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經是國家主席或中央人民政府頒發各種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權力時鈐印公文的憑証信物,是人民政權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權力的象征。
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庄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人民政協要深刻理解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按照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部署要求,加強協商民主建設,為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彰顯更強大生機活力作出貢獻。
陝西省高校“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大學生黨史宣講展示活動由陝西省委教育工委主辦,西安交通大學承辦,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引導激勵廣大青年學子從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持續推動全省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奇妙的南極動物、科考知識,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為廣大青少年送上新年科普第一課——“南極雲科考”﹔“百物進百校,百講証百年”中共一大紀念館百件革命文物進課堂活動走進上海市格致中學……新年伊始,上海中小學以豐富多樣的形式,開啟生動“第一課”。
“藝術創作是要謳歌時代、服務人民的。我們把歷史場景用藝術手法再現,用大家易於理解接受的形式重溫百年黨史……”北京化工大學“百米長卷獻禮百年華誕”主題畫卷主創教師代表、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庄一兵在畫卷發布儀式上這樣介紹創作初心。
“中國共產黨萬歲!”這一口號是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宣言中提出的,直到現在仍然在使用。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的民主革命事業終於有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從此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在黨的二大上,新生的中國共產黨毅然地喊出了“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體現出了黨的先驅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對於中國共產黨能夠承擔起革命重任的堅定信念,對於中國革命必將取得最終勝利的堅定信念。
“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是毛澤東在黨的八七會議上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斷。在會議談到軍事斗爭問題時,他批評黨過去“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的偏向,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這是中國共產黨從大革命失敗的血的教訓中得出的寶貴經驗。從此,黨開始把創建人民武裝、領導軍事斗爭作為工作的重心。毛澤東的這一論斷后來演化為“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成為黨創建和掌握自己的人民武裝力量進行斗爭的行動口號。
“支部建在連上”是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進駐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對部隊進行整編時,正式提出的建黨建軍組織原則。 根據這一原則,在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班、排建立黨小組,連隊建立黨支部,營團建立黨委。這就在部隊建起嚴整的黨組織體系,為黨全面建設和掌握部隊提供了可靠組織保証。在這一原則指導下,三灣改編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是把工農革命軍建設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基本准則和優良傳統,集中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本質和性質。它是毛澤東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根據群眾工作和軍事斗爭的經驗,創造性總結出來的。對於當時加強人民軍隊建設、正確處理軍隊內部關系特別是軍民之間的關系、團結人民和瓦解敵軍,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后來成為全軍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一直沿用至今。
“思想建黨、政治建軍”是古田會議確立的建黨和建軍根本原則,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其基本內涵是:堅持思想建黨原則,確立思想政治建設的根本基礎,不僅要求組織上入黨,而且要求思想上入黨,用無產階級思想來武裝我們的黨員﹔堅持黨指揮槍原則,確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它不僅推動了當時紅軍的建設和革命戰爭的發展,而且對后來黨和人民軍隊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1930年4月毛澤東給林彪的信中,所用的一句形容中國當時革命形勢和前途的話。在長期游擊斗爭中,紅四軍內一些人對“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產生了懷疑,林彪便向毛澤東寫信表達了困惑。毛澤東在復信中表示:“這裡用得著中國的一句老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就是說,現在雖隻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它在中國的環境裡不僅是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簡直是具備了發展的必然性。”從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了中國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取得徹底勝利的代表性闡述。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是一句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口號。這一口號是毛澤東在他的名作《反對本本主義》(原題《調查工作》)一 文中,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毛澤東在文中對當時黨和紅軍存在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強調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其結果不是機會主義,便是盲動主義。因此,“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注重調查!”“反對瞎說!”“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這個論斷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入群眾、理論聯系實際的行動口號。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后,面對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中國共產黨逐步提出的團結抗日的主張。它是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參加的,團結一致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戰爭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在統一戰線旗幟的號召下,海內外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同仇敵愾,筑起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鋼鐵長城。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原則,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為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在延安整風運動時期,毛澤東總結我們黨內斗爭的歷史經驗,創造性地提出的整風運動的基本方針。“懲前毖后”是指對以前的錯誤一定要不講情面揭發,用科學的態度來分析和批判,以便使將來的工作做得更慎重、更好﹔“治病救人”是指揭發錯誤、批評缺點的目的是“救人”,幫助其改正錯誤走上正道,就像醫生治病一樣,而不是為了制造對立、打擊報復。此后,這一方針經過長期實踐檢驗,成為中國共產黨通過解決自身問題達到鞏固和發展黨的團結和統一的基本方針和優良傳統。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它的提出,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在與主觀主義、經驗主義斗爭的過程中,用中國成語對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作的高度概括。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時,他第一次詳細闡述了“實事求是”的內涵:“‘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此后,在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實事求是”思想不斷繼承和發展,成為黨長期堅持的思想路線。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大革命失敗后領導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的經驗,創造性總結出來的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這一道路立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強調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必須先在農村建立根據地,積蓄革命力量,在條件成熟時奪取城市,最后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是這一道路的率先實踐者,並且從理論上對其進行闡述,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這一思想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兩個務必”是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面對解放戰爭即將迎來全面勝利、黨即將成為執掌全國政權的形勢,毛澤東高瞻遠矚地對全體黨員提出的一個根本要求。1949年3月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的各項政策,明確將黨的工作重心從鄉村轉移到城市。在會議上,毛澤東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為此他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同時,他還要求全黨同志要警惕驕傲自滿情緒,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攻擊。“兩個務必”的提出,不僅在當時起到了警醒全黨的作用,而且直到現在都具有指導意義。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擔負起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在此后的革命歷程中,黨始終堅持開展斗爭為人民、依靠人民鬧革命,在人民的幫助、支持下,才能夠一次次化險為夷、絕境逢生,從弱小走向壯大。進入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充分論述了人民對於革命戰爭的重要性,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並在黨的七大上將其正式寫入黨章,成為黨和人民軍隊必須堅守的宗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要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將革命進行到底”是在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結束后,國民黨主力軍隊基本被消滅,為了徹底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毛澤東向全黨全軍發出的戰斗號召。三大戰役后,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防線全線崩潰,蔣介石不得已作出有條件的“求和”聲明。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在1948年12月30日為新華社撰寫的新年賀詞中發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偉大號召。在拆穿國民黨“和談”謊言后,毛澤東和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隨后解放全國大部分國土,蔣介石逃往台灣,國民黨22年的反動統治崩潰。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是1946年8月,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解放戰爭爆發后,面對國共雙方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外來援助等的懸殊差距和國際上對我不利的形勢,黨內一些人產生了悲觀傾向,不敢用革命的手段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為了批判上述思想,堅定全國軍民革命必勝的信心,毛澤東相繼發表了一系列論述,闡明了必須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敢於同他們斗爭、敢於去奪取勝利。“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一經提出,立刻傳遍國內外,極大地增強了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同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反動派作斗爭的勇氣和必勝信心。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在抗美援朝時期的著名口號。在這一口號引領下,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戰場的艱苦戰爭條件下,奮不顧身同現代化裝備的美軍英勇作戰﹔全國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踴躍參軍、工作、勞動,開展增加生產、厲行節約及愛國豐產等運動,支援前線,筑起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堅強后盾。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結束,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也不敢再輕易欺侮中國。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20世紀50年代,我國政府為了發展同新興民族國家尤其是鄰近民族獨立國家的關系,提出的五項外交基本原則。其表述幾經斟酌,最后確定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1953年12月,在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時,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6月,周恩來在訪問印度、緬甸期間,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准則。后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我國處理一般國際關系的准則,並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關系作出了重大貢獻。
“求同存異”是周恩來在1955年4月在印尼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針對某些國家針對中國、制造矛盾的行徑,為推動會議順利進行、增強與會國的團結、表明中國的立場而提出的一項基本方針。求同存異,意思就是要尋求大家的共同利益,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見。在會議上,周恩來用此句來表明亞非國家有著共同的歷史遭遇,共同的基礎是“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不同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存在,並不妨礙亞非國家的團結,大家應該拋開分歧、擱置爭議,為了共同利益而加強合作。“求同存異”的方針得到了與會絕大多數國家代表的支持和擁護,緩和了大會緊張的氣氛,促使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求同存異”從此也成為中國政府在外交方面一直倡導的方針。
“向現代科學進軍”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為了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黨提出的發展科學技術的號召。為了解決知識分子問題,推動我國科技發展,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會上,周恩來代表中央作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和社會作用作出了實事求是的判斷和估計,並代表黨中央提出了“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口號。會上,毛澤東也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為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斗。會后,廣大知識分子紛紛投身科技建設,一個“向現代科學進軍”的熱潮很快興起。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又稱“雙百”方針,是毛澤東提出的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指導方針。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總結講話中指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隨后,在5月2日召開的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毛澤東正式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后來,這一方針成為指導我國科學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針。“雙百”方針的提出,適應了我國當時工業化建設對於解放思想、繁榮文化的要求。在這一方針引領下,人們從蘇聯教條主義的束縛中進一步解放出來,我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領域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
“四個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目標,是我們黨的正確決策和偉大創舉。其基本內容幾經變化,后被確立為“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它是在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過程中,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總結經驗、高瞻遠矚,提出的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1954年召開的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這是四個現代化的概念第一次提出﹔1964年年底到1965年年初召開的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並宣布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從此,四個現代化成為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宏偉目標。
“向雷鋒同志學習”是毛澤東在1963年3月5日,雷鋒因公殉職后,為他所作的題詞和向全國發出的號召。隨后,“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活動在全國開展起來,3月5日也被定為我國“學雷鋒活動日”,雷鋒精神從此在我國薪火相傳。雷鋒是一名普通黨員,但他卻在平凡的崗位上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事業中。雷鋒的這種奉獻精神,代表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嚴重經濟困難時期,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包括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一大批的先進人物,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他們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行動,樹立起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一座座豐碑,給后世也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是在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中,黨提出的一個重大觀點。“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各個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任務,受到“兩個凡是”方針的嚴重阻礙。黨內外不少同志要求恢復和發揚黨的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1978年5月10日,經胡耀邦同志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在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發表,第二天又在《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新華社向全國轉發。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同時轉載。這篇文章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引發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提出和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成為實現黨和國家歷史性偉大轉折的思想先導。
“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1979年3月,針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從“左”的和右的方面懷疑以及反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政策的錯誤思潮,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發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強調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四項基本原則的提出,表明我們黨所實行的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就具有明確的社會主義方向。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農村主要的生產經營方式,是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它是指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我國農民創造了以家庭承包為主要形式的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生產責任制。從1982年到1984年,黨中央連續3年都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對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生產責任制給予充分肯定並在政策上積極引導,最終形成農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這種制度使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不僅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等弊病,而且糾正了管理過分集中、經營方式過分單一等缺點,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十九大對其內容完整表述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逐步形成了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判斷。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了系統闡述,並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路線高度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基本途徑和根本保証、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方針。這一路線隨著時間的發展不斷豐富,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三步走”發展戰略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1987年10月,根據鄧小平提出的建議和意見,黨的十三大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主要內容是: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五大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提出了“新三步走戰略”﹔其后,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對這一戰略不斷發展完善。“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有關科技論述的基礎上,針對世界科技發展形勢和我國科技發展任務,提出的一個創造性論斷。1978年,面對我國發展形勢,鄧小平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他的推動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1988年,他又創造性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把對科技的認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科學技術的高度重視和遠見卓識。這一句話提出后,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重視科技、重視教育成為全國上下的共識。在這一論斷影響下,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從此,我國科技事業開啟了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創造性地提出的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和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在毛澤東、周恩來關於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思想的基礎上,發表多次講話,創造性地提出了這一偉大構想。這一構想為解決台灣問題而提出,首先在香港和澳門得以實現。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澳門先后回歸祖國,“一國兩制”從科學構想變成生動實踐。事實証明,“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澳門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門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
“三個有利於”是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時提出的對改革開放判斷的標准。主要內容是:判斷改革開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敗,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針對一段時期以來,黨內和國內不少人在改革開放問題上邁不開步子,不敢闖,以及理論界對改革開放性質的爭論,提出了“三個有利於”。以“三個有利於”為代表,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科學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探索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走向一個新的階段。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主要是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具體是指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是“五位一體”。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進一步作了明確和重申。“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統一於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目標。
“九二共識”是在1992年,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就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所達成的共識。“九二”是指達成這項共識的時間是1992年。“九二共識”表明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系不是國與國關系,也不是“一中一台”。雖然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這一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九二共識”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遵循。
“三嚴三實”是2014年3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審議的講話中,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的要求,是黨持續深入推進作風建設的新舉措。其基本內容是: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和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三嚴”是領導干部為人處世用權的重要准則和行為規范,“三實”是領導干部謀事創業做人的基本要求。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201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方案》,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了一次以“嚴”和“實”為主要內容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通過這次教育,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在思想、作風、黨性上進行了一次集中“補鈣”和“加油”,繃緊了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這根弦。
“兩學一做”即“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是黨為進一步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推動黨內教育向廣大黨員拓展、向經常性教育延伸,而進行的一次黨內廣泛的集中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面向全體黨員,把黨的思想建設放在首位,教育引導黨員自覺按照黨員標准規范言行,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黨性覺悟﹔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正確政治方向﹔進一步樹立清風正氣,嚴守政治紀律政治規矩﹔進一步強化宗旨觀念,勇於擔當作為,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范作用。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教育,廣大黨員接受了一次經歷了一次嚴格的思想、政治、作風、紀律教育,得到了全社會的一致肯定。2017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意見》,決定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為一項全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活動。
“四個全面”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逐步提出的我國發展的戰略布局,是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首次提出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2020年10月底,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新的表述,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個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它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理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正確性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先進性和優越性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對中國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自信。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向全體黨員作出的號召和要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全黨同志必須時刻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作為我們奮斗的目標,守住初心、擔起使命,努力實現歷史賦予我們的任務。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坐落於太行山區、八路軍的故鄉——風景秀麗的山西省武鄉縣城西,1988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43周年之際,正式建成並對公眾開放,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館名。2005年8月15日,紀念館二期擴建工程勝利竣工,《八路軍抗戰史陳列》大型主題展覽正式開幕。
平津戰役紀念館是中共中央決定在天津修建的、全面展現平津戰役偉大勝利的專題紀念館。平津戰役紀念館已經成為全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國防教育的重要載體、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課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和弘揚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是為警示后人勿忘“九·一八”歷史而修建。殘歷碑是一座巨大石雕,碑形為翻到事變日期的台歷,上面布滿彈痕與骷髏。館內以豐富的史料向人們介紹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奴役中國人民的罪行和淪陷區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不屈不撓的斗爭事跡。
遵義會議紀念館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而建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個革命紀念館之一。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來自7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13位代表與2位共產國際代表出席會議。會議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又名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是為紀念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直接領導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和紅一方面軍,締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歷史而建立的革命類紀念館。
西柏坡位於河北省平山縣中部,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的所在地。1947年5月,劉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進駐西柏坡。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 任弼時率中央前委和解放軍總部到西柏坡與中央工委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