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铁规划浅论(六)——模糊的远方(2025-?)•下篇
题图:沈阳地铁路徽
本文引子
沈阳地铁第三轮建设计划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到2025年前后,这一轮建设会逐渐结束;那么,下一轮地铁建设将走向何方呢?作为整个系列的终结篇,笔者将以“2018年规划”为基础,分析第四轮建设计划的可能情形,以及对“2018年规划”的修改建议。众所周知,第四轮项目上报时间不会早于2024年,因此,本文所述的一切,都仍然十分遥远。
前文指路
注:本文为本系列第六部分的第二篇,也是全系列第11篇,系列完结篇,前文的链接列出如下,供诸位看官阅读。
第六部分 模糊的远方(2025-?)·下篇
注:“一 第三轮项目的实施预期”“二 曲线救国的可能性”见上一篇。
三“2018年规划”的问题
“2018年规划”由“2015年规划”微调而来,主要的调整均发生在城市外围,但考虑到外围线路的不确定性,我们的重点将集中在经过市中心的线路上。经过对“2018年规划”三环内部分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城市核心区域,存在两个“非顺畅通路”。它们分别是由铁西去往市中心南部核心区的“非顺畅通路A”以及受铁路影响而出现的“非顺畅通路B”。
1 “非顺畅通路A”
这条“非顺畅通路”自铁西中心区西部起,直到南塔地区,其线路大体与南一环一致。在该条通路西部的民众前往南一环沿线普遍要经历2~3次换乘,并将不可避免地在地铁系统中花费较多的时间成本。举个例子,在启工街站附近的一位乘客若去往南塔,将在地铁系统内依次经历1号线6个区间、2号线2个区间、3号线2个区间,共换乘2次,10个区间。但实际上这段距离仅有9km,在地面一路直行即可抵达。
探寻这个“非顺畅通路A”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在沈阳地铁第三轮建设中寻找。在本系列第五部分·新的开始(2018-2025)中,我们曾对第三轮建设项目的来龙去脉做了细致的介绍和分析;也许出于给予3号线更好的线位以便尽快建设的原因,3号线、5号线在和平、沈河段的线位实现了互换,南一环的优质线路被交给了3号线。这样的互换形成了一个十分吊诡的局面:1、5、7三条线路在沈阳站实现了换乘,从而使三条线路间东西向的客流可以便捷地相互转化;但3号线走线却始终偏南,没能与1、5、7三条横向线路形成任何一个换乘站,处于相对孤立的位置。于是,从市区的大部分位置到达3号线覆盖的南一环路沿线,几乎都要求助于纵向线路,并通过两次换乘实现,而需求中纵向线路乘距却普遍只有2个区间,极大地影响乘车体验。
在3号线、5号线线位互换前,在和平广场附近,两者有一个换乘站,这个位置的换乘站将大大缓解东西向“非顺畅通路”的无谓换乘。但遗憾的是,在早已定稿的“2015年规划”中,对于这个路网结构性问题,我们没有看到相关试图优化的尝试;而“2018年规划”又中没有对城市核心区线路做大的改动,这个问题只得一直遗留下来,等待指导第四轮规划的远景规划出台时方能着手解决。
笔者看来,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设计一条新的线路,在图中圆圈处设置换乘站,在东西方向沟通起3号线与1、5、7在沈阳站地区的换乘枢纽。笔者认为,不妨结合现有情况,做一个大胆的设想,设置一条走线偏向东西,同时兼顾南北的线路,线路号暂定为“17号线”。这里仅列出线路核心区线位,两端延伸应是实际情况再行确定。新设线路自既有10号线塔湾站起,沿塔湾街-保工街向南敷设,在保工街站与1号线换乘,到南十路附近向东转向,沿南十路-沈辽东路-南八马路到达南京街,期间在兴工街可与7号线换乘,随后与4号线短暂并行转上南五马路,形成4、5、17号线三角形换乘站,继续沿南五马路东行,在嘉兴街站与地铁3号线换乘,过方形广场后转上文艺路,最终走行“2018年规划”中12号线的线位,向南跨过浑河。
不难想象,这条曲折的17号线如果真的出现了,它的地位注定只能是加密线。但担当这条线路的核心功能的兴工街-方型广场一段却可能存在更高的优先级,对它的一个利好是:3号线将在南五马路上设置嘉兴街车站,而这座车站距离前后车站的间距都非常短,却又是突然新设,说明这座车站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在笔者看来,嘉兴街站的设置为3号线与沈阳站地区的快速联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文艺路线位也不太差,也许在未来真的会诞生一条走行上述路线的新线路。事实上,设想的17号线的出现几率并不会太高,我们可以暂时将它忘记了;但如果能够设想出一条解决了几处路网结构性问题的线路,它便会有更大的可能出现在建设计划,而不仅仅是远景规划中。在下一面,我便会设想出这样一条线路。
2 “非顺畅通路B”
与“非顺畅通路A”历经波折的诞生经历不同,这条“非顺畅通路B”产生的原因异常简单:铁路的阻隔。由于京哈线、沈大线的存在,部分顺直的线位被国铁占用,为地铁的布置带来了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铁路两侧沿其行进方向确实存在一定的出行需求。此外,铁路的布置在“2018年”规划中还引出了一个线网通达度的问题:这便是皇姑区南部沿长轴方向线路的缺失。
在“2018年规划”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皇姑区南部靠西的部分线网密度偏低,而这里是传统的高密度住宅区。事实上,在“2008年规划”当中,这一地区几乎被忽略了,而“2015年规划”中的8号线较好地构建了这一地区前往传统城市核心区的通路,这在本系列第五部分·新的开始(2018-2025)(中篇)当中有过介绍;但在那篇文章中我没有提到,这一地区去往皇姑区东部的线路仍是缺失的。因此,在现有的远景规划下,自铁西东部去往皇姑区东部,有很大几率经历两次换乘且明显绕路;构建一条符合上述走向的线路对提高地铁线网的覆盖率有很大意义。
3 疯狂的设想——“0号线”
下面,笔者将设想一条线路,解决“非顺畅通路A”与“非顺畅通路B”两个问题,并兼顾6号线改线后皇城东部线路的加密功能。这条线路将是一条小型环线,其客流势必以换乘客流为主,起到径直沟通城区核心各线路的功能,我们不妨称它为“0号线”。
线路由万泉公园起,沿东滨河路-南运河至万柳塘公园,随后转向南关路,于南关路站换乘待建6号线;线路沿南关路至青年公园附近,于青年公园站与既有2号线换乘后,沿西滨河路-南运河一线到达方型广场,换乘待建3号线;而后线路沿南五马路到达既有4号线南五马路站,而后与4号线在南京街短暂并行后线位转上南八马路,穿越铁路后于兴工街站与规划7号线换乘,随后线路沿兴工街-珠江街一路北行,于沈阳站西广场换乘规划5号线,于华山路站换乘规划8号线;此后,线位沿岐山路敷设,于岐山路换乘既有2号线,穿越北塔公园后线路转向东南,跨越铁路后沿临河路行进,于吉祥站换乘既有4号线;随后,线位转上小什字街一路向南,在东中街站换乘地铁1号线,最终回到万泉公园,形成闭合环形。
线路总长约23.4km,设站约21座,车辆为6B接触网供电,车辆基地可选用万泉公园、沈海园的地下空间。这条环线几乎覆盖了城市核心区的地铁盲点,解决了线网结构的问题。
但必须指出,这个“0号线”的设想本身并不成熟,在敷设空间及转弯半径问题上仍存在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因此该线路若能实施,其势必是一条高埋深的线路,建设成本很可能达到10亿/km。
我并不期待这条设想的“0号线”可以在未来进入建设计划。因为以笔者并不深入的了解和有限的时间,势必难以对线网的问题提出十分合理且足够可行的解决方案,于是本人的设想只得止步于此。我们现在的时间点,距离新的远期线网规划时间还很遥远,也许未来的规划者们有足够的智慧去解决“2018年规划”当中的现网结构性问题,而不用求助于一条建设难度较大的小环线。毕竟,关于环线——尤其是城区核心小环线——的经验告诉我们,随着城区人口的逐渐外迁,它们的功能是正在逐渐弱化的;沈阳城市的结构仍然具有一定可塑性,也许到了2024-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今天的考虑的问题早已不是问题。关于这条“0号线”的一切,留给未来决定。
四 下一期建设规划的畅想
必须指出,远景规划是有大规模调整的可能性的——就如“2008年规划”到“2015年规划”的巨大变化一样。如果到2024左右,新的远景线网规划编制的时刻,“2018年规划”中的核心线路仍能保持稳定,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此去猜测第四期建设计划的可能情形。
相对合理地预期,到2024年前后,沈阳市的财政收入将可比现在提高约30%~40%;这就意味着可同时建设的线路数量亦会较现在有所增长,批复的建设计划的长度达到约150km是符合预期的。
经过三轮建设,1~10号线当中,尚未建设的线路仅剩5、7、8三条。在本系列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8号线对整体核心线网西北-核心区的贡献是巨大的且不可或缺的,理应获得一个席位;7号线为线网核心区西南-东北提供了几乎唯一的路径,并且在三轮建设计划中几乎坚持到了最后,获得一个席位几乎是可以确定的;5号线的走位极为优秀,尽管此前没能走到最后一步,但到了第三轮建设完成时,东西方向的核心线路缺乏却是不争的事实,5号线极有希望拿下四轮建设的一个名额。而且不能忽略的是,这些线路的一期很可能包含去往绕城高速以外的部分。
也许,到了四期地铁建设开始时,以下三条线路会开始建设:5号线红旗台-古城子30.5km,7号线沙岭-八棵树33.9km,8号线正良五路-创新五路36.8km。三条线路总长度101.2km。留给其他线路,还有50km。
有读者会问,11~16号线的情况如何。在笔者看来,这些线路都不够稳定,处在规划时刻可能变动的状态。12号线的线位不处在大客流走廊上,拼凑的痕迹较为明显;13号线更加不稳定,也许在下一轮远景规划当中, “2015年规划”中的13号线重出江湖也未可知。11号线可能是这批线路中线位最为稳定的一个,但其地处的位置不足以让其成为优先建设的目标。14、16号线的情况则更加不明朗。
那么,余下那50km会是怎样的结构呢?首先进入计划的很可能是4北延长线、4号线南延长线、9北延长线三条。4北延长线与三期拟上报的版本一致,望花街-蒲河岛,长度9.8km;4号线南延长线为创新路-桃仙机场,约9km。9北延长线怒江公园-沈北西路,长度8.8km。4号线北延线,在第三轮最后被砍,在短期来看,沈北地区的扩张还没有停止的可能性,因此它继续进入下一轮的机会相当大。4号线南延长线时在“2018年”规划中新产生的,也为桃仙机场带来了第二条地铁线路,也有理由获得支持。9号线北延长线的需求,则是最为紧迫的,在“2008年规划”到“2015年规划”的变动期,西江街沿线是事实上的牺牲品,而9号线的北端终点截止于一环路外也与线网情况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9北延长线具有较高的优先级是可以想象的。
就此,我们只剩下约20km等待分配。这里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情况是,一条接近于“2015年”规划的13号线出现,由于洪新城起,经铁西老城、皇姑区、于洪区北部、大东区,终到沈抚立交附近。这条线路在9、10组合环线外围新城一条弦线,长度约25km。而第二种情况则是,上一节中所述的“0号线”进入最终的建设计划。
综上,沈阳地铁第四轮建设将可能由5、7、8、13(或0)四条主线,4北延长线、4南延长线、9北延长线三条延长线构成;建设总长约153km。 (全文完结)
写在最后的话:
很显然,我们距离2025年还颇为遥远,在那模糊的远方将要发生的故事,我们无从知晓,在这个系列第六部分的这些东西,注定可能只是笔者自己的期待。转眼间,这一个系列从最初预计的4篇成长为一个11篇的漫长系列,就像漫长的沈阳地铁建设进程一样。当这个浩大的工程即将完结的时刻,回想7月我写第一部分·遥远的故事(1938~1945)时,一切竟有些梦幻。不知不觉当中,5个月就这样流逝了,在我一步步回望沈阳地铁规划与建设历史的过程中,沈阳地铁也在一刻不停地向前推进,而我对城市规划与地铁规划的认识也在不断转变。以至于,当我返回看系列的前几部分时,发现文中提及的很多东西也许略显片面了。也许,这些或对或错的观点都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沈阳地铁的建设会沿着既定的道路继续下去;我们的认知,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与时俱进。
11篇文章,记录的不仅是历史,还是当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想法都会逐渐改变。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我们回看这个漫长的系列时,能够回味到现在思想的余波,看到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历史记忆,这便已足够。
关于地铁、关于沈阳地铁,以本人有限的笔力,这个系列不足以表达我很多想法之万一。未来仍旧漫长,我会继续关注沈阳地铁的发展,以史为鉴,戮力前行。感谢所有读过这个系列的读者们,可以与大家分享我的思想殊为快乐,我们下个系列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