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思皓的新车“爱跑”下线了,说是新车,其实是思皓E50A的升级版车型,不过在E50A的基础上针对外观和内饰进行了优化和提升。看到这款车,想必你能感受到江淮为何会沦为大众的“代工厂”了。或许,这就是江淮不思进取的真实写照。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江淮嘉悦A5呢?那款江淮与大众合作后的首款轿车,当时还被网友调侃为何大众的加入,却让江淮造出了一款起亚?设计上的参考也就罢了,但这块大众参与的车,网上的投诉却一直不断,发动机异响、噪音大、变速器顿挫、电气故障、车机死机等等都是嘉悦A5投诉的主力,大众不应该帮着江淮做的质量更好一些吗?
不过也没所谓了,因为没多久在嘉悦A5的基础上就发展出了两款新车,一款依然有着江淮的名字,江淮iC5,是一辆纯电动车,NEDC续航里程可达530km,补贴后售价14.99万起;另一款更简单,换了个标,改名为思皓A5。
提了这么多,想必有网友已经能想到,江淮iC5加入思皓阵营之后,就是思皓E50A,同时为了拉低售价,还推出了一款续航402km的车型,并把价格拉低到了14.09万元。
而现如今的“爱跑”,思皓E50A Pro虽然几经美颜,但依然保持了从嘉悦A5时代就留下的设计影子。有时候我都想问一句,思皓E50A或者思皓E50A Pro和广汽埃安AION S是请了同一位设计师吗?如果不看车标的话,相似度说是八九成没问题吧。
怎么说呢,“设计撞衫不可怕,销量谁低谁尴尬”,2021年AION S累计销售63127辆,思皓E50A呢,4310辆,就算思皓E50A四月才上市,这个量低的也是毫无存在感。
真的很不理解,江淮这几年都在忙什么?前几年出完燃油车,就会再出同款油改电电动车,这几年这些油改电车型,又齐刷刷的换名为思皓,动力参数都不改,大众的参与在哪呢?
在思皓E50A Pro下线的官方文案中也许能找到答案。“对标大众,耗资数亿元升级改造的思皓智造基地,拥有着先进的智能生产机器人以及智能检测设备,生产自动化和数字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确保每一台下线车辆都符合大众品质标准。”
但问题是,思皓的投诉量并未因为对标大众而变少,除了续航严重续标,充电异常,动能回收失灵这些“技术性”问题外,竟然还有车身漆面开裂、漏雨等等这些“制造工艺”问题,这耗资数亿元升级的是什么设备,回想当年江淮的质量,也许真的是升级了不少?
不过有一点,思皓身上倒是能看到大众的影子。在去年中保研的碰撞测试中,思皓A5,就是思皓E50A的燃油版,在正面25%偏置碰撞中,其A柱出现明显弯折,其它各项目得分也较低。不得不说,这一点还挺“大众”的,不过这应该比思皓E20X的“原型车”江淮iEV7S在“五星俱乐部”C-NCAP中拿到两星评价要出色的多了。
作为思皓的控股方,大众,最早一批进入国内的海外车企,在国内的影响力要远超其他外资品牌,在急需发展新能源的时候,为何看中了“技术”并不出众的江淮汽车合作,成立一个思皓品牌?虽然网上各种赞誉,说是思皓作为双方共享的品牌,不仅赋能江淮汽车迈入乘用车3.0时代,更是成为大众中国的“第三极”。
根据江淮与大众签署的协议,大众承诺将授予江淮大众4~5个大众集团品牌产品,并在中国法律允许且取得许可前提下,优先考虑在江淮大众生产大众B级车、C级车等插电混动汽车和燃油车。问过一汽和上汽了没?这两家的产品还不够,还时不时推出一些本土化的产品,哪还有给思皓的产品。而思皓这些年的一系列产品也能看出,并没有大众的注入,均是江淮以往的产品直接换标。就算是去年发布的MIS皓学架构,也宣称是集江淮5000名研发工程师,汇集了57年的造车技术实力,结合3代乘用车产品开发经验,投入100亿研发资源,历时5年,联合多家战略合作伙伴倾力打造而来的智能汽车模块化平台,这会儿大众哪去了?
根据官方称:大众汽车(安徽)未来车型将基于集团纯电动MEB平台打造,首款车型计划将于2023年开始投产;并且大众汽车(安徽)正在积极扩大本土研发人才储备,预计到2025年,研发团队员工数量将达到约500名。也就是说,真正的有着大众基因的思皓产品,最快也要在明年开始投产,但是现如今的思皓品牌不仅销量迟迟得不到提升,而且还把自己的产品口碑玩坏了,就算明年基于MEB平台的产品上市,真的就能力挽狂澜吗?
就算销量好转,在大众控股下的思皓也不再是中国品牌,对于中国汽车的发展有何助益?江淮依然还是那个“代工”的命。而获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50%的股份的大众集团,在国内电动车车市场更加成熟之后,会不会把江淮完整的商用车产品线,从轻卡、重卡到轻客、重客,统统“接管”,咱不知道,咱也说不好,但显而易见的是,思皓这些年不仅依旧在拿江淮那并不出众的产品、技术吃老底不说,大众加持下的产品质量也并未得以解决,而且相对于吉利、长城、比亚迪这些努力的中国品牌而言,早早躺下的江淮想靠思皓翻身,挺难的。
评论
收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