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时,制定1791年宪法者考虑到,“胡格诺派教徒”这一说法“政治上不正确”,故正名为“新教徒”。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叫着叫着,不仅历史书上这么用,连属于这一教派的人,在事过境迁之后,也自称“胡格诺派”――它已变成了一个不带感情色彩的普通名称。
国王的嘴脸
新教徒、胡格诺派教徒在法国发展、活动期间,当政的重要国王(或王太后)有:瓦洛亚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弗朗索瓦一世的儿子亨利二世的妻子,弗朗索瓦二世、查利九世和亨利三世三位法国国王的母亲);波旁王朝的开国君主亨利四世和他的孙子路易十四。
与四分五裂的德国不同,法国的王权强大。在与教皇的斗争中,法王分得了很大的权力和利益。这集中反映在弗朗索瓦一世在上台后的第二年(1516年),与教皇利奥十世签订的博洛尼亚政教协议上。据协议,法王掌握在法国教会中的人事任免权和经济大权。作为一种回报,法国国王则在协议中一般性地表态:天主教在法国为唯一被确认的宗教。即使对如此有利的协议,弗朗索瓦一世也完全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根据政治、外交和军事的需要来处理宗教问题,在国际上,他支持德意志新教的施马尔卡登联盟。在国内,当新教初起之时,他并未采取一露头就打的做法,甚至还把它作为在国际上进行斗争的一只棋子――在对手是查理五世的意大利战争中,他急需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他曾邀请新教徒鲁塞尔在王宫公开布道。然而,一旦新教的发展损害了他的利益,他就毫不手软地采取了镇压措施:1523年8月8日在巴黎用火刑活活烧死了新教僧侣让・瓦利埃――这是他发出的要进行镇压的第一个信号。1534年10月,发生了“标语事件”――新教徒在巴黎、奥尔良、图尔等城市到处张贴宣传新教、攻击天主教的标语,甚至在王宫的大门上也贴上了诸如“天主教弥撒大搞偶像崇拜”之类的标语。国王一声令下――仅在巴黎就有80余新教徒被活活烧死。这真可谓:“昔为座上客,今成火中灰!”在这之后,国王又变本加厉地采取了一系列血腥镇压措施。
如果说,弗朗索瓦一世在镇压新教徒时,尚有先兆或由头的话;他的儿媳、后当了王太后的凯瑟琳・德・美第奇则完全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最典型的事例当推圣巴托罗缪夜惨案。为了维持、巩固她的统治,太后欲与胡格诺派拉关系,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胡格诺派的首领、纳瓦尔国(位于比利牛斯地区)国王、波邦家族的亨利。婚礼于1572年8月18日举行,胡格诺派的许多头面人物都前往巴黎庆贺。然而,当太后获悉天主教派贵族吉斯公爵亨利等人趁机刺杀科利尼海军上将(胡格诺派的另一领袖),胡格诺派因此群情激愤之时,她采取了“宁负天下人”的做法:立即逼迫她的儿子查理九世下令反过来屠杀、清洗胡格诺派。在巴黎的这场大屠杀中(1572年8月24日),尸横街头,3000多胡格诺派教徒丧生:他们本是太后女儿婚礼的贺客,太后赏给他们的则是身首异处!在其他城市的8000余胡格诺派教徒也死于非命。
而婚礼的主角,新郎官亨利,当然不会在这场屠杀中伤及皮毛: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立即改信了天主教;再说,新科岳母也不会让新婚的女儿马上去当寡妇!
还有更好的好事等着纳瓦尔小国的国王亨利:1589年,瓦洛亚王朝最后一位国王亨利三世遇刺身亡,瓦洛亚家族已无男性的继承人,于是,根据当时一套极为复杂的王位继承规矩,波邦家族的亨利就成了最有资格当法国国王的人选。当了法国国王的亨利,历史上称为亨利四世,他是波邦王朝的第一位国君。以宗教信仰而言,亨利由新教改为天主教,又改回来,如此反复几次,最后终于认定了天主教――除了其他因素,要坐上、保住法国国王的宝座,不能不说是最重要的原因。
回过头来看,那为了她自己的权势,机关算尽、无所不用其极的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到头来什么也没有留下:1599年12月,亨利四世与她的女儿离婚。继亨利四世登位的路易十三已非她女儿的骨血。
对于灾难深重的胡格诺派教徒来说,朝廷最为宽松的政令是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的南特赦令。它在首先肯定天主教在法国地位的前提下,又同时保证胡格诺派教徒信仰、仪式的自由及人身安全,新教徒与天主教徒还享有同等的担任官职的权利。然而好景不长,在路易十四执政后,推行专制主义统治的“太阳王”,一开始就把胡格诺教派的存在看作是对他的“严重挑战”,并且破坏他所追求的“一个信仰、一种法律、一位国王”局面的形成。路易十四终于在1685年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孙子撤销了当年被爷爷(亨利四世)宣布为“不可撤销的”南特敕令。于是,胡格诺派教徒就只剩下或改信天主教或逃亡国外两条路可走了。
别了,法兰西
胡格诺派教徒本来只需说一句改信天主教的话,就可以在他们美丽的故乡法兰西继续生活下去。他们就是闭住嘴,不说这句话。民间许多人对自己信仰的执着,与上述国王、权贵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大批胡格诺派教徒(约有25万人)走上了离乡背井、前途未卜的道路。离开法国时,他们悲愤的口号叫做“离开巴比伦”――他们就像当年巴比伦囚虏离开巴比伦那样(公元前538年),离开自己的故乡。
这25万胡格诺派教徒近的流落到德意志新教诸邦、英国和荷兰;远的则抵达南非的好望角或北美。
胡格诺派教徒的一个重要安置点是柏林。在1700年,胡格诺派教徒在柏林的人数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3。这就是一直到现在柏林土话中还保留较多法语词汇,柏林的不少地名与法国有关的原因。
(作者: 金海民)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 [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
京ICP备05004340号-1
] 总机:86-10-87826688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