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清流各地丧葬习俗大同小异:

(一)移

老人行将离世时,无论是在家中卧室或在医院,家人都要立刻将老人抬放至家中大厅(俗称“冷尸不入厅堂”)。老人在自家厅堂中断气离世,才称得上“寿终正寝”。如在外断气的,不能抬回家中。

(二)沐浴、更衣

老人临终前,家人趁其身子尚柔软,即为之沐浴,当地人称为“洗汤”。沐浴用水要洁净,讲究的人家,为子孙者预先至山泉取水,并在取水处点烛燃香,掷落几枚铜钱或硬币。返回后,在盛山泉水的盘中放入几瓣玫瑰(俗称月月红)。家人用全新的毛巾,为老人沐浴净身,从面部至脚跟自上而下洗三遍,再翻转后背从头至脚洗四遍,俗称“前三后四”“质本洁来还洁去”。净身后,为老人穿上子女在其生前置备的全新寿衣,头上布帽,身上衣裤,脚下布袜、布鞋,外衣为长衫。一般是衫三件、裤四条,最后用一块五尺白布从头至脚盖在逝者身上,并在白布上贴上一排银锭。穿戴完毕,子女、孙辈燃烛炙香,放鞭炮告知周围亲邻老人离世。

(三)治

整个治丧过程包括报丧、摆孝堂、守灵、吊孝、入殓、发引、祭三朝、五七、完七、出服等。

报丧、奔丧 老人去世后,孝家要安排族亲到外家,主要是舅氏家和出嫁女儿家(亲家)中告知老人去世,俗称“报丧”;外家得知消息后,即准备三牲(鸡、肉、鱼)、九礼(粉干、香菇、时鲜水果等)前往死者家中奔丧。外家前来奔丧不能超过午时,一般不在孝家过夜。外家没来,亲人不得将死者入殓下棺,以免外家对死者的死因起疑,甚至产生争端。

入殓 按照各地不同习俗,有的在死者逝世后第二天或第三天的某一吉时进行,旧时用棺木土葬,棺木底部放有一块刻着北斗七星的长木板。逝者安放入棺时,棺椁底部放置木炭、石灰,以及十二块(闰年加一块)瓦片(其中一块写有逝者生卒年月),以白布包裹做枕头,死者由厅堂移至棺内时,要平整不偏分毫。入殓时,亲人则跪地恸哭不舍。

守灵、守孝 守灵,是指逝者的儿孙必须在死者出葬前,无论白天、夜晚,轮流在灵堂守护,以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守孝,是旧时老人逝世后,儿子要轮流在放置灵柩的草棚庐墓三年,即使是为官在外,其灵柩尚未入土,也要告“丁忧”回乡守孝,孝服满后再陈请复职。而对家中父母去世,不返乡尽孝的官吏,在当时则被斥为不孝,如被举报,朝廷即将其革职,永不录用。庐墓三年后,须择吉日吉时举行仪式,将棺椁下葬入土,做好墓地,谓之尽孝。

守孝习俗民国时期就已逐渐摈除。但现今讲究传统的人家,仍有孝子百日内不得剃头、理发,当年不得贴春联,未成年男女不得谈婚论嫁,立夏日不得做立夏丸,端午不准裹粽,过年不炸麻蛋、豆腐等规矩。族亲则会馈赠给逝者家属以上点心食品,以表关爱。

择吉课 择吉课,即请风水先生或有见识的长者根据死者去世时辰进行推算,选择确定三个时间点,即死者下棺入殓时间、出殡时间、墓地竖碑时间,并告知因与死者相冲而不宜参加葬仪的有关年龄的后人。

送烛礼 老人过世,亲朋好友都会前往探视祭奠。并视亲疏用白纸包上数量不等钱币给逝者家属,当地人称之为“烛礼”,即蜡烛、香火钱。对外家亲属所送的年糕、三牲、九礼等,逝者家属要折成同等价值钱币回馈外家,以示对外家的尊重。

出殡 出殡仪式一般在确定日期的凌晨开始,但也有特例,如赖坊乡传统就在夜间进行。儿孙辈及媳妇辈戴麻帽穿上麻衣裤,未婚小辈穿白衣贴上小块红纸。跪地哀号,侄孙辈穿白衣紧随后排,再次是亲朋好友手握点燃的线香或胸前别上白花,依次向逝者鞠躬告别。由司仪或长者念悼词(或祭文),概括逝者一生的为人处事经历及亲人好友对逝者的悼念之情。敲锣人鸣锣开道,手提长明灯的人引路,送葬队伍依次前行。沿途有专人负责撒纸钱、点路烛、燃放鞭炮。送葬队伍到达预定地点后,逝者家人及至亲在停放棺木的地方前后绕行三圈,告别遗体,司仪向跪拜的亲友头上洒谷米、茶叶及小钱币,俗称“茶叶米”,意为逝者留给亲人的恩泽,保佑后人生活安宁、富裕。当灵柩到达墓地,逝者家戴孝的至亲会给所有送葬人分发一红包,当地人称为“满堂红”,以表谢意和吉利。送葬亲朋返回老人家中时,亲友要准备热茶,杯中放两粒红枣或橘饼丁,恭敬地端给亲友,当地也有炒糯谷、炒豆子分给亲友的习惯,意指“蓬蓬发”。对至亲亲属,逝者家人会分些糖果,一个红包和一条红头绳给他们,谓之“开孝”。中午,逝者家属准备丰盛的酒菜,酬谢亲友宾客。

做功德与烧灵屋 如家庭经济条件许可,逝者家属会为死者做一至数次道场,亦称做功德或做法事,即请数名和尚、道士为死者念经超度。法事最后是烧灵屋,事先请纸匠搭建一座纸屋,纸屋内放置各式各样的纸做生活器物,并堆满纸质金帛,在族亲们请逝者受用的呼喊声和鞭炮轰鸣声中,灵屋烧成灰烬,昭示逝者在冥间亦可安乐度日,此乃后人对逝者尽孝的一种方式。

享土与做七 享土亦称上土,在逝者入土安葬后的第三天早上,逝者亲属即儿女子孙等备好祭品到墓地祭拜,燃烛上香,每位亲人用锄头铲上几铲土盖在坟上。

从逝者去世第一天到第七天,称为“头七”,家人要到逝者灵位和照片前哭吊和祭奠,其后每7天一次,直至第四十九天,共计7个七,称为“完七”。完七时,孝子手腕系的白布带方可解下焚化,亦称开孝。逝者家属还会让出嫁的女儿带回死者留下的一些物品如金银首饰等,称为“手尾”。

(四)孝

清流的丧葬习俗,保留中原古代“五服”的遗风。“五服”即视送葬人与死者五种不同的亲缘关系,穿戴五种不同的服饰参加送葬。“五服”有严格的区分,重孝服、次重孝服、一般孝服,不能混淆。

重孝服,称“斩衣、麻衣”,用粗生麻布制成,衰边,即剪断处不缉边。穿重孝服者一般是儿子、未嫁女为父母丧;妻为夫丧;孙子、未嫁孙女为祖父母丧。男子除穿孝服外,还要腰系麻绳,头戴麻布帽,脚穿麻鞋,手持“孝杖”;女子除穿孝服外,还要腰系麻绳,头盖麻布片,脚穿麻鞋。

次重孝服,称“孝衣”,用细麻布制成,剪断处缉边。一般是出嫁女为父母丧;兄弟姐妹为同胞兄弟姐妹丧;侄子、侄女为叔伯丧;丈夫为妻子丧;外甥为外公外婆丧。男子头戴白细布帽、脚穿白布鞋。若是丈夫为妻子丧,丈夫还要手持一丈长的“孝杖”,以示和其他男子的区别。

一般孝服,大多用“白盖头”及“腰白”代替。“白盖头”为女性专用,即用五尺长的白细布遮盖头部。“腰白”为男性专用,即用白细布缠腰。使用“白盖头”和“腰白”的一般为姨、表、姑、舅、女侄、堂侄、堂兄弟姐妹等。男子的“腰白”另有讲究,打结在前者为同姓宗族男性,打结在后者为异姓亲戚男性,打结在 侧旁的即女婿。

推行火葬后,丧服逐渐简化,亲缘等级差异在缩小,有些已由佩戴黑纱、白花所代替。

(五)“捡金”

“捡金”属二次葬,即死者埋葬若干年后(大约8—10年),亲属重新将棺木起出,将死者的遗骨放入陶罐中,另择地安葬。死者的遗骨称为“金”。因此二次葬整个过程叫“捡金”。“捡金”习俗的来历无从查考,但与客家先民的南迁历史密切相关。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有些亲属死于他乡,棺木与尸首不好携带,但又不忍让死者沦落为荒郊野鬼,于是将死者遗骨用罐装带到定居地重新下葬,如若再次迁徙,也便于携带。久而久之,形成与众不同的清流客家丧葬习俗。随着火葬的推行,这一习俗已基本消失。(清流县方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