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产业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2008年,科信局在全区各领域广泛调研并召开全区项目申报动员推进会、在呼兰电视台和《呼兰报》等媒体上做宣传,推进各级各类项目申报工作。其中:《国家玉米丰产工程》项目和两个产业化项目按照合同指标,稳步推进落实。①与东北农大承担的国家玉米丰产工程项目,在全区示范十万亩,辐射带动六十万亩,平均增产10%,不但全区农民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而且提高了全区种植业科技水平,锻炼了农业科技队伍。2008年又争取一个三年完成的国家项目——玉米高效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②肉鸡环保增效五项集成技术产业化项目,2006年即被区政府列为为民十件好事之一。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确保区肉鸡产业在全省龙头地位,肉鸡饲养量达5000多万只,养户效益明显提高,每只鸡增效0.8元。其中,舍外暖风供热技术,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③《秸秆气化炉分户应用及秸秆压块成型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是一个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项目。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人力支持和区政府的资金支持。一家一户用的秸秆气化已研制成功,获得了国家专利。秸秆压块正在实验,压块后做饲料,可外销南方、内蒙古等地,做燃料可代替煤。市科技局领导和农村科技处负责同志来我区视察指导相关工作时,并给予充分肯定。
【科普工作】
2008年,科信局在“科技活动周”“三下乡”“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期间,针对农村养殖户的需求,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防疫专题讲座4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20余人次,发放宣传手册2000余份,悬挂宣传“科技方针政策,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强化科技意识”宣传标语、过街旗10余条(面),全力营造良好科技环境氛围,着力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已累计举办技术培训班210场次、电视专栏讲座12期、农业科技大集4次,印发技术资料2.5万份,培训师资160人、骨干8000人,系统培训农民11.2万人次,使农民户均1.5人以上受训,80%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2项农业科技新技术,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
【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2008年,科信局继续搭建科技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大学、大所与企业的对接,使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提档升级。区内的民营医药科技企业分别与“三大”建立起产学研协作关系,其中圣泰、乐泰、儿童制药厂、同一堂、济仁、儒泰等多家企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医大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医院等建立起科研开发合作关系,并获科研成果。目前,呼兰区已与东北农大、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省农科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兽研、哈尔滨国家大豆工程研究中心等8家大学大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经区科信局直接确定的合作项目已达9项。提供科技服务的项目有:义利集团的“蔬菜香肠”、明达集团的“加锌豆油”、宏达绿化公司的“彩色绿化树种”等。
气象防震
【气象宣传与应急预案】
区气象局在2008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安全宣传月以及三下乡等活动中,印发大量气象科普知识、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灾害防御常识等宣传资料。气象服务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千家万户。全年共印发宣传资料3万多份。制定完成了暴雨、冰雹、沙尘暴、暴风雨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工作。
【气象情报】
2008年,为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当好气象参谋。1—10月份气象局共向呼兰区政府报送气象信息和气象专报19期,汛期呈报雨量图22次。在春旱期间搞好气象服务,每10天进行一次岗、平、洼地土壤墒情测定,为抗春旱提供了翔实科学数据。
【人工增雨与防雹】
2008年3月初,对两部增雨火箭发射器进行检修,开始人工增雨防雹作业,3月21—23日在干旱关键时刻,相继开展三次人工增雨作业,雨量达到中到大雨,当即解除旱情。4月下旬召开全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赵新宽区长安排、部署气象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并与相关乡镇签定安全责任状。气象局举办培训班,对防雹作业进行安全教育与技术培训,为期3天。全区40多名防雹作业炮手接受培训,为安全有效作业奠定基础。在作业期间,区农委、区财政局、区安全办配合气象局三次深入乡镇炮站进行安全检查,召开多次高频电话会议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实现了安全无事故。全年火箭增雨作业3箭次,耗弹10枚,高炮增雨防雹作业114炮次,耗弹3504发,受益面积100多万亩,经济效益达1120万元。
【雨量自动站建设】
2008年,全区建成乡镇温度雨量自动站16个,为抗旱、防汛、防霜冻及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依据。气象工作上下贯通,拓宽气象服务领域,扩大气象服务面。在全市率先组建乡镇气象协管员队伍。气象协管员的组建普及了气象科技知识,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作用。
【雷电防护】
2008年3月底,气象局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相关部门进行防雷设施安全检测,共检测118家单位,对检测不合格单位进行监督整改,有效地减少了雷电灾害。在区教育局配合下,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区农村110多所中小学防雷设施进行检测,确保中小学安全。对新改扩建的防雷工程图纸进行审核,施工过程中派人进行跟踪监督,确保了防雷工程施工质量。
【地震工作】
学习考察。5月12日区地震局参加市地震局组织学习考察大庆、绥化等五市县地震局,学习他们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看到了大庆市林甸县2005年10月发生4.2级地震后破坏现场和重建恢复情况,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地震预防知识宣传。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十周年,在呼兰老城区街心公园张贴标语设立宣传板进行宣传。散发传单1000份。7月28日纪念唐山大地震三十二周年在老街区中心广场挂出标语树立宣传板。发宣传单800份。增强了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技巧。
驻区科研部门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
2008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党办、财审科、科研管理科。下辖哈尔滨龙达成套设备检修公司、哈尔滨龙达喷油泵服务中心、中试基地、龙达工程动力机械维修中心、呼兰机动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油品分析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杂志社、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中心、物业公司、劳服公司。所长(党委书记)崔奎顺,常务副所长刘庆余,科研副所长杨金生,产业化副所长杨君喜、姜涛。
科研成果。2008年承担财政厅自拟课题5项。新型喷油器试验器研究项目已完成技术设计,进入样机加工、改进阶段;辊轴类零件表面高频熔覆修复工艺及设备的研究项目已完成全部试验,取得专利1项,拟向省科技厅申报;新型农用动力机械维修工艺调研项目已完成数据、资料收集、进入数据整理阶段;现场维修加工设备项目已完成电机选型、减速器匹配、装配图设计等工作;4Y-2型玉米收获机项目已完成全部技术文件的设计,并在6—8月间河北邢台地区、9—10月间呼兰沈家、10—11月间青冈黑嘴子村进行了三个阶段集中田间中试。试验表明,各项技术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性能稳定,与同类产品相比,在生产效率和收获质量相同情况下造价低廉,只相当于其他产品1/3或1/4,配套动力和消耗功率小,只相当于其他产品1/2,性价比很高。本项目已经取得专利4项,正在申报4项。2008年全所共取得专利14项,在各种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1篇。
农机维修学会工作。维修所是国家农机维修学会理事长单位,2008年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中国农机学会农机维修分会八届四次理事会议,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从事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学者共40多名理事参加会议。江西省政府秘书长到会致欢迎词,农业部农机化司刘宪司长到会并作关于农机维修发展现状报告。会议回顾了中国农机维修30年发展历程,并研究探讨现阶段农机维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农机维修未来发展的设想。会上代表们热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挖掘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是一次推进中国农机维修现代化发展的盛会。
学术会议。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室主任张亚萍等3名同志参加了中国设备管理学会在武汉召开的设备维修大会;5月12日崔奎顺同志参加了在长春举行的全国农机院所长论坛;姜涛同志带队参加在海南举行的世界维修大会,发表《辊轴类零件表面高频熔覆修复工艺及设备的研究》论文,获会议优秀论文奖。
科技产业化工作。玉米联合收获机项目是维修所利用省财政厅自拟课题专项资金研发的农业生产急需产品。目前已经通过农机产品鉴定和农机推广鉴定,是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2008年科技产业化工作的一项探索式突破。以比较低的动力消耗,获得比较高的生产效率,适应了高效、节能、环保的现代农业生产理念,性价比优良。
教育综述
【概
况】
2008年,呼兰区有小学99所,均为公办小学。有初级中学19所,其中公办初中18所,民办初中1所。有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小学教学班950个,在校生30728名。初中教学班487个,在校生14619名。有普通高中7所,其中公办高中4所,民办高中3所。普通高中教学班136个,在校生6910名。有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990名。有幼儿园190所,其中公办园2所,民办园161所,乡镇中心园4所,一年制幼儿园23所。3-5周岁在园幼儿9097名。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学班9个,在校生42名。
【教师队伍】
2008年,区教育局大力开展师德建设工作。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优秀教师报告会,使全区教师深受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全区涌现出省特级教师1名,市级功勋教师3名,市级骨干教师60名,市模范教师2名,市优秀教师185名,市师德优秀教师69名,市师德标兵1名。
【教育经费】
2008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总额为23597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拨款23007万元,预算外资金收入为589万元。基本建设支出549万元,人员经费支出18680万元,全区学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1685万元。2008年秋季,国家实行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中央和省、市财政补助资金512万元,区财政匹配资金92.2万元。呼兰区城区学生执行了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杂费政策,省财政只补助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减除了提高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呼兰区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比2007年有所降低。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农村初中494元,城市初中416元,农村小学354元,城市小学316元。2008年教育费附加收入510万元,全部用于学校基本建设、校舍维修及教学仪器设备购置支出。偿还“普九”期间因基建工程所欠债务707万元。
【办学条件】
2008年,教育基本建设项目完成2处,建筑面积4880平方米,建设投资538万元。其中二八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寄宿制项目,建筑面积2940平方米,投入资金325万元;腰堡中学教学楼,寄宿制项目,建筑面积1940平方米,投入资金213万元。
基础教育
【学前教育】
2007—2008年,呼兰区幼儿教育又有较大发展。全区3-5周岁幼儿11637人,入园率78.1%;其中5周岁幼儿4837人,入园4688人,入园率96.9%。为了改善办园条件,充分发挥区幼儿园在全区幼儿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区政府实施区幼儿园易地改建工程。新建园舍宽敞明亮,各项设施先进、齐全。2008年3月8日,区幼儿园迁到新址。优越的育人环境,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保育服务,提高了区幼儿园的办园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
呼兰区在实现“双高普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普九”工作力度。以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为重点,常抓不懈。每年区政府都召开全区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签定《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巩固提高了“普九”成果。2008年,全区小学入学率100%,辍学率0.01%;初中入学率100%,辍学率0.88%。
【高中教育】
呼兰区以切实提高高中教育质量为目标,建立并完善高中教育质量检测评估考核体系,深入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高考一表进线率比2007年增加12%;二表进线率比2007年增加17%;艺术体育进线率比2007年增加22%;全区总进线率比2007年增加19%。济困助学工作取得实效。2008年,区济困助学基金会理事会召开第八次工作会议,对济助对象和济助等级进行了审定。会议决定:2008年济助特困大学生共84人。一等21人、二等26人、三等35人、特殊情况2人。一等济助2000元,二等济助1500元,三等济助1000元,特殊情况500元,济助总金额11.6万元。
【素质教育】
2008年,呼兰区教育局确定本年度为全区学校文化年,组织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学校文化年活动。春季,以诗词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成立了“呼兰区教育诗词协会”和绿洲诗社。先后开办两期教师诗词创作培训班。举办了全区中小学教师诗词创作大赛,开展了全区中小学教师诗配画大赛。刊印《绿洲》诗词3期,发表教师、学生作品近千首。5月,黑龙江省诗词学会在呼兰召开了诗词教育现场会。东方红小学、建国小学、实验学校、顺迈小学、利民中心小学被评为全省诗教工作先进单位。区教育局、萧红小学被评为全国诗词教育先进单位。举办呼兰区第二届春蕾杯器乐大赛、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幼儿和幼师文艺汇演。有多名学生在省、市速滑、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哈尔滨日报》《今日信息报》对呼兰区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教育科研】
为壮大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对270余名基层教师进行科研培训。通过考试、审核、评定,有182名教师成为科研骨干教师。全区成立教育科研协作体,并确定大用中学、东方红小学、杨林中心小学、万邦中学为教育科研特色学校。“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承担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34项,区级课题立项199项。有300余篇科研成果和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有9篇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优秀奖。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在农村初中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面向农村培养适用型人才。加强学校农业实验示范基地建设。2008年,许堡中学、康金一中、方台中学、呼兰三中、职教中心等学校被评为市级示范基地。
【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期工程项目设备安装到位,全区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增加到137所。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制度,组织各校网管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做好开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准备工作。区教育局投入4万余元,为41所学校配备306台“诺宝RG”教学机器人及软件,使城区学校、农村初中和部分农村小学具备了开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的条件。区教育局被评为哈尔滨市信息技术教育先进集体。
【特殊教育】
继续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查工作。通过走访、调查,摸清了0-17周岁残疾儿童少年的底数及就学情况。目前,全区0-17周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220人,其中视力残疾12人,听力残疾71人,智力残疾80人,其他残疾57人。在校生172人,其中聋校学生42人,随班就读学生127人,巡回教学点学生3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0%。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区聋校建设。完善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彻底改善了办学条件,办学吸引力不断增强。不但招收本区残疾学生入学,还吸纳外区县残疾学生入学。积极发挥学校的“骨干”作用及“中心”的优势,开展业务培训和巡回指导,与随班就读学校密切联系,使“普特”有机结合,提高了随班就读教学质量。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学校开设了岗前培训班,定期安排学生实习,做到“教学做合一”,使毕业生残而不废,自食其力。2008年,有6名残疾毕业生安排到民营制药企业工作,1人升入市盲聋哑学校。
职业与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
2008年,区教育局制定《呼兰区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方案》,并下发《呼兰区2008年职业教育工作实施意见》。4月份召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会议。为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同大连金石技工学校、肇东水利技工学校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对233名家庭贫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每人每年资助1500元。12月份组织职教中心学生开展了职业技能竞赛。
【成人教育】
农村中小学校继续加强了“三位一体化”学校建设,利用学校的办学场所、设备和教育资源,在农闲时开展了农民技能培训和引领性培训,共培训农民4000余人,转移农民工200多人,发挥了“三位一体化”学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农民素质的培训,开放了农村学校的图书室、微机室、远程教育网,利用这些设施开展了农民培训活动。同时,对全区成人文化学校进行一次检查,召开全区成人文化学校建设现场会。
驻区大专院校
【哈师大呼兰学区】
由原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原呼兰师范专科学校)实质性并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现成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驻呼学区。学区的管理机构为学区管理委员会,下设综合办公室,主任杨宝成;学生办公室,负责人高阳;工会,主席张恒军。管委会书记兼主任于静波,副书记张玉杰,副主任马百峰、姚立江。2007年底,呼兰学区原12个系部实质性并入哈师大相关院系,2008年初,呼兰学区后勤、机关其他等部门实质性并入哈师大相关单位。2008年底呼兰学区有12院系20个专业,其中数学科学学院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有物理学、应用电子专业;化学化工学院有化学、精细化学品生产专业;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体育科学学院有体育教育专业;文学院有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电子政务专业;政法学院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与历史学院有历史学专业;教育科学学院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音乐学院有音乐学专业;美术学院有美术学、装潢专业;西语学院有英语专业。年初有学生9064名,年末为7617名。当年招生2641名,毕业2044名。
学区工作。学区党委班子确定“三服务”工作指导方针,即:为学校所有来学区执行工作的职能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服务;为学区全体学生服务;为来学区所有执教的任课教师服务。学区管委会把大一学区长远建设作为重要课题摆上位置,初步形成《关于大一学区管理模式的思考》一文。学区党委书记兼主任于静波在学校2008年暑期亚布力会议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呼兰学院原有资产上亿元,其中教学设备达几千万。在合并过程中明确管理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强化合并过程资产管理,确定交接手续,资产交接有条不紊,未出现流失现象。对新生开学、放假、重大节日、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校区管委会及时给予关注,除管委会相关部门外,还邀请学校后勤处、学校保卫部门、公寓、饮食中心驻呼部门的领导,共商稳定大一学区办学事宜,大一学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呼兰学区的学生办,合校后仍未并入学校相关系统,学区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张玉杰带领学生办、团委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在困难情况下坚持工作。严抓日常管理,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从抓学生出席、就寝等最基本教学生活秩序入手,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转。2008年上学期,进行夜不归寝检查12次(每次两天),宿舍卫生检查54次,使用违禁电器、饲养宠物检查3次,处理违纪学生97名。还把9月、11月定为“寝室检查评比月”,通过评比共评出“优秀寝室”60个,并给予了表彰。新生军训期间开展《军歌嘹亮合唱比赛》;办《军训快报》,增加军训内容,丰富了军训生活。动员全体学生参加5.12汶川大地震救灾活动,共收到学生捐款1.7万元,衣物近千件;组织四川、甘肃籍灾区学生开展中秋联欢会活动,使灾区学生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开展迎新篮球赛,举办《这些日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迎新晚会、拔河比赛、万米异程接力、跳绳比赛;校园小品大赛、迎奥运配乐诗朗诵、外文歌曲比赛、校园风采模特大赛等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自强、爱校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2008年下半年,完成第25期业余党校培训工作,共培训学员375名。完成了校团委业余团校呼兰学区分校的团干部培训(2007级)工作。
【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
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是黑龙江大学的下设机构,管理呼兰校区内常务工作。领导机关是校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总务科、保卫科、产业科、农场。管委会主任姜志军。呼兰校区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主任王国林,副主任杨钟琨。职能是为校区正常工作运转及家属区居民生活提供保障。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维护办公区、家属区的安全与稳定。管理利用土地资源,在现有校区农业基础上,在农业生产上开拓创新。建立校区奖惩机制,对科级干部进行考核,提高职工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为全校教学、科研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生命科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中试基地以及农作物研究院等部门做好供水、供暖、供电、庭院绿化、卫生保洁、房屋维修等工作。
校区工作。坚持、完善领导班子集体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领导班子集体学习每学期不少于2次,领导干部的自学时间每月不少于10小时,并能认真做好笔记。通过理论学习,班子的执政能力得到提高。校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学习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素质。针对特殊岗位,提供上岗资格培训,锅炉培训3人,水质化验培训1人。鼓励职工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规范临时工管理。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法》,依法同非在编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运用学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资产管理规范化;10月,按照学校要求完成校区财务撤销、合并到学校财物的交接工作,同时清理了校区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核算方式,严格财会资料、票据和档案的管理。以“工会活动日”为载体,以“职工之家”为活动场地,开展职工篮球赛等活动,参加校运动会,职工文化体育素质得到加强。
总务科完成了供水、供电、供暖、庭院绿化、室外卫生、平房防寒等工作,改善了办公环境。
保卫科建立、完善了组织机构,以每天安全巡查和全年四次安全联合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排除了安全隐患,控制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产业科将固有闲置房屋和车库进行重新调整使用,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优质水车间的管理,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调整,节省了开支,保证了优质水的供应。所创效益基本上能维持水处理设备及易耗材料的更新。5月中旬,组织全体职工为休闲点移栽树木200株银中杨,成活率达100%。
校区农场现有耕地面积52.26公顷,其中甜菜试验地6公顷,布罩区1公顷,玉米试验地3.9公顷,大豆试验地2.2公顷,高粱试验地0.5公顷,银中杨树4.6公顷,压绿肥6公顷,外租27公顷。在确保为科研、教学用地轮作换茬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呼兰校区为生命科学院的生物工程中心、校工会的休闲点在供水、供暖、供电、安全保卫、环境卫生方面提供了很大帮助,并为校工会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场地支持。为离退休人员服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校区领导班子重视老干部工作,积极支持组织老干部参加校内活动。校区为经济作物研究所通勤车提供了合适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