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电 update ~ 23.01.14
行业背景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高达56.45万元/吨(截止22年12月7日),锂离子电池没有摆脱资源约束,市场需求上涨的预期需要被稀释,否则锂离子动力电池将面临比石油更加紧张的局面。从石油能源的经验来看,分布不均的能源资源将导致商品属性以外的多重属性:资源属性、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
相比之下,碳酸钠提钠简单,供给充足,价格稳定低廉,价格仅为2650元/吨(轻质纯碱,截止22年12月7日),是碳酸锂价格的0.47%。
钠离子电池稳定性更高,更不易出现热失控等情况。
- 钠离子电池在过充、过放、短路、针刺等测试中不起火、不爆炸。
- 钠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更高,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因为钝化、氧化而不自燃。
- 钠盐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较大,电解质在参与反应的过程中分解的可能性更低,电池系统稳定性更高。
- 钠离子电池化学允许在阳极使用金属Al作为集流体,能有效避免石墨基锂离子电池的过放电问题。
- 且钠离子电池的内阻比锂电池高,所以其在短路的情况下瞬时发热量少,温升较低,热失控温度高于锂电池,具备更高的安全性。
钠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与锂离子电池趋同,对于现有的锂电企业来说,从锂电到钠电的转折不是整体公司生产线的调整,而是基于原料的变化所进行的适应性改变,产线可迅速切换,技术迁移路径短,钠离子电池的生产壁垒近乎没有。
政策环境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研发储备钠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发改委进一步明确相关目标: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
技术进展
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隔膜等变化不大,正负极材料形成核心壁垒,集流体变化带来铝箔的需求增长。钠离子电池很多技术尚在摸索之中。从目前的专利储备看,中国宁德时代、英国Faradion走在行业前列。
正极
正极材料三种体系各有所长,层状氧化物技术成熟,普鲁士蓝类化合物成本低,聚阴离子型化合物功率密度高,适用于高功率输出设备需求。也有说,层状氧化物主打能量密度;普鲁士蓝(白)主打低成本;聚阴离子主打循环寿命。层状氧化物由于能量密度较高,循环性能优异、倍率性能好,综合性能优异为目前钠离子电池主流方向。然而也有空气中稳定性差、浆料容易果冻、克容量发挥不稳定等缺点。普鲁士白最大问题在于结晶水,普鲁士蓝(白)还有毒,回收要倒贴钱。普鲁士蓝正极在热失控情况下会释放出氢氰酸、氰气等剧毒气体,该材料的制备涉及剧毒的氰化钠,生产供应需要具备特殊资质。综合来看,聚阴离子型材料的整体性能更具优势。其中,磷酸钒锰钠正极材料技术在材料升级方面潜力大,未来发展前景大:可引入电负性大的F元素取代,提升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增大Mn含量或引入Cu,Fe等进一步降低钒含量,降低成本。相比层状金属氧化物和普鲁士蓝正极材料,磷酸钒锰钠正极材料技术料倍率性能更高,循环寿命更长,电芯制备工艺更简单。
以磷酸铁锂和Na-Cu-Fe-Mn-O层状正极为例,截至2022年底,磷酸铁锂约17.4万元/吨,而层状小批量拿货售价11-12万/吨,大批量7-9万/吨,上规模后有望到5-6万/吨。同时普鲁士蓝路线理论性能天花版较高,美联&七彩、百合花“送样-验证”过程仍在持续进行中,对标颜料级2.5万/吨售价,降本潜力大。钠离子正极材料不需要用钴、镍等元素,进一步扩大了成本方面的优势。
- 目前层状氧化物产业化进程较快,因为其能量密度高,技术转化率和成本低,更受市场青睐,主要公司有中科海纳、立方新能源、钠创新能源等。当升科技、容百科技以及众钠能源等正大力布局层状氧化物路线且均在2023年进入投产阶段。
- 普鲁士蓝(白)化合物能量密度高,合成温度低,由宁德时代主推。
- 聚阴离子化合物长期循环稳定性高但能量密度低,主要公司有鹏辉能源、众钠能源等。
华阳股份和钠创新能源走在量产前列,投产项目累计实现年产能4.2万吨,各公司保守估计规划项目累计年产能82.7万吨。
- 容百科技已接到一些批量钠电池正极材料订单;振华新材正极材料已实现吨级产出与销售。
- 目前已投产钠电池正极材料的企业包括众钠能源、华阳股份,其中众钠能源百吨级正极材料线已经于 2022 年 3 月份投产;华阳股份 2000 吨/年钠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已于2022 年 3 月投产。
- 处于送样阶段的企业包括当升科技。具有中量试生产技术的企业为厦钨新能,已完成百公斤级的钠电材料试生产工作。
- 此外,格林美已经做好批量生产钠离子电池材料的准备,七彩化学和美联新材共同投建年产 18 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项目,百合花已掌握普鲁士蓝(白)核心技术。
层状氧化物中相对比较主流的正极路线是钠创的铁酸钠基、磷酸钒钠,中科海纳铜铁猛基,做到145,比较牛逼,循环大于4500,倍率5C相对1C达到50%。钠创测出来是135左右,但是之后还是优化有希望做到160。铁酸钠基vs铜铁猛基其实要综合看,目前算出来的成本理论值,中科海钠铜铁猛基软包电芯电池BOM成本是0.26元/wh,钠创的铁酸钠基BOM成本可以做到0.24元/Wh,铁酸猛基0.31元/Wh,磷酸钒钠要达到0.35元/Wh。
层状氧化物和三元材料类似,都在3.4左右的压实。
- 中科海钠:铜铁锰基,比容量现在可做到克容量130-150mah/g,工作电压2.5-4.2V,能量密度145,工作温度范围比较高,循环4500周,可以两周重放,0.5C比1C高一倍;
- 钠创:克容量130-155mah/g,能量密度130-160,工作温度-40-55度,循环大于3000次;
- 振华新材:克容量135-145mah/g,能量密度135,做到125-140,循环2500-3000次,我们还在跑,做到2800次左右;
- 华纳新材:克容量125。
正极材料的价格:振华5w/吨,钠创5w/吨,容百6w/吨,华纳新材6+w/吨,翔鹰 4w/吨。
负极
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同样是碳材料,主要分为硬碳和软碳。软碳成本比较低但是性能不足,尚在进一步改进提升。生物质基硬碳最具优势,但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个别企业具备技术优势。添加剂配方是提升循环寿命的关键,钠电高碱度+高电压更加考验钝化膜的稳定性,Know-How壁垒高于锂电池。
硬碳比容量高,但亟需解决前驱体供应稳定性、成本问题。聚合物前驱体可塑性强,易于实现成品结构的精准调控,均一性高, 存在产碳率低的瓶颈,造成成本偏高;煤基前驱体价格低廉,产碳率高,前驱体的纯化及更严格的工艺控制造成的额外成本和效率损失。当前国产7-8万/吨,进口20万/吨,碳材料成本在1.5-4万元/吨,通过秸秆、竹屑、稻壳等生物质材料替代,下限有望到1万/吨以内。掺杂或交联沥青等软碳前驱体,降本之外更加提升原料供应稳定性和一致性。
负极材料是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核心难点,目前量产进度较慢,出货速度较缓,相比锂电池材料体系,钠电池中负极瓶颈更为明显。总体来说,目前投产项目累计实现年产能0.2万吨,整体还未放量,整体规划项目累计年产能15.4万吨,
- 传艺科技具有年产200MWh钠离子电池相关配套的负极材料生产能力;
- 华阳股份与中科海纳共建2000吨/年钠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投料试生产;
- 多氟多2000吨/年负极产线2023年投产;
- 华阳股份2000吨/年钠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已于 2022 年 3 月投产;
- 贝特瑞硬碳负极材料已开发至第五代,可应用于钠电池中;
- 杉杉股份已拥有软硬碳方面的技术积累和量产能力;翔丰华高性能硬碳负极材料正在由相关客户测试中;
- 百合花在进行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究开发。
- 圣泉股份投产的大庆50万吨秸秆生物质一体化项目可提供15万吨生物质碳。
- 百思格300,首效85,压实密度做到1.5左右,循环寿命主要是正极影响的,匹配比较好的钠创可以做到3000次。
- 贝特瑞克容量290/g,首效83,循环寿命2000,压实密度1.45-1.5左右的水平。
- 可乐丽克容量做到320mah/g,首效86,压实密度1.55-1.6
百思格报价略贵,吨级别9w左右,贝特瑞8w左右。
电解液
钠离子电池的电解质与锂电池相似,一般液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高于固体电解质,因为它们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有利于钠离子的快速迁移。目前常见钠盐有:NaPF6(六氟磷酸钠)电化学稳定性优于六氟磷酸锂,在PC 基(碳酸丙烯酯)电解液中导电率最高;NaCIO4则拥有离子迁移速度快、兼容性好、成本低等优势,但其含水量高、易爆炸和高毒性等不足影响其实际应用。目前电解质NaPF6是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核心,合成方法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相似,天赐材料和多氟多均掌握了钠盐的核心工艺。
六氟磷酸钠短期需求较小,尚无直接生产的企业,基本上用六氟磷酸锂成品再进行置换。短期钠电解液售价14-16万/吨(LFP电解液6万/吨),专业化配套、规模化生产后,电解液成本将大幅下降到5-6万元/吨。早期核心在于与下游密切的技术交流反馈,配方对最终成品性能影响大,提前布局的企业有先发优势,且可分享早期相对较高利润。目前主要布局的公司中传艺科技、多氟多、天赐材料、新宙邦及永太科技产业化速度最快。
- 钠创能源已完成5000吨电解液的生产工艺包设计,并在已拥有钠电池电解液量产技术,且具备六氟磷酸钠量产能力;
- 多氟多已具备年产千吨的六氟磷酸钠生产能力,且公司产品已实现批量生产销售;
- 传艺科技于 9 月 8 日发布公告称拟设立控股孙公司江苏传艺钠电新材料有限公司,并以其为投资主体拟投资建设一期5 万吨/年、二期10 万吨/年的钠电池电解液项目。
钠离子需要改善高温循环产气、低温循环充电、高压循环寿命。就电解液厂商而言,要从新型添加剂出发,把方向摸透了,才能让钠离子电池产业化。
隔膜
隔膜是钠离子电池的关键组件之一,直接采用锂离子电池隔膜,存在保液能力差,钠离子传输速度慢等缺陷。一方面,直接使用锂离子电池隔膜会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另一方面,电池具有较高的界面电阻,从而使负极表面容易产生钠枝晶,钠枝晶的生长会刺穿隔膜造成钠离子电池短路,影响钠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恩捷股份成功开发出“三明治”结构的钠离子电池专用功能隔膜,填补了市场空白。该隔膜由“基膜+无机功能层+有机功能层”组成,有效提升循环寿命20%,降低内阻10%,提升倍率性能15%,抑制钠枝晶形成,改善电荷分布,提高电池安全性。
成本测算
已经制备的钠离子电池具有宽工作温度范围:-70-100℃;钠离子电池当前小试、中试电芯成本在0.8-1元/Wh范围内波动,预计产业链配套初步形成后,电芯成本有望下降到0.5-0.6元/Wh,中长期进一步下探0.4-0.5元/Wh,达到近30%的降本效应。
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报价为17万元/吨左右。相比起来,钠电池的价格更显“亲民”。其中,正极材料如铜铁锰层状氧化物价格约为2.9万元/吨、镍铁锰层状氧化物约为4.2万元/吨、普鲁士白类为2.6万元/吨。据传艺科技(002866.SZ)此前披露,钠电池的电池材料量产成本要比磷酸铁锂电池便宜约30%~40%,随着工业化进一步完成,成本应该会更低。从成本来看,2021年钠离子电池实际生产成本约0.7元/Wh,甚至高于1元/Wh;当前行业磷酸铁锂电池平均成本约0.51元/Wh左右,三元锂电池的成本约为0.64元/Wh左右,当碳酸锂价格涨到50万元/吨时,相应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的成本都接近1元/Wh。
应用场景
钠离子的主要劣势体现在能量密度方面,相较于磷酸铁锂电池200~350Wh/kg的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偏低。目前,宁德时代公布的钠离子电池,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将突破200Wh/kg,已接近磷酸铁锂电池。在循环寿命方面,钠电池能够达到1000-4000次左右,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则超过12000次。
相对于铅酸电池来说,实现全方位性能优化。钠离子电池相对于铅酸电池实现3倍能量密度提升,铅酸电池的循环寿命远不及钠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的低温性能、安全性、环保性、快充性能偏差,且二者原料成本相当,具有性价比优势。
在钠离子电池提出之前,磷酸锂电池已经对铅酸电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替代,初期市场将主要由磷酸铁锂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瓜分,随着钠电的成本效应进一步铺开,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铅酸电池的主要替代品。铅酸电池替代有望成为钠离子的先导主战场,率先实现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车、备用电源和起动电池的无铅化。
标准化程度提高之后,有望实现A00级电动汽车的有效应用。A00级车型的用户是成本敏感性,锂电池成本的上涨影响了销量,动力电池方面,用A00级别车型跑量,是过去多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环节。由于电池及各种零部件成本大涨(原材料包含金属和石油衍生工业品价格上涨),挤压了A00级电动车型的生存空间。A00级新能源乘用车在产车型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主要集中在140(含)-160Wh/kg,目前的钠离子电池已经能完全满足A00级电动车的搭载要求。钠离子电池远期来看成本相对于锂电池一定更为便宜,产业化进展顺利的话在2025年就会形成20%~30%的价格优势。不过到目前为止,钠离子电池尚处于0到1的发展阶段,钠电池的装机、测试、试用都还没有经历过,产品并没有得到实际验证。
规模化效应展开之后,降本效应更加突出。磷酸铁锂度电成本约在0.7~.0.9元之间;钠离子电池初始容量投资成本相较磷酸铁锂电池更低,价差在300~400元/kWh之间,其他成本参数比较接近,整体度电成本相较于磷酸铁锂电池约减少0.2元。
磷酸铁锂电池可覆盖正常工作温度为-20℃~65℃,当电池在低于-40°C的温度下工作时,其容量将损失大部分,而且在低温下几乎不可能实现充放电循环,但是钠离子电池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为-70℃~100℃,在零下20℃的情况下仍能拥有90%以上放电保持率的低温效能,低温性能显著。从储能格局分布来看,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1年,全球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约200GW,多数已有储能布局的国家最低温度会达到-50℃,在这种条件下,单纯以锂电池作为储能电池不再适用,在温差较大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钠离子电池的出现成为储能市场的福音。
质量能量密度层面,以铁锂为例,目前电芯能量密度在160-200Wh/Kg,系统的能量密度在130-150Wh/Kg。钠电目前电芯端的能量密度通常在130-150Wh/Kg,系统端的能量密度我们暂时取100-120Wh/Kg。现阶段两者的能量密度差距是20-30%(近两年有望持续缩小差距)。400KM续航的车通常需要45-50度电,对应锂电池的质量为320-357kg,钠电池的质量为409-455kg,两者质量差为90-100Kg,约占车整备质量的5-10%。
总体来说,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的电池集成方案有望成为储能最优解。 一方面,可以进行区域适配,基于刚性需求,在工作温度范围较宽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采用钠离子电池作为首选。另一方面,在电池系统集成方面,可以通过AB电池解决方案,与锂离子电池的集成混合共用,可以将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同时集成到同一个电池系统里,将两种电池按一定的比例和排列进行混搭,串联,并联,集成,根据宁德时代数据,可以实现80%以上的系统集成效率方面。目前,华阳集团和中科海纳共同打造的全球首套1MWh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山西太原正式投入运营。钠锂混搭,不但在动力电池包上会应用,在储能电池包上也会应用,但会晚一些,储能的要求更苛刻更严格。
商业进展
综上,钠离子电池已规划产能达到48GWh,叠加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公司2023年明确的全面产业化规划,钠离子电池有望在2023年实现产能爆发。钠离子电池的产业链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和集流体,目前产业链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供货尚不够稳定,随着各大企业纷纷涌入,产业链有望拉通。根据不完全统计,钠离子正极材料累计规划年产能82.7万吨,负极材料累计规划年产能15.4万吨,负极材料产能尚未放量。
- 正极材料:华阳股份和钠创新能源走在量产前列,投产项目累计实现年产能4.2万吨,保守估计规划项目累计年产能82.7万吨。
- 负极材料:投产项目累计实现年产能0.2万吨,整体还未放量,整体规划项目累计年产能15.4万吨,其中圣泉股份投产的大庆50万吨秸秆生物质一体化项目可提供15万吨生物质碳。
- 电解液:传艺科技规划建设一期5万吨/年,二期10万吨钠电解液项目,多氟多、天赐材料、新宙邦及永太科技等公司已经开始规划量产。
- 隔膜:恩捷股份成功开发出“三明治”结构的钠离子电池专用功能隔膜;山东章鼓计划产量10GWH/年。
- 集流体:安徽中基与宁德时代签订购买动力电池铝箔协议,天山铝业布局20万吨动力电池铝箔生产线及2万吨电池铝箔技改项目正在建设中,南山铝业、万顺新材、鼎盛新材已具备供货钠离子电池的技术能力。
预计2025年钠离子电池需求总量可以达到88GWh,2030年钠离子电池需求可以达到378GWh。
宁德时代研究院副院长黄起森公开表示,在乘用车应用方面,钠离子电池普遍可以满足续航400公里以下的车型需求,通过AB电池系统集成技术,有望使钠离子电池应用扩展到500公里续航车型,这一续航车型会面向65%的市场。比亚迪认为只要锂在20w以上就会做钠电的,定位在续航低一些的车型用,预计23年年底,储能和大圆柱预计到24年,更要看24-25年碳酸锂降价的速度,如果还是在40w的高位,其实还是可以进一步推进降本。
2022年12月,据说比亚迪海鸥同时推出钠电池和锂电池两种版本车型,预计售价6万元-8万元,续航里程将达到300km-400km。层状氧化物为主,普鲁士蓝也在考虑,但是压实密度比较低只有1.6,聚阴离子不考虑电导率和倍率不理想所以不考虑。目前主要的瓶颈是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预计24年能突破到160wh/kg。正极目前钠创、振华做的比较好,吨价5w,铁酸钠基理论成本能到0.24元/wh,华纳新材有关系优势,也不排除后来者居上的可能性;负极目前百思格、贝特瑞做的比较好,吨价9w/8w。
钠电池技术距离产业链成熟,还有着相当的距离。而且,促使产业链成熟的催化剂,尚未到来。当下,对主机厂,钠电池仍只是锂电池的备胎。主机厂会不会应用钠电池,要看锂价格会不会回调——若回调,则慢慢研发;若锂价持续高涨,则加速推进量产。在A00级、低速电动车领域,钠电池确实有可能登场亮相,但大规模配备的情景,很难发生在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旗下动力电池公司弗迪电池承担钠电池的研发、量产任务,目前钠电池尚处于样品验证阶段。一般来说,动力电池从研发到“上车”,到走完样品验证阶段,至少需要一年。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不及预期,必须打回修改。“上车”时,须按照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最新版国家强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要求,还需通过包含单体电池、电池包/系统两大类共计21项安全测试。
钠离子电池仍需要解决高温循环产气、低温循环充电以及高压循环寿命三大难题。目前正极材料技术路线尚未确定,不适合大规模量产,预计至2024年甚至再晚一些方能产业化。中科海钠的数据显示,目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能量密度大概为130mAh/g,负极大概在320mAh/g,估计在2024年,材料的能量密度可以支撑电芯达到目前磷酸铁锂的水平,未来可以超过现有磷酸铁锂的水平;这样就意味着明年难以出现钠离子电池大规模装车的情况。有行业人士认为,没有大量生产过优质锂离子电芯的企业,也不要太指望能做出来优质的钠离子电芯。
企业进展
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企业处于研发和技术储备阶段。
- 蜂巢能源公司基于高容量层状物正极、长寿命聚阴离子正极和硬碳负极,已经实现了160 Wh/kg以上能量密度,6000次以上循环寿命的钠离子电池技术,目前已经完成A样电芯样品开发。
- 2022年12月,亿纬锂能公布第一代大圆柱钠离子电池,电芯内径为40mm,高度135mm,正极采用了层状氧化物材料,负极采用硬碳,能量密度为135 Wh/kg,循环次数达到2500次。
派能科技、立方新能源、百川股份等公司处于小试阶段。
- 派能科技已于2021年开发出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产品并完成小试。
- 立方新能源2022年4月发布新一代钠离子电池,预计2023年大规模量产。
鹏辉能源、同兴环保、传艺科技、众钠能源、为方能源等进入中试阶段。
- 鹏辉能源2021年已做出钠离子电池样品(采用磷酸盐类钠正极和硬碳体系负极),6月份进入中试阶段。
- 传艺科技钠离子电池中试线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并投产,生产的钠离子电池产品相关技术参数为:单体能量密度150Wh/kg-160Wh/kg,循环次数不低于4000次。钠离子电池项目一期产能拟于2022年年底前完成厂房及中试线的建设施工和产品中试,产能从2GW提升到4.5GW,并于2023年初完成产能投产;二期初定建设8GW。
- 2022年10月,众钠能源研制的首款硫酸铁钠(NFS)高比能、超长寿命软包钠离子电池通过了对目前市售锂离子电池极具挑战的针刺实验,目前百吨级硫酸铁纳中试产线全贯通,20GWh电池工厂建设立项。
- 为方能源电芯中试线已经搭建完毕,初期拟建2GWh钠电池产线。
宁德时代、海四达、悦纳新能源、维科技术、孚能科技处于量产布局初期,具有明确的产能规划。
- 2021年7月29日,宁德时代率先正式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为当时全球最高水平,略低于磷酸铁锂电池,而其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将突破200Wh/kg,预计2023年实现产业化。2022年12月9日,宁德时代与深圳科达利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强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合作。
- 2022年12月4日,普利特公告显示,控股子公司江苏 海四达 电源有限公司(“ 海四达 ”)将使用自筹资金及银行贷款投资建设年产1.3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数字化工厂项目,项目总投资额2.18亿元,项目建设期为7个月。
- 2022年12月7日,七彩化学公布投资悦钠新能源公告,表明悦纳新能源掌握钠电池原材料加工和电芯制造技术,具有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氧化物路线布局,2023年上半年钠离子电芯首期0.5Gwh生产线将快速投产。
- 2022年10月28日,维科技术发布公告,将建设钠电产业化基地,初期拟建2GWh钠电池产线,2024年底建成。
- 2022年12 月 5 日,孚能科技表示,公司钠离子电池产品已满足 A0 级车需求,计划 2023 年全面进入钠电池产业化阶段,并已与多家知名两轮车企和乘用车企开展深入合作,目标 2024 年满足 A 级车的需求。
中科海纳、华阳股份以及多氟多等初创企业钠离子电池进展最快,目前已实现产品下线。
- 领跑者中科海纳的全球首条1GWh钠离子电池生产线产品已下线,阜阳的产线计划在明年扩产至3~5GWh。11月中科海纳表示,计划将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至180—200 Wh/kg,同时将钠离子电池的寿命提高到8000-10000次。
- 华阳股份 1GWh 钠离子电芯生产线于22年9月投产,目前正积极推进 1GWh 钠离子电池 PACK 生产线项目。
- 多氟多已实现了大圆柱钠离子电池成品下线评测,目前正在准备扩大批次产量,钠离子电池现有产能1GWh,广西生产基地规划于2025年建成5GWh产能。
参考资料:
20230110-中泰证券-电动车和储能行业深度报告:电车海外加速,储能景气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