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赋役
宋代的农材
赋役
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
两税法
,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
王安石变法
时有免役法的推行。关于岁入1.6亿贯实为铜钱、米麦、白银、布棉、丝绢、草料等不同物产单位的合加总数
,宋代财政最高收入为六千余万贯
,商税占财政总收入约70%。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有6418500户、约达3210万人
[95-96]
,若加上未列入主
客户
统计范围的户数则该年有687万户、近3710万人;至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有20882258户、46734784口
,经学者考证宋代户口只统计承担赋役的成年男丁,故认为实际人口达11275万,并提出北宋人口峰值出现在
靖康之乱
前夕的宣和六年(1124年),全国有2340万户、1亿2600万人。
宋金之际因战乱人口大量锐减,
靖康之乱
前的宣和六年(1124年)南方约有1360万户,到绍兴五年(1135年)南宋境内约有1086万户、5650万人,自平定民乱和
绍兴和议
后南方人口逐步恢复,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南宋约有1240万户、6450万人;南宋中后期因“人稠地狭”人口增长缓慢
[98-99]
,至
嘉定
十六年(1223年)达到户口峰值,官方统计有12670801户、28320085口
[100]
,学者考虑到
隐户
问题认为该年应有1550万户、8060万人
。
靖康之难
后,中国再次出现中原人口大量南徙的现象。这次南迁有两波,第一个高潮是从靖康之难到《
绍兴和议
》,第二个高峰则是在金帝
完颜亮
南侵期间,南方人口因此大量增加,若以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与
崇宁
元年(1102年)比较,
两浙路
户口增加26万户、
江南西路
增加42万户、
福建路
增加33万户、
潼川府路
增加24万户,
夔州府
路增加14万户,宋金之际大约有五百万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各地。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
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
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余顷。
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
踏犁
,用于插秧的鞅马,提水的
高转筒车
,灌溉的
水转翻车
。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
占城稻
),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
长江流域和
珠江流域
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渝、湘、川等地。种桑
养蚕
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苏常熟,天下足”之称。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
,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糖术的专著《
糖霜谱
》。
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
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
官窑
、民窑遍布全国。时有
开封
官窑
、
汝州
汝窑
、
禹州
钧窑
、龙泉哥弟窑、景德镇
景德窑
、
建阳
建窑
、曲阳
定
窑
等七大名瓷窑,以及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
高丽
、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其中
钧瓷
以神奇的窑变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产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窑(开封)、钧窑(禹州)、汝窑(汝州)、定窑和
哥窑
,是北宋五大名窑。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定窑以白瓷著称,并能制红瓷,其产品十分精美;哥窑盛产
青瓷
,产品被誉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
新平
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的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
景德镇瓷器
。
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
白釉
。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重庆、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
雷州半岛
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渝川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
商业
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
世界
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
西欧
的400美元。
会子第一界会子的发行额仅三百万贯。到乾道四年(1168年)仅七年的时间,发行额增加到七百万贯。之后固定在一千万贯。尽管会子的加印与
隆兴北伐
有关,但是由于作为本位的金属货币没有相应追加,币值增长指数已经达到300%以上。到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会子发行额增加六十五倍。会子虽与铜钱可自由兑换,但由于会子不断贬值,两者汇率也急遽走低
。
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
丝绸之路
,加上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宋朝开始,海上贸易地位不断提高,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唐朝时期全国仅广州一地设有
市舶司
,负责外贸事务。
宋朝先后在
广州
、杭州、泉州、
密州
板桥镇、润州、苏州、温州、
江阴
军、
明州
、嘉兴府(秀州)华亭县(
松江
)、澉浦镇(
海盐
)和嘉兴府上海镇(
上海
)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大港
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朝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又占大宗。元丰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而各个外贸港口还在城市立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还专门制定了蕃商犯罪决罚条。广州和泉州城内仍然有许多藩客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
。
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有:占城、真腊、
三佛齐
、
吉兰丹
、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
大食
、大秦、波斯、白达、麻嘉、伊禄、故临、细兰、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兰皮等欧亚地区五十八个国家
。宋朝出口货物包括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进口货物包括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几百种商品。宋朝从大量进口货物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从北宋皇祐(1049年—1054年)的53万贯,治平(1064年-1067年)63万贯, 到了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已达200万贯,约占中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对宋代的繁荣起重要作用
。
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宋代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英国科技史家
李约瑟
在《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经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
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142]
北宋的
沈括
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著作《
梦溪笔谈
》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102-103]
曾公亮
、
丁度
主编的《
武经总要
》是中国第一部新型
兵书
,也是一部古代的军事百科全书。
[162]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完成的农学著作《
陈旉农书
》,是隋、唐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唐宋时期水田耕作栽培技术的水平,在整地育苗、中耕除草技术、烤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有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
的传统思想。
[142]
两宋时期的医药学在教育、理论、临症各科的诊断治疗、本草、局方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进展,使中国医药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宋朝重视各种医药书籍的修订:宋太祖时,
刘翰
、
马志
等修成《
开宝本草
》21卷,载药物983种;宋仁宗时,苏颂等修成《嘉祐本草》,载药物增达1082种,并整理成一部《
图经本草
》。
唐慎微
修纂的《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收录药物1700多种(比《
唐本草
》新增476种),百病主治药、服药食忌例及药物畏、晋、须、使等,使人们对历代本草的源流和药物之配伍禁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宋朝以前的中医分为三科,至宋以后细分为
九科
: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咽喉科、疮肿兼折病科、金镞书禁科,针对性大大加强。
[142]
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
国子监
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东京、临安、
眉山
、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
麻沙镇
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
明州
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
马可·波罗
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府(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
衡州
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
木兰
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南宋时代还出现了
车船
、
飞虎战船
等新式战舰。
地学的发展是以图经形式编写地理著作为特点的,图经也正向地方志的方式过渡。北宋王存等编纂的《
元丰九域志
》注重“当世之务”对各地里数、城堡之名、山川水泽的情况记述详备。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地方志共有100多种,附有地图的志称为“图志”或“图经”。现存西安和苏州的宋代石刻地图,“
华夷图
”“
禹迹图
”“
地理图
”和“
九域守令图
”等极具价值和特色,是目前所见时间最早的画方地图。所绘河流及海岸线精确,代表宋代测绘地图的水平,地学的发展对矿物学及水利建设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宋代矿业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地质现象实地考察的风气,使人们对矿物和若干地质现象的认识与研究也较前大有进步。绍兴三年(1133年)
杜绾
所著《
云林石谱
》,记载石品116种,各记其产地、采法、产状、光泽,并品评高下等,反映了人们对矿物认识的新水平。
[142]
宋朝
儒学
宋代的思想界相当活跃和开放。在完成了儒学复兴后,中国传统经学进入了“
宋学
”的新阶段,
理学
的兴起和繁荣成为宋代思想史最重要的成果,从
周敦颐
开始,先后有北宋的
张载
、
程颢
、
程颐
、
邵雍
,南宋的
朱熹
、
陆九渊
等人,致力于理学思想的探讨。各派的观点虽有不同,相互之间也时有辩论,但基本上都形成了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并特别注重心性义理的探寻,与此前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141]
书院
制度在宋代形成与发展。
[104]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也称长短句。根据《
全宋词
》的记录,宋朝词人达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残篇总计达到两万零四百多首。词是宋朝文学的标志性体裁。
晏殊
被称为宋朝词家初祖,其词和婉明丽。
欧阳修
的词也富于
花间派
之风格。
柳永
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词令人耳目一新,确定长调的地位,充实词的形式,丰富词的表现手法,是宋代
婉约派
的代表人物。作品广为大众喜爱以至于当时人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111]
。
让宋朝散文走向兴盛并承接
古文运动
的大师是欧阳修。欧阳修的散文主旨明确、内容充实、平易自然,为宋朝散文的风格奠定基调。“
三苏
”之中,
苏洵
的文章以议论见长,文风雄奇劲简。苏轼的文章洒脱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带些忧郁,前后《赤壁赋》等文章确定他在文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弟子
陈师道
、
黄庭坚
、
秦观
、
张耒
、
晁补之
和
李廌
号称“
苏门六君子
”。南宋时期,苏轼的散文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范文,时人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而
苏辙
的文章疏于叙事而长于议论。
曾巩
忠实地追随欧阳修的风格,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文风自然纯朴,少有华丽辞藻。
王安石
也以议论文为长,风格雄健自然。但是到了南渡之后,宋朝的散文就开始衰落,其后的文人都无法同北宋六家相比
[107]
。
苏轼的诗变化多端,雄放洒脱。其吸收前朝所有诗人的手法,并长于各种诗体,尤其是古体与七言近体,可谓别开生面,奔放灵动,成为宋诗一代大宗。黄庭坚虽出于苏门,但却开创
江西诗派
,他的诗歌模仿
杜甫
,讲究炼字煆句,显得耐人寻味。之后又有“南宋四大家”,即
杨万里
、
范成大
、
陆游
和
尤袤
,也堪与北宋三家相比。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泼,以天然风景为主;范成大的诗歌关心民生,诗风清丽秀婉;陆游的诗以爱国著称,他的诗
对偶
工整,后人言“好对偶被放翁用尽”
[108]
[110]
)