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恐惧街3:承先启后的完美结局,终结邪恶的决战之夜
无论是小说或电影,《恐惧街》系列总少不了意外的转折,最新的三部曲电影也继承了这一点,然而最令人惊讶的剧情逆转,莫过于「女巫」莎拉. 费尔的真面目。 从首部曲《恐惧街 1》开始,莎拉的妖魔化形象便以耳语、诅咒或都市传说等形式,深植于每位镇民的心中。 没人知道她为何被称作女巫,却清楚她与小镇的悲惨历史有关。 莎拉的名讳被当成邪恶的形容词,以及镇民忍受现状的消极借口。 当一切不合理变成常态,真正的幕后黑手便堂而化之地巧取豪夺。
在完结篇《恐惧街 3》里,莎拉传达真相的方式,是让首部曲的主角蒂娜「阅读」自己的记忆。 这个设计使《恐惧街》有了头尾呼应的巧思,现代时空的人们在过去的记忆里饰演与自己对应的角色。 他们就像镜像,既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也象征历史的错误仍不断循环。 制造不死杀人魔的诅咒只是过去的负面遗产之一,偏见仍在看似开明的现代世界默默滋长,蒂娜与女友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不减当年。 而与莎拉处境相仿的蒂娜,也不免受积非成是的谣言所惑,将她视为亟需消灭的女巫。 (不过从戏外来看,像《恐惧街》这样从正面角度描写同志题材的作品,在恐怖片里可说相当难得)
莎拉留下的复杂迷团,让《恐惧街》三部曲有着层层套叠的迷人结构。 杀人事件的背后藏着女巫的诅咒,诅咒则牵涉到莎拉与小镇的恩怨,而所谓的恩怨,其实是为了打压异己而编造的丑闻。 莎拉既非着魔,也非含冤而死的复仇者,她只是对抗保守势力的一般人。 传统恐怖作品的女性如果不属于前两种角色,鲜少能获得扭转定局的强大力量。 但可喜的是,《恐惧街》三部曲并没有落入上述的模式。
莎拉将真相隐藏在女巫传说里,等待改变的契机在未来开花结果。 三百年后,她的不屈意志也终于传承给《恐惧街》的要角们。 蒂娜、二部曲《恐惧街 2》的主角博曼,以及莎拉等三人的力量都是个人特质的一部份。 三部曲里散落的线索,也透过她们的跨时空合作得以重组。 它不单是拼凑案件真相,更重新建构出莎拉的模样,将她从模糊不清的古老传说,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莎拉从谎言解放的当下,也象征着小镇,甚至整个社会,终于走出古老思维的牢笼。
这段不可思议的革命情感,使首部曲及完结篇的伏笔如齿轮般流畅地契合。 可惜的是,二部曲与整个系列的连贯性,就没有像三位女主角般合作无间。 二部曲的功能是误导观众对幕后黑手的认知,并说明博曼走出创伤的契机,让她与蒂娜并肩作战的结局更扣人心弦。 不过剧本在铺陈双线剧情时,却始终无法让两人的成长故事有对等的份量及重要性。 因此完结篇的焦点回到蒂娜身上时,博曼在全片的心路历程便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也让二部曲像是中途发生又戛然而止的偶然插曲。
《恐惧街》三部曲的另一个可惜之处,就是将片中的杀人魔军团描写得太像缺乏思考能力的打手,而忽略他们曾拥有的人性及意志。 尤其当完结篇揭晓他们被当成无辜祭品的事实后,这个剧情逆转更令人觉得唏嘘不已。 但即使真相大白,故事也只以滑稽的杀人魔互殴,与幕后黑手的死亡作收。 《恐惧街》让各类杀人魔齐聚一堂的安排可说满足恐怖迷对跨界混战的想象,然而它一味渲染杀人魔的嗜血残忍,却没有给每位反派独树一格的背景描写,即使反派角色再多,也不会有人多势众的威胁感。 编导从恐怖经典电影涉猎取材的诚意固然值得嘉许,不过他们也不该忘记,如果没有令人眼睛一亮的起源故事,这些反派明星并不会如此的长存人心。
当然,《恐惧街 3》仍是相当称职的完结篇,它对整个系列也有令人满意的加分效果。 除了头尾的流畅呼应,编导也藉由三个故事的多元风格,证明他们驾驭不同恐怖题材的能耐。 前两部曲姑且皆以砍杀电影为模仿对象,但突然转型成社会恐怖路线的完结篇,效果依然让人惊艳。 故事对封闭社会与巫术迷信的描写,多少令人想到《激情年代》(The Crucible) 或《女巫》的神采。 而幕后黑手的高级社区,竟然埋藏着远古巫术祭坛的安排,也不禁让观众忆起 1970 与 1980 年代嘲讽上流的恐怖喜剧。 值得一提的是,莎拉为保护女友而自愿承受指控的桥段,其实也可看做对霍桑的经典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的另类致意。 从《恐惧街》的文学背景来看,这或许也是种传承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