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销量五十万台,大众 ID 在中国还有戏!?
关注并标星 电动星球News
每天打卡阅读
更深刻理解汽车产业变革
————————
出品:电动星球 News
作者:蟹老板本人
全球销量五十万台!
这是大众汽车从 2020年 10 月第一批 ID.3 开启交付之后,ID 系列车型迄今为止在全球的销量总数。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里程碑。
奥博穆的十点计划
而我们则第一时间想起了迪斯,想起了 2019 年11 月第一台车 ID.3 在茨维考大众工厂投产时的盛况、想起 2020 年 3 月停满的停车场、乃至于 2020 年 8 月一万台插线OTA 的 ID.3;
当然,还有今年 7 月,迪斯的非正常离任,以及刚刚陪同访华的大众集团 CEO 奥博穆的十点计划…..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依然觉得它并不匹配大众的市场地位的,不匹配那句「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尤其在高度内卷的中国市场,ID 更没有展现出15-30 万价位纯电大众市场的统治力…..
上周四,上汽大众举办了首届 ID Day,此前一天,我们也参与了上汽大众就 ID Day 举办的一场小规模媒体沟通。
今天,就大众发布 ID 五十万台海报的契机,我们来聊聊 ID,聊聊大众的 EV ——它在中国还有没有戏?
一、慢热
在上周三的小规模媒体沟通会上,上汽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俞经民说 ID 系列进入中国后,是「慢热」的。
2021 年,ID.4、ID.6、ID.3 分别在 3 月、7 月、10 月开启了在中国的交付。
「一年三台车,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用。」
而以这几个月份为节点,我们按季度去check 了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在纯电市场的销量和排名。
从销量的绝对数据来看,ID 系列发布后,无论 是 X 还是 Crozz,以上两家的纯电销量都获得了高速增长。
以上汽大众为例,刚过过去的 2022 年第三季度,它的纯电销量为 24480 台,相较于 2021 年第三季度的 12315 台,增长了超过 100%。
而从 2021 年第三季度开始,在国内非自主(合资)品牌纯电销量排行榜上,上汽大众也一直占据着第三、第四名的排行。
在它前面的,只有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以及互争三四的同门一汽大众。
换句话说,就合资品牌而言,ID 系列出现,让大众纯电在中国大幅度领先于奔驰、宝马、通用、日产、本田、丰田等等。
但这是合资与合资的比较,放在一个更大的竞争市场来看, ID 的出现却并没有帮助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在中国进入纯电前十。
同样根据锂解的数据,从 2021 年第三季度首次进入中国所有品牌纯电销量排行榜第 15 位后,无论是一汽大众还是上汽大众,一直都徘徊在 15、16 名左右。
最好的排名是第十四位,上汽大众在 21 年第四季度、一汽大众在 22 年第三季度分别拿到了这个排名。
当然,如果把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纯电销量合并, ID 系列在国内有可能排入前八。
但即使是前八,考虑到主打的是 15 到 30 万价位的「大众」市场,ID 取得的成绩依然远低于大家的预期。相较于特斯拉、比亚迪,这样的落差会显得更为明显。
毕竟,大众的目标是到 2025 年要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
二、痛点
为什么会这样,ID 的核心痛点又是什么?
上周三,就在小规模媒体沟通会进行时,我也分别与购买了 ID 车型的两位朋友私聊了。
对于他们手中的 ID.3 或者 ID.4 ,他们有好评,集中在驾驶质感、续航里程,乃至于价格上;但对于车机系统,却也吐槽凶猛。
上海的 ID.3 车主的说法是,好开,但车机很脑残,综合上 3 万补贴之后的价格,可以接受。另外,辅助驾驶意外还不错,跟蔚来 NT1 的车道居中能力有得一拼。
我追问,车机到底哪里有问题,得到的答复是, 从提车后就没收到升级。他甚至希望我们帮手问问:「手机 App 上几个月不刷新的车辆位置(问题)什么时候解决?」
一边看他的吐槽,另一边刚好上汽大众也谈到智能座舱的问题。
俞经民坦白地说,目前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方面,他们还不是领先者,也没有一个突出点作为长板效应去跟用户沟通。
过去,作为全球工业的皇冠,汽车是领先技术的集大成者。但到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传统大厂不适应了 。
这样的不适应,体现在大众上,就是 Car Software,以及成立于 2020 年 7 月、它的继承者、大众集团软件公司 CARIAD 开发进度的不如预期。
它直接导致了大众旗下各个品牌 EV 车型上市时间的大幅延期,包括保时捷Macan EV、奥迪Q6 e-tron、Artemis新旗舰等等,也影响了 ID 系列的整体表现。
那张插线 OTA 照片,几乎成为了大众软件问题迄今为止依然真实的写照。
In China,For China!
这是上周三沟通会,关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领域,大众再一次强调的说法。
今年 4 月, CARIAD 在华子公司正式成立,这也是 CARIAD 在欧洲之外的第一家子公司。
对于这家中国子公司,大众集团寄予厚望:中国团队需要基于本土消费者需求和客户体验,为中国市场提供创新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
「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上,没有长板效应,所以大家觉得不解渴。我觉得快了。」俞经民说。
他透露到, CARIAD 进入中国后,迭代的速度非常快, 并表示 23 年底在软件体验上会「基本追平」行业水平,到 25 年「领先半个身位,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从目前披露情况来看, CARIAD 在华子公司成立后动静颇大。落到 ID 上,则首先是围绕着智能座舱的重构。
CARIAD中国 CTO 孙伟在不久前的进博会上就表示,他们已经开始把ID.系列车型的软件做功能升级和迭代更新,并结合 Aero B,就是明年下半年上市的 ID.轿车,推出新的功能、新的 HMI。
具体而言,包括全新的HMI人机交互。
当前的 ID. 系列,HMI的设计和开发沿袭了欧洲,只是做了本土化适配,跟中国消费者习惯有所不同,「这是可以提升的地方」。而针对明年的新车Aero B ,他们也在做全新的HMI 概念,由中国本土团队负责开发。
其次,则是引入更多智能座舱应用,譬如喜马拉雅、酷我音乐等 app,同时包括游戏在内的一系列新功能。
而在更早之前的10 月 13 日,大众还宣布将投入24 亿欧元,推进 CARIAD 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以加快中国市场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开发的进程。
CARIAD中国子公司——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常青则说: CARIAD中国只能做好,不能做差。
三、2023
中国市场很卷,从王兴试图重新定义蔚小理,再到何小鹏提出春秋战国,甚至小米的明年入局…..在智能电动领域全新赛道上,中国的竞争基本可以代表全球的竞争。
我认同汽车并不只是电子消费品的判断,它更复杂,链条更长、需求更多样,对体验的要求更高;
我也认可大众的体系能力和长线布局,从锂矿开始,直到制造、物流、整个工厂的管理、营销数字化系统的打造、线下销售和服务网络等等。
但全新的赛道,意味着智能电动不仅仅是汽车工业,还包括信息产业。
因而,对于到 2023 年年底,大众在中国能在数字体验、智能体验上追平,并在 2025 年领先半个身位的说法,我是谨慎审视的。
毕竟,正如 CARIAD CEO Dirk Hilgenberg 所言: 「转型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但也会有很多摩擦,甚至可以说我们转型中,有20% 是技术挑战,而 80% 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改变。」
祝大众能尽快完成这样的改变,ID 能有足够的智能长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