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沐洒。
时隔多日,我终于把《下篇》给大家带到了,拖这么久的原因我在《
给小伙伴们的一些交代
》里也简单说过了。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于未来的预判,它不是一个既存的事实,不仅仅需要深度思考和分析,更重要的是需要「下判断」,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闲话不多说,先一起来简单回顾一下前文。
在
《上篇》
中,我们感受了一下前端“远古形态” ——「切图仔」的窘境。
在
《中篇》
中,我们见证了「切图仔」如何绝地求生,卷出了两条赛道,为前端职业赢来了高光时刻。
想必认真阅读的朋友已经留意到我在前文中埋下的线索了,在继续展开之前,请大家务必牢记这句话:
前端的演进,看起来和互联网应用发展有关,但追根溯源你会发现,它是紧紧伴随着终端和网络的性能发展而发展的。
接下来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这个共识下进行的。
文章较长,建议收藏起来
摸鱼
时候看,实在懒得看的
划到结尾看总结
1. 互联网是什么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在我看来,互联网本质上
是一种
信息高速交换
的方式
。
信息
,也就是
数据
,它可以是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文本,图片,流媒体,但底层实际上都是0和1的排列组合。
高速
,意味着
效率
,人类穷尽古今智慧研究的各种领域的技术,无一例外的,都是在解决效率问题。比如写字太慢,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和打印机;走路太慢,就发明了车。
交换
,是一切
商业行为
的本源。种大米的农民,和养牛羊的牧民,以物易物相互交换,就产生了商业行为,大米和牛羊也就产生了商业价值。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信息交换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咳咳!
说到互联网,就不得不提起两种经典架构:
C/S
和
B/S
。
(C/S架构,Client => Server)
(B/S架构,Browser => Server)
这两种架构广为流传,非常经典,我们当下的很多架构,都是依附在这两种基本架构上做的演变。
而这两种架构有什么本质区别?开发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景,是凭着什么价值依据做的选型决策?
2. 前端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
《上篇》
中也仔细聊过,本质上,一个产品与使用者直接接触的部分,都可以称之为前端,当然我们现在聊的更多是Web前端。
那么前端解决什么问题呢?可不可以不要前端?
不行。任何一个面向大众消费的产品,必定有前端,它是资本在
效率
,
成本
和
体验
之间博弈出来的一个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什么意思?我举个例子。
你是卖杯子的,我刚好要买个杯子,我俩面对面交易是
效率
和
体验
都最好的方案,但问题是,我俩见面需不需要成本?如果我俩相隔几千公里,那面对面的成本就高了。
打电话买行不行?行,不直观,我看不到杯子,体验很差。
于是你通过互联网发布这个杯子给我看(实际上这里已经涉及前端了,先不管),我看了还不错,决定要买,然后我直接银行转账给你吗?显然不行,不安全,我俩之间不存在信任关系,这就需要有个中间人来担保和中转。
我把钱给中间人,中间人在小本本(
收支DB
)上记一笔。你把杯子给中间人,中间人在另一个小本本(
库存DB
)上上记一笔。然后他再分别把杯子和钱给我俩,完成本次交易。看起来并不需要Web前端啊,只需要有相应的「小本本」(
DB
)就好啦,一切都很完美!
后来,这个中间人生意大了,很多买家和卖家都来找它中转商品,于是就炸锅了。他一个人无法同时响应很多对「交易双方」,怎么办?请更多的雇员来帮忙?人力成本啊朋友们!
这个中间人多么希望买家和卖家不要直接联系他,
同步占用
他的「工作线程」,而是分别各自在某个小本本上记录下各自的「
供需关系
」,比如:
张三需要一双小白鞋,出价100元;王五提供十条牛仔裤,单价200元。
那么问题来了,你以什么途径什么方式让买卖双方去写你的「小本本」?发电报吗?打电话吗?写信?还是直接打飞旳去你的店铺里把你小本本翻出来记一笔?
不,你需要的,仅仅是一套
互联网图形化操作界面(GUI)
,这套界面,可以充分收集各方角色的需求,转化为「小本本」能懂的语言,在你的各种「小本本」上分别记上一笔,最终促成整个
信息的高效交换
。
这,就是前端,
一个专注于解决互联网信息交换
效率
,
成本
和
体验
问题的前置环节,将人类行为意图,有效转化为二进制数据,并通过电信号传递出去,最终持久化在某个「小本本」上,等待读取
。
3. 数字基建的发展和变化
无论是
从底层原理出发进行推演
,还是
纵观历史进行归纳
,你都能殊途同归的,得出同一个高度相似的结论:
根本上决定前端(乃至互联网)发展方向的只有两个东西:
网速
和
算力
。
第一代互联网,以黄页的形式出现,并不是因为人类缺乏想像力,不敢把富文本和多媒体搬到页面上,只是因为网速太慢!
(拨号上网,56Kbps)
随着光纤入户,4/5G普及,带宽的指数级提升给Web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你现在能拿着手机看电影,你以为20年前的人想像不到这种交互吗?不,只是受限于硬件瓶颈。
别以为当代的编程框架,软件工具有多么了不起,说真的,如果20年前的硬件基础和当下一样,哪怕没有 React / Vue,没有 Webpack / Vite,没有Html5 / Canvas / WebGL,用古老的 Flash 和 VBScript,照样能让你的设备流畅的播放多媒体。
(已经逝去但曾经红极一时的Flash)
我记得初高中时期流行QQ空间,腾讯早期前端工程师们,靠着Flash技术做出了各种酷炫的动画,皮肤,背景音乐等,俘获了万千用户的业余时间。80/90后们应该都还记得当年在QQ空间偷过的菜,抢过的车位,养过的宠物……
(QQ空间)
而后推出的手机QQ空间,却异常简陋,仅仅只能浏览简单的图文内容,并不是因为Html/Js/Css/Flash做不出酷炫的手机页面,是
网速
不允许,
算力
不允许,手机
内存
更伤不起啊!
(手机QQ空间-农场)
在2G年代,哪怕你手握6000多RMB的诺基亚机皇N96,你依然只能苦哈哈的浏览这种简陋的Wap网页。这钱花的,除了能装装B,真是一点用没有。
(诺基亚旗舰机N96)
可以说,早期的互联网,制约其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
网络带宽
。
当然,后来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光纤入户把有线带宽从1兆拉到了千兆,于是乎,Web应用起飞了,互联网正式进入黄金时代。
2/3/4/5G的移动上网速度跟开了挂似的增长,硬件基础有了,全行业宣布All in Mobile,移动互联网应用随即席卷全球,人们手上的终端不再只是看看短信,接接电话,终于可以随时随地看小姐姐跳舞了!
(手机直播)
这是我国2015-2020的网速增长情况:
这是同时期移动游戏的增长情况:
傻子都能看出来,网速对互联网数字消费的增长意味着什么。
聊完网速,我们再来聊聊
算力
。
你们应该知道,在计算机架构设计里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叫「
分布式架构
」
定义啥的我就不赘述了,简单讲就是用「
分治
」的基本思想去解决复杂问题,这个我在过往文章提过很多次。
在「
中篇
」里,我提到SPA(Single Page Application)的到来,给前端开发带来了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诞生SPA模式?传统模式不香吗?(不清楚二者区别的,先回「
中篇
」里学习)
针对这个问题,你当然可以说,是因为发明了现代化前端框架(React/Vue等),改变了前端开发模式。No No No,这都是表象啊朋友,根本性原因,
是终端算力的提升,
分布式
的降低了服务器的计算压力
。
这句话有点拗口,建议暂停下来多读两遍。
传统模式下,用户的每一次交互操作(翻页,页面下钻/回溯,提交表单),都需要跟服务器进行通信,五湖四海的流量会集中式的涌入同一个机房,甚至同一个机器,且不说流量过载产生性能问题,就是成本也扛不住啊!企业要恰饭的嘛。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工程师(运维/后端/前端)本着「
分治
」的根本思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中,前端大佬们就想:
要不我们把“压力”分摊给用户吧
。于是连夜赶制出各种SPA框架,把相当一部分的计算压力全丢给客户端(浏览器)。反正散热风扇呼呼响的是千千万的用户电脑,又不是企业的中心机房,用户得到了较好的无刷新体验也不在乎风扇响不响,企业也因此降低了运营成本,Win-Win!
事情发展到这里,看起来顺风顺水,一片形势大好。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益于摩尔定律,终端算力一直是领跑于Web发展的,制约Web发展的并不是算力,而是网络。
可是现在不同了,
摩尔定律渐渐的出现了拐点,终端算力的发展趋势放缓
,而网络速度却早已领先了好几个身位。按照目前公布的6G通信技术来看,网速最高可达到1000GB/s,时延0.0001秒,这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当下任何一款Web应用所需要的网速配置,别说6G,就是5G也尚未找到能充分利用带宽的理想应用场景。
但是反观终端算力,在移动互联网时期倒是绰绰有余,然而面对下一个时代的超级算力需求,一下子又显得捉襟见肘了。
互联网发展因此又陷入了僵局。
旧的消费场景已经被资本吃干抹净,新的消费场景又迟迟不到来
,于是大量toC业务纷纷裁撤,想尽办法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大规模的向社会“输送人才”。
受此影响最直接的,莫过于消费型业务(toC)相关的岗位,其中当属前端开发最为致命,所以各大论坛上铺天盖地的都是「
前端已死
」的悲愤和呐喊。
顺嘴一提,你可能要问了,设计师和客户端开发也是和消费用户密切接触的职能呀,为什么他们没喊“设计已死”,“客户端已死”?
设计师,这个门类的路子可宽着呢,大多数互联网年轻开发者接触的最多的一类,叫做“UI设计师”, 但实际上还有UX设计,品牌设计,视觉设计,动作/动效设计,场景设计,3D模型设计,原画设计等等几十上百种细分门类。要他们失业?不太容易,毕竟人家的重点是「设计」,互联网不行了,他们还可以做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啥的不是么?
至于客户端开发,哈哈,恕我直言,其实比前端惨。不信你可以去看看你们公司的老板是不是已经偷偷安排人去研究Flutter了,研究来干啥?就是要通过所谓的「
Write Once Run Everywhere
」哲学,干掉客户端开发。
很多人在抱怨,当前这个惨淡的局势到底要熬到什么时候?
很简单,熬到消费复苏。
我们不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单纯从互联网发展来看,想迎来下一次
数字消费
的复苏和爆发,必须依靠新数字消费场景的出现。
4. 新数字消费场景
那么接下来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
数字消费
场景吗?
有的,而且不止一个:
可穿戴设备
,
车载终端
,
机器人
和
人工智能
。
先简单说下后两个吧,因为这俩对于前端而言基本上可施展拳脚的地方不多,人工智能,虽然是大热门领域,但那是别人的狂欢,前端同学更多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当然,也有一些我认识的前端大佬,秉持着「
打不过就加入
」的生存法则,早就开始在自己电脑上跑开源大模型了(真的卷啊家人们)。
而机器人对大部分前端就更加遥不可及,只有极少数Geek选手才会跨界开发,软件硬件一口闷。
接下来我们重点聊聊
可穿戴设备
和
车载终端
,这俩,前端应该是有点机会参与的。
2012年,谷歌公司发布了Google Glass,超前定义了未来的新交互模式,把
AR
(
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
)带到了大家面前。
(Google Glass,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4年,苹果公司发布第一代Apple Watch,重新定义了智能手表,把消费级可穿戴设备推向市场。
(第一代Apple Watch不锈钢款,沐洒拍摄)
2015年,微软推出第一款头显设备Hololens,为世界展示了消费级
MR
(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设备。
(Hololens,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Facebook收购了Oculus,并随即推出消费级
VR
(Vi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产品Oculus Rift,为元宇宙的开篇奠定了基础。
(头号玩家,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年,苹果公司在憋了十年的大招之后,正式推出 Apple Vision Pro,把
MR
的行业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震惊全世界。
(Apple Vision Pro,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年来,美国科技公司们这一系列黑科技一代代升级下来,着实是把未来生活向人类拉近了一大步。虽说「
元宇宙
」概念在经过一年的疯狂之后又暂时熄火了,但以
XR
(VR/AR/MR)为代表的新交互时代,已然来临!
看完牛X轰轰的
可穿戴设备
,我们再来看看
车载终端
又有什么可玩的。
自从2008年特斯拉推出第一款电车Roadster之后,电车对传统燃油车的颠覆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国内资本也纷纷入局抢蛋糕,「蔚小理」,比亚迪等造车新势力最近几年疯狂推陈出新,抢占市场。
有几个数据大家看下,截止2022年年底,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
27.6%
,而到了2023年3月,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
36%
了!今年为了拉动我国疲软的消费,国家下发了非常多优惠政策,目测下半年还能再迎来一波暴涨,很可能在年底突破
50%
的渗透率。
「推进
能源消费
革命,推进
能源科技
创新」,这是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里的重要论述。「
双碳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更是在2020年提出后,作为我国的战略目标在大力推进。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背景?因为这是国家意志!不管多少大V为了维护传统能源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而疯狂诋毁新能源,都无济于事。这不是企业之争,这是国运之争。
那么这场国运之争会带来什么?
新消费场景啊家人们!未来10年的数字消费场景就要在这里诞生了。
燃油车时代,汽车的定位有两个,一个是
代步工具
,另一个是
装X神器
。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汽车显然多了另一个很重要的定位:
可移动的第三空间
。
随着「
车辅系统
」(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的日臻完善,人类的双手甚至双眼都得以解放,在「
时空瞬移
」黑科技到来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仍然需要依赖汽车帮我们完成中长距离的移动。以上下班通勤时间算,都市白领每天花在汽车上的时间,
至少1-2小时
,要是碰上堵车,那就得翻倍。
这么长时间隔离在一个密闭空间里,不干点事儿散散心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这里头,便是巨大的数字消费市场!如果说当年抢占手机终端,是为了赶上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黄金时期,那么抢占汽车终端,自然就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黄金新十年。
车载终端
,就是另一个需要前端开发引起重视的新消费场景,这其中,对于传统Web开发者,目前有两种屏显场景需要关注:
2D屏
和
3D屏
。
(理想L9,图片来源于官网)
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来看,当下最主要的车载终端还是集中在2D屏领域,只不过比起燃油车时代,屏幕的尺寸和数量都升级不少,但终归也就是多了几个平板电脑罢了。
前端开发们在Web2.0时代所做的数字应用,基本上都能直接跑在这些屏幕上,当然也需要更多的
跨终端兼容能力
的储备,这个能力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热门核心技能。
而3D屏,则是另一块可供前端开发把玩的屏幕。
(理想L9的“3D屏”,只有一小块区域,图片来源于官网)
从目前各大旗舰车型的实现程度来看,3D屏显的发展仍然处于萌芽阶段,远远没有进入大规模的商业化,而且基本上都是
伪3D
,也就是采用2D的渲染方式模拟出3D的假象。
相比之下,BMW今年新发布的数字概念车
Dee
,则更有意思一些。
(BMW数字概念车Dee,图片来源于网络)
Dee没有物理按键和传统数字屏,它的功能区集中在前风挡玻璃,平视系统的投影内容能够覆盖风挡玻璃的整个宽度,展示车内所有数字信息,包括车辆的基础数据,导航,娱乐等等。
(BMW数字概念车Dee,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通过
MR
(混合现实)界面在五个层级中自由切换,包含:
真实环境
,
驾驶信息
、
社交沟通
、
AR(增加现实),和
VR(虚拟世界)
。
略微遗憾的是,这只是一辆概念车。
即便如此,Dee的到来,再一次给资本市场画了个大饼,
MR
不再局限于可穿戴设备的那一亩三分地,车载终端也会成为另一个更大更有想象力的落地场景。
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把可穿戴设备和车载终端放在一起聊的原因,二者所搭载的数字应用场景,都毫无例外的和
MR
扯上了关系。
在我看来,3D消费场景的潜力已经可见一斑,之所以消费尚未释放,还是因为当下的终端算力条件未能跟上,硬件成本居高不下。而一旦算力跟上了节奏,那么这个新数字消费市场,必将再迎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富运动。
5. 前端如何拥抱变化
那问题来了,面对这些黑科技,我们这些传统Web开发者,要怎么赶上这一班车发光发热呢?
正所谓,“
搭台唱戏
”,我们暂时没本事
搭台
(黑科技创新),但是
我们擅长唱戏
啊(数字内容生产)!
既然如此,你非要等一切都成熟了,新消费红利都被吃干抹净了才恍然大悟然后拍拍屁股站起来上台?不,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到时候招聘市场HC一放开,你就是那个最抢手的前端仔。
那么MR新交互时代,前端应该怎么参与进去呢?
划重点:
3D
。
其实Web开发的3D渲染技术已经发展很多了,最底层的OpenGL几乎是和互联网诞生是同一时期的,而后大佬们在此基础上又给浏览器封装了WebGL,并进一步根据不同使用场景封装出上层的3D库,诸如
Three.js
,
Babylon.js
(好比React/Vue之于Dom API)。
再后来,随着AR/VR技术的涌现,大佬们又相应的封装出一系列
WebVR
框架,其中以
A-Frame
为首,当属目前最热门的WebVR框架。
可为什么Web3D库和WebVR库发展了这么多年,依然行不成社会主流?那是因为主流消费场景覆盖不到3D,所以当下的很多3D开发者,也只能在一些小众赛道(商品3D展示,家居3D展示,全景相机等)上默默生存。当然了,所谓的小众其实也不小,只不过比起诸如电商,金融,长短视频,游戏等几亿用户的主流场景,那确实发展还不大。
但现在不大,不意味着以后大不起来。
还是那句话,
前端对消费场景的确立具有极强的依赖性
,归根到底,能决定前端发展方向的,就是终端算力的市场成熟度。
消费场景稳定且繁荣,那么前端必定水涨船高。随着可穿戴设备和车载终端日益发展成熟,Web3D开发者的重要性必将迎来一次重新定义。
6. 一些补充说明
文中主要探讨的是toC消费场景的前端发展,并不是说其它场景发展不好,恰恰相反,toB等场景的前端仍然很吃香,但就业需求不多,
只有toC可以产生大规模的就业机会
。
另外,文章一开始还留了一个问题,B/S和C/S架构是基于什么被选择的?其实在文中我已经穿插着回答了:终端算力尚可但网速不足的时候,C/S被选中上场;而当终端算力不足但网速飞升的时候,B/S就顺势上场了。
顺着这个逻辑推演你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当下终端算力在应付Web2.0的时候绰绰有余,所以很多
重逻辑自然就上浮到前端
来做。而在面对AI,WebAR等算力大户的时候,终端算力又略显不足,于是逻辑又下沉到后端去,采用轻量化的方式处理逻辑,比如Serverless。
那么未来呢?如果新能源汽车里搭载了一台超级计算机呢?故事会如何发展?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自行思考吧,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
太长不看版总结
互联网本质是为了解决
信息高速交换
的问题。
信息交换的两种基本架构(C/S和B/S)取决于数字基建的成熟度(算力和网速)。
前端是用来解决信息交换所产生的
效率
,
成本
和
体验
问题的前置环节,将人类行为意图,换转为电信号进行传递。
纵观历史所有的互联网消费场景,和产品形态,都由
算力
和
网速
的发展现状而决定。
网速发展过剩,算力跟不上节奏,摩尔定律在趋缓。
旧消费市场饱和,经济下行,和消费强相关的前端岗位随即裁撤。
前端需求的复苏需要
新消费
的刺激。
新的数字消费场景已然出现:可穿戴设备,新能源车载屏,机器人,人工智能,但依然受限于算力性能和成本,尚未爆发。
前端需要提前储备技能,新消费场景下涉及的前端技术主要集中在3D领域。
前端没有死,未来十年,必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技术交流群
我建了个前端技术交流群,整体氛围非常好,每天大家都会在群里真诚的交流技术问题,从前端到全栈,从尚未毕业的小年轻,到不惑之年的老大哥,大家都在拼命的汲取知识!
有想要交流&学习前端知识的老少朋友,欢迎加入我们!
进群方式
:
关注公众号 “
沐洒
”,回复“
技术群
”,获取最新群聊二维码。
如果还想继续看我写的东西,记得一键三连!你的支持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公众号|
沐洒(ID:musama2018)
关注我,带你学点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