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传统算法,黄永玉先生今年已经届百岁高龄。
在去年《人物》对黄永玉的专访《 黄永玉:人只要笑,就没有输 》中,记者这样写道:
出生于1924年的黄永玉是另一部中国百年史,教科书里不写的那种。他是中国最擅长打架的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唯一一个最高学历小学毕业的教授,中文公开作品中出现“他妈的”“混蛋”“杂种”“小兔崽子”词频最高的艺术家。他说自己没有学历,所以不相信书本上的历史分期,他只认两个历史时期,一个是新时代,一个是旧时代。让人平安快乐的日子叫做新时代,让人挨饿害怕的时候叫做旧时代,“
毋论唐汉,毋论纪年
”。
黄永玉相信古老的中国道理,相信因果,重视情义,讲究礼尚往来、知恩图报,他靠具体的生活经验活着,任何后天学的理念、主义都没有大于这种质朴的人生法则。他这辈子只在吃牛肉的时候喊过万岁,见最高领袖说的是“祝你健康”。直到今天,他骨子里依然活得像百年前的侠客,按照江湖规矩过日子,待朋友赤诚,见长辈谦卑,和三教九流交朋友,佩服有本事的,敬畏有学问的,搭救落难的,只有一种人他不来往,“害我是不行的”,这是闯江湖的底线问题,“我就揍他”。
人只要笑,就没有输。黄永玉的存在,证明了一个不会磨灭的人性真理——人生苦,但人大于苦。
今年新年伊始,黄永玉的散文代表作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全新修订再版。
本书是黄永玉上世纪90年代旅居欧洲写生作画时所写的艺术游记散文,出版三十余年来广受读者喜爱。全书分两辑:《沿着塞纳河》《翡冷翠情怀》。跟随黄先生的笔触,我们可以欣赏到别样的艺术景观: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菲埃索里山、达·芬奇纪念馆,以及爱伦堡回忆录中提及的洛东达咖啡馆,咖啡馆附近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像,圣母院不远处的大屠杀纪念馆,埋葬梵高兄弟的小镇和墓碑,但丁的家和但丁见到比雅特丽丝的圣三一桥,等等等等。作者敏锐细致,富于幽默感,将旅途中遇到的奇情趣事、与旅居地人们的有趣交往描写得活泼生动,引人入胜。从街道到城镇全景,从文化到市井民风,从建筑到风物风情,从名人到普通市民……俱在黄永玉的绘画与文字里散发着鲜活的气息,堪称一卷认识欧洲人情世相的心灵地图。
此为全新修订版。每篇文章均配有黄永玉先生所作的油画、水彩等,总计70幅。装帧设计典雅大方,开本为画册常用的大16开,内外封,锁线装订,书芯由蓝色布包裹,既可180度平摊阅读,又兼顾了美感与牢固度。全书选用特种纸四色印刷,最大限度还原画作细节。
本文为黄永玉99岁时为本书新版撰写的后记。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新版后记
文 | 黄永玉
这本书又要再版了。已经忘记它再版过多少次,有时打过招呼也没有,甚至不理我跟再版有没有什么关系。我的日课很多,日子一长也就习惯地忘在脑后。
这一次的再版很像那么一回事;版本大得像本画册,厚厚的,插图跟文字搭配得难舍难分。我心里明白美编先生和编辑女士费的心血。令我产生一种老早不时新的叩头膜拜的打算。
屈指一算,这本书三十多岁了。
接着这本书原来还有同样一本要写,是有关于德国的,名字叫做《莱茵河情缘》。不写的原因由于跟编辑先生的一句话赌气。幸好赌那个气,要不然为这一篇篇文章连载最起码要留在香港一年或两年。谁清楚两年以后是什么世界?
我这一辈子活了快一百岁,运气都是路边捡来的。逢凶化吉。老实人和狡猾人都难以相信。
也有一些巧事,我自己都不太清楚——
我一生最尊敬,来往最密切的又聋又哑的漫画家陆志庠。
少年,青年时期都有幸跟随他一起,佩服他的艺术,欣赏他的构思。我的每一幅木刻作品他都看过,直到他逝世,从没有听他说一句我刻得“好!”,称赞或夸奖过一次。
在他面前,我自己毫无得意之处。我了解他,他是个毋庸置疑的真正大天才。可惜他又聋又哑的生理障碍跟世人隔离。我从军垦农场三年劳动回来,改习宣纸色彩画,他没有看到就逝世了。我至今也没有企望他会对我的宣纸画说一声“好!”。
有他在天之灵的监视,我一点也不敢苟且。
黄永玉刻陆志庠像
陆志庠
速写作品
有三个人,文学上和我有关系。沈从文表叔,萧乾三哥,汪曾祺老兄。
我也不太清楚他们三位究竟看过我多少文章?假定三位都看过我写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会有什么反应?
萧三哥会兴奋地跳起来喜欢我那么放纵的写法。从文表叔会在书前书后写很多批语和感想,由于我文章的引发,甚至会为我拿另一本空白本子沿着我写的进展宣叙起来。曾祺兄会欣赏我文字的天地,我的佻皮,我的不守文学规矩,信口开河的胆子……
黑妮告诉我,表叔一家都读过我写的《太阳下的风景》,表婶有信来说:“都哭了”。
我以为曾祺老兄没有机会读我的文章,前一段汪朗提及,他爸书柜里有一本翻旧了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我听了心里一片黯然。
我开始写书了,怎么三位都离开人间了呢?
文学上我失掉三位最服气的指导者。如果眼前三位都还活着,我的文学生涯就不会那么像一个流落尘世,无人有胆认领的百岁孤儿了。
1950年,黄永玉(右)与沈从文
这不太像一篇后记。不像就不像!起码算是一个老头子在自己书后打一个大喷嚏吧!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一日书于北京太阳城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
《谢辰生口述》
|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
《两性》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
《东课楼经变》
|
《旧影新说明孝陵》
|
《光与真的旅途》
|
《悲伤的力量》
|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
《单向度的人》
|
《陪京首善》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