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距离权重插值适用于整个研究区数据均匀分布,不存在聚类的情况,效果最优!插值步骤步骤一:启动地统计向导,选择确定性方法中的反距离权重法,选择插值的源数据集和数据字段,如有必要,可添加权重字段,完毕后进入下一步。步骤二:常规属性中,优化幂参数,搜索邻域中,设置最大最小相邻要素数,以及扇区类型,长半轴、短半轴和角度(此步的设置是之前章节介绍的向异性中各参数的探索结果),设置完成,单击下一步。...
反
距离
加权
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插值
是近期做大数据显示时使用的
插值
方法,很好用的
插值
方法。
反
距离
权重
法主要依赖于
反
距离
的幂值,幂参数可基于距输出点的
距离
来控制已知点对内
插值
的影响。幂参数是一个正实数,默认值为2。(一般0.5到3的值可获得最合理的结果)。
通过定义更高的幂值,可进一步强调最近点。因此,邻近数据将受到更大影...
反
距离
权重
法
插值
即
IDW
(Inverse Distance Weight) ,也可以称为
距离
倒数乘方法。计算一个格网结点时给予一个特定数据点的权值与指定方次的从结点到观测点的该结点被赋予
距离
倒数成比例。
1、选取气象站点的点矢量数据进行
插值
2、在
ArcGIS
中“Spatial Analyst工具”——
插值
分析——
反
距离
权重
法填写以下信息,z值字段为需要进行计算的字段,幂默认为2,搜索半径根据点矢量进行填写,注意最大
距离
需要进行转换。(假设在
ArcGIS
中测量
距离
最远的两个点的
距离
为1689千米,16
package cn.cepec.talroad.air.common;
import cn.cepec.talroad.air.common.geoutil.FeaureUtil;
import cn.cepec.talroad.air.common.geoutil.GeoJSONUtil;
import com.vividsolutions.jts.geom.Geometry;
import net.sf.json.JSONObject;
import org.geotools.
gdal 源码是c++ 写的,Java想使用,就得用jni调用,使用教程
1、从https://www.
gis
internals.com/release.php下载编译好的gdal
2、我下载的是release-1911-x64-gdal-3-2-0-mapserver-7-6-1.zip这个版本
3、将下载的zip 解压,目录结构如下:
(1) D:\develop\release-1911-x64-gdal-3-2-0-mapserver-7-6-1\bin
反
距离
权重
插值法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Interpolation,简称
IDW
)是一种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数据分析中常用的
插值
方法,也是MATLAB中常用的
插值
方法之一。
反
距离
权重
插值法
的基本思想是假设待
插值
点的属性值与其周围点的属性值影响成
反
比,
距离
近的点对待
插值
点的影响较大,
距离
远的点对待
插值
点的影响较小。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1. 计算待
插值
点与各个已知点之间的
距离
,常用的
距离
计算方法有欧氏
距离
、曼哈顿
距离
等。
2. 根据
距离
计算各个已知点的
权重
值,
距离
越近的点
权重
越大,
距离
越远的点
权重
越小。常用的
权重
计算方法有倒数
权重
和方差倒数
权重
。
3. 将已知点的属性值与
权重
相乘,再进行
加权
平均,即可得到待
插值
点的估计值。
MATLAB中可以使用griddata函数来进行
反
距离
权重
插值
。该函数需要输入已知点的横纵坐标、属性值,还有待
插值
点的横纵坐标,函数会根据
反
距离
权重
插值法
计算出待
插值
点的估计值。函数的用法如下:
Z = griddata(X, Y, V, XI, YI);
其中,X和Y是已知点的横纵坐标,V是已知点的属性值,XI和YI是待
插值
点的横纵坐标,Z是待
插值
点的估计值。
总之,MATLAB中的
反
距离
权重
插值法
是一种常见的
插值
方法,通过计算待
插值
点与已知点之间的
距离
和
权重
,可以估计出待
插值
点的数值。
小菜鸟的笔记:
制图表达管理工具组
2301_79082910:
【数据分享】全球人类居住层数据集(GHSL)1975-2016:全球居住建成区、全球人口栅格
apprenticeworker:
【数据分享】全球人类居住层数据集(GHSL)1975-2016:全球居住建成区、全球人口栅格
apprenticeworker:
【数据分享】全球人类居住层数据集(GHSL)1975-2016:全球居住建成区、全球人口栅格
C10H12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