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彟,并州文水人,武则天的父亲,因追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位列太原元谋功臣,贞观九年( 635) 因病去世。武周长安元年( 701) ,武则天在昊陵之上为武士彟树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攀龙台碑》,碑文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表彰和宣扬了他的功德,重新建构了武士彟的形象。
这座“攀龙台碑”代表着武周政权对武士彟的盖棺定论,其碑文所塑造的武士彟形象与《旧唐书》本传的记载差异巨大,在《攀龙台碑》的碑文中,武士彟是德才兼备的圣王,为唐朝立下了重要的功勋;在《旧唐书》的传文中,武士彟的形象则比较负面,虽然位列开国功臣,却没有多大功劳,还因“迂诞取媚”,被唐高祖李渊批评。两者反差为何如此之大?
一、太原元谋:贞观年间武士彟形象之书写
隋大业十三年( 617) ,天下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进攻长安。义宁二年(618),李渊接受其所立隋恭帝杨侑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武士彟是最早参与李渊太原起义的重要成员之一,根据成书于唐武德年间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太原起兵之初,武士彟是第一批被李渊授予官职的人员:
以世子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等隶焉。二郎为炖煌公,为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等隶焉。世子仍为太原郡守。命裴寂、刘文静为大将军府长史司马,以殷开山、刘正会、温大雅、唐俭、权弘寿、卢阶、思德平、武士彟等为掾属、记室、参左等官。以鹰扬王长阶、姜宝谊、杨毛,京兆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等分为左右统军、副统军。自外文武职员,随才诠用。
武德元年,李渊称帝之初即表彰追随他太原起兵的功臣,武士彟名列太原元谋功臣之一,据《旧唐书》载:
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文静,特恕二死。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等十四人,约免一死。
由免死名录可知,李渊此次共褒奖功臣十七人,秦王李世民同裴寂、刘文静因贡献突出而特恕二死,其余功臣则以功约免一死,武士彟位列其中。同其他朝代在开国时论功行赏一样,武德元年的这份免死名录可以说是李渊对开国功臣身份的首次认定,武士彟能进入这份名单,足可见其对李唐建国著有功勋以及李渊对他的肯定。
毫无疑问,武德时期的武士彟是以李渊为首的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太原元从的身份奠定了武士彟的政治地位,武德时期武士彟颇受李渊信任和恩宠,官职很快由库部郎中升迁至工部尚书,并被封为应国公。
贞观时期,武士彟在统治集团中的政治地位略有下降,这应该是受玄武门之变的影响。武德九年(626),秦王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登上皇位,追随李世民的秦府僚佐得到重用,武士彟作为李渊所倚重的太原元谋功臣自然会略被疏远。贞观时期,武士彟依然获得唐太宗的任用,却没有得到进一步提拔,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都督,始终以“外放”官的身份活跃于政坛。
武德九年,武士彟死于荆州都督任上,朝廷追赠礼部尚书,谥曰“定”,身后并无特殊礼遇之处。贞观六年(632),唐太宗令高士廉等撰《氏族志》,以此来提高李唐皇族与权贵的地位,文水武氏不在其中。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表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武士彟亦不在列。考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太原元谋功臣中仅有长孙顺德、刘弘基、殷开山、柴绍、刘政会、唐俭六人在列,足见贞观时期太原元谋功臣的政治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唐代官方第一次对武士彟生平事迹进行完整的记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完成的。按照唐代撰修实录惯例,大臣去世之后应将传记附于当朝实录之中,武士彟供职高祖、太宗两朝而卒于贞观九年,故其传应附于《太宗实录》之中。虽然此本《太宗实录》没有流传下来,武士彟的附传也无从考察,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当时功臣集团的政治格局大致勾勒出国史中武士彟的面貌。
首先,武士彟太原元谋功臣的形象得以维持。唐太宗虽然会通过撰修国史突出自己以及秦府功臣的历史地位,但不会否定李渊及其太原元谋功臣的功业,毕竟这关系到李唐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唐太宗虽然没有重用武士彟,但两人之间没有政治冲突,他们的关系也没有恶化,武士彟的政治生涯得以善终,实录中的形象应该是正面积极的。然而,武士彟的形象显然不能与凌烟阁功臣相提并论,这是由武士彟的政治地位决定的。
其次,武士彟具备一定的地方治理才干。这一点可以从武士彟的谥号上反映出来,武士彟谥号为“定”,依照唐朝谥法:“大虑静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追补前过曰定,安民大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可见武士彟历任多方都督,有安民之功,才会被有司定谥为“定”。谥号代表着官方对官员的盖棺论定,实录一定会按照谥号所对应的评价对武士彟形象进行建构。
二、配享功臣:“废王立武”政治斗争与武士彟形象的抬高
唐高宗即位之后,武则天获得宠幸,李治决意废黜原配王皇后,立武氏为后,围绕“废王立武”问题,朝廷爆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永徽六年(655),在唐高宗的授意下,许敬宗等人发起了“废王立武”的政治斗争,朝堂上形成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挺王派”和以许敬宗、李义府为核心的“挺武派”。由于唐高宗和武则天强有力的支持,许敬宗一派获得胜利,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王皇后被废,褚遂良被贬官外放,长孙无忌一派受到沉重的打击,许敬宗因功官拜侍中,监修国史,成为宰相。
显庆四年(659),在唐高宗的默许之下,许敬宗等人又发动“长孙无忌谋反案”,长孙无忌被外贬黔州安置,最终被逼自杀,褚遂良、柳奭、韩瑗等人被牵连,其家族继续受到打击。至此,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派被一网打尽,唐高宗和武则天取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持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抬高武氏家族和武士彟的政治地位。在门阀意识和宗法观念浓厚的唐代,个人的政治地位是需要家族的政治地位支撑的,抬高家族和祖宗的政治地位也就是抬高自己。“废王立武”虽获成功,但亦暴露了武则天门第不高的问题,反对“立武”的大臣就是以武则天并非高门氏族为借口。显庆四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宗、李义府等人以贞观《氏族志》不叙武氏本望,奏请改之,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属寒门的文水武氏成了氏族中的第一等。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举措就是推尊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在宗法制度盛行的社会,尊崇父母就是抬高自己。武则天不断地通过推动对武士彟的加赠,提高武士彟的政治地位。显庆四年三月,武士彟配享唐高祖庙庭,而此前配享高祖庙的功臣仅有赠司空淮安靖王李神通、赠司空河间元王李孝恭、尚书右仆射郧国公殷开山、赠民部尚书渝国公刘政会等四人,其中李神通和李孝恭是李唐宗室,殷开山和刘政会名列凌烟阁功臣,武士彟一跃成为唐初功臣集团的核心人物。
此时官方对武士彟政治地位的定位与太原元谋功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政治地位以及官方评价的变化,必然带来官方历史书写的变化。
首先,美化武士彟的品行和才能。“才器详敏,少有大节,及长,深沉多大略,每读书,见扶主立忠之事,未尝不三复研寻,尝以慷慨扬名为志。”将武士彟塑造成德才兼备的佐命之臣。“唐武士彟武德中为工部尚书,判六尚书,赐实封八百户。士彟为性廉俭,期于止足,殊恩虽被,固辞不受,前后三让,方遂所陈。”高度赞扬武士彟谦让知足的品德。无论是太原元谋功臣还是秦府功臣之中,这样完美的人格仅此一例。
其次,美化武士彟的治绩。例如,武士彟任职扬州都督府长史期间,“开辟田畴,示以刑礼,数月之间,歌谣载路”,“移丹阳郡于都,不日而就,时论以为明干”。又如,“贞观中为荆州都督,初届任时,有白狼嘉禾出于境内。至是,太宗手敕曰:‘公比洁冬冰,方思春日,奸吏豪右,畏威怀惠,善政所暨,祥祉屡臻,白狼见于郊坰,嘉禾生于垅亩,其感应如此。’”通过收录唐太宗手诏表彰武士彟治理地方的功绩。武士彟仕宦生涯后期一直在地方任职,并没有参与中央政治运作,唯有美化地方治绩,才能抬高其政治地位,这也是无奈的选择。考虑到武士彟在贞观时期与李世民的关系一般,没有得到重用,这样的描写是令人怀疑的。
最后,美化武士彟与李渊的亲密关系,借以突显武士彟在太原起义中的辅佐之功。武士彟的辅佐之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向李渊进献兵书;其二,做梦李渊乘马上天,预言李渊是天命真人。因为这两个举动,武士彟获得高祖的赏识,许以同富贵,委以心腹。
这样的描述颇能拉近武士彟与李渊之间的距离,抬高武士彟在太原起义中的地位,将他塑造成太原元谋功臣的核心人物。但是如果考虑到太原起兵时武士彟的地位,这样的描写显然有些夸大其词。
三、武周太祖:武周革命与武士彟形象之圣王化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总揽朝政,通过一系列操作,最终实现改朝换代,建立武周政权。显庆五年(660),唐高宗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官奏事,“或使皇后决之”,武则天开始参与朝政;上元元年(674),百官尊高宗为天皇,武则天为天后,并称二圣;光宅元年(684),武后遂废唐中宗为庐陵王,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武后临朝称制,自专朝政。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正式称帝,建立武周,李旦被降为皇嗣。
天子为天下大宗,武则天想要称帝,就必须建构自身的宗法地位。武则天在推动武周革命的过程中,通过礼制建设,不断地提高武士彟的政治地位,扩大武氏家族的影响力,最终实现了将文水武氏建设成天下大宗的目的。武则天称帝之后,按照传统宗庙制度,建立武氏七庙,武士彟被尊奉为武周太祖皇帝,一应礼制完全按照皇帝的规格对待,武士彟身后的政治地位达到顶峰。
圣历二年(699),武则天将管理武士彟陵寝的昊陵署改称为攀龙台。长安元年(701),又在昊陵前树立了一座巨大的石碑,这便是《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为攀龙台碑。在攀龙台碑文中,李峤熟练地利用传统的天命有德的故事模式,将武士彟塑造成比肩舜禹的圣王,以此论证武周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首先,通过捏造祥瑞,宣扬天命在兹。在对武士彟出生情状的描述中糅杂了多位帝王的祥瑞,文穆皇后吞石而孕的情节颇似简狄吞玄鸟蛋而生契的故事,梦日入寝门的情节模仿了汉武帝母亲王娡梦日入怀的故事,“龙颜”“黑子”仿照了刘邦的故事。在天人感应思想流行的背景下,虚构这样的情节就是为了证明武士彟受天命护佑,承担着为武周开基的责任。
其次,将武士彟与古代圣王相提并论,对其进行美化和抬高。论及武士彟对武周的开创作用时,将他跟周文王和曹操相比拟;论及武士彟的才能与功绩,将他跟伏羲、炎帝、黄帝、舜帝、夏禹、商汤、周公、孔子等圣王和圣人相比较;论及武士彟辅佐唐朝的功勋,将他大禹和舜帝相提并论。通过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武士彟塑造成圣王。
最后,以“忠孝”为基调塑造武士彟的品德,证明其以德配位。武士彟去世后,官方最初议定的谥号为“定”,后来又特意改谥为“忠孝”。忠孝是儒家价值观最重要的价值标准,也是品评人物最核心的要素。碑文着力从“孝”和“忠”两个方面,叙述武士彟的相关事迹,对武士彟孝敬父母的细节予以细致的刻画。宗法制度确立皇权的正统地位和传承统系,“孝”的观念是宗法制度的重要基石,帝王“孝”的品行对于建构政权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也是碑文不惮繁琐,详加虚美的根本原因。
为了建构武士彟完美的圣王形象,碑文捏造和篡改了很多史实。例如,碑文对武士彟早年的事迹进行了虚构,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望,汉王杨谅曾亲自登门造访,请武士彟出山。武士彟来到京师以后,满朝文武无不敬仰,宰相杨素嫉妒生恨,竟想加害于他,幸赖观德王杨雄和吏部尚书牛弘的庇护才避免祸难。当时的武士彟只是一介平民,竟能为满朝大臣所瞩目,明显是编造出来的故事。
《攀龙台碑》碑文是特定时期武周政治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论证武周革命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在论述武士彟生平事迹之时,虚构与夸张之处比比皆是,并不是一篇合格的史传之文。武则天曾经希望将《攀龙台碑》塑造的武士彟形象载入史册。只是随着李唐政权的复辟,武周政权的倒台,这篇碑文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政治意义,逐渐被人冷落,武周时期所构建的“圣王”武士彟也就此被人遗忘。
四、迂诞取媚:李唐复辟与武士彟形象之贬损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了武则天宠幸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拥戴太子李显复位,李唐政权正式复辟。在这一过程中,武氏家族虽得益于“李武政权”的旧有结构而暂时未遭清算,但主心骨武则天倒台还是意味着武氏家族大厦将倾。
随着李唐政权的复辟,武周政权的垮台,武氏家族的失势,武周时期一度被抬高成武周太祖的武士彟也由此走下神坛。神龙元年五月,“迁周庙七主于西京崇尊庙”。景云元年(710),“废武氏崇恩庙及昊陵、顺陵”。先天二年,唐玄宗李隆基更是削去武士彟的帝号,降其为太原郡王,昊陵改称太原王墓。武士彟政治地位及礼制规格的急剧下降,必然引发官方对他的重新评价。
《旧唐书》的史料主要取自实录及国史,《旧唐书·武士彟传》的史料主要来源于韦述、柳芳所撰国史,透过《旧唐书·武士彟传》可以看到李唐复辟之后官方是如何重新评价武士彟的:
时盗贼蜂起,士彟尝阴劝高祖举兵,自进兵书及符瑞,高祖谓曰:“幸勿多言。兵书禁物,尚能将来,深识雅意,当同富贵耳。”及义兵将起,高祖募人,遣刘弘基、长孙顺德等分统之。王威、高君雅阴谓士彟曰:“弘基等皆背征三卫,所犯当死,安得领兵?吾欲禁身推覈。”士彟曰:“此并唐公之客也,若尔,便大纷纭。”威等由是疑而不发。留守司兵田德平又欲劝威等鞫问募人之状,士彟谓德平曰:“讨捕之兵,总隶唐公;王威、高君雅等,并寄坐耳,彼何能为!”德平遂止。义旗起,以士彟为大将军府铠曹。从平京城功,拜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初,义师将起,士彟不预知,及平京师,乃自说云:“尝梦高祖入西京,升为天子。”高祖哂之曰:“汝王威之党也。以汝能谏止弘基等,微心可录,故加酬效;今见事成,乃说迂诞而取媚也?”
这段文字记述了武士彟在太原起义中的主要事迹,与许敬宗的记载明显不同,其所塑造的武士彟形象与许敬宗所塑造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首先,否定武士彟的元谋之功,说他并不知道李渊要起兵。
其次,否定武士彟与李渊的亲密关系,说他是王威之党。
最后,否定武士彟的品行,说他梦李渊升为天子是为了取媚李渊。
仔细考量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如前所述,太原起兵之初李渊设官分职武士彟已经是李渊的正式部属了,他怎么会是王威之党呢?他是负责管理行军铠甲的官员,怎么会不事先预知呢?武士彟加入李渊起义阵营绝不可能是临时起意。况且文本中也有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说武士彟不预知,另一方面又说他“尝阴劝高祖举兵,自进兵书及符瑞”;一方面说武士彟是王威之党,另一方面又说他多次阻止王威、高君雅陷害李渊。这些矛盾之处,其实都是官方改造许敬宗所撰武士彟传不够彻底的结果。
综上所述,武士彟如果不是武则天的父亲,他的形象大概率与大多数太原元谋功臣一样,正面积极,略显平淡无奇,但是因为他是武则天的父亲,身份敏感,即便去世之后,身后事依然备受官方关注。随着武则天在政坛上的崛起、武周王朝的建立以及李唐王朝的复辟,武士彟的形象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武士彟形象演变的例证,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官方传记文本形成的复杂性,历史人物的形象建构和盖棺论定与政治斗争密不可分。中国古代官方史学与政治关系过于密切,造成了史学屈从于政治、服从于权力的修史格局,政治斗争胜利者的意志在官方历史书写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政治斗争的背景之下,官方史学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敏感的政治人物。从政治斗争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官方如何塑造和书写历史人物,探讨中国古代官方传记文本的形成机制,对于批评和考订中国古代人物传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杨永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宇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史学史研究》2023年第2期
编辑:胡梁
【声明:本号是为服务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的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