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召开“辽宁这十年”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力威先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辽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创新生态、创新平台等建设,加快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全面塑造辽宁振兴发展新优势的重大部署、重要举措和积极成果。同时,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卓明先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文波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彭义先生,省营商局(省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冰先生也出席了今天的发布会,将一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首先请王力威厅长作介绍。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力威: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辽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辽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省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动能加速集聚。 第一部分:十年来取得的成效 十年来,基础研究成效显著。 2021年全省R&D经费支出600亿元左右,比2012年提高35.4%。“金属纳米结构材料” “纳米限域催化”等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十年来,战略科技实现突破。 国产首艘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水下滑翔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为国家所需贡献了力量。 十年来,平台建设日益加强。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在辽宁布局。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4个,是2012年的1.4倍,数量居全国第10位。 十年来,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107家,是2012年的8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8158家,是2017年的8.7倍。培育雏鹰企业3017家、瞪羚企业54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7家。 十年来,科技成果持续产出。 全省共有178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232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2021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78.6亿元,是2012年的2.3倍。 十年来,区域创新高效推进。 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达到8个,居全国第6位。2021年,全省19个省级以上高新区以占全省1.2%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13.8%的地区生产总值。 十年来,科技人才加快引育。 我省新增两院院士19人,两院院士达58人,居全国第8位。新增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6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0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17人。 十年来,民生科技不断改善。 派驻科技特派员5985人,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627项,带动农户25万户。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8家,服务患者30余万人次。“10合1混采检测技术”等先进成果,为抗击新冠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近年来的重要举措及成果
特别是近三年来,辽宁紧扣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聚焦“四个面向”,坚定不移走创新路,以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总平台、总抓手、总要求,积极推进科技引领创新工程,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振兴发展新优势进一步塑造,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辽宁智慧和力量。 一、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夯实创新基础。 一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为科技创新厚植土壤。出台《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明确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等刚性要求,以法治保障促进科技创新。202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比2020年增长7.9%。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授予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扩大经费包干制范围,让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享有更大自主权。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开展科研诚信和“三评”改革绩效评估。建立了以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强化规划引领,出台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省发改委牵头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省工信厅牵头制定《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省大数据局牵头制定《“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规划》等,共同引领培育壮大新动能。 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发挥辽宁自身优势,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布局建设辽宁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高标准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创新体制机制,主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方向和优势科研领域,布局建设辽宁辽河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连化物所能源催化转化实验室成为首批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样板。在化工减碳、燃气轮机等领域,培育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连第四代“先进光源”纳入国家“十四五”储备项目。谋划建设“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未来工业互联网创新基础设施”“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等项目。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和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一批科技创新类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国科大能源学院已建成投入使用,辽宁材料实验室园区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国科大机器人学院一期工程已封顶。 三是加速集聚创新人才。 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强化科技型人才引育。“带土移植”引才,制定“带土移植”实施细则,一体化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最高给予资助经费500万元。实行企业举荐制,用人才企业说了算、政府来买单。举办辽宁揭榜挂帅科洽会、“带土移植”引才推介会等活动,成功引进域外高水平人才团队391个,其中院士团队7个,杰青、长江学者等团队39个。通过提升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效能,强化知名高校院所聚才能力,引进优秀科技人才1100余名。通过培育壮大科技企业群体,带动新增企业科技人才2万余人。梯度培育人才,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培育引进产业应用人才151名,攻克我省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130项。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培育中青年科技人才1万余名。聚集国际人才,建设省级以上“一带一路”实验室13家、国际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家,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70项,柔性引进海外高端人才632名。 二、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提升创新效能。 一是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 省工信厅围绕头部企业需求,构建产业协作体系,沈鼓集团“整零共同体”建设进程加快,14个关键配套件完成国产化协同。引导中小企业提升配套能力和水平,目前全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11家,85%以上实现省内配套。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大连英特工业仿真云、禾丰食品“丰云”等平台建设,今年培育省级平台将达到60个。加快推进招商引资,以头部企业配套需求为牵引,加快推进辽宁锦达模具智能装备产业园、沈阳大东汽车研创园、联东U谷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二是提高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 让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尽快在辽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中试平台,聚焦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在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重点布局建设“盘锦精细化工”、“大连洁净能源和精细化工”等典型示范中试基地4家、推动建设省级中试基地18家,实施中试项目41个。保障成果供给,联合省教育厅、省统计局建立成果转化统计制度,健全科技成果信息库,梳理并发布转化潜力大的科技成果3467项。开展撮合对接,2021年以来,举办各类对接、路演等活动1455场,服务科技企业20694家(次), 本地转化重点科技成果3981项。健全服务体系,培育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93家,培养专业技术经纪人1879人,高校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15个。目前,省内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54.26%,较2019年提高2.86个百分点。 三是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 让辽宁创新创业沃土上的新苗越来越多。抓好源头培育,与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等共建科技企业储备库,入库科技企业4万余家。建设省级以上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孵化载体283家,在孵科技苗企业近1万家。强化金融助力,联合省金融监管局,储备上市后备科技企业100家,沈阳芯源微电子、大连科德数控、锦州神工半导体等7家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开展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700余家企业获贷款授信达8亿元。联合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为288家科技企业提供再贷款贴息服务,惠及企业贷款额31亿元。优化服务流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常态化受理、全流程网办等创新举措。推行“免申即享”改革,2021年全省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达到11277家,是2019年的1.7倍;减免税额87.6亿元,是2019年的1.8倍。创新工作举措,组织科研人员“一对一”上门服务科技企业611家。举办“政策大讲堂”“科技企业云培训”等活动,惠及科技企业1.2万家。2019年以来,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长34.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4.7%。 三、服务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引领三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建设,为辽宁工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落实省委、省政府“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计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布局31条重点创新链,支撑24条重点产业链,服务22个产业集群建设。让企业做“盟主”,构建省级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400个,提升类产学研联盟628个。针对产业链、创新链上的“堵点”“断点”问题,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省级“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267个,省科技重大专项75个,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91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40项、研发重大创新产品257个,带动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在改造升级“老字号”方面, 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强化科技赋能作用,攻克百万吨级乙烯三机、五轴运动控制、铁路信号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正负1100千伏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平台型智能机床等世界首创的高端产品,有效服务国家重大工程。2021年,辽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于全国26.9个百分点。 二是在深度开发“原字号”方面, 聚焦精细化、规模化、高级化发展,突出科技支撑作用,突破材料组织与性能调控、清洁高效炼焦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止裂钢、耐蚀钢、合成气制乙醇催化剂等一批新产品。海洋工程用钢市场占有率在全国领先,生物基尼龙纤维填补国内空白,“超纯镁”量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三是在培育壮大“新字号”方面, 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相继研发出11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第四代人机协作工业机器人、12英寸集成电路薄膜设备等一批国际先进、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创新成果。辽宁与北京、上海构成国内集成电路装备产业三大重点地区,沈阳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大连信息技术服务和智能制造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1年,辽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1.2%。
以上成绩,是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省金融监管局、省大数据局、中科院沈阳分院等中省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沈阳、大连等市以及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广大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创新自信。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努力让辽宁的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创新平台更优更强、创新人才更加集聚、科技企业更多涌现、科技成果更多转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显著,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处长张健: 谢谢力威厅长。下面进入问答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人民网记者: “十四五”时期,省发改委如何推进创新驱动深入发展?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卓明: “十四五”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增添原动力”的重要要求,聚焦“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目标展开了一系列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充分用好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不断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具体来看,将重点聚焦以下四方面发力推进。 一是聚焦顶层设计 。为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我省制定了《辽宁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构建“5+4+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明确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全面导入数字科技,激发数字经济活力。 二是聚焦产业集群。 一方面,制定出台《辽宁省关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指导意见》《关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总体方案》,面向中长期竞争,塑造完整的产业链图谱网络,全面增强我省产业集群品质和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认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推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同时,我们将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已经出台《辽宁省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引育市场主体、提升产业能级、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发展生态等5方面提出了20项支持措施,全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聚焦核心技术。 重点是全力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包括加快推进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东北大学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这两年,我们认真梳理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支持,已争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仪器等领域攻关项目资金超过6亿元。目前,我省9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新序列管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4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总数达441家。 四是聚焦体制创新。 一是持续抓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沈阳市浑南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获2021年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二是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预期今年内即可新增就业5万人。三是支持沈阳市做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目前27项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8条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12个案例入选全国百佳案例。基于上述工作基础,我们揭榜了5项国家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任务,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四是继续争创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项目和平台为抓手,以人才建设和机制创新为突破,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保障,全面搭建对精英人才真正富有吸引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新华社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全省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了跃升,请问取得了哪些成绩? 辽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文波: 辽宁省教育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和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目标,不断推动省内高校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科技服务。全省高校科技创新这十年是开拓的十年、奋进的十年,是人才成果双丰收的十年。 一是高校科技工作思路更加明确。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全省高校科技工作形成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新格局,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强调科研工作要坚持“四个面向”,把服务国家、服务区域、服务人民作为全省高校科技工作的价值取向;强调科技评价的正确导向,稳妥推进“破五唯”,形成重实效、重贡献、重发展、重水平的正确导向;发挥“定向培育”优势,在鼓励高水平基础研究自由探索的同时,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研、产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创新。 二是高校科技创新更贴近实际。 全省高校瞄准辽宁发展重大需求,更加突出“区域使命”,强化以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建设重大科研平台,解决“卡脖子”问题;更加突出“主动服务”,组织引导高校从实际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采取灵活深入的合作方式,加快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更加突出“质量提升”,引导高校科研人员的价值追求,建立适应新阶段新要求的高校创新文化,营造求真务实的创新生态。十年来,全省高校科技实现了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三是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更加显著。 省内高校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跃升。全省高校牵头建设了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9个。2021年,辽宁省高校共有1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其中作为牵头单位获奖7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奖4项。 四是高校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 省内高校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高质量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人才队伍稳步壮大,目前,我省高校拥有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221人,其中两院院士27人。 辽宁日报记者: 产业技术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彭义: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工信厅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聚焦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 十年间,我们以产业创新平台聚“合力”。 围绕重点产业链,培育了2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建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47家,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由2012年的504家增长到2021年的903家,占规上企业11.4%,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省规上工业企业2.48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收入高于全省规上工业企业25.9个百分点。 十年间,我们以企业创新主体强“基础”。 龙头企业持续做优做强,培育了24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创新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增强。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打造了211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1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每年组织实施近千项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成功研制了首艘国产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全球首艘30.8万吨超大智能原油船等一批“大国重器”。 十年间,我们培育新兴产业增“动能”。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涌现更多独门绝技。沈鼓实现国产大型乙烯压缩机组100万吨级、120万吨级和140万吨级产能“三连跳”。大连光洋高端五轴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率超过90%。川藏铁路极寒条件钢轨、超大型集装箱船止裂钢等一批新材料接连问世。集成电路装备产业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了2012年的50倍。 十年间,我们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质效”。 特别是近年来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优势产业赋能增效。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3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营19个,数量居全国第6位。建成恒力石化、沈阳海尔等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1.2%。2021年,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2%和73.8%。
工业是辽宁振兴的主战场。下一步,我们将紧扣科技自立自强要求,让工业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以产业技术持续催生新动能,为加快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国际在线记者: 国务院刚刚出台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开篇就提出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趋势、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是怎样规划的?具体要做哪些内容? 辽宁省营商环境管理局(辽宁省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的重要论述,提出要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打造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为加快辽宁“数字蝶变”,抢抓新一轮发展主动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更好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去年年末,我省出台了《辽宁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规划》,在《规划》的起草过程中,我们充分吸纳了《指导意见》的精神(当时还是征求意见稿),并专程到国办去汇报,征询国办的指导,因此,我们的《规划》虽然是去年出台的,但总体思路与《指导意见》都是一脉相承的。
《规划》以构建智慧高效的数字政府为目标,按照一年强基础、两年更完善、三年上台阶的实施路径,用数字化思维倒逼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党政机关业务运行“一网协同”,打造“上联国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整体智治”的数字政府运行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全领域、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落实重大战略的要求,立足于提升数字政府基础保障、资源要素、应用支撑和业务应用四个方面能力建设,提出了60个重点任务及应用场景,充分发挥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推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下一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组织培训学习,精准领会意见精神,研究主要任务目标责任分工方案,结合《辽宁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规划》,优化调整数字政府建设方向,确保我省数字政府科学高效建设。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狠抓数字辽宁重大工程,强化项目支撑,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日报记者: 在“十四五”期间,如何推动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辽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文波: 辽宁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教育厅和高校坚持“四个面向”,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绩斐然,加速汇聚创新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厅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系统谋划,从以下3个方面着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辽宁两全振兴贡献更多高校力量。 一是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激发高校转化新活力。 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引导高校要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核心要求纳入到院系考核、人才晋升等评价指标中,进一步激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内生动力;根据高校全年科技成果转化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比例给予科技奖补,高校可自行统筹使用,全面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对转化成绩突出的高校,加大科研项目扶持力度,在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予以数量倾斜,为科技成果持续转化打造蓄水池。 二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水平。 省教育厅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做好参与者、服务者、引导者的工作,组织高校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以校企联盟为载体,力争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省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牢校际、校所、校企协同基础,引导高校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助推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大连工业大学辽宁海洋食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沈阳化工大学辽宁资源材料与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等9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作用, 持续建设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通过开放技术服务、开放研究课题、开放科技人员交流等方式,实现双方信息互通、供需对接、优势互补,推进高校技术创新与域内产业链无缝衔接。 三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落实《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要求,组织省内高校开展“蓝海行动”“民营企业高校院所行”“千名专家进千家企业”等科技成果系列转化活动,多措并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孵化载体建设,组建高水平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及技术经纪人队伍;推进15个辽宁省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基地建设,探索搭建“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的成果转化体系,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奔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央广网记者: 刚才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请问具体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彭义: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辽宁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亮点纷呈,“并跑”“领跑”领域加速涌现,“辽宁舰”入列、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下水,歼-15舰载战斗机、水下机器人、自行设计数控机床、自主知识产权燃气轮机、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30万吨油轮等,众多大国重器,为共和国工业、军事、科技事业作出“辽宁贡献”。 航空工业领域, 中航沈飞民机正式成为CR929项目机体供应商,A220飞机前机身、后桶段的唯一供应商。辽宁通航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冰雪型双座电动飞机成功试飞,填补了电动飞机研制领域空白。中航发燃机公司AGT-110重型燃机成功下线交付用户,填补国内空白。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 大型油轮的绿色、环保和节能技术应用走在世界前沿,大船重工集团设计建造的全球首艘智能超大型油轮、全球首艘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油轮等,填补了国际空白。承建的超大型油轮数量占全球在航总量的13%以上。大连华锐船用曲轴研制的国内首支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超大型分段式对接曲轴,打破国外垄断。 输变电装备领域, 特变沈变自主研制的一系列首台套输变电产品,成功应用在代表当今世界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最高水平的昌吉-古泉±11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荣信汇科直流输电成套装置、柔性交流输电成套装置和大功率变流器三大系列产品,实现了关键设备国产化,提升我国大容量电能变换装备研制水平,助力高端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换代。 气体压缩装备领域, 沈鼓集团成功研制国产最大130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华龙一号”系列应急给水泵等核级泵,CAP1000和CAP1400屏蔽电机主泵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泵产品,达到世界领先地位。研发出亚洲最大的风洞动力系统“心脏”设备——风雷62大型连续式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为我国航空技术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机器人领域, 在极地、深空、深海等方面有力支撑国家战略需求。中科院沈自所研发的“海斗”“潜龙”“探索”“海翼”“海星”系列水下机器人,构建了我国水下机器人谱系化技术装备体系,跨入国际先进行列;自主研发全景相机转台助力嫦娥五号月面探测。新松公司自主研发复合机器人在汽车、医药等领域,实现国际首批批量化市场应用,7轴柔性协作机器人在3C行业成功应用,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数控机床领域, 科德数控自主开发的五轴立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五轴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高端数控机床,以及五轴联动高档数控系统、激光尺等机床关键部件,形成了高端五轴数控机床制造链条闭环。在功能、控制精度和加工效率方面,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五轴联动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主可控和规模化的进口替代。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省在“十四五”期间加强“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当前,省营商局(省大数据局)牵头数字辽宁工程建设,请简要介绍一下总体情况? 辽宁省营商环境管理局(辽宁省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冰: 数字辽宁工程作为全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实施15项重大工程之一,是落实“数字辽宁、制造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加快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增强产业链韧性,培植整体竞争优势,推动实现数字蝶变。到2024年,预期建设5G基站10万个,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50个,重点建设20个左右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20万家以上企业上云,实现80%二级智慧医疗、数字校园覆盖,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数字政府基础设施体系。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设置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三个项目推进组,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按行业分领域谋划推进项目。目前,数字辽宁工程重点项目共计97项,总投资894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222亿元。其中:数字经济项目70个,总投资871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213亿元;数字社会项目23个,总投资12.5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5.2亿元;数字政府4个方面,总投资9.7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4亿元。随着工程深入推进,项目清单实施动态调整。
省营商局(大数据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省直部门,加强重点项目跟踪调度,及时掌握项目最新进展情况。截至目前,数字辽宁工程重点项目已开复工84个,总投资869亿元,年内可开复工13个,总投资25亿元。全省千兆城市建设工程、沈阳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大连人工智能中心、“星火·链网”(沈阳)超级节点、沈阳芯源微高端晶圆处理设备产业化、大连优讯5G光电子器件、辽东湾新区智慧园区等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项目加速推进。
下一步,省营商局(省大数据局)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数字辽宁工程尽早成势见效,推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辽宁广播电视台记者: “十四五”期间辽宁重点从哪几个方面更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卓明: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根据我省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面向新一轮工业化信息化革命和未来产业浪潮,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围绕加快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做细做开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做好做透补链强链延链;坚决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低碳产业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并实现产业圈层网络之间有效协同、集聚发展。
具体来看,我们在“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中提出,将加快发展“5+4+X”战略性新兴产业。“5”即五大核心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4”即四大特色产业,即做优绿色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新兴服务业;“X”即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信息科技、储能材料、光学材料等领域下功夫走在全国前列。
从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上半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12.2%,高技术制造业增速12.3%,说明动能转换正在稳健前行;同时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速3.4%,这说明经济活跃度在疫情影响下没有削减。沈阳国家级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大连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正在发展壮大,大数据产业链更加完整流畅,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重点行业推进融合应用,“5G+工业互联网”示范车间正在不断涌现。这些都说明沈大创新引擎作用已经加快显现。我们高兴地看到,沈阳市加快发展现代航空产业,重点推进通用航空、航空零部件、机载设备等领域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飞机已经上天;大连市扎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瓦轴集团4兆瓦级风机单列圆锥主轴轴承填补了空白,“澜沧号”动车组已经驶出国门,全球第一艘LNG双燃料超大游船已经下海;同时,中西结合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带正在沈阳、大连、本溪之间形成。辽宁省是共和国工业的故乡,发展先进制造业有很成熟完善的基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加快布局建设,围绕做强大重大成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各市都在积极思考并有所建树。这里建议大家都走到企业看看,辽宁有国之重器,有鞍钢集团、沈飞、沈鼓,也有很多小而美,像沈阳拓荆、新松机器人、大连光洋机床,辽阳三三重工,锦州神工半导体,令人惊艳;这两年克服疫情影响,朝阳浪马轮胎、沈阳拜奥泰克、何氏眼科等企业向巴基斯坦、向欧洲非洲方向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到上述企业,能够感受到当代工业的脉搏,感受到当代辽宁的进取和远见。辽宁材料实验室的加快建设让大家看到了积极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有实惠有甜头有希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深入人心,工业企业都在思考怎样绿色低碳,怎样稳步推进氢能在交通运输、工业用能和分布式能源等领域普及应用。同时,各地都在大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产业化,支持数字产业全链条发展,推进产品和服务迭代,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疫情正在过去,机遇之门正在打开,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以营商环境改革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推进产业链整合,集群融合创新,推动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更好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枢纽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大循环和东北亚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支点。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处长张健: 谢谢卓明主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请各位媒体记者做好本场新闻发布会的宣传报道工作。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