOD 之城」的城市,是成都。这两个城市在各自的赛道上,已经杀得面红耳赤,非常欢快。
这两个赛道会让我们所有的城市身份归零。 北京不用得意,上海不用得意,如果错过了这两个赛道,15 年后再来看,你的活力还在不在?未为可知。
再过两三年,这两个赛道会浮到水面上,更多的城市会加入到这场残酷的战争里面。这种残酷对地方执政者来说压力很大,但是对我们每个城市的市民来讲都是好事,因为我们能够更加剧烈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搏,在嘣咚嘣咚地跳,推动我们每个线上线下空间的前进。
有一些朋友跟我说,在杭州买房子挺好的,在亚运会前就把这房子卖掉,等亚运会概念破产,这房子肯定跌了,所以要及时套现。
他们自以为很聪明,可是我跟大家报告一个数据:亚运会前,杭州至少已经启动了 100 项重大工程,比如修一条快速路,开一个很大很独特的商场,体育馆、医院、学校,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而且必须在亚运会倒计时结束之前完成。
我们大概算了一下要花多少钱,可以告诉大家,是以万亿单位的。这里面不仅是政府出资,也包括大量的商业合作、社会资源协作。 亚运会倒计时结束后,这些资源都会开启。 到那个时候,杭州的轨道通车里程可以达到 516 公里。
杭州这座城市的竞争力会削弱吗?亚运会不是终点,只是一个起点而已。

22th
前置规划
再往前看:杭州 1 号线试验段开工是 2003 年;到了 2018 年,我们只有可怜巴巴的 100 公里,花了 15 年时间,当然政府各个部门都花了巨大的心血,各种条件各种征地;可是仅仅未来 4 年,杭州的通车里程要从 100 公里跃升到 500 公里。这样的奇观在全人类全世界全历史阶段都不曾出现过。
我们为 516 公里兴奋,但是我们也得很警醒:516 公里仅仅只是数量,更重要是质量,516 公里上面有多少个 TOD,才是地铁能给这座城市价值最大化的决定性载体。
这张图我在今年的每一场演讲里都会画,我认为这是我画过的最美的图,就是这些横线和竖线。

城市进化的趋势是什么?过去是单核,现在是多核,未来是网格。如果有一些专家告诉你,说城市未来进化的方向是多核城市——废话。我们要知道多核之后是网格,我们必将迎来网格化的城市。而网格上的那些红点,就是 TOD。万科跟杭州地铁集团一起开发的天空之城,只是其中的一个红点而已。
地铁集团在建 516 公里的通车里程的重压之下,还要腾出脑子来思考,棋盘上哪些点要放 TOD 进去。因为不能等 516 公里全建好了以后,再在上面弄个盖子,说这是 TOD,不可能,那只能叫「地铁上盖物业」,那不叫 TOD。
从建地铁线路开始,就要规划好这个节点的地上地下,完全咬合在一起。得从硬件上先做柱网的思考和执行。
今天去看天空之城这个 TOD,我们觉得一切很正常,不就是地铁上面盖个板,板上面再盖房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房子的承重柱插下去,下面是地铁,这两者的冲突怎么解决?
所以要在一开始就想好,地铁线路是怎么走的,车辆段之间的车子是怎么停放的,地铁通过的时候,柱网是怎么上来的(有开发经验的人都知道,一间房子户型、空间的基本面,是由柱网关系决定的)。如果政府没有前置规划的理念,后面的 TOD 建出来也是废物。

23th
G
站在今天的杭州聊天空之城,不仅是聊 TOD,更是聊数字经济的意义。
天空之城刚好在未来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首先是阿里巴巴的全球总部所在;其次,它还有个梦想小镇。梦想小镇可不是开发商开发的,而是完全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协作平台,也是政府推出的中国小镇模式的起点与样本。
梦想小镇的成功逻辑特简单——阿里巴巴每年都会有很多离职员工,这些员工本来有可能飞广州、成都、北京、深圳,各个地方;这个时候,政府造了个梦想小镇,这里食堂的菜非常便宜,一开始的租金也非常便宜,让这些离开阿里巴巴的人才,能够近距离地聚集在这里。
现在看来,好像这一切很正常;但是回到那个时间点,你换位思考一下,当时决策者的理念是不是非常先进?过去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政府的思路肯定很老套;但是现在,很多地产开发商的思路都跟不上政府的思路了。
梦想小镇是政府主导的,所以我标了个「G」,Government。而天空之城是「G+B」,B 就是business。
任何一个成功的 TOD,无论是国有企业开发的,还是民营企业开发的,还是混改所有制的企业开发的,都离不开政府的前期推进。我们不能只从万科的维度去看天空之城的意义。

24th
咬合
天空之城的剖面图非常复杂,如果让效果公司来画,可以画 1000 张不重样不同角度的细节图。

万科在做天空之城的时候,先设定了一个开发导则「六维图」。出发点不一样,带来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就像前面讲的,射灯打的是店招还是商品,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开发导则就像那盏射灯,这盏射灯打向的是「公园社交」(大家先记住这个词,待会儿我回来演示是怎样的一个公园),打向「惊喜商业」,等等。
这么复杂的东西,怎么描述得清楚「什么是天空之城」?很难描述。他们让我写一篇文章,我写了半年,到现在都没有写出来。
但是我是画图还有点厉害的人,所以我就画了一张图,这张图非常复杂,是这个样子的——

这么复杂的天空之城,首先要明白「两层盖板,四个地面」。 哪四个地面?地铁站厅层在地下 -6.5 米;我们城市道路空间,是 0 米层;在这上面有一个 9 米的盖板;再上面,还有个 15 米的盖板。
这四条线是底盘,这个底盘要怎么放在城市上面?大家看,灰色的线都是城市公共路网,把 130 多万方的巨大盖板放上去,那不就把所有的道路给切断了吗?以后这里会堵车堵得要命。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跟城市路网的咬合、镶嵌和交织。
当然,天空之城是最大的一个 TOD,但哪怕去衡量一个小型的 TOD,也要用这种「城市交互度」的维度去看。如果没有做出建筑空间本身跟城市之间的交互度,哪怕是直接盖在地铁站上面,也只配叫「地铁上盖物业」,不配叫 TOD。
25th
第三车道
在沙盘上看得不明显,天空之城交付以后,住进去以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里面的公共道路,有些是三车道,有些是两车道,有些是四车道。
举个例子:三车道。城市道路基本上是二车道和四车道,三车道很不常见。
天空之城里面有条明日大道,种满了银杏,在这样的深秋,你可能开车经过这条道路(因为它是城市公共道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看到一家你熟悉的咖啡馆,想买杯咖啡带走。
这个时候,如果要你去别的地方找车位,那对不起,我就不买了;你可能想稍微靠边停一下,拿了咖啡就走,可是如果是两车道,你会不好意思,停在这里把别人的路挡住了;如果是四车道,你理所当然就停在这里了,停的人多了,街道又消失了,变成了自然而然的停车位。
所以,这第三车道的意义就是「随停随走」,它是专门为明日大道旁边的商业街设置的。
第三车道的出现,必须是政府、地铁集团,还有主导开发的这家企业,大家提前把它想好,按这种路网的规划来做;因为土地一旦出让,路网一定很难再改。
一家企业,花时间去参与 TOD 的前置规划,是由风险的:花了大量的精力,最后地被别人拿走了,因为土地是公开招拍挂的。但是好处是,把底层的规划做好了,哪怕是由别人来开发,也照样能呈现出更好的 TOD 的状态。
天空之城是今年才亮相的,可是 5 年前,他们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代号「W计划」,因为在未来科技城的地铁五常站。

26th
潜意识的方向感
再讲一个跟规划有关系的点。
我一个月前在北京南站,下了火车,叫了网约车,出口非常近,就两三百米——我全程等车等了 40 分钟。北京南站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动线最短化,可是一大批车堆积在那里根本进不来。
再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在商场的地下车库里面非常容易迷失?那是因为他们是用一般的写字楼或者住宅区的地下车库规划方法,来规划这种超大型的公共建筑。这个方法是错的。必须切换成城市规划的思维。
大家听上去会问:城市规划跟建筑规划,不都是做规划的吗?那牙科医生跟骨科医生,都是治疗骨头的,他们也是不同专业的医生。
用城市规划的思维来设计车行路线,重要的是设计合理的集散节点。
什么叫集散节点?就是我在地下车库打电话跟你说,我在某某地方,你就能秒懂我在哪里。我们在地面上怎么跟朋友们沟通、怎么聚会,在地下也应该一样。
今后我们不仅会有天空之城,还会有大量的地下城。如果还是用过去做小型建筑地库的思维来做,那是对地下空间极大的浪费。
结合起来,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潜意识的方向感」。哪怕是在地下空间走路,你不需要思考也知道该往哪里走——不是借助人工智能,而是用最古老的方法。试想一下,如果你迷失在森林里面,饥饿交迫,手上没有 GPS,你会往哪里走?有万家灯火的地方。哪怕灯光微弱,那也是你前进的方向。
在地下空间穿梭也是一样的,如果集散节点的灯光是亮的,它会有穿透性。一旦你发现那个亮光,你根本不用思考,就会往前走过去。能让我们不加思考地找到方向,这样的空间才是好的空间。
现在种下这些 TOD 项目,是未来这座城市每一个城区散发更大活力的底盘。

27th
空
天空之城这么大一片,什么都有,商业街、写字楼、地铁、学校、住宅、体育馆、美术馆……作为行业内的人,要怎么去看?
首先看刚才讲的「两层盖板,四个立面」,接下来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天空草坪。天空草坪是整个天空之城最大的空,就是万科南都总建筑师丁洸先生所说的,它是高密度开发空间里的「空」,是制造场景想象力的地方。
我这么说有点虚。讲一个很正常的例子——
以前我住杭州城西,大家觉得城西的环境很好,可是我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带我儿子放风筝。好不容易找到了浙大紫金港校区,有一块很大的草坪,放了一次,第二次就不让放了。因为如果风筝掉在树上,需要保安爬上去取下来,这很麻烦。
如果在你家门口给一块天空草坪,可以放风筝,可以搭帐篷,这就叫做场景想象力。
它同时又是一个人群聚集的节点,这种聚集是没有目的的。我出门溜达一圈,看到谁打个招呼;两个小孩偶然遇在一起,大家也很高兴。现在的生活,无论你们的关系有多如胶似漆,要相约做一件事情越来越难;所以,相约不如偶遇,所有的「空」都是为了让偶遇发生。
大阪有个更高密度的 TOD 项目,叫做难波公园,在上世纪 90 年代是非常经典的案例。我去走过,在这里画了一张图来表示难波公园:整个屋顶变成一层层的小山,你可以沿着一圈圈的小径走到坡顶。
但你只是走过去,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因为那是一个单向的线性空间,就算你遇到一个美女,也很难停下来聊两句。
天空之城我也画了一张图,看起来很乱的样子,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有无数方向的人可以穿梭进出,这叫做聚集的节点。
所以,从这个维度去看,杭州天空之城在 Park 的规划手法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难波公园。而今天很多人还把难波公园作为一个教科书的案例。我们中国干了很多事情,都已经超越了西方社会所谓的经典项目。

28th
Park
我们再顺便回顾一下公园的发展简史。
纽约中央公园和高线公园,都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案例,这里的第三个案例是一个网红项目,但它有极高的价值:the Vessel。在哈德逊广场上面。
这三个项目,就是一部公园进化简史,恰好都在纽约。中央公园是一个面,高线公园是一条线, Vessel 是点。这个巨大的蜂窝就放在哈德逊广场上面,它只占用了一点点土地,但是它创造了多少漫步空间?创造了多少偶遇?这是土地高效利用的一个案例。
这还是公园吗?当然是,而且这公园里一棵树都没有。过去我们很多决策者把公园等同于绿化,但现在没有一棵树照样是公园。这就是公园进化的一种趋势。当然我们不否认面和线的价值,我们要关注的是新的点。
在天空之城,我们发现了点线面的艺术。刚才说的天空草坪是一个面,天空瀑布是一个点,中间有无数的道路,怎么才能把它们变成像高线公园一样有价值的线?
未来,在天空之城里会有一条新月径,种很多樱花;有一条明日大道,种很多银杏。樱花和银杏不是为了描绘诗意,而是为了提醒你,这是一个独特的场景,这是这座城市里非常独特的领域。
商店、樱花、草坪、瀑布……我们把这一切的排布叫做「动线场景化」。这个词是我发明的,听上去非常简单,做起来非常难。
总有楼盘不可避免地离地铁有点远,就算尽量让物理距离更短,但是没办法,真的有 800 米,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动线场景化」。
举两个极端的例子:你在一条黑洞洞的隧道里走一公里,跟你在巴黎的街道上走一公里。感受是天壤之别。距离没有变,可是你的心理距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动线场景化的意义。
放回到 TOD:从最远的你家到地铁站点,走起来是很折磨人的。所以,动线场景化是 TOD 产品官必备的方法论。

29th
我乘风而来,你们恰好也在
公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形态,从前车马都慢的时代,就已经拥有了公园这种集散中心;TOD 在我们快节奏的中国还很新鲜,但如果放在全世界来看,东京和中国香港最发达。把古老的公园形态跟新颖的 TOD 结合在一起,就是 Park TOD。
Park TOD 是 TOD 的迭代版本。这两个词语不是我放在一起的,是万科跟日建在做了那么多项目以后,自然而然总结出的一个规律,一点态势,一点迹象。 TOD 离开 Park,就背离了城市进化方向。
天空之城是什么?我又画了张图,看上去一点都不清晰。这个项目每一个模块之间都是彼此交叉的。
如果翻开他们设计总监的微信,其中有一个微信群里,有 60 多个专业的几百个人在协作,共同推进 TOD 天空之城项目。这个群里随时可能冒出来新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需要重新修订法律去解决。
我们看到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一定用一句话来形容 TOD 天空之城是什么——
我乘风而来,
恰好你们也在。
「风」是可以是风口,可以是地铁开过的风,可以是春天的风,可以是整个中国的风。它来了,恰好我们都在天空草坪,我们遇见,就好。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相遇。

▃▃▃
PART 4 / 超级底盘
我们一直在聊超级底盘,一直在聊边界消融,在聊高级烟火气,它们彼此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30th
超级底盘=边界消融+高级烟火气
这是我们对超级底盘的一个定义——
首先它是一种思维。不是每个项目都得像万科 2022 项目这样有个 10 米板,也不可能都像天空之城那样是天生就有两层盖板。一个普通小区,不想要这个盖板,不会做这个盖板,难道就跟超级底盘没关系了?可以有关系,因为首先它是一种思维,怎么去理解边界消融,怎么去理解高级烟火气。
其次它是一种技术。像前面讲到的菜场里的射灯应该怎么打?这种技术会影响到最后呈现出来的形态。 它离不开对人的琢磨,也是对产品官、开发者、设计师的折磨。
超级底盘是思维、技术与形态三位一体的能力,它以步行半径内的需求为思考原点,最大化消解城市与社区的边界,从而创造高级的烟火气。

这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但是我相信,只有我们先把观念更新到这一步,才有可能一小步一小步往前推进。
我们的城市不能光指望亚运会带来的那 100 个大项目,更要关注默默无闻的小项目,它们是否天生自觉、不自觉地拥有了超级底盘的思维。我们现在在很多新项目,未必是万科的项目,也能看到超级底盘的这种思维。

下一篇:
文章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