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一、“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东兰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自治区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县委提出的工作思路,发扬老区革命精神,迎难而上,奋力开拓,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特别是区党委、政府实施的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良好机遇,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发展目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成为建国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预计2005年全县完成国民总值(现价)7.7844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8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8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143亿元,“十五”期间,三次产业平均增长分别为3.4%,15.7%,10.1%。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预计200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4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6%;粮食总产量5.145万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8%;肉类总产量1.64万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4.8%;水产品产量1897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6%。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好的成绩,“十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12.1万亩,荒山造林10万亩;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十五”期末,全县板栗面积达22.4亩,年产板栗生果8000吨,三乌鸡年出笼60万只。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进,工业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对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并千方百计与金融部门做好核销企业债务工作,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安置分流职工。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发展壮大优势企业广西河丰药业公司、华海食品公司、花神丝绸公司,打造县域经济的龙头企业。全县资源型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预计,2005年全县工业产值达2.5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5%。

——第三产业持续发展。以商品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餐饮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在“十五”期间得以持续发展,预计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11亿元,年均增长10.1%。

——固定资产投资取得很大突破,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03初,为突破制约东巴凤三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了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其中在东兰县境内建设的项目共12类33项29039个项目,其中,由东兰县实施的有12类29项29027个项目,总投资21994.567万元,项目涉及的领域之广、个数之多、投资之大,在东兰县历史上绝无仅有。至2005年,所有大会战项目竣工。大会战之后,东兰县在全区同类水平县市中,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目标,全县87%的行政村通公路,全县通等级公路里程达929.7公里,比大会战前增加了4.7倍;新建了20年一遇标准的县城防洪河堤,新建改建了12个乡镇供水工程,使全县14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村屯8.3万名干部群众实现了卫生用水目标;全县通电覆盖率达提高到88%。全县的水电路、科教文卫、公检法司、民政福利、通信、市场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大会战的建设成果打破了制约东兰发展的“瓶颈”,为东兰县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东兰县社会各项事业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

在大会战项目的带动下,东兰县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预计2005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6.4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8%。

——财政、金融形势良好。“十五”期间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财政、金融形势也出现了较好的局面,预计2005年全县财政收入为0.92亿元,年均增长17.3%,居民存款余额4.5亿元,年均增长15.5%。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预计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84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60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4%。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了社会消费,预计2005年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8%。

——环境建设与保护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共实施退耕还林12.1万亩,荒山造林1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到64.9%。全县建设沼气池总数达37328座,沼气池入户率达70.52%。

——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县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民政、政法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增强了发展的后劲。“十五”期间,全县完成12个乡镇的“普九”验收,东兰县民族中学顺利实现迁址新建,东兰县高中上升为市重点高中;新建了县医院病房综合楼、县疾病防治控制中心、县医院传染病区等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增强了东兰县应对重大传染病、新发突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新建了一个7000平方米的县城中心文化广场和一个能容纳6000人的县灯光球场,2004年5月东兰县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广西铜鼓艺术之乡”,文物管理保护得到加强,每年前来东兰县参观革命圣地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人员在12万人以上;计生工作不断加强,人口增长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年人口自然增长率7‰左右);民政、社会保障工作正常,全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二、“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五个统筹”,充分利用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成果,全面实施通道经济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开发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开发特色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全力打造革命老区政治品牌、铜鼓艺术之乡文化品牌、中国板栗之乡种植业品牌、中国三乌鸡之乡养殖品牌、广西中药业基地加工业品牌五大品牌,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以“富裕东兰、文化东兰、生态东兰、平安东兰”为核心的和谐东兰,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小康建设进程。

(二)发展定位

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全县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使东兰县成为:

——中国三乌鸡生产基地;

——广西最大的板栗生产及加工基地;

——桂西北中药城;

——以红色旅游、铜鼓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基地;

(三)“十一五”发展目标

全县“十一五”期末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达16.5亿元,年均增长14%;

其中,

第一产业3.5亿元,年均增长3%;

第二产业7.5亿元,年均增长29%;

第三产业5.5亿元,年均增长10%;

农林牧渔总产值达6亿元,年均增长4%;

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

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长4%;

工业总产值达18亿元,年均增长4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2亿元,年均增长13%;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亿元,年均增长15%;

财政收入达1.9亿元,年均增长1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年均增长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00元,年均增长7%;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三、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全力推进“三化”建设,加快红色旅游产业,建设富裕东兰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医药业,努力提升工业运行质量

努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企业。按照发展产业经济、特色经济的战略要求。一是重点发展制药医药工业。二是突出抓好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尤其是着力发展板栗加工、三乌鸡加工和缫丝生产,并逐步培育成为东兰县工业主导产业。三是努力扶持泡沫玻璃生产、水泥生产、木材加工等工业项目。

(1)以河丰公司为龙头,加快医药工业产业化步伐,全力打造西部“中药城”。

中草药加工业是东兰县当前最有发展优势的产业。东兰县药材资源丰富,且具有一批国药品种,立足于本地资源,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好途径。我们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医药工业产业化,把东兰建设成为 名符其实 的西部中药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广西河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岩黄连注射液的品种升级和左旋多巴、喜树碱、肿节片等主导产品车间的技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发公司拥有的80多个国药准字文号品种。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县现代中药业的产品销售收入超10亿元。

第一步,2005—2006年,抓好药材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并初步组织实施,科学规划规范操作,力争通过GAP基地认证。与此同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抓好岩黄连注射液的品种升级和左旋多巴、喜树碱、肿节片等主导产品车间的技改扩建。

第二步,2006—2007年为公司形成规模、稳步发展、创立品牌、树立形象阶段,为股份上市打下基础。在主抓主导产品的同时全面开发公司拥有的80多个国药准字文号品种。到2007年产销额达到3亿元,利润达到3500万元,上缴税金2000万元以上。

第三步,2008—2010年,为公司的壮大成熟阶段,到2010年产销额超10亿元。

以中药加工为切入点,建立与中山大学等院校之间的校县合作,加强中草药开发研究,建立科、工、贸一体的医药集团,构建中草药种植及加工——中草药市场(批发和交易)——中草药应用(中医院)——中草药研究(研究所)——中草药附属产业(服务及旅游)相关产业链,全力打造桂西“中药城”。

(2)以板栗加工和三乌鸡加工业为重点,突出抓好特色种养加工业。

预计到2006年,全县板栗种植面积扩大到25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1亩板栗的目标,产量7000吨以上,进入盛产期后,板栗总产量达5万吨以上。“十一五”期间,要扩大民营企业安徽华泰集团东兰板栗加工公司的生产规模,使公司成为年加工板栗5000吨,年产值超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东兰三乌鸡极具特色,在市场上久负盛名,开发潜力巨大。“十五”期间,全县年出笼50多万羽,全县已建有果园式三乌鸡养殖示范点上百个,面上养殖点150多个。“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一个年加工三乌鸡100万只以上,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三乌鸡加工厂。

(3)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把泡沫玻璃产业做强做大。

广西东兰泡沫玻璃厂是目前国内最早研制泡沫玻璃的企业之一,如今已开发出绝热型、吸声型、建筑型、清洁型、美容型等五个类型的品种。产品远销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内、外市场,成为东兰工业一个新的亮点。“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增年产12000立方米泡沫玻璃生产线和年产表面处理6000立方米吸音型泡沫玻璃生产线各一条,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十一五”期末,泡沫玻璃年产量达18000立方米,新增销售收入4000万元。

(4)利用水土优势,开发缫丝生产。在种桑养蚕方面,东兰县具有独特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产丝率高、质量好,而且全县种桑养蚕业已有一定的基础,缫丝生产具有较大的潜力。“十一五”期间,东兰县要利用“东桑西移”的有利条件,发挥水土优势,以广西花神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发展东兰桑蚕加工业,兴建一座中型烘烤房和年产白厂丝450吨的缫丝厂,年工业产值1亿元以上。

(5)扶持发展墨米、旱藕粉丝、木材加工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按质量认证和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引导和扶持企业走标准化生产经营的路子,增强市场竞争力。

2、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农业特色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结合东兰县的工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发挥东兰县的比较优势,把“三农”工作重心放到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提高农产品效益上来,以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稳定粮食生产。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努力稳定耕地面积,同时,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确保全县粮食总产量不减少。健全本级粮食储备管理体制,稳定粮食储备规模200万元公斤,加强粮食储备仓储设施配套和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保证粮食安全。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公司(企业)+基地+农户” 的生产经营模式,认真修补、拉长、完善产业链。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发展壮大经营规模。围绕打造中药城,与中山大学共建广西道地药材基地,重点建立岩黄连、喜树、猫豆、肿节风、萝芙木等中草药种植基地,5年内建立起8万亩喜树生产基地、3万亩猫豆生产基地以及2000亩以上的岩黄连、肿节风、萝芙木、鱼腥草等中草药种植基地;在现有的板栗、八角、喜树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搞好低产改造,争取建设25万亩优质板栗、5万亩优质八角、8万亩优质喜树生产基地;新建5万亩桑蚕基地;建设年产百万羽三乌鸡生产基地、年产1500吨以上的水产品养殖基地;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在确保粮食稳产、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调减粮食种植面积,调整出部分耕地种植岩黄连,调整出部分低产田、坡耕地用来种植肿节风、萝芙木、猫豆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全面实施种子工程,大面积推广良种良法。以粮食、水果、水产、畜牧、林业、蔬菜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全县现有的 37248座沼气池所产的有机肥, 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绿色食品,建立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开展标准农业、有机农业生产的示范试点,建设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标准化板栗种植基地、500亩标准化岩黄连种植基地、2000亩标准化墨米种植基地。调整优化养殖业品种和结构,继续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三乌鸡,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种草养牛,充分利用在红水河岩滩电站库区养殖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发展库汊养鱼业,提高库区移民的收入。

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立足打造“中药城”,在县城建设中草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并逐步建成桂西最大的中草药产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储运、保鲜业,着力扶持一批规模较大、起点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种、养、加、销的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改善隘洞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设施,把隘洞市场建设成为西南最大的板栗交易市场、三乌鸡交易市场和全县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及加工。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各种农产品种植、养殖协会和各类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强力开拓区内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3、加快城镇建设,突出发展产业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

实施县城防洪排涝二期工程,新建县城电网改造、县城第二供水厂、汽车总站迁址、县城垃圾处理、县城污水处理等工程,同时启动县城第四期拓宽改造工程,扩大县城面积,提高城镇功能。

以城镇规划为切入口,加大城镇开发力度,培育壮大城市经济。城镇建设是在农村培育城市经济的载体,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要优先抓好东兰镇、隘洞镇、武篆镇、三石镇、长乐镇等区位优势突出的城镇建设,同时抓好大同、长江、泗孟等乡的撤乡设镇工作。结合隘洞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强隘洞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功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力争5年后全县城镇化率达30%以上,一半城镇年生产总值超1亿元,城镇功能较为完善。着力做好房地产开发工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镇引进具有一定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激活本镇房地产开发市场。把房地产开发与乡镇企业经营、市场开拓结合起来,增加城镇就业岗位,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城镇经营新机制,把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基础设施经营使用权推向市场,引导各种经济成份参与城镇开发建设,集聚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开发新的商住小区,不断发展壮大城镇产业经济,培育镇域经济,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以城镇功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改善镇容镇貌,不断提高城镇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城镇主要街道立面统一规划和新村建设、民房建设的管理。切实抓好城镇供水设施建设,满足城镇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4、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努力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拓展就业空间、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总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重点开发旅游业。众多的革命胜迹、秀丽的红水河风光、底蕴丰厚的铜鼓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等,构成东兰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烈士陵园、魁星楼、列宁岩、韦拔群烈士故居、韦国清将军故居、革命纪念馆、农民协会旧址(劳动小学)、二三届农民讲习所旧址(育才小学)、苏维埃政府旧址等9个景点,全面启动“红色旅游”业,使东兰县真正成为全市“红色旅游”的中心。同时,依托铜鼓文化、红水河风光、民族风情等资源,启动全县的“绿色旅游”,要与巴马的长寿旅游、凤山的溶洞奇观旅游连接起来,使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一起构成一个集革命胜迹游、长寿探秘游、山水生态游、探险探奇游、铜鼓文化游、民俗风情游为一体的桂西旅游区,并溶入百色市的“红色旅游”、“绿色旅游”旅游圈,整合旅游资源,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产业富民强县,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东兰县旅游业开发,主要是搞好两条线路建设:1、革命胜迹红色之旅。主要景点:革命烈士陵园、韦国清上将故居、魁星楼、列宁岩、韦拔群烈士故居、江平田园风光。2、红水河铜鼓文化之旅。主要景点有:巴英(兰衣壮族风情村)、周乐(铜鼓文化村)、安娄(铜鼓博物馆)、三弄新村(布努瑶族风情村)、长乐坡豪、板文(红水河第一弯观光摄影基地);隘洞、六汉、坡豪等果园。

大力发展饮食、流通等服务业。抓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机遇,努力壮大东兰县饮食服务业的经营份额。加大国有流通企业的改革力度,建立新型的工贸流通联合体,积极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代理和连锁经营业务,扩大延伸服务网络,全面开拓农村市场。规划和建设若干个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和工农业产品信息网站,促进商品流通现代化。继续积极引导、规范和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酒店饮食业,做好务工的组织服务工作,做到共享城区优势。加快发展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信息、会计、监理、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5、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产业化扶贫为重点,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切实贯彻落实“ 一体两翼 扶贫开发思路 ,即,以整村推进为 切入点 ,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培训促转移为 切入点 ,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的综合素质;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 切入点 ,努力调整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按规划全面推进整村扶贫、卫生扶贫、移民扶贫、劳务扶贫工程,切实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开发业主到贫困村建立特色种养基地,增收门路;采取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就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农村特别是库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全面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大力发展务工经济。

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切实改善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移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发展后劲。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二)弘扬民族文化,传承锤炼革命斗争精神,建设文化东兰

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把东兰县文化建设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同时,推动东兰县旅游业的发展。搞好文化基础建设,“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县文化馆综合楼、县图书馆综合楼、县铜鼓博物馆、县综合档案馆,扩建县歌舞剧团排练厅,结合“红色旅游”开发,全面维修魁星楼、列宁岩、韦拔群烈士故居、旧墓(特牙庙)等文物,到2010年全县148行政村都全部建有5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室(图书室)。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收优秀人才到农村文化机构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加强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工作人员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挖掘农村文化人力资源,大力培养和发展农村民间文化队伍;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评选和规范化管理,搞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评定。

依托厚重的革命斗争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文化,努力传承、锤炼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深入挖掘红水河文化、壮瑶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全力打造革命胜地、铜鼓艺术之乡文化品牌。力争2007年进入自治区级文化先进县行列,并得到“中国铜鼓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2010年成为“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基地” 。

(三)力求人与自然和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东兰

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的生态东兰。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大力支持培育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

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全面倡导“节约政府”、“节约企业”、“节约社区”建设,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资源节约性产品,抵制浪费资源的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十一五”期间,全县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在建设25万亩优质板栗、5万亩优质八角、8万亩优质喜树等经济果木林生产基地的同时,利用 我国对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木材价格已经走出历史低谷,出现了恢复性上涨的机遇,搞好用材林基地建设。计划以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和迹地更新为主要手段,发展马尾松种植3万亩,其中2004年0.5万亩,2005年1万亩,2006年1.5万亩;发展杉木种植2万亩,其中2004年0.5万亩,2005年0.5万亩,2006年1万亩;2004-2010年杉木林抚育间伐10万亩,每年抚育间伐1.5万亩左右。 抓好“四旁”造林,进一步建设防护林带。严禁毁林开垦、侵占林地,抓好森林防火工作,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加强以沼气为主的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管护好全县现有的 37248座沼气池,并相应扩大沼气池覆盖面, 把沼气建设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以沼气建设带动种养业的发展,逐步引导农村走上“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新路子。继续抓好重点镇、村沼气池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建设生态村、生态镇,通过示范引导,切实美化和净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平安东兰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完善司法改革,强化监督,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案,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行使权力的约束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促进廉政建设法制化;开展民主与法制教育,抓好普法工作,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建立完善防范和依法处置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全力构筑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深入实行维护社会稳定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违法犯罪活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信访、调处等工作,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理各种群体性事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止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经济社会建设成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机制。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继续 做好国企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五)强化政策措施,完善支撑体系,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1、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今后10年至20年,东兰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大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其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是,小学在校生保持在2.8万人左右,初中在校生达1.46万人,比2000年增加5300人,年递增率9.2%,初中毛入学率达95%左右, 2006年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05年全县高中在校生达到3000人左右,比2002年增加1000人,到2010年在校生达5000人,2015年在校生达7000人,在办好东兰高中的基础上,拟在县城兴建第二所高级中学,解决东兰县每年4500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就读难问题,提高东兰县人口的整体素质。实施县职业中学迁址新建工程,初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广泛开展。至2015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在校生增加到10000人左右(普通高中在校生达6000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4000人),入学率达6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保持为零,成人识字率提高到100%,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东兰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到2010年,全县卫生服务和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广西平均水平。传染病防治工作得到有效加强,传染病平均发病率控制在120/10万以下,降低病死率;以乡为单位,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可免性疾病发病率在自治区要求以下;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基本消灭疟疾、基本消灭麻风、有效控制地甲病状态;有效控制性病、艾滋病的流行。开展以实施食品安全工程、打击非法行医、消除职业危害为主题的卫生执法行动,医疗卫生机构监督覆盖率达100%。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农村卫技人员80%以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30%的乡村医生具有专科学历;80%的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继续医学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 实现平均每千人口有卫技人员1 . 9人,病床1.8张。建设疾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救护指挥系统, 实现120、110、122的联动,并与河池市联网。 巩固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的建设成果,完成急救中心和传染病区建设, 增加、更新设备,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使县人民医院成为全县综合医疗服务中心以及集医疗科研、业务技术指导、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修为一体的基地。在 一级甲等院(站)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县妇保院、疾控中心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完善妇幼保健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血防的监测力度,完成县血防站搬迁建设任务。 增加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中心卫生院的业务水平全部达到一级甲等医院的技术水平,普通卫生院的业务水平达到示范卫生院的技术水平; 实施安居工程,稳定乡镇卫技人员队伍。 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

新建县医药研究所, 承担起中草药新药开发、中药药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药品临床研究的任务,为 “中药城”战略奠定科技基础;新建县中医医技楼,增强技术力量,提高其对中草药临床应用的研究能力。

2、加强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项目工作的质量,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要围绕项目建设拓宽投融资领域,把项目工作作为争取国家资金、引进区外资金、启动民间投资的着力点。积极向上争取国债和各种专项资金,支持我区农林水利、交通道路和以教育卫生设施、镇村办公用房等为重点的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持续推进项目和投资工作。

水利: 县级建设项目 有5个项目,工程总投资11659万元:1、继续实施东兰县九曲河城区河段防洪整治工程。根据规划,按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整治九曲河城区河道6.13公里,新建砌石和砼挡墙1.78公里,总投资3389万元。在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已完成该项目第一期工程施工任务(即投资1800万元,兴建防洪河堤1.2公里)。为真正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需继续二期工程,第二期工程投资1989万元。2、继续加强对九曲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自1998年以来已实施了第一、二期治理工程,工程经过几年来的运行,在蓄水拦沙,保护流域农田、改善生态环境、减轻九曲河城区河段河道淤积、提高县城防洪能力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综合效益。第三期治理主要是工程措施,计划植树造林5000亩,兴建拦沙坝2座,挡土墙2km,水土保持培训中心1处2100m²,工程总投资533万元。3、新建坡拉河梯级水电站、巴英拉哄电站、达文河梯级电站;改建同项电站。4、对全县9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总库容839.94万m³,保护下游人口2.27万人,农田面积0.57万亩,工程总投资410万元。5、兴建水库工程2处,总库容1117万m³,渠道长度13.5km,新增灌溉面积0.6万亩,工程总投资4377万元。 乡级建设项目 有3个项目,工程总投资5735万元:1、水土保持工程:重点对武篆镇东平河小流域、兰木乡定桃河小流域、长江乡板隆河小流域等6个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83km²,工程总投资2430万元。2、河道整治工程:重点对各乡镇所在地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的武篆镇上圩河、兰木乡兰木河等8条河道进行整治,整治长度24.6km,兴建堤防23km,保护人口6.6万人,保护农田面积3.5万亩,工程总投资2600万元。3、灌区配套(引水工程):兴建引水工程203处长度481km,引水治理4.53m³/s,新增恢复、改善农田面积4.53万亩,工程总投资705万元。 村级建设项目 有4个项目,工程总投资7045万元。1、农村村委所在地集中供水工程:兴建85个村委所在地集中供水工程,兴建85个水池,容量2.55万m ³ ,架设水管340km,日供水规模达4566 m ³ ,解决3.5万人的人畜饮水问题,工程总投资1452万元。2、100人以上屯级集中供水工程:兴建145个工程,兴建145个水池,容量2.9万m³,架设水管348km,日供水规模达3218m³。解决2.68万人的人畜饮水问题,工程总投资1225万元。3、地头水柜工程:兴建6000个地头水柜,容量36万m³,解决旱地面积0.9万亩的灌溉问题,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4、提灌工程:兴建提灌工程216处,装机容量3240kw,恢复、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85万亩,工程总投资1728万元。

交通:

(1)协助区市部门做好汕头——昆明高速公路东兰段、四川昌隆——广西百色铁路东兰段的前期工作;

(2)改建东兰——大化板升、东兰——天峨、伦界——弄英、江平——巴马凤凰、武篆——巴马弄京——西山等县际公路;

(3)新建隘洞纳盘——长江——巴畴堂房和红水河大桥——百豪——三弄——平勇两条红水河沿岸公路;

(4)新建弄占——巴马好合公路、兰阳——凤山长洲公路、金谷隆明——凤山林峒、隘洞坡拉——南丹吾隘等县际接头路;

(5)改建19条村级公路,实现村村通四级路目标;

(6)新建屯级道路约470公里;

(7)新建堂房斜坡式码头、巴畴拉片斜坡式码头、长江河口斜坡式码头、坡拉河口斜坡式码头、兰阳河口斜坡式码头、隘洞台阶式码头、三弄斜坡式码头、坡豪斜坡式码头、大同台阶式码头等9个码头;

(8)汽车站建设。按国家二级站标准新建东兰县城城东汽车站;建设武篆、三石、长乐、大同、长江等5个乡镇新建汽车站场,设置旅客候车室和停车场等设施。

电力:新建与改造301个工程项目,其中配电台区301个,10KV线路622.373公里,0.4kv——0.22kv线路849.43公里,到2010年实现农村通电率98%以上,其中行政村通电率100%,自然屯通电率98%以上,网改达98.6%,供电可靠率达99.6%以上,全县农村电价降到0.55元/KWh左右,城乡同网同价。

信息:建设光传输线路320公里,实现全县县乡(镇)的广播电视联网;建设985个广播电视站,实现全县20户以上自然屯通广播电视目标;对县有线广播电视台进行数字化改造。实施移动、联通、铁通等通信扩容改建工程,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扩大邮政、电信、联通、铁通、广播电视等传媒信息的覆盖面,构建电信网、联通网、广电网、铁通网等网络间的融通、融合、资源共享等公共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可视、通讯、多媒体的融合与运用。

3、加强对外开放,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投资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能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是扩大招商引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要强化“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牢牢树立“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努力形成“亲商、安商、扶商、富商” 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政策、政务、法制、市场等环境的建设,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继续加强投资服务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跟踪服务机制,促使在谈项目尽快落实。

积极开展开放式招商、立体式引资。积极拓宽投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招商,培育全方位、多形式的引资主体。充分利用小分队招商、专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引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总量和水平。认真研究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积极主动地选择吸纳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制订奖励办法,奖励在本县投资的企业和经济能人及招商引资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工作水平。充分利用南博会良好机遇,加强与东南亚各国、港澳台胞和侨属联系,促进与资本拥有者的广泛合作。用足用活对外贸易政策,拓展进出口业务。鼓励支持企业扩大自营出口业务,促进中药、板栗、三乌鸡、泡沫玻璃等产品出口。

4、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实施 人才强县 战略是抢抓战略机遇期、抢占竞争制高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人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人才,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要统筹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加快培养、大力引进、加强锻炼,增强人才实力;要不断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配置机制、评价机制、选拔机制,激发人才活力;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政策法制环境和创业生活环境,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创造一个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地区司扶贫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