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电影不多,潜艇片更少,演啥像啥的汉克斯大爷亲自出马,算是相当难得了。作为伪军事/电影/天文爱好者想到哪写哪,欢迎各位大佬指正。
0.海战题材不像陆战那么短兵相接,换小屏幕上映气势也略逊一筹,有些小伙伴可能会觉得平淡无聊,然鹅要是影院座位可以随着战舰摇晃,那么开场那个白花花的浪就足以把大多数人晃趴下了。
1.美军舰长的姓氏Krause(克劳斯)源自德语,他的名字Ernest(欧内斯特)则与美国海军五星上将欧内斯特·金同名,金海军上将在珍珠港事件后临危受命,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美国海军舰队总司令和海军作战部长。
2.德国U艇经常浮出水面除了为了炫耀艇徽刷存在感(并没有),还因为U艇在水下使用蓄电池时航速太慢,有时甚至追不上商船。
3.原著小说叫The Good Shepherd(好牧人),书名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电影里也多次出现祷告等场景。原著出版于二战结束十周年的1955年,充满了伟光正的美式主旋律,和后来那些带有反战色彩的好莱坞战争片不太一样。
4.英国皇家海军在1941年发明了一种可以安装在舰船上的无线电测距仪,叫做High-frequency direction finding,缩写为HF/DF,昵称huff-duff,片中通讯兵对这个新词还不是很熟悉,而舰长一听就明白了。有了huff-duff之后,盟军就可以通过U艇的无线电通讯定位它们,所以可能有不少U艇的沉没原因是过于话痨......
5.剧中反复出现的那些三位数字091、096等等,是表示方位的角度,跟天文上的方位角(azimuth angle)是一样的,以正北为零点(000),俯视顺时针转,正东是090(即90度),正南180,正西270。
舰船还可以使用 相对坐标 来判断相对目标的方位(比如片中第一次和U艇狗斗的时候),通常为舰首000,舰尾180,右舷001-179,左舷001-179。
舰船对于空中目标还有另外一种角度,对应于天文上的高度(altitude)角,水平为零度,天顶(zenith)为90度。天文上还有一个天顶角,是从天顶起算的。有了方位角和高度角(或天顶角)这两个参数就可以确定一个天体在 地平坐标系 中的位置。
6.作为猎杀潜航的菜鸟玩家,看到声纳屏幕和切换探测距离倍感亲切。其实面对驱逐舰,U艇一般挺憋屈的,经常是苦苦等待好多天,小心翼翼靠近船队,发射完鱼雷就赶紧跑路,有时候都不知道到底打中了没有。像电影里这么嚣张的用德国口音公开叫板的,可能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吧。
7.虽然灰猎犬号缺少空中支援,但是“航拍”镜头(外加海图)对于广大观众理解剧情必不可少,否则光听着一大堆角度和距离的数字,很容易让人找不到北。
8.舰长在紧张的战斗中各种换衣服戴帽子,一方面是为了剧情起伏,另一方面估计也是给一等人的制服打广告吧…...最后还强行安排了一波来自皇家海军的赞赏…...
9.找到一张1942年上半年的大西洋之战地图,绿色虚线是盟军船队航线,红线是盟军飞机掩护范围(可以看出纽芬兰和冰岛的重要地位),绿点和红点分别代表沉没的商船和U艇(很多商船都是在大西洋西边被击沉的)。
10.英语里左舷叫port(港口),说的是左舷是用来靠岸的那一侧。那么为什么用左舷靠岸呢?因为古时候的船是用一种特殊的桨(下图6)来充当舵的,而水手大部分是右撇子,所以这个“舵桨”会放在水手/船的右侧,于是右舷就被叫做starboard,意思是“掌舵的那一侧”。
作为伪天爱,曾经因为starboard这个词里面有个star(恒星),还以为是观星的那一侧的意思,强行解释为因为港口有灯光,远离港口那一侧更适合观星......
11.开场旁白来自英国首相丘吉尔1941年12月26日在美国国会的演讲
Twice in a single generation the catastrophe of world war has fallen upon us. Twice in our lifetime has the long arm of fate reached out across the oceans to bring the United States in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attle.
和美国总统罗斯福1941年10月27日的海军日演讲,此前有美军驱逐舰被德军潜艇攻击。
Our American merchant ships must be armed to defend themselves against the rattlesnakes of the sea. Our American merchant ships must be free to carry our American goods into the harbors of our friends. Our American merchant ships must be protected by our American Navy. It can never be doubted that the goods will be delivered by this nation, whose Navy believes in the tradition of "Damn the torpedoes; full speed ahead!"
12.汉克斯大爷真的很适合演Captain,基本已经把这个单词的几种意思都演了一遍。从《拯救大兵瑞恩》里的陆军上尉、到《菲利普船长》里的商船船长、《萨利机长》里的民航机长,再到这部片中的海军舰长。虽然片中舰长的军衔只是中校,但是美国海军的上校和舰长都可以叫Captain,此外舰长还有skipper等昵称。至于为啥开场时年纪一大把还是少校,估计是因为美军一战后裁军的缘故?
------一百赞更新------
感谢评论区小伙伴补充,汉克斯大爷年轻那会,还在《阿波罗13号》中演过宇航员吉姆·洛威尔(前海军上校,Captain+1),将来借助减龄技术或者设定更改演一演美国队长也不是不可能(Captain+10086)。
说起来,唐国强老师和汉克斯大爷确实都演过不少正面角色,唐老师也演过人民解放军海军舰长和陆军连指导员。
13.看了这片子才知道军舰等较大型的船只急转弯时会向外侧倾斜,比如下图航母这样。
14.片尾字幕是大西洋之战(1939-1945)中盟军的损失:72200名士兵和商船船员、3500艘商船、175艘战舰;德军方面损失了约3万名U艇艇员、783艘U艇、47艘战舰,意大利则损失了约500名水兵、17艘潜艇。
15.本片首尾结构相互呼应,相当工整。
开篇(偏冷色调):丘吉尔和罗斯福的演讲、船队全景、任务概况字幕、护航飞机飞走、舰长起床、祈祷、洗漱时回忆女友…从卡林上尉那里接管了指挥权…沃森上尉接替卡林上尉…
中间点附近:船队遭遇狼群的艰难时刻,舰长又一次回忆女友
结尾(偏暖色调):…沃森上尉向卡林上尉交班…护航飞机赶到、舰长将指挥权交给卡林上尉…洗漱时回忆女友、祈祷、睡觉、船队全景、大西洋之战总结字幕、历史影像(包括丘吉尔和罗斯福的)。
片尾和片头的回忆比起来,多了一个女友微笑的镜头。
16.本片对美军这边的人物描写其实不少,虽然德军那边主要靠在无线电中喊几嗓子刷存在感…
舰长欧内斯特·克劳斯中校(CO):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戒指)、很久未获升迁(女友的话)、工作优先(从西部调到东部、向女友求婚未果)、虔诚的基督徒(祷告等)、对下属宽容和鼓励(水兵打架、声呐兵误判)、沉稳(坚持看到U艇才开炮)、责任感爆棚(两天两夜不吃不睡一直在舰桥上指挥、最后还要求护送船队到利物浦)、灵活(给海军部发help求援)、工作能力强(知道huff-duff的意思、右转追击左前方的U艇、舷窗结冰用温盐水擦、躲避两枚交叉来袭的鱼雷)、道德感强(先救落水的人、不骂德国人)、有大局观(宁可不确认战果也要尽快赶回护航位置、正确指挥其他三艘战舰)。
副舰长查理·科尔少校(XO):因为这位从军前在芝加哥当黑帮老大(并没有),所以负责唱黑脸(水兵打架)、沉稳(听到有6艘U艇虽然紧张但不慌张)、工作能力强(负责CIC、在战斗间隙组织海葬)、忠诚可靠( 支持舰长向海军部求援、多次安慰舰长)。
沃森上尉:值更官(OOD),这位上尉的名字也可以翻译成华生,比较善于发现盲点,而且比较话唠, 比如制止吹口哨的副舵手、训斥打喷嚏的话务兵、建议舰长开炮、解说U艇动向、询问是否收集击沉证据、以为没击中U艇爆粗口、遇到水面跳弹爆粗口、发现舰长留下的血迹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舰桥上的值更官换来换去,全部四艘U艇都是在他当值的时候被击沉的。
卡林上尉:值更官,长了一张人畜无害的娃娃脸,他当值的时候基本没啥大事。
炊事兵克利夫兰:和舰长关系不错(多次闲聊、舰长叫错名字),工作认真(想方设法给舰长准备吃的)、忠于职守(冲到甲板搬运炮弹被炸身亡)。
声呐兵爱泼斯坦:工作能力强(迅速定位第一艘U艇,意识到它要加速逃跑),敬业(深弹爆炸都不摘耳机,还是说不用摘?)。
其他:尼斯特伦上尉(值更官,因为击沉U艇之后过于话痨被舰长吐槽),哈伯特中尉(值更官,灵活可靠不话痨),洛佩兹上尉(负责武器、打全场)、菲普勒中尉(深弹补充)、比尔少校(军医)、道森中尉(负责通讯、在第一场对U艇的战斗中他一直等着向舰长汇报海军部的来电,喜欢在耳朵后面别铅笔)、鲁德尔(负责机械,处理舷窗结冰和雷达故障)。
17.第一次和U艇对战前,舰桥上的人从值更官沃森上尉到操舵的水兵都有点担心舰长的能力,副舵手吹口哨和话务兵打喷嚏反应慢都被沃森训斥了,然而在舰长对左前方敌人发出了右转弯的命令之后,舵手迟疑了一会,但是沃森上尉并没有训斥舵手,而是疑虑的看着舰长那边,而舰长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给汉大爷的演技点赞),据说原著中舰长有比较严重的自我怀疑,还在第一次指挥驱逐舰第一次护航时就遇到了U艇狼群(主角光环谁也挡不住)…
18.第一次遭遇U艇发出战斗警报时,舰长穿上救生衣戴了钢盔,等到警报解除别人都脱掉救生衣摘掉钢盔,只剩舰长一个人还全副武装,通信员跑来提醒舰长要不要摘掉钢盔,有水兵偷笑被舰长看了一眼。结果后面舰长就没再穿过救生衣也没戴过钢盔。
19.潜艇和驱逐舰一般是用鱼雷和深弹互相招呼,短兵相接的情况比较罕见。1943年10月31日夜,一位美国海军上尉带着一群预备役开着一艘一战时期的老旧驱逐舰(DD-215)和德国U-405艇进行了10分钟的贴身肉搏,大概是下图这个画风,各种轻机枪、步枪、手枪、飞刀、炮弹壳都用上了,就差拿竹竿捅、土豆砸了。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潜艇和驱逐舰都不得不弃船(驱逐舰的损伤主要是其老旧船身和潜艇相撞导致的、驱逐舰的人员损失主要来自于恶劣海况导致的救援意外)。
20.片名翻译成“灰猎犬号”其实不太严谨,因为灰猎犬和鹰、哈利、迪基一样是这次行动中几艘军舰的代号,而不是军舰本来的名字。本片是基于历史编写的虚构故事,正如网友吐槽的,有一些不太符合历史的地方,不过鉴于难得有一部海战而且带潜艇的片,就不奢求那么多了。
21.和灰猎犬擦肩而过差点撞上、把话务兵都吓呆了的那艘商船叫“美国号”,在本片开头也出现过(反复刷存在感)。本片舰船之间距离似乎有点太近了,而在船身倾斜的时候舰长往往还喜欢站在危险的地方,虽然有主角光环,还是让人担心他会掉水里…
22.汤姆·汉克斯的儿子切特·汉克斯也在本片中饰演了一个角色,就是遭遇诱饵弹的那个声呐兵(一开始居然没发现声呐兵换人了,是有多脸盲...…)。
23.片中的水兵角色很多都没有名字,按照岗位大致上有:(以下中文译名仅供参考)水手长/副水手长(boatswain/boatswain's mate,在舰长发言前吹哨的那位,是值更官下面级别最高的水兵)、舵手(helmsman,按照上级命令控制舰艇方向)、副舵手(lee helmsman,按照上级命令控制舰艇速度)、话务员(telephone talker,带特殊钢盔那位,负责值更官和各部门之间的通讯等)、通讯员(messenger,负责送信、接电话和值更官指派的其他任务,比如拿大衣手套拖鞋咖啡)、信号兵(signaller,负责信号灯、旗语)、此外还有一大群瞭望哨(look-out),负责海上和空中目标的观察(比如大喊鱼雷!鱼雷!)。
图片来自网络,有空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