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全面达小康是建设新南京最动人的旋律;那么,环境则是这曲旋律里最不易弹奏的音符。因为,环境问题长期是影响南京小康进程的“短板”。
而南京今年下半年最新自测显示:小康指标中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4.9分,首次突破80分的底线达标值。这一亮点,映衬出近年来南京在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面取得的新突破、新进展。
记者近日在南京采访,捕捉到一个又一个细节。它们,虽是点滴细微,却生动折射出“生态南京”的华彩跨越!
细节一:6座天然气加气站悄然现省城
8月,沙洲天然气加气站在南京凤台南路投入运营。至此,省城南京已经出现6座天然气加气站。1400辆公交车和近千辆出租车,从此成为“既能喝油又能喝气”的双动力“绿色车辆”。这是南京实施“蓝天工程”、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的一大新举。
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包洪新告诉记者,为了让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让老百姓呼吸到更为清新的空气,几年来,南京还先后实施了严格的工地扬尘控制、燃煤锅炉改造等一系列举措。
为控制工地扬尘顽症,南京市对建筑施工现场围挡、渣土车辆冲洗等都作出严格要求。在严控烟尘污染方面,环保部门全面开展“禁止燃烧高污染燃料区”建设,截至上半年,先后有1063台燃煤锅炉完成改造,年减排烟尘1.6万吨、二氧化硫1.2万吨。目前,主城区内所剩烟囱不足90根。8月9日,南京热电厂运行多年的热电厂房、烟囱在爆破声中轰然倒下,仅此一项,年可减少二氧化硫8000多吨。
[数据说话]:天“蓝不蓝”,是对环境最直观的评判。省环保厅提供的检测报告表明,2001年以来,南京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中趋好,空气污染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优良天数逐年上升,“蓝天”数量从2001年的247天升为2006年的305天;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呈现下降,与2001年相比,降幅达22.1%。
细节二:漫步秦淮河畔太幸福了
家住清凉门大街金信花园的市民孙力,最近参加了市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我的幸福时刻》征文。他在题为《漫步秦淮河》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曾经,我有一个梦想:秦淮河水能够碧波荡漾,成为市民休闲赏景的好去处。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现在我每天晚饭后都要陪着老伴漫步秦淮河畔,享受着水清岸绿、碧波荡漾、景观和谐、人水相亲的美景。那一刻,我真是太幸福了!”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她见证了南京2500年的沧桑,“桨声灯影秦淮河”成为尽展金陵风韵的经典影像。但是,岁月曾一度使母亲河失去神采。2002年底,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秦淮河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至2005年一期工程结束,3年,花费30个亿!
“我们改造了20公里影响景观的防洪墙、铺设了25公里污水截流管道、截流了550个城市排污口,建设了生态水位调节工程,建立了生态引水补水机制,沿途还打造了五大风貌区……”提起这个工程,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至今还是如数家珍。目前,秦淮河已形成绵延16公里的绿色长廊,再现了历史文脉,秦淮河重新回到市民的生活中,流进了城市历史的新时空。今天,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仍在继续向上游延伸……
[数据说话]:目前,秦淮河水质已基本达到规划功能标准。据省环保厅监测,2006年与2001年相比,经过整治的外秦淮河,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年均值分别下降了11.6%、49.6%和35.2%。
细节三:“钛白厂”原址“变身”房地产项目
两个月前,南京钛白化工有限公司原址土地挂牌上市拍卖,为企业提供了2亿多元搬迁改造资金。“钛白厂”是南京人熟知的外秦淮河上最大的废水排放企业,今年,市政府下决心完成其限期搬迁改造,原址将用于房地产开发。
“污染企业搬迁,是提高城市品质、改善环境质量、推进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南京市环保局生态办郝家庆主任强调,污染企业搬迁不是污染转移,而是通过搬迁改造实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应用,实现污染物减排。
2006年,南京市对主城区污染严重、扰民投诉多、无法就地治理以及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46家企业进行摸底,决定先行搬迁10家污染严重企业。今年7月31日,位于六合经济开发区的南京化纤公司新厂区主体工程竣工,这标志着南京市政府限期搬迁改造的最大污染企业将有望在年底实现搬迁改造任务。
为了加快企业搬迁改造,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颇高的优惠政策。譬如,搬迁企业原址土地的出让收入,在扣除政府土地收益和相关费用后,其余全部返还企业;为调动企业积极性,南京市财政每年还安排2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对企业扩张性搬迁项目的奖励;同时,按照取之于企业用之于企业的原则,南京市还规定,搬迁企业上一年缴纳的排污费可作为搬迁后污染治理补助资金,专项用于“三废”治理设施建设。
[数据说话]:据测算,南京市这10家污染企业搬迁后,全年可减少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4700余吨、COD2100余吨。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价值,城市功能也更趋完善。
细节四:24小时监测“守护”居民用水
一排现代化的监测仪器上,跳跃着不断变化的数值——在南京市长江大胜关水源地自动监测站,世界先进水平、价值130万元的水质分析仪器,正24小时不间断地检测COD、PH、氨氮、高锰酸盐、浊度等水质指标。
这个“电子保护神”护佑的大胜关水源保护区,是南京北河口水厂、城南水厂、江宁水厂的饮用水取水地,它们担负着南京全市80%以上自来水的供应。去年年底,南京市环保部门在此建立原水水质连续监测站,对8个关键指标进行实时检测——每隔15分钟,检测设备就将检测数据传输到各水厂和市环境监测站,一旦水质异常,能在“第一时间”自动发布预警信息。
为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南京市还连续四年对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专项整治。特别是2005年3月,对大胜关水道果断实施“封航”,清除一切与水源无关的设施。这一举措取得重大成效。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专门在南京召开了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现场会。值得欣慰的是,大胜关在线检测系统自去年年底运行以来,还没有发布过一次预警。
[数据说话]:省环保厅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南京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达标率为100%,并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达标。而大胜关饮用水源地通过有效整治,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水源保护地,也是最好的水源地之一。
细节五:化学工业园里建起2000亩“森林”
2007年,国家级南京化学工业园新完成植树造林2000余亩,将全市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02%。(注:植树造林每10万亩,可增加森林覆盖率一个百分点)。
以绿化盛名远扬的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全国一直位居前列。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在2002年末时,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1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个百分点。
2002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决策,每年筹资2亿元,全面启动“绿色南京”建设工程。5年来,南京遵循“环保优先”发展思路,围绕打造东部城市绿色中心目标,着力打造绿地生态系统,积极推进绿色通道工程、江河湖防护林工程、荒山造林工程、林业产业工程、人居森林工程、郊野公园建设工程、绿化新村工程、资源安全工程“八大工程”,新增造林面积84万亩、城市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勾勒出一幅“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美景。
“这5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相当于前2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森林覆盖率增加7.8个百分点,为23%,提前一年达到了全面小康指标要求。”南京市农林局宋瑾琦处长说。
[数据说话]: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曾对“绿色南京”工程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时植树造林的总滞尘能力全年达4.3万吨,平均降噪效果达到20分贝以上,夏季降温一般在2-4摄氏度,可吸收二氧化碳固定量58.8万吨,氧气释放量约42万吨。计算得出,新增林地年生态价值达10亿元!(杭春燕)
而南京今年下半年最新自测显示:小康指标中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4.9分,首次突破80分的底线达标值。这一亮点,映衬出近年来南京在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面取得的新突破、新进展。
记者近日在南京采访,捕捉到一个又一个细节。它们,虽是点滴细微,却生动折射出“生态南京”的华彩跨越!
细节一:6座天然气加气站悄然现省城
8月,沙洲天然气加气站在南京凤台南路投入运营。至此,省城南京已经出现6座天然气加气站。1400辆公交车和近千辆出租车,从此成为“既能喝油又能喝气”的双动力“绿色车辆”。这是南京实施“蓝天工程”、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的一大新举。
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包洪新告诉记者,为了让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让老百姓呼吸到更为清新的空气,几年来,南京还先后实施了严格的工地扬尘控制、燃煤锅炉改造等一系列举措。
为控制工地扬尘顽症,南京市对建筑施工现场围挡、渣土车辆冲洗等都作出严格要求。在严控烟尘污染方面,环保部门全面开展“禁止燃烧高污染燃料区”建设,截至上半年,先后有1063台燃煤锅炉完成改造,年减排烟尘1.6万吨、二氧化硫1.2万吨。目前,主城区内所剩烟囱不足90根。8月9日,南京热电厂运行多年的热电厂房、烟囱在爆破声中轰然倒下,仅此一项,年可减少二氧化硫8000多吨。
[数据说话]:天“蓝不蓝”,是对环境最直观的评判。省环保厅提供的检测报告表明,2001年以来,南京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中趋好,空气污染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优良天数逐年上升,“蓝天”数量从2001年的247天升为2006年的305天;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呈现下降,与2001年相比,降幅达22.1%。
细节二:漫步秦淮河畔太幸福了
家住清凉门大街金信花园的市民孙力,最近参加了市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我的幸福时刻》征文。他在题为《漫步秦淮河》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曾经,我有一个梦想:秦淮河水能够碧波荡漾,成为市民休闲赏景的好去处。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现在我每天晚饭后都要陪着老伴漫步秦淮河畔,享受着水清岸绿、碧波荡漾、景观和谐、人水相亲的美景。那一刻,我真是太幸福了!”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她见证了南京2500年的沧桑,“桨声灯影秦淮河”成为尽展金陵风韵的经典影像。但是,岁月曾一度使母亲河失去神采。2002年底,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秦淮河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至2005年一期工程结束,3年,花费30个亿!
“我们改造了20公里影响景观的防洪墙、铺设了25公里污水截流管道、截流了550个城市排污口,建设了生态水位调节工程,建立了生态引水补水机制,沿途还打造了五大风貌区……”提起这个工程,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至今还是如数家珍。目前,秦淮河已形成绵延16公里的绿色长廊,再现了历史文脉,秦淮河重新回到市民的生活中,流进了城市历史的新时空。今天,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仍在继续向上游延伸……
[数据说话]:目前,秦淮河水质已基本达到规划功能标准。据省环保厅监测,2006年与2001年相比,经过整治的外秦淮河,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年均值分别下降了11.6%、49.6%和35.2%。
细节三:“钛白厂”原址“变身”房地产项目
两个月前,南京钛白化工有限公司原址土地挂牌上市拍卖,为企业提供了2亿多元搬迁改造资金。“钛白厂”是南京人熟知的外秦淮河上最大的废水排放企业,今年,市政府下决心完成其限期搬迁改造,原址将用于房地产开发。
“污染企业搬迁,是提高城市品质、改善环境质量、推进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南京市环保局生态办郝家庆主任强调,污染企业搬迁不是污染转移,而是通过搬迁改造实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应用,实现污染物减排。
2006年,南京市对主城区污染严重、扰民投诉多、无法就地治理以及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46家企业进行摸底,决定先行搬迁10家污染严重企业。今年7月31日,位于六合经济开发区的南京化纤公司新厂区主体工程竣工,这标志着南京市政府限期搬迁改造的最大污染企业将有望在年底实现搬迁改造任务。
为了加快企业搬迁改造,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颇高的优惠政策。譬如,搬迁企业原址土地的出让收入,在扣除政府土地收益和相关费用后,其余全部返还企业;为调动企业积极性,南京市财政每年还安排2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对企业扩张性搬迁项目的奖励;同时,按照取之于企业用之于企业的原则,南京市还规定,搬迁企业上一年缴纳的排污费可作为搬迁后污染治理补助资金,专项用于“三废”治理设施建设。
[数据说话]:据测算,南京市这10家污染企业搬迁后,全年可减少城市二氧化硫排放量4700余吨、COD2100余吨。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价值,城市功能也更趋完善。
细节四:24小时监测“守护”居民用水
一排现代化的监测仪器上,跳跃着不断变化的数值——在南京市长江大胜关水源地自动监测站,世界先进水平、价值130万元的水质分析仪器,正24小时不间断地检测COD、PH、氨氮、高锰酸盐、浊度等水质指标。
这个“电子保护神”护佑的大胜关水源保护区,是南京北河口水厂、城南水厂、江宁水厂的饮用水取水地,它们担负着南京全市80%以上自来水的供应。去年年底,南京市环保部门在此建立原水水质连续监测站,对8个关键指标进行实时检测——每隔15分钟,检测设备就将检测数据传输到各水厂和市环境监测站,一旦水质异常,能在“第一时间”自动发布预警信息。
为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南京市还连续四年对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专项整治。特别是2005年3月,对大胜关水道果断实施“封航”,清除一切与水源无关的设施。这一举措取得重大成效。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专门在南京召开了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现场会。值得欣慰的是,大胜关在线检测系统自去年年底运行以来,还没有发布过一次预警。
[数据说话]:省环保厅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南京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达标率为100%,并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达标。而大胜关饮用水源地通过有效整治,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水源保护地,也是最好的水源地之一。
细节五:化学工业园里建起2000亩“森林”
2007年,国家级南京化学工业园新完成植树造林2000余亩,将全市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02%。(注:植树造林每10万亩,可增加森林覆盖率一个百分点)。
以绿化盛名远扬的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全国一直位居前列。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在2002年末时,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1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个百分点。
2002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决策,每年筹资2亿元,全面启动“绿色南京”建设工程。5年来,南京遵循“环保优先”发展思路,围绕打造东部城市绿色中心目标,着力打造绿地生态系统,积极推进绿色通道工程、江河湖防护林工程、荒山造林工程、林业产业工程、人居森林工程、郊野公园建设工程、绿化新村工程、资源安全工程“八大工程”,新增造林面积84万亩、城市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勾勒出一幅“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美景。
“这5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相当于前2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森林覆盖率增加7.8个百分点,为23%,提前一年达到了全面小康指标要求。”南京市农林局宋瑾琦处长说。
[数据说话]: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曾对“绿色南京”工程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时植树造林的总滞尘能力全年达4.3万吨,平均降噪效果达到20分贝以上,夏季降温一般在2-4摄氏度,可吸收二氧化碳固定量58.8万吨,氧气释放量约42万吨。计算得出,新增林地年生态价值达10亿元!(杭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