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最后的自梳女

我的2017——东莞日报 郑琳东:《最后的自梳女》

自梳女,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女性将头发像已婚妇一样盘起,以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

自梳习俗,沿袭了300余年,最早是女性对封建包办的盲婚哑嫁的一种反抗。中国最后一批 “自梳女”是上个世纪初,珠三角一带蚕丝业衰落,年轻女性为了帮补家用,在十几二十岁的青春年华,漂洋过海到南洋打工,没有谈婚论嫁而形成的一个特殊女性群体。

“男儿漂泊为本分,女子漂泊为家贫!”东莞纪录片《自梳女》片尾中,游丽梅的这句感慨,诉说了自梳女的命运和无奈。至今,东莞仅剩22名自梳女在世,平均年龄96岁。

常平镇还珠沥村叶锦,今年97岁了。记者抵达叶婆婆家时,她正与朋友们在楼下打桥牌,精神矍铄,思绪清晰。如果不特别提及,没有人能将叶婆婆与“自梳女”这个词联系起来。

18岁那年,叶锦远渡重洋,来到新加坡当女佣。“那时候一个字都不认识,内心很恐惧,但是为了家人的生计,我只能去了。”尽管过去了数十年,谈及过往,叶锦仍感触良多。

“好艰难!每天早上4点起床工作到晚上12点,人家吃剩的东西才给你吃,就好像‘妹仔’一样。”叶婆婆说。在新加坡度过8年不堪回首的岁月之后,叶锦辗转去到马来西亚,一呆便是30多年,“自己一点都不剩的,五分钱都不舍得花。”

在南洋度过大半个世纪之后,2011年,90多岁的叶锦由于身体不舒服,被侄女接回故乡东莞安度晚年。曾经受过她恩惠的亲人都对她的恩情铭记在心,待她如同亲妈一般。

106岁的陈有娣,是望牛墩镇上合村人。尽管年岁过百,但她仍身体康健,每天都把屋子整理得整整齐齐,煮饭、做卫生完全自理,饭后喜欢到处走走找人聊天。“我8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爸爸背着我和5岁的弟弟耕田,家里很穷。因为没饭吃才去新加坡(打工)的。”对于谈婚论嫁,陈婆婆认为既然离开东莞时许诺不结婚,便不会在异乡结婚。这位老人开朗地笑道:“去到那边打工,年轻的时候都是想赚点钱,没有想结婚的。”

正如东莞纪录片《自梳女》中的自梳女游丽梅说的,她们人在海外漂泊,心里一直牵挂着祖国。但只有部分自梳女晚年因积劳成疾才回乡落叶归根,更多的是老死他乡。叶锦和陈有娣,她们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2011年,在多方努力下,相关部门为她们办理了中国国籍,并将其纳入低保救助对象,目前,政府每个月都会有如社保养老金、高龄津贴、低保金等补助给予维持生活。

我的2017——东莞日报 郑琳东:《最后的自梳女》

我的2017——东莞日报 郑琳东:《最后的自梳女》

我的2017——东莞日报 郑琳东:《最后的自梳女》

我的2017——东莞日报 郑琳东:《最后的自梳女》

我的2017——东莞日报 郑琳东:《最后的自梳女》

我的2017——东莞日报 郑琳东:《最后的自梳女》

我的2017——东莞日报 郑琳东:《最后的自梳女》

后记:

2016年,作者第一次接触自梳女这个特殊群体时,东莞记录在册自梳女有25人,截至2017年仅剩22人。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自梳女”将成为更加陌生的名词,自梳女这个独特的群体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自梳女是特色时代的产物,她们承载着厚重、悲情的历史,那段历史,那些命运,以及自梳女的抗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不应该被忘记。

摄影报道:东莞日报 郑琳东

编辑_守瓜

"镜"游天下/游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