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刘央:从槟城到硅谷的万亿奇迹

图片

西



如果说“槟城奇迹”象征一个地区在经济转型中的卓越成就,那么 博通 (AVGO)市值突破一万亿美金则是一部由个人奋斗和时代浪潮共同谱写的商业传奇。这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地域关联,而是通过三位关键人物—槟城前首席部长敦林苍佑医生、 英特尔 创始人Moore以及博通CEO陈福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为槟城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时代交响。


林苍佑:擘画“槟城奇迹”的蓝图

马来西亚槟城拥有悠久的贸易历史,早在 18 世纪末就已成为英国在远东的重要据点。其自由港的地位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移民,造就了独特的多元文化社会。然而,这种依赖贸易的经济结构在独立后显得脆弱,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占领时期更是对槟城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战后,槟城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1969 年,马来西亚爆发了种族冲突事件(即 “五一三事件”),社会动荡不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林苍佑临危受命,出任槟城首席部长。林苍佑早年是一位医生,后投身政治,曾是马华公会的重要领导人。由于与联盟政府在政治理念上存在分歧,他于 1960 年代末退出马华公会,并创立了民政党。这使得他能够以更加独立自主的姿态推行改革。


面对严峻的经济和社会形势,林苍佑以其前瞻性的眼光和务实的作风,推行了一系列大胆的经济改革措施。1972 年,他设立了峇六拜自由工业区,为外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便利的营商环境,例如提供长期的免税期和简化行政手续。他将电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成功吸引了英特尔、 惠普 等国际电子巨头前来投资设厂。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为槟城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为了配合工业发展,林苍佑政府还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扩建槟城港口、改善交通网络、兴建工业园区等。这些举措迅速改变了槟城的经济面貌,使槟城 GDP 迅速增长,失业率大幅下降,电子产业也迅速崛起,成为槟城经济的重要支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 “槟城奇迹”。


正是林苍佑领导下的 “槟城奇迹”,为后来陈福阳等槟城籍人才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以说,林苍佑是 “槟城奇迹” 的奠基人,他的远见卓识影响深远。


图片


英特尔:点燃槟城电子产业的火种

在林苍佑推行工业化战略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是英特尔于 1972 年在槟城建立了其在美国本土以外的第一个制造基地。这不仅是英特尔全球扩张的重要一步,更是槟城乃至马来西亚电子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1970 年代初,英特尔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同时为降低生产成本和地缘政治风险,开始寻求在美国本土以外建立生产基地。马来西亚政府当时积极推行吸引外资的政策,且拥有相对廉价并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力,这吸引了英特尔的目光。林苍佑领导的槟城政府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当时冷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西方国家寻求多元化生产基地以降低对单一地区的依赖,东南亚地区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英特尔在槟城最初主要进行半导体封装和测试业务,早期生产的产品包括存储器芯片(例如 DRAM)等,这些产品市场需求量很大,对英特尔业务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英特尔的到来,如同点燃了槟城电子产业的火种,吸引了 AMD 、摩托罗拉(后来的飞思卡尔和恩智浦)、德州仪器、惠普等其他科技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设厂,使槟城逐渐赢得了 “东方硅谷” 的美誉。英特尔在槟城设立工厂的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培训项目,技术转移等方式,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这些人才后来有的继续留在英特尔工作,有的则选择到其他公司或创业,进一步推动了槟城电子产业的发展。英特尔等公司的进驻也带动了当地配套产业的发展,例如半导体封装材料供应商、测试设备供应商、物流服务商等,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为槟城电子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特尔在槟城持续投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近年来更是在槟城建设其首座海外 3D IC 封测厂,这体现了英特尔看重槟城和对未来先进封装技术发展的重视,进一步巩固了槟城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英特尔在槟城的长期投入,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包括陈福阳在内的许多槟城人提供了接触和了解半导体产业的机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埋下了伏笔。


图片


惠普:电子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惠普公司(HP)不仅是全球电子产业的先驱,也在马来西亚槟城电子产业的早期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惠普在槟城的投资和运营,为当地经济的转型和科技产业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威廉・休利特和大卫・帕卡德的领导下,惠普制定了全球扩张战略,并于 1973 年在槟城设立了第一家海外工厂。这一决策体现了惠普对亚洲市场潜力的重视,以及对槟城投资环境的认可。当时,林苍佑领导的槟城政府正积极推行工业化政策,他亲自前往美国等地游说外资企业前来投资。槟城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受过基本教育且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基础设施,都吸引了惠普的目光。1973 年,惠普在槟城设立了第一家工厂,最初是在 Macalister 路租赁的平房中开始生产,只有 60 名员工,主要生产用于惠普计算器和测试仪器的半导体元件和集成电路。这一举措不仅为惠普自身拓展了生产基地,也为槟城带来了新的半导体“血液”—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惠普通过各种培训项目,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传授给当地员工,为槟城培养了第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在后续历任 CEO 的领导下,惠普持续在槟城投资,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业务方向,从最初的半导体元件生产扩展到个人电脑,打印机等产品的制造和组装,使槟城工厂始终保持着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业务的蓬勃发展,惠普在槟城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最初租赁的平房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不久后,惠普在 Bayan Lepas 自由工业区购置了 36 英亩的土地,兴建了更大的厂区,并持续进行扩建,以容纳不断增长的生产线和员工。起初,惠普在槟城专注于半导体后端封装测试,为自身的计算器和测试仪器提供关键元件。随着个人电脑市场的兴起,惠普也将其个人电脑的组装业务转移到槟城,并增加了打印机等产品的生产线。这些业务的拓展不仅需要更大的厂房和设备投入,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最初的 60 名员工,到后来的数百名、数千名员工,惠普在槟城的雇员规模经历了显著的增长,成为当地重要的雇主之一。惠普在槟城高峰时期的雇员人数占当地制造业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对当地的就业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惠普的到来带动了本地供应链的蓬勃发展,众多本地企业成为惠普的供应商,为其提供各种配套服务,例如塑料制品、金属部件、包装材料、运输物流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惠普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还通过各种培训项目,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些人后来也成为了槟城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惠普在槟城的运营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提升了槟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使其逐渐赢得了 “东方硅谷” 的美誉。


图片


槟城岁月:陈福阳梦想的萌芽

陈福阳出生于1950年代的马来西亚槟城,那时,这个国家正处于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不久的建设初期。槟城虽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许多家庭生活拮据,面临着各种生活挑战。在林苍佑的领导下,槟城政府积极推行工业化政策,吸引外资企业前来投资,这其中就包括了英特尔,惠普等国际巨头。这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无疑对年轻的陈福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心中埋下了追求卓越的种子。


陈福阳的青少年时期在槟城钟灵独立中学(Penang Free School,简称PFS)度过。这所创立于1816年的历史名校,以其严谨的学风和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视而闻名,秉承着‘学以致用’的校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其中包括马来西亚的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以及对槟城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林苍佑。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为陈福阳日后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年代,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供养孩子上学并非易事。在那样一个时代,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陈福阳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求,抓住了受教育的机会,并最终走向了成功。在那个社会变革的年代,PFS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素养,这为陈福阳日后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个年代,马来西亚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出国深造,以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人才。陈福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择远赴美国深造,进入以工程学和创新精神著称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机械工程。在MIT,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机械工程的专业知识,还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拓展了自己的视野。MIT严苛的学术氛围和鼓励“动手实践”的教育理念,极大地塑造了他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后,陈福阳又继续在哈佛商学院深造,获得了MBA学位,这标志着他职业生涯的重心开始从工程技术转向管理。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成为博通的领导者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图片


临危受命:缔造安华高(Avago)帝国

陈福阳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段从工程师到企业家的精彩蜕变。他在MIT先后获得了机械工程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扎实的工程背景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他又在哈佛商学院深造,获得了MBA学位,这使他不仅拥有了技术专长,更具备了卓越的商业管理才能。


毕业后,陈福阳并没有立即投身半导体行业,而是先在通用汽车和百事可乐等传统行业的巨头公司担任财务高管。在通用汽车,他担任财务经理,负责财务分析和预算控制,参与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项目,积累了在大型企业运营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之后,他加入百事可乐,负责战略规划和财务分析,进一步拓展了他在财务管理和战略规划方面的能力。这些经历为他日后转型进入科技行业并最终领导安华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83年至1992年,陈福阳先后在休姆工业和新加坡风投基金Pacven投资公司任董事总经理。1992年,他离开Pacven投资公司,转赴个人电脑制造商康懋达国际(Commodore International)担任公司副总裁,此时他开始真正接触科技行业。1994年,陈福阳加盟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Integrated Circuit Systems Inc.,简写ICS),并凭借其出色的管理才能,带领公司扭亏为盈,并一路升迁至高级副总裁、CFO、COO、总裁兼CEO的职位。在他领导下,ICS的年收入超过6亿美元,并于2005年以1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IDT。


1999年,他加入了惠普公司的半导体部门,这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兴起,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半导体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机遇。惠普的半导体部门主要专注于传统的模拟芯片,市场地位相对稳定。后来的安华高,还只是惠普旗下的一个部门,后在2005年被著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KKR收购并独立。KKR的收购旨在抓住半导体行业整合的机遇,通过重组和优化提升企业价值。安华高独立后,面临着建立独立品牌、拓展新市场等诸多挑战。


在陈福阳的领导下,安华高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并购,逐渐从一家专注于传统模拟芯片的公司,转型为一家在射频、微波和光电器件领域拥有强大实力的半导体企业。他采取了一系列关键措施,包括调整业务方向,将重心放在高增长的通信和工业市场;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提升运营效率;加大投资研发,推动技术创新。此外,他还主导了一系列成功的并购,例如先后收购了LSI、博通等公司,成功拓展了在存储、网络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并最终在2015年以370亿美元促成了与博通的合并,缔造了半导体行业的巨头,公司也更名为博通有限公司。2017年,博通曾尝试以1300亿美元收购高通,但最终因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被否决。同年,博通还以59亿美元收购了博科通信系统公司,进一步拓展了其在网络设备领域的业务。陈福阳还在2017年宣布将博通总部从新加坡迁回美国加州圣何塞。


2023年在陈福阳的领导下,博通公司对VMware的收购是近年来科技界最受瞩目、规模最大的并购案之一。这笔交易从2022年5月宣布到2023年11月22日正式完成,历时一年半,最终以约61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外加承担VMware约80亿美元的净债务,总交易额近690亿美元。此次收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将博通在半导体、网络硬件以及基础设施软件领域的优势,与VMware在虚拟化、多云管理和云计算软件领域的领先地位深度整合。在陈福阳的领导下,博通旨在通过收购VMware,显著扩展其企业级软件业务,并为企业客户提供涵盖从芯片到软件的全栈式、更全面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云计算、混合云、边缘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多样化需求。收购完成后,VMware成为博通软件集团的核心组成部分,并以“VMware by Broadcom”的名义运营。博通对其软件业务进行了大规模重组,将原有的基础设施和安全软件解决方案整合到VMware的产品组合中,旨在提供更集成、更简化、更强大的产品线,并优化运营效率。


如今的博通,已是全球科技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网络、宽带、无线通信和工业等领域。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博通在网络芯片、ASIC定制芯片等领域的优势,使其成为AI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图片


时代交响:从“槟城奇迹”到“博通万亿”

回顾林苍佑,英特尔,惠普和陈福阳的人生及企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更加清晰的时代画卷:林苍佑以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手腕奠定了“槟城奇迹”的基石,英特尔,惠普等国际企业的进驻点燃了槟城电子产业的火种,而陈福阳则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将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打造成了科技巨头。他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个人的奋斗离不开时代的宏大背景,而时代的进步也需要无数个人的不懈努力。从“槟城奇迹”到“博通万亿”,这是一曲由几代人和不同企业共同谱写的壮丽的时代交响。

想要获取更多会员专享的独到分析和内部见解吗?欢迎加入西京研究院研传会,成为会员,即可解锁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