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原标题:不光“天妒红颜”,还有“天妒英才”,才子往往多英年早逝

“天妒红颜”倒也让人“理解”,那么,为何还有“天妒英才”?难不成,优秀的人“寿命”都会打折吗?

其实不然,中国古时的一些才子,或受限于自身的“认识”以及心态上的狭隘,因一时受困,就感慨“人生不如意”,进而使得自己“忧郁而亡”,或因个人身体健康而早亡,这些人的故事读来也是让人惋惜不已。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18岁时因会写文章而出名,21岁为“博士”,同一年官至“太中大夫”,受到同僚的排挤被贬,后为梁怀王太傅。时隔不久,梁怀王坠马而亡,他深深自责,33岁在抑郁中去世。虽逝者已逝,但他却未能从悲伤中走出来,未能继续将自己的才智得以进一步发扬,是为可惜。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虽然,才学早早为世人所称道,但进入仕途很是曲折,再加上,后来迁调无望。虽有心在官场再搏,但时事的发展却断了他的念想,只好回到老家整理自己的作品,去世时27岁。

王令,北宋诗人,和王安石是连襟,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感慨“趋坐迷夷涂,失城陷深堑”。他本有治国安民之志,只是不愿意“同流合污”。在王安石的大力推举下,很多“见风使舵”之人,纷纷想和他交友。因为,他很是不屑这些行为,所以,提笔在自家大门上写“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则令我烦,去则我不思”。

只是,他一生贫困,身体健康情况又不好,28岁那年便离开了人世。

徐祯卿,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16岁便著书《新倩集》。年轻时,多次应试均告失败,考中进士后,由于颜值不佳,未能进入翰林,没过多久,被贬为“国子监博士”。33岁去世,是四大才子中活得最短的一位。此外,他在后期开始研究“养生”,只是未能替自己“续命”。心情上的抑郁,如果自己不能跳脱,任何“养生良方”也无济于事。

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词人,“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让后人经常忆起。他以“清丽婉约”词风为后人所熟悉,本人更是博学多才,主持编纂了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试想,他的家境极好,很得当时皇帝康熙的赏识,可为何30岁就英年早逝了?答案就在其作品中,文风中所流露出的悲感和现实反差很大,可见其性格上的“矛盾”。

其实,以上这些文人事例,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情况。但是,从此中也可看出当时文人性格上的一些“矛盾”之处。

首先,功利之心和“隐忍美德”的冲突;

大多文人一生志向和普通人并无二样,“功利”还是他们的目标,只不过,这些只能放在“心中”。一旦未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心中就会相当失落,而这些外人是无法察觉的。如果,这种不良情绪能及时被排解,倒也无伤身心。但如果,长期压抑,就会成一种“病态”,忧郁成疾,最终,蚕食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健康。

其次,坚强和脆弱的矛盾体;

读书让人明志,修养性格,照理应是会让人长寿的。但是,有时文字又会让人“脱离现实”,内心生出一种渴望,就是希望“心想事成”。可是,世间哪有事事顺利,一旦遇挫,内心就很是受不了,甚至,一件极小的“失败”就能压垮他们。

再者,乐观和悲观并存;

中国文人,由于读书多,学识和见闻也就开阔,更能了解这个社会。但是,任何事都有正反作用,有时就因为看的“太多”,反倒内心消极厌世,举止行为“不入大流”,没有生活热情,自然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活力。

其实,时代的特殊性,可能会让这些文人在处理自身志向和现实境遇中,面对困惑无法自解。但是,同时期的一些文人却能做的很好,这也让人深思。

就说另一位“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他就活到了90岁,且诗、文、书和画俱佳。而他却是出生于一个武官家庭,11岁开始读书,曾因为“字丑”被老师批评。但是,他胜在“心态”好,用时间的“长”弥补了看似不如那些“神童”的“天赋”,最终成了一代大家。

从小读书就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但是,真正读进去的又有几人呢?天不会妒英才,只有自己性格上的不足,才会让自身“深陷忧郁”。

只是,如果搭上性命,那就太不值了。

其实,不管遇到怎样的事情,不管曾经有怎样的遭遇,都应该积极面对。因为,消极解决不了任何事情,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走向极端。

此外,世间的一切本来就不是那么简单,又何必纠结呢?

俗话说,顺其自然,只要放开自己的心扉,一切事情都能成为过去,而明天也将更加美好。人只有一世,但愿珍惜拥有,勇敢面对。

参考资料:

【《汉书·贾谊传》、《新唐书·列传·李贺》、《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