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西安,为洛阳文旅切脉
洛阳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古都美誉的三线城市,如何实现文旅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笔者曾在《四大古都比较:洛阳文旅业缘何不孚众望?》一文中提出,洛阳文旅业发展的三大痛点为:交通不便、文旅景点不“文”、附加值不高。
或许可从与西安的比较中能悟出少许......
一、西安、洛阳,文旅资源相差无几
中国四大古都文旅各有千秋,北京端庄、南京秀美、西安大气、洛阳不争,每一座城市的历史烙印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而四个城市的现代化文旅发展,洛阳却稍显落寞。
西安作为省会城市,虽然经济体量大于洛阳很多,但是相较于北京和南京,西安的城市定位及其文旅业发展情况,与洛阳颇为相似。一方面西安肩负着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重任,另一方面西安经济发展对文旅业的依赖程度也较高,而且洛阳的文旅资源与西安相比也并非处于绝对劣势。
比较文旅资源拥有情况(如图1),洛阳存在比较优势;但是比较游客数量,洛阳却比西安差距较大,2019年西安和洛阳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分别为3.01亿人次、1.42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数量分别为198.3万人次、150.1万人次。
洛阳文旅究竟比西安差在哪?
二、过去的几十年:西安在打造魅力,洛阳在打造花城
西安一句“魅力古城,美丽西安”囊括了她沉甸甸的历史底蕴;而洛阳的“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虽有千年文化作衬,但“花城”却无法凸显洛阳优势。
西安以享誉海内外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中国古代塑造艺术之美为文旅核心景点,每年虹吸大量游客,其中20%都为境外游客;而洛阳却未能形成以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这一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为核心的文旅体系,反而着重在“花城”、“花都”的打造。
十年前,西安斥巨资50亿元打造出“大唐不夜城”,叩开了文旅“夜经济”的大门;十年后的洛阳才开始通过“古都夜八点”点亮洛阳的“夜经济”。
当西安将文旅发展重点放在了“不夜城”,将人间繁华呈现在每一个游客眼前,洛阳却依旧难舍“牡丹情”,“牡丹花城”似乎已成为洛阳人根深蒂固的自我认知。
……
由此种种,尽显洛阳城市营销短板。现如今的洛阳,是继续与西安辩唐文化之高下?还是固执于争抢牡丹之雅俗?
不破则不立。
要实现洛阳文旅业的跨越式发展,或许打破“洛阳牡丹甲天下”式的固有思维模式,发挥洛阳特色优势即可。
更何况,山东菏泽已将“中国牡丹之都”称誉收进囊中。
三、用“博物中国,艺都洛阳”,可否磁吸天下?
“文旅”发展,第一在“文”,其次为“旅”。洛阳文旅业的发展,最关键的便是要找准自己的文化定位。
用牡丹十几天的“花期”来吸引游客,太过短暂……
佛教文化过于小众……
河洛文化似乎又有些抽象……
那么,如何让洛阳从一众古都中脱颖而出呢?
换个思路,从无人来与洛阳争高低的的角度来寻觅:
显然,周礼乐文化、中国石刻艺术、“三彩”陶瓷艺术等等都是洛阳最独特的文化竞争力,亦可成为洛阳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载体。
细数洛阳文化珍宝,龙门石窟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享誉全球、“三彩”陶瓷艺术也在洛阳传承了千百年,这些完全可以成为洛阳文旅的金字招牌。
77座博物馆(含纪念馆),从王公贵族的侯服玉食到民间的食宿用具,从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到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墓葬风俗,各类博物馆的展台包罗万象,艺术技艺、民俗器具服饰等等应有尽有,这些无不是洛阳沧海桑田的最好见证。
结束语:
艺术无国界,谁人不爱美?天下博万物,谁人不争览?
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的话来说:“博物中国,艺都洛阳”定能磁吸天下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