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采访/观察者网 邢晓楠】

少有人能把最近热映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和早年风靡一时的《剑网3》联系起来。

2013年5月,广东粤剧院登门拜访游戏工作室西山居,为的是做一部“前无古人”的作品——将网游《剑网3》搬上舞台,改编为一部名为《决战天策府》的粤剧。

2014年,另一部新编粤剧《白蛇传·情》开始巡演。 台前幕后,仍然是对“粤剧创新”念念不忘的广东粤剧院。

而当珠影集团和导演张险峰加入到项目后,这个流传千年的古典故事便开启了“开挂”模式——

2018年电影开机,2019年连续斩获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和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三个奖项,2021年打破国内戏曲电影票房记录……

截至发稿,《白蛇传·情》票房已经逼近2000万大关。这个对商业电影来说微不足道的数字,对戏曲电影来说,却是实打实的“前无古人”。毕竟,落后于时代的宣发手法,过高的时间成本……都为戏曲电影构筑了一道无形的门槛。

那么,《白蛇传·情》的成功是可复制的吗?

上映一个多月,片方收获的赞美多以其惊艳的视效作为切入点。但对于一部强调市场化的作品而言,声效和宣发同样是电影工业的重要环节。

近日,观察者网联系到了《白蛇传·情》剧组,并对负责影片编曲工作的作曲家陈挥之、及负责宣发工作的珠江影业董事长张海燕进行了专访。

作为导演力荐的艺术家,陈挥之分享了《白蛇传·情》在音乐上的处理经验:通过交响乐和民乐的配合解决电影“写实”与戏曲“写意”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广东锣鼓和粤剧曲牌让电影保留下浓浓的“粤剧味”。琵琶、萧等传统乐器和交响乐之间的对比,更赋予了粤剧“电影化”的戏剧张力。

而在宣发层面,古老的粤剧也初次尝到了社交媒体的力量。从抖音的口碑预热,到b站的爆款预告,再到许多网友变身“自来水”……

面对电影上映后络绎不绝的年轻观众,从一开始就定位要做“市场化宣发”的张海燕一语中的:“ 我们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其实年轻人还是很喜欢的。只不过原来的那种方式,他们难以接受。

而在采访中,“创新”,是所有受访者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广东粤剧院新编粤剧作品

最初的困局

导演张险峰在很多场合提到过,《白蛇传·情》最开始的版本是在舞台上。

2014年,舞台版粤剧《白蛇传·情》开始巡演,并在唱腔上做出了初步的创新和尝试。随着口碑逐渐发酵,珠江电影集团也对《白蛇传·情》产生了兴趣。

“把片子搬上银幕,应该能把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珠江影业董事长张海燕向观察者网透露了他们最初的想法。

《白蛇传·情》舞台版 图片来源:广东粤剧院公众号

唱戏,粤剧院行;拍戏,珠影行。但要把传统的粤剧用电影的方式展现出来,中间仍差了一个关键人物。

直到学美术出身的导演张险峰坐到了他们面前,这个“铁三角”才算形成。三方团队一商量,意见竟然出奇一致:

要创新,要求变,要做电影化的粤剧、商业化的宣发,吸引年轻人进影院。

但无论是《决战天策府》还是粤剧院的另一部代表作《梦·红船》,创新归创新,戏还是在舞台上。而这次,他们却得把讲究“写意”的传统戏曲搬上讲究“写实”的电影银幕。

直到片子拍成,张险峰在接受编剧汪海林采访时回忆起自己拿到素材的第一反应,仍然是“这不可能”。

长期以来的戏曲电影已经让他形成了一个固化的印象,想了两星期,瓶颈还是瓶颈,甚至更像是“瓶子盖”,彻底把创作思路堵死。

张险峰导演接受采访 图片来源:b站汪海林&四味毒叔官方访谈

且不说制作难度,即便能拍出来,后期宣发也是条没人走过的路。

“传统戏曲电影的宣发多以戏曲爱好者为着力点,再加上戏曲进校园和政府对传统艺术推广的组织观影活动等,”负责影片宣发工作的张海燕董事长说,“戏曲电影很少用市场化的宣发模式。”

从“写意”与“写实”的平衡,到对市场化宣发的寻求。陷入“困局”的,并非只有《白蛇传·情》自身。

请“天兵”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的研究生周昊告诉观察者网, 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疏远,和其极高的“时间成本”有关:

“戏曲需要跟观众达到一种心领神会的地步(才能欣赏)。你看一出戏可能欣赏不来,看十出、五十出可能还是不行,时间成本太高了。”

而现代人最缺的,就是“时间成本”。

曾在昆剧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中饰演杜丽娘的杨越溪也透露自己曾被朋友“调侃”:“半个小时我十件事都办完了,这戏里一件事还没唱明白呢。”

而对于一些网友来说,这种疏远还可以是因为缺乏市场化、听不懂地方唱腔、服化“过时”……而那些在抖音上颇受追捧的“戏腔”或“戏曲变装”,在周昊看来,又更偏向于“一种感官刺激,并非文化推广的长久之计”。

昆剧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受访者提供摄影:许培鸿

演员和学术界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于一部将要投入市场的电影来说,都是“关关难过”。张海燕在接受采访时,也“实话实说”:“ 那时候对市场的预期没有这么高,毕竟戏曲片的受众还是比较窄的, 不像商业电影有那么宽泛的市场。”

而对于导演张险峰而言,面前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如何将写意的戏曲舞台变成银幕上写实的画面?如何处理传统粤剧唱腔与电影配乐的关系?如何“降低门槛”,让年轻人们走入电影院……

好在是,白蛇有小青,张险峰导演则请到了一批身怀绝技的“天兵”。

声音的“去与留”

负责《白蛇传·情》编曲工作的音乐人陈挥之自称是一半的“粤剧爱好者”和一半的“粤剧院家属”——

他的舅舅曾在佛山粤剧团工作,外婆是粤剧爱好者,太太在粤剧院工作。他与粤剧院的合作,始于另一出名为《梦·红船》的粤剧。

“传统粤剧没有在过场和渲染大型气氛时用的‘气氛音乐’,剧团想让我尝试一点这样的东西。”

纵然陈挥之和粤剧院的第一次合作就在音乐上做出了一定突破,但到了《白蛇传·情》,创新的难度便破了次元。

如何才能在让音乐在“电影化”的前提下,又保留足够的粤剧风味呢?

接受采访时, 陈挥之将自己的工作分为“旋律”和“声音元素”两个部分

据陈挥之介绍,粤剧本身会用到很多传统的曲牌,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现有的旋律库”,使用方式就是“把戏词套进去再调整一、两个音”。《白蛇传·情》作为一部基于粤剧的电影, 30%~40%的旋律都是传统的曲牌,另有60%左右新创作的旋律。

而电影中浓厚的“粤剧味”,则要归功于负责“唱腔设计”的原广州红豆粤剧团的音乐总监和乐队“头架”卜灿荣老师。

“(正是)卜老师写的这些旋律、安排的这些曲牌,让整个戏没有偏离粤剧这个大的方向。”

《白蛇传·情》唱腔設計卜燦榮老師 受访者供图

传统的保留有卜老师把关,陈挥之本人则负责了“创新”的部分——例如,他将广东民谣《蓝蓝天》的旋律拆分组合,促进了影片中广东音乐氛围的营造。

此外, 乐器的运用也成为氛围营造的关键。 “比如你听京胡一响,你就感觉是京戏;广东高胡一响,其实就是可以听出来是广东音乐”。

“盗仙草”是影片第一场打戏。鹿童、鹤童亮出兵器的刹那,密集的广东锣鼓便随之响起。

同时,乐器还能赋予影片一种“戏剧张力”。陈挥之说,有一段许仙在竹林里想事情的情节,背景音乐只有琵琶和箫两样乐器。而到了水漫金山之时,影片甚至加入了交响乐和电子合成器的音色。

“100人的交响乐团和二重奏之间的对比,让整个片子音乐的动态变得非常大,变得有戏剧张力。”

在这般设计之下,影片在音乐上也找到了“写实”和“写意”之间的平衡,并在电影化的同时保留了传统风情。

粤剧中使用的各种乐器 受访者供图

画面的“电影化”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的研究生林子锋向观察者网表示,从制作上讲,这部电影在 “降低观影门槛”这件事上花了大力气。

在他看来,年轻观众之所以不去看戏,是存在一个“想象的藩篱”:戏曲电影很长,听不懂一段段的念白和唱腔。

但这部剧的制作团队, 他们“肯定是懂电影的,也懂戏”。 例如戏曲自古特有的水袖元素,经过电影化的拍摄处理,就有一种《十面埋伏》中章子怡以袖击鼓的美感。

水袖的电影化运用 截图来源:《白蛇传·情》、《十面埋伏》

“里面还有很多香港武术指导的作用,从香港的打法里又吸纳了一些戏曲的方法在里面,打得还是蛮精彩的。”

而戏曲特有的“折子”在搬上银幕后,和好莱坞的“故事圈理论”又有了重合之处——关注故事的基本要素,将冗长的情节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

故事圈理论示意图

导演张险峰也在接受采访时提及, 他们选择将两个半小时的舞台版压缩到100分钟以下 ,“让观众在相对舒服的时间段里,把这部电影看完”。

因此,白素贞与法海前世“结仇”的情节删了,白素贞和许仙结婚后的“感情培养”也是“意会”给观众,而带有炫技色彩的踢枪更是变成了“以水袖表悲情”。

《白蛇传·情》电影截图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曾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奖等奖项的编剧莫非前来助阵,有《天下无贼》、《赵氏孤儿》等代表作傍身的美术指导李金辉老师也进行了视觉上的把关。

另据导演透露, 全片特效镜头90%以上,由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深圳三地的特效团队共同完成。

“关关难过关关过”。但一件事要做成,除了艺术家,还需要懂艺术的商人。

宣发的“市场化”

“粤剧按道理是属于小众的,并且是区域化的。 没想到这部片子目前的票房情况是广东省占35%左右,广东以外更多一些了。

珠江影业这次负责了影片的宣发工作。随着数据陆续出炉,张海燕董事长发现,那些票务软件用于票房预测的数据模型仿佛“全都失灵”了——

除了意料之外的票房分布, 电影受众的用户画像中,超过五成在30岁以下。 而首周购票的用户中,有39%是20至24岁的年轻人。

《白蛇传·情》首周购票用户画像 图片来源:CCTV6《今日影评》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影片拍摄之初定下的“市场化”基调。

我们要商业化的运作,商业化的宣发,真正获得市场的认可,要走出广东、走出粤语区 ”,张海燕表示,“而不是单纯的集体的包场形式。我们也想走一条与以前戏曲电影宣发不同的路。”

同样的问题,粤剧院院长、电影主演曾小敏老师也在接受央视戏曲频道的采访时提及过:现在拍好的戏曲电影,基本都没有用商业的运营模式去推。在没有宣发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有院线去接纳呢”?

电影院的主流观众群体,平均二三十岁,对古老的戏曲也“知之甚少”。要让他们走进《白蛇传·情》的放映厅,首先得让他们看见《白蛇传·情》。

于是,宣发方选择在大量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寻找”自己的受众:抖音物料、b站“爆款预告”、越来越多的自来水……“我们用社交平台来做东西,是因为那是年轻人最聚集的地方。”

6月10日,《白蛇传·情》官博公布喜讯: 电影票房突破1400万,已为中国影视戏曲类电影票房榜首。 而先前的冠军(花鼓戏电影《李三娘》),是在放了2000多天后才积累下了1400万的票房。而截至发稿,票房的数据已经刷新到了1980万,距离2000万大关不足20万。

《白蛇传·情》破1600贺图 图片来源:@电影白蛇传·情微博

尽管这一数字和众多动辄上亿的商业电影比起来仍然很小,但一些超越了数据和票房的东西,已经在缓慢生长。

对于全程参与宣发的张海燕来说,这是一次对市场有力的“证明”:

证明年轻人还是很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只不过原来的方式他们难以接受。 我们换了一种易于他们接受的方式,就得到了他们的肯定。”

而对于电影行业的准从业者林子锋而言,这部片子让一些人看到了一种“可能”:

“我们必须去寻找一些有中国文化的东西,我们要开始思考, 如何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土壤去进行创作。

负责《白蛇传·情》编曲工作的陈挥之则得到了一些“启发”: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审美的偏向, 我们应该去做一些符合当下审美的尝试。 这种尝试可能不一定都是积极的结果,但这种心态应该要一直坚持。”

已经翻拍过无数次了,白蛇的故事还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而雷峰塔,一百年前就倒了。

发布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